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诚然,当下社会是一个呼唤团结协作的社会,没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学生就无法真正契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阅读教学就应该顺应学生的认知思维,在合作学习中不仅要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得到有效发展,还要促进学生对教材文本的领悟升级和阅读技巧的有效提升,进而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素养。
一、梳理合作意识,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生性活泼好动,性格特征还不够稳定。教师可以顺应学生的认知思维,将游戏或者实践操作等方法融入到阅读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并在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很多事情并不是闭门造车或者逞一己之力就能完成,是需要与其他同伴共同协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如《黄鹤楼送别》描写了年轻的李白为孟浩然践行的经过,展现了两人的“忘年交”,更突显了李白对大诗人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全文的高潮出现在李白伫立江边,凝望着远方孟浩然的风帆,虽然没有一句话,但我们能从李白的动作和神情中切实感受到涌动在其内心的依依不舍之情。因此,教师组织学生以表演体验的方式,感受人物的内在情感。很多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便意识到,如果人物没有一句语言,单凭自己一个人的表演,是难以将内心涌动的情感展现出来的。鉴于此,教师则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合作的方式进行表演,并相机思考:“除了进行表演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哪些手段,更好地凸显人物的情感呢?”学生在深入研读之后进行了这样的合作分工:一人进行神态和动作的展现,一人负责撰写人物内心的语言并配合另一位学生表演,以诵读的方式进行感知。学生合作化的表演,不仅展现了课文中人物的动作和神态,还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鲜活的画面,同时也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了揣摩。
上述案例中,教师紧扣文本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通过角色表演的方式展现人物的内在情感,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研究中进行感知对比,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合作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二、搭建合作平台,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就此形成的学习效益,教师不能仅仅停留于纸上谈兵,应借助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操作与体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喋喋不休地讲授,学生却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尴尬境地,使得整个课堂始终处于枯燥乏味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需要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如在《春联》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紧扣课文引导学生了解了春联的内容、对仗特点以及和谐的声律之美,并着力聚焦课文中所列举的几幅春联,使学生对春联表达的意蕴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之后,教师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之中,并相机组织学生进行这样的实践活动:收集春联、品读春联、创作春联。在此过程中,教师倡导学生进行合作化学习,依照小组成员不同的分工,收集不同内容的春联,品味字数各不相等的春联,集思广益进行春联的创作对比。在整个实践的活动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了活动中,并与小组中的其他学生分享了自己收集的对联。而在品读的过程中,他们时而配合起来诵读上下联,时而共同分析对联的对仗关系。在创作中,他们先是各自创作,然后再进行对比,最终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内容。整个过程表现出浓郁的认知状态,真正促进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不断发展。
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绝不是依靠闭门造车就能成功的,而需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内在意识,激活他们内在的认知能力。
三、把握合作本质,提升学生语文阅读素养
文字是人们进行情感传递、表达观点的重要载体,由于很多作家都倡导运用内敛而含蓄的方式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所以使得文本的情感学生难以理解,对学生深入解读文本造成了较大的障碍。因此,我们就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化研读,充分整合文本内在的特点,发挥每个小组的认知潜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以张志和的《渔歌子》这首词为例,作者先是借助“西塞山”“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等词语描绘了春天的景色,然后又借助“斜风细雨不须归”来表达自己的内在情怀,凸显了淡泊名利、悠闲自得的人生境界。很显然,从詩词的语言中洞察蕴藏在诗人内心的情怀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大难度,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近词人呢?笔者以为,进行必要的资料拓展是引导学生领悟诗词内涵的有效方式。因此,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资料拓展:首先,要求小组成员将自己收集的资料与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统整,深入了解张志和的生平经历;其次,让学生对这些资料进行补充,感知诗人创作这首词的背景,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和思考,认识到作者不爱仕途的人生价值取向;最后,要求学生收集整理与“钓鱼”相关的文化背景,了解“钓鱼”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所承载的丰富价值。
纵观整个教学流程,笔者始终紧扣诗词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合理化的分工,使学生通过对词人背景的认知、传统文化的分工组织,更好地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感知,不断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素养。
四、强化合作引导,提升学生思维认知水平
