教育哲学引领下的课堂变革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hensh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系温州市教育局直属管理的一所普通中学。其办学时间不长,1999年从一所乡郊初级中学转为市直属完全中学;办学规模不大,现有占地面积近130亩,在温州市直高中学校里居中下位置,生源水平也不高,属市直第三批次招生学校,录取分为温州市直公费最低分数线。在当下高中教育千校一面、高中教育同质化普遍的情况下,我们这样的学校完全被淹没其中了。俗话说“穷则思变”,我们一直在思索如何另辟蹊径,走出一条独特之路。
  现实告诉我们,一所学校要想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教育哲学。所谓学校教育哲学,就是一所学校所信奉的教育理念,是学校共同体成员的教育信念,主要包括学校的使命、愿景和育人目标。其形成的学校教育哲学对学校的发展有极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是一所学校走向自主化、特色化、现代化的关键。
  为此,我校秉承“为学日益,以正兴邦”的校训,坚持“以学生的生存和健康为基,以学生的快乐和发展为本”的教育基本和“注重个性特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人文教育,让每位学生走向成功”的办学策略,主动思辨萨特、雅斯贝尔斯等的“存在主义哲学”问题,提炼出了我们自己的教育哲学理念——教育为了人的自我生成。所谓“自我生成”即在本真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自我认知、自我选择、自我超越。
  在教育哲学的引领下,我们认识到:人自身蕴藏着无限的潜能,人天生具有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本性,教育就是要把这种沉睡的潜能和自由的天性唤醒。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过分强调外在的要求和影响,而忽视了人的内心世界和自我意识的唤醒,使个体生命的发展失去了自主、自发的力量和可能。意识和自我意识是生命之魂,是人自主发展的动力,而课堂则是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我们决定从“课堂变革”入手,在课堂上,唤醒师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让师生成为主动的探索者,使师生在主动探索外部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满足师生内在的需求,自觉地进行自我认知、自我选择,最终实现自我超越。
  2013年9月,学校将年度工作主题定为“开展生成教学,构建生成德育”,以温州市教育局推出“促进有效学习的课堂变革实验项目”为契机,以基于学情的生成性课堂的实践与研究为重点,以探索生成性教学为切入点,以创新育人模式为落脚点,积极开展一系列课堂变革的实践与探索。我们紧紧抓住“教师、学生和情境(师生交往)”这三个变量,探索以“学习生成单”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改变师生的互动方式,改变课堂组织形式,改变教学评价方式。以期创设充满智慧与生命气息的课堂,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打造“生成性教学”特色,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通过近一年的努力,学校基本形成 “一纲(课程纲要)一单(学习生成单)一式(合作学习方式)”的生成性课堂基本范式。现将此基本范式介绍如下。
  一、研制“必修课程纲要”,确立国家课程校本化目标,为生成性教学提供依据
  学校要求各学科教研组在充分研究“课程标准”和“省指导意见”的基础上,结合高考和学考考试说明,依据学科特点,以常态课堂为抓手,以关注学生有效地学为核心,以学情分析为基础,以学习任务设计为载体,以备课组为单位,在学期开学前,由备课组组长组织组员对本学期的必修课程做好整体的规划,明确分工,完成各学科必修课程纲要的研制。
  二、设计“学习生成单”,确定学习目标和任务,为生成性教学打好坚实基础
  从项目启动开始通过校本研训,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明确学生的有效学习有赖于教师的有效设计及有效调动。确立“面向全体学生”,明确学生的最大化发展取决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遵循主体性、导学性、层次性、高效性、开放性等原则,依据学生需要,精心预设——“教、研、训、变”一体,让任课老师做到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智设计,建立资源库和网络硬盘,进行共享。
  三、组建“团团坐”学习小组,确保对话机制运行,为合作探究创设交流平台
  要想真正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就必须把学生推向“前台”,让他们担当“主角”。为此,我们变传统“排排坐”模式,形成“团团坐”的模式,尝试构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学习共同体,搭建组间竞争平台,方便学生在课堂操作过程中“预学质疑—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归纳拓展—巩固训练”,以此来促进有效生成,进而实现由“教会”向“学会”的转变。
  四、相关成效
  经过近一年的试验,我校全面完成了“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第一阶段的任务,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认可
  经过一年多的课堂变革实践,我们明显感觉到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均有较大的变化:以往“一站到底”的老师,“一讲到底”的老师少了;以往课堂上“一睡到底”的学生,“一愣到底”的学生几乎看不到了。依据学生问卷调查统计,有超过87.8%的学生比较认真地做了学习生成单,有超过80.3%的学生认为学习生成单对学习有帮助。有67.2%的学生认为“团团坐”对课堂学习有帮助,有86.4%的学生认为“团团坐”后学生上课睡觉减少了。有56.7%的学生认为有3次或以上面对全班同学讲解展示的机会,有2次以上展示的人数达到82.7%,开展生成教学后,学习兴趣提高的学生比例达到70.8%,有超过81.6%的学生认为开展生成教学后,一节课中教师比以前讲的时间明显减少了。
  学校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们看到,在“团队互促”生成性课堂上,每个团队的学生自主积极地交流:学生到黑板前展示踊跃讲解;讲解的学生声音洪亮,自信从容,质疑的团队有理有据;听讲的学生掌声热烈;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也得到了展现。有家长在反馈单上写道:真没想到我的孩子表现得那么出色,讲解得那么清楚。这样的课堂让人惊喜,非常满意!
