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让阅读教学装上高效“马达”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rizhaoyangdong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诚然,当下社会是一个呼唤团结协作的社会,没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学生就无法真正契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阅读教学就应该顺应学生的认知思维,在合作学习中不仅要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得到有效发展,还要促进学生对教材文本的领悟升级和阅读技巧的有效提升,进而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素养。
  一、梳理合作意识,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生性活泼好动,性格特征还不够稳定。教师可以顺应学生的认知思维,将游戏或者实践操作等方法融入到阅读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并在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很多事情并不是闭门造车或者逞一己之力就能完成,是需要与其他同伴共同协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如《黄鹤楼送别》描写了年轻的李白为孟浩然践行的经过,展现了两人的“忘年交”,更突显了李白对大诗人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全文的高潮出现在李白伫立江边,凝望着远方孟浩然的风帆,虽然没有一句话,但我们能从李白的动作和神情中切实感受到涌动在其内心的依依不舍之情。因此,教师组织学生以表演体验的方式,感受人物的内在情感。很多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便意识到,如果人物没有一句语言,单凭自己一个人的表演,是难以将内心涌动的情感展现出来的。鉴于此,教师则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合作的方式进行表演,并相机思考:“除了进行表演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哪些手段,更好地凸显人物的情感呢?”学生在深入研读之后进行了这样的合作分工:一人进行神态和动作的展现,一人负责撰写人物内心的语言并配合另一位学生表演,以诵读的方式进行感知。学生合作化的表演,不仅展现了课文中人物的动作和神态,还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鲜活的画面,同时也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了揣摩。
  上述案例中,教师紧扣文本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通过角色表演的方式展现人物的内在情感,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研究中进行感知对比,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合作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二、搭建合作平台,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就此形成的学习效益,教师不能仅仅停留于纸上谈兵,应借助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操作与体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喋喋不休地讲授,学生却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尴尬境地,使得整个课堂始终处于枯燥乏味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需要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如在《春联》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紧扣课文引导学生了解了春联的内容、对仗特点以及和谐的声律之美,并着力聚焦课文中所列举的几幅春联,使学生对春联表达的意蕴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之后,教师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之中,并相机组织学生进行这样的实践活动:收集春联、品读春联、创作春联。在此过程中,教师倡导学生进行合作化学习,依照小组成员不同的分工,收集不同内容的春联,品味字数各不相等的春联,集思广益进行春联的创作对比。在整个实践的活动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了活动中,并与小组中的其他学生分享了自己收集的对联。而在品读的过程中,他们时而配合起来诵读上下联,时而共同分析对联的对仗关系。在创作中,他们先是各自创作,然后再进行对比,最终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内容。整个过程表现出浓郁的认知状态,真正促进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不断发展。
  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绝不是依靠闭门造车就能成功的,而需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内在意识,激活他们内在的认知能力。
  三、把握合作本质,提升学生语文阅读素养
  文字是人们进行情感传递、表达观点的重要载体,由于很多作家都倡导运用内敛而含蓄的方式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所以使得文本的情感学生难以理解,对学生深入解读文本造成了较大的障碍。因此,我们就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化研读,充分整合文本内在的特点,发挥每个小组的认知潜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以张志和的《渔歌子》这首词为例,作者先是借助“西塞山”“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等词语描绘了春天的景色,然后又借助“斜风细雨不须归”来表达自己的内在情怀,凸显了淡泊名利、悠闲自得的人生境界。很显然,从詩词的语言中洞察蕴藏在诗人内心的情怀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大难度,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近词人呢?笔者以为,进行必要的资料拓展是引导学生领悟诗词内涵的有效方式。因此,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资料拓展:首先,要求小组成员将自己收集的资料与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统整,深入了解张志和的生平经历;其次,让学生对这些资料进行补充,感知诗人创作这首词的背景,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和思考,认识到作者不爱仕途的人生价值取向;最后,要求学生收集整理与“钓鱼”相关的文化背景,了解“钓鱼”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所承载的丰富价值。
  纵观整个教学流程,笔者始终紧扣诗词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合理化的分工,使学生通过对词人背景的认知、传统文化的分工组织,更好地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感知,不断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素养。
  四、强化合作引导,提升学生思维认知水平
