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是县级二类高中(普通高中),生源90℅以上来自农村,由于招生政策和地理位置等原因,优质生源流入一中,我校生源每况愈下,大批农村学困生进入我校,传统教学形式面临挑战。
为什么会形成学困生呢?这是因为这些学生的父母大多在外务工,他们由爷爷、奶奶带大,隔代抚育造成了对孩子的溺爱,根本管不住孩子。而长期在外的父母觉得对孩子有亏欠,就在物质、金钱上尽量满足孩子,疏于对孩子的教育,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孩子不爱学习,养成好逸恶劳的坏毛病,真正成为学困生。进入高中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明显比初中大,他们很快发现“混”不下去了,于是产生了放弃的念头。面对这样的学困生,我们该怎么办呢?
一、不戴有色眼镜,更多赏识学困生
学困生的最大特点就是学习成绩很差。究其原因,既不是因为他们智力低下,也不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他们主观上不愿意学。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鼓励是人自尊自爱之本,再顽劣的学生也渴望做个好学生。以前,每次考试后,发下试卷时,我总是表扬考得好的学生,对没考好特别是不及格的学生,总会旁敲侧击一番,而这些学生后来仍考不好。后来,我意识到我的错误:若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注和赏识,他们也许是可以转变的。于是,我开始不放弃学困生。有一次月考,试题很难,全班只有6个人及格,而我发现平时学习很差的一个学生却考了四十多分,于是我故意在课间“无意间”偶遇他,并对他说:“黄××同学,你这次能考四十多分是很不错的,班上有三十多人都在四十分以下呢,你很有潜力,好好学,相信你能学好的……”,后来我对他持续关注,他的化学成绩有了很大进步。通过赏识教育,不少学困生在我的关注下摘掉了学困生的帽子。
二、做知心朋友,更多亲近学困生
作为教师,我们心中要有学困生,但绝不能把他们看成学困生,我们要用真诚的爱拉近师生距离。大多学困生为农村留守学生,教师要充当亦师亦友、亦父亦母的角色,亲近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教师要为学困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宽容学生的一些“错误”,引导他们不断进步。我在路上遇到学生时,常会主动和学生问好,拉拉家常,这样做对消除师生隔阂起到很好的作用;“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上化学课时我发现他(们)分外有精神,成绩也有所提高,班上的化学平均成绩高出其他班许多。
三、树立正面榜样,更多激励学困生
学困生在学习上不肯用功,在思想上不求进步,只图安逸自在,玩字当头,混字领先,怕动脑子,缺乏吃苦精神。对此,我们平时可适当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些伟大科学家的曲折经历,树立正面榜样,激励他们学习。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又能使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如,讲到“有机合成”时,穿插一个“格氏试剂”的发现者的故事:格林尼亚出生在法国的一个名望家庭,家里经济条件非常好,但他却不爱学习,整天游手好闲、寻欢作乐。在一次舞会上,他看到一位美丽而气质非凡的姑娘,他很潇洒地请她跳舞,姑娘拒绝并羞辱了他,说:“最讨厌像你这样不学无术的花花公子。”从此以后,格林尼亚检讨自己的行为,决定发奋学习,他克服了由于以前一无所知带来的学习上的种种困难,于1901年发现了“格氏试剂”而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这样,通过名人的励志故事,告诉学生只要经过努力就能取得成功、赢得尊重的道理。
四、以课的精彩,更多激趣学困生
由于长期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导致了学困生纪律性差、自控能力差、学习积极性差、学习方法不合理,特别难进入学习状态。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创设情境,使学生较愉悦地学习。如在《原电池》一课里,我先是让学生分小组动手做实验,让他们看到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电流的事实,之后,我用多媒体生动的动画效果模拟出自由电子在电位差的作用下沿着导线从低电位向高电位的定向移动,画面中H 得电子成为H原子,两个H原子结合为H2分子,气泡在铜板上冉冉升起。逼真的动画效果、听觉效果与视觉效果的融合,使学生眼、耳、手、脑全部被调动并聚焦于一点,达到了教学的最优化。同时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联系生活实际,更多吸引学困生
高中学生会接触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通过设计与化学紧密相连的生活实际问题来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自觉思维,激发学生解惑、学习的欲望。如,在学完“盐类水解”后,通过发放一些pH试纸让学生回家测定常见液体的酸碱度,回来后相互交流。这样,他们不但体会到学有所用,更体味到通过亲自尝试实验得出结论而产生的愉悦感,从而增强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普通高中是城市最后一批录取新生的学校,这里是学困生的主要聚集地,因而教师的责任不只是教书,更要关注学困生的心理,耐心细致、想方设法对学困生进行转化。总之,教师多一份爱心,社会就少一份负担。
(责任编辑 黄春香)
为什么会形成学困生呢?这是因为这些学生的父母大多在外务工,他们由爷爷、奶奶带大,隔代抚育造成了对孩子的溺爱,根本管不住孩子。而长期在外的父母觉得对孩子有亏欠,就在物质、金钱上尽量满足孩子,疏于对孩子的教育,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孩子不爱学习,养成好逸恶劳的坏毛病,真正成为学困生。进入高中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明显比初中大,他们很快发现“混”不下去了,于是产生了放弃的念头。面对这样的学困生,我们该怎么办呢?