  (二)促进教师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教师通过学习先进理念以及参与课堂变革的实践,其各方面都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学习生成单”的设计突出了课前的预学与课中的合作探究,使得教师对学情把握更为准确了,实践中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的驾驭能力也明显增强了。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发表的观点与争论,提出的问题乃至错误的回答等,无论是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许多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以敏锐的观察力及时捕捉到了这些生成性资源,不仅在课堂中及时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而且在课后对这些资源进行了整合思考,撰写出一大批有关“生成教学”的论文、课例和案例。


  2015年4月,学校顺利承办浙江省高中语文、英语、历史、生物、地理“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研修班活动,为全省参加该次培训的200多位教师开出了一场题为“教育哲学引领下的学校特色建设”的讲座和7堂观摩课,受到了好评。
  (三)提高了高考、学考、中考的成效
  普高高考成绩稳步提升,本科率连续三年平均每年以10个百分点速度增长,上线率高达99%;中澳VCE课程班澳方高考ATAR平均分创下了历史新高;学考成绩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个别学科还有大幅的提高,如历史A率上升了13.56%。中考实现重大突破,普高上线率大幅提升,低分率为0,比去年降低了2.07%。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教学变革是教育教学的主旋律。在这一轮课堂变革中,我们始终在“教育为了人的自我生成”教育哲学的引领下,坚持“以学为主”,通过“生成课堂”,让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不断自我认知,张扬个性,在“合作学习、合作探究”中不断自我选择,挖掘潜能,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最终实现自我超越。课堂变革的宗旨无不指向人的自我生成。
其他文献
目的:调查一株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流行株的遗传学背景,为耐药菌的快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WA2859分离自2010年3月住院患者痰液标本,作 gyrA与parC基因测序、BL
目的调查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对医院感染实时监测,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1-12月医院ICU患者痰液标本中分离的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25株,采用聚
目的观察小儿智力糖浆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9例轻中度多动症儿童应用小儿智力糖浆进行为期3个月一个疗程的治疗。结果治疗后儿童在品行、冲动多动、
目的采用经典的二维电泳方法建立不同耐药表型鲍氏不动杆菌的蛋白质差异表达图谱,为后续从整体水平探讨耐药机制奠定试验基础。方法对来自医院临床分离并鉴定的不同耐药表型鲍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82例ACI患者血清CRP水平及4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CRP水平,观
目的总结急性酒精中毒合并脑出血的救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2009年至2011年收治的30例急性酒精中毒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结果10例转脑外科手术,12例转神
目的研究医院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金属β-内酰胺酶的产生及类型。方法收集2012年1-12月医院3 472份临床标本进行培养,采用VITEK-2Compact系统进行菌株鉴定和药
目的建立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ICR小鼠血流感染模型,为寻找能在疾病早期鉴别不同病原菌所致血流感染的炎症指标等研究提供有效可靠的实验模型。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
目的研究医院侵袭性肺曲霉菌的药物敏感试验和分子鉴定及基因分型,对感染源的确定及控制医院曲霉菌属感染提供策略。方法收集并统计医院2010—2011年53例侵袭性肺随霉菌病患者
目的:探讨苦参素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自然杀伤细胞(N K )的影响,为临床资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08年5月-2011年6月医院住院的11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两组,一组44例为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