  阅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需要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广阔的认知空间,丰富的自主权利。这就容易使得教师产生一种误解,即在课堂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教师可以直接退到幕后,任凭学生自由发挥。显然,这种本末倒置、矫枉过正的方法,也不是高效课堂所倡导的。鉴于此,教师应在尊重学生认知的基础上,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状态,同时也需要凸显自身点拨、引导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以教学《牛郎织女》这篇民间故事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罗列课文中所描写的人物:除了主人公牛郎和织女之外,还有老牛、王母娘娘、牛郎哥嫂等人物。因此,教师则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圈画不同人物的语言,从而让学生感知人物形象的丰满。在这样的基础上,很多学生完全放开了自己的思维,形成了自己的体悟,甚至有学生指出王母娘娘并没有因为织女是自己的外孙女而网开一面,这体现了王母娘娘秉公执法的高贵品质。很显然,这样的认知属于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但这已经脱离了民间故事的本质。所谓民间故事,就是利用感人的故事表达人民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抒发了他们对权贵统治阶级的无比憎恨之情。此时就需要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在学生进行分组交流过程中,带领学生对王母娘娘这个人物进行深度体悟:王母娘娘所执行的“法”是公平的吗?是合理的吗?很多学生立刻意识到,这种制度其实就是针对普通百姓,王母娘娘就属于典型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从而对其人物的本质形成最准确的定位。
  上述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因为组织了小组合作,就完全放手,而是始终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真正促进了学生思维认知能力的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合作意识,调动其阅读的积极性。针对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该在探索中认真思考,多一点理性,多一点反思。
其他文献
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上册和下册分别安排了《司马光》和《守株待兔》两篇文言文,这是以往教材所没有的。此安排意在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以后学习文言文做好积累和铺垫。因此,教师要明确教材的编排目的,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明确教材的编排意图,做好文本解读  1.目标设计与内容编排  两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除了指向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之外,还
一直以来,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很多学生面临着谈“作”色变的尴尬。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语文教学中阅读与习作之间的严重脱节,使得学生对文本范例中写作技巧的关注甚少。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应充分发挥教材文本中的范例价值,借助文本的具体内容,理解作者所运用写作方法的表达效果,从而在阅读中吸收,并将这些经验运用到自己的表达实践中,真正发挥教材文本作为范例的价值。  一、紧扣生动描
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万物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由此可见阅读之重要。语文作为一门集艺术性与工具性为一体的学科,课内阅读必不可少,但真正的源泉却来自于课外。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与拓展,它能有益地补充、辅助和激活课堂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开启学生的心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学生走进课
每年腊月二十四,除了要“掸尘扫房子”,挪威鼠米多一家所在的江南小镇还有个特别的风俗,就是到了这天晚上,一家人会聚集在一起,数数这一年赚到的钱,据说这样,钱就会变得越来越多。  晚饭后,米爸、米妈说:“孩子们快来数数你们的钱吧!相信它也会变多的!”  米多赶紧抱出了自己的存钱罐,摇了摇“啦啦、啦啦……”好多钱啊!米多心里乐开了花:“如果有二十个硬币的话,就可以买到我最喜欢的小手枪了!”  姐姐米乐也
朗读能力是学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课标对第一学段学生的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开统编本一年级上册,很多课后练习的第一题都提出了“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或者“分角色朗读课文”的要求,由此可见,读好课文是一年级学生的重中之重,教师应把指导学生读好课文放在首位。  《比尾巴》是统编本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以儿歌的形式三问三答,向学生介绍了小动物尾巴的一些特点,语言朗朗上口
9月23日,全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大赛总结会在广州市珠岛宾馆隆重举行。会议总结了今年我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大赛工作,表彰在全省和全国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有关单位、教练员和参赛选手,并部署了明年技能大赛的具体工作。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宋海、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等领导出席了会议,为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全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大赛的获奖选手代表颁奖,并做了重要讲话。    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语文要素”即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语文要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渗透在课后习题中。这些习题接近儿童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也成为教师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如何利用好课后习题,充分发挥课后习题的教学价值,提升语文素养呢?  一、解读课后习题,明确编者意图  1.明晰编写特点  统编本语文教材在课后习题的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文本的范例作用,引导学生在体悟、鉴赏中进行动态性模仿。所谓基于教材的动态性模仿,就是指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年龄特点、思维能力、发展可能性等,结合教材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灵活、生动地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觉地有
教育部在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哪些核心素养呢?笔者以为,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包括语
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语言运用能力,而培养语言运用能力需要通过丰富的语言实践。那么, 在教学中,如何突出实践,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呢?  一、进行口语表达实践  《乌塔》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易懂。盛新凤老师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没有在课文的思想内容上纠缠,而是别出心裁,依据文本,创设情境引发了三次有层次的语言实践,来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通过独白体让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