一、不戴有色眼镜,更多赏识学困生
学困生的最大特点就是学习成绩很差。究其原因,既不是因为他们智力低下,也不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他们主观上不愿意学。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鼓励是人自尊自爱之本,再顽劣的学生也渴望做个好学生。以前,每次考试后,发下试卷时,我总是表扬考得好的学生,对没考好特别是不及格的学生,总会旁敲侧击一番,而这些学生后来仍考不好。后来,我意识到我的错误:若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注和赏识,他们也许是可以转变的。于是,我开始不放弃学困生。有一次月考,试题很难,全班只有6个人及格,而我发现平时学习很差的一个学生却考了四十多分,于是我故意在课间“无意间”偶遇他,并对他说:“黄××同学,你这次能考四十多分是很不错的,班上有三十多人都在四十分以下呢,你很有潜力,好好学,相信你能学好的……”,后来我对他持续关注,他的化学成绩有了很大进步。通过赏识教育,不少学困生在我的关注下摘掉了学困生的帽子。
二、做知心朋友,更多亲近学困生
作为教师,我们心中要有学困生,但绝不能把他们看成学困生,我们要用真诚的爱拉近师生距离。大多学困生为农村留守学生,教师要充当亦师亦友、亦父亦母的角色,亲近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教师要为学困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宽容学生的一些“错误”,引导他们不断进步。我在路上遇到学生时,常会主动和学生问好,拉拉家常,这样做对消除师生隔阂起到很好的作用;“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上化学课时我发现他(们)分外有精神,成绩也有所提高,班上的化学平均成绩高出其他班许多。
三、树立正面榜样,更多激励学困生
学困生在学习上不肯用功,在思想上不求进步,只图安逸自在,玩字当头,混字领先,怕动脑子,缺乏吃苦精神。对此,我们平时可适当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些伟大科学家的曲折经历,树立正面榜样,激励他们学习。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又能使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如,讲到“有机合成”时,穿插一个“格氏试剂”的发现者的故事:格林尼亚出生在法国的一个名望家庭,家里经济条件非常好,但他却不爱学习,整天游手好闲、寻欢作乐。在一次舞会上,他看到一位美丽而气质非凡的姑娘,他很潇洒地请她跳舞,姑娘拒绝并羞辱了他,说:“最讨厌像你这样不学无术的花花公子。”从此以后,格林尼亚检讨自己的行为,决定发奋学习,他克服了由于以前一无所知带来的学习上的种种困难,于1901年发现了“格氏试剂”而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这样,通过名人的励志故事,告诉学生只要经过努力就能取得成功、赢得尊重的道理。
四、以课的精彩,更多激趣学困生
由于长期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导致了学困生纪律性差、自控能力差、学习积极性差、学习方法不合理,特别难进入学习状态。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创设情境,使学生较愉悦地学习。如在《原电池》一课里,我先是让学生分小组动手做实验,让他们看到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电流的事实,之后,我用多媒体生动的动画效果模拟出自由电子在电位差的作用下沿着导线从低电位向高电位的定向移动,画面中H 得电子成为H原子,两个H原子结合为H2分子,气泡在铜板上冉冉升起。逼真的动画效果、听觉效果与视觉效果的融合,使学生眼、耳、手、脑全部被调动并聚焦于一点,达到了教学的最优化。同时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联系生活实际,更多吸引学困生
高中学生会接触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通过设计与化学紧密相连的生活实际问题来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自觉思维,激发学生解惑、学习的欲望。如,在学完“盐类水解”后,通过发放一些pH试纸让学生回家测定常见液体的酸碱度,回来后相互交流。这样,他们不但体会到学有所用,更体味到通过亲自尝试实验得出结论而产生的愉悦感,从而增强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普通高中是城市最后一批录取新生的学校,这里是学困生的主要聚集地,因而教师的责任不只是教书,更要关注学困生的心理,耐心细致、想方设法对学困生进行转化。总之,教师多一份爱心,社会就少一份负担。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