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性电影创作的创新方法论——建党百年献礼片分析

来源 :电影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x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献礼片作为主题性创作,已经成为年度最重要的电影现象.头部新主流电影、英雄模范题材电影、历史事件电影形成了三种主要形态;献礼片探索主题性创作与大众化表达的最大公约数,通过戏剧化、类型化、人物化、细节化等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资源整合方式、创作生产模式、营销推广体系;更好地让思想倾向从情节、场面和人物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避免历史质感被类型假定化、场景奇观化,是未来主题性创作面对的探索难题.
其他文献
大众传媒肩负着传承文化的历史重任,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文化类电视节目蓬勃发展,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为观众打造震撼唯美的视听体验,同时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再演绎.《典籍里的中国》创新性地采用传统戏剧艺术的演绎形式与现代媒体传播艺术的双向融合,书写了一部献给华夏文明的经典“典籍”.文化类节目的“意外出圈”,必然有其自身制作上的优势和亮点.深入分析文化类节目的创新性呈现方式,有利于助推我国此类节目的发展,为接下来此类节目的创作助力.
在后柏林墙时代的德语电影中,柏林学派已逐渐成为最具学术魅力的一个标签.20世纪90年代以降,德国电影在处理德国分裂的历史方面大致涉及两个方向:一是在柏林墙倒塌后回望两种意识形态对立的时期,二是面对民主德国的消逝和社会转型,展现个体如何与全新的时代共处.在这样的创作语境中,柏林学派电影人的创作理念和美学理想成了一种与同时代主流电影截然不同的政治实践.某种程度上,这种“反叛”代表的正是对单向度的、静止的历史叙事的拒绝与抗争.
美国恐怖电影的特定主题和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将社会的隐性症候外化为银幕上的可怖现实,通过鬼怪恐怖片、边境恐怖片、经济恐怖片、鬼屋恐怖片、家庭入侵恐怖片、伪纪录恐怖片、桌面恐怖片等不同的表现形式,以极端方式映射了当代美国的社会思潮,发掘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压力与文化上的矛盾冲突,探析相关的创伤性记忆,捕捉现实社会中的噩梦,同时也喻示边缘人群和被剥夺者遭受的身心侵害,发挥社会警示与批判功能.
印度是全球不容忽视的重要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大国,却因其深远的历史因素和复杂的社会构成,至今仍存在种姓这一社会等级现象.印度共和国成立后,种姓制度被依法废止,但种姓因素依然沿袭进了当下社会肌理中,并顽强地发挥作用.宝莱坞被认为忽视了达利特人(即“贱民”),但印度电影人一直在以作品观照达利特人所遭受的前现代处境,虽然数量不多.这些影片用镜头语言对种姓问题加以批判,发挥着时代和国家的平衡器作用,在镜语中传递美学的正义,促进这一问题的改善.
电影批评场域具有明显的中介性和半自主性,容易受到政治场域、经济场域等外来力量的影响.与一般场域相比,电影批评场域更加倾向表现为一种话语关系网络.电影批评文本、批评主体、批评对象、传播媒介等各种力量,都可以通过构型的方式汇集在一起,形成独特的位置关系.对电影批评场域进行话语批评分析,不但廓清了电影批评场域的位置关系、资本转换原则、话语秩序变化规律等问题,还为电影批评研究提供了一种极具参考价值的方法和理路.
视频论文是数字互联网时代兴起的一种视频研究或视频写作形式,它由论文电影和录像艺术演化而来.目前已经成为当代电影分析、批评或学术思考的有力工具.本文一方面概述其简史和理论发展,澄清其“半技术”和“半学术”的当下特征及困境;另一方面切入其目前在电影领域的不同实践方向和实践案例,以探究这种新的电影写作类型是如何进行“视频化思考”的,并思考它作为一种自主性视频研究的未来前景.
艺术批评视域下的电影批评有四个维度:后叠型艺术批评、综合情境型艺术批评、媒材技术型艺术批评和大众明星型艺术批评.当前电影批评需要超离“纯”与“非纯”、理论与批评及电影批评与其他艺术门类批评等是非高下之争,以当前电影艺术品及其相关现象为中心,运用跨媒介、跨门类、跨学科和跨文化等综合手段,展开感性体验和理性分析,梳理出对于把握当前时代境遇下社会、人生、文化等状况的有价值的和触及人们灵魂的问题,加以分析和评价,丰富对电影艺术品的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