阅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需要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广阔的认知空间,丰富的自主权利。这就容易使得教师产生一种误解,即在课堂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教师可以直接退到幕后,任凭学生自由发挥。显然,这种本末倒置、矫枉过正的方法,也不是高效课堂所倡导的。鉴于此,教师应在尊重学生认知的基础上,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状态,同时也需要凸显自身点拨、引导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以教学《牛郎织女》这篇民间故事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罗列课文中所描写的人物:除了主人公牛郎和织女之外,还有老牛、王母娘娘、牛郎哥嫂等人物。因此,教师则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圈画不同人物的语言,从而让学生感知人物形象的丰满。在这样的基础上,很多学生完全放开了自己的思维,形成了自己的体悟,甚至有学生指出王母娘娘并没有因为织女是自己的外孙女而网开一面,这体现了王母娘娘秉公执法的高贵品质。很显然,这样的认知属于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但这已经脱离了民间故事的本质。所谓民间故事,就是利用感人的故事表达人民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抒发了他们对权贵统治阶级的无比憎恨之情。此时就需要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在学生进行分组交流过程中,带领学生对王母娘娘这个人物进行深度体悟:王母娘娘所执行的“法”是公平的吗?是合理的吗?很多学生立刻意识到,这种制度其实就是针对普通百姓,王母娘娘就属于典型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从而对其人物的本质形成最准确的定位。
上述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因为组织了小组合作,就完全放手,而是始终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真正促进了学生思维认知能力的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合作意识,调动其阅读的积极性。针对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该在探索中认真思考,多一点理性,多一点反思。
一、梳理合作意识,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生性活泼好动,性格特征还不够稳定。教师可以顺应学生的认知思维,将游戏或者实践操作等方法融入到阅读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并在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很多事情并不是闭门造车或者逞一己之力就能完成,是需要与其他同伴共同协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如《黄鹤楼送别》描写了年轻的李白为孟浩然践行的经过,展现了两人的“忘年交”,更突显了李白对大诗人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全文的高潮出现在李白伫立江边,凝望着远方孟浩然的风帆,虽然没有一句话,但我们能从李白的动作和神情中切实感受到涌动在其内心的依依不舍之情。因此,教师组织学生以表演体验的方式,感受人物的内在情感。很多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便意识到,如果人物没有一句语言,单凭自己一个人的表演,是难以将内心涌动的情感展现出来的。鉴于此,教师则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合作的方式进行表演,并相机思考:“除了进行表演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哪些手段,更好地凸显人物的情感呢?”学生在深入研读之后进行了这样的合作分工:一人进行神态和动作的展现,一人负责撰写人物内心的语言并配合另一位学生表演,以诵读的方式进行感知。学生合作化的表演,不仅展现了课文中人物的动作和神态,还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鲜活的画面,同时也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了揣摩。
上述案例中,教师紧扣文本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通过角色表演的方式展现人物的内在情感,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研究中进行感知对比,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合作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二、搭建合作平台,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就此形成的学习效益,教师不能仅仅停留于纸上谈兵,应借助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操作与体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喋喋不休地讲授,学生却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尴尬境地,使得整个课堂始终处于枯燥乏味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需要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如在《春联》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紧扣课文引导学生了解了春联的内容、对仗特点以及和谐的声律之美,并着力聚焦课文中所列举的几幅春联,使学生对春联表达的意蕴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之后,教师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之中,并相机组织学生进行这样的实践活动:收集春联、品读春联、创作春联。在此过程中,教师倡导学生进行合作化学习,依照小组成员不同的分工,收集不同内容的春联,品味字数各不相等的春联,集思广益进行春联的创作对比。在整个实践的活动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了活动中,并与小组中的其他学生分享了自己收集的对联。而在品读的过程中,他们时而配合起来诵读上下联,时而共同分析对联的对仗关系。在创作中,他们先是各自创作,然后再进行对比,最终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内容。整个过程表现出浓郁的认知状态,真正促进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不断发展。
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绝不是依靠闭门造车就能成功的,而需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内在意识,激活他们内在的认知能力。
三、把握合作本质,提升学生语文阅读素养
文字是人们进行情感传递、表达观点的重要载体,由于很多作家都倡导运用内敛而含蓄的方式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所以使得文本的情感学生难以理解,对学生深入解读文本造成了较大的障碍。因此,我们就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化研读,充分整合文本内在的特点,发挥每个小组的认知潜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以张志和的《渔歌子》这首词为例,作者先是借助“西塞山”“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等词语描绘了春天的景色,然后又借助“斜风细雨不须归”来表达自己的内在情怀,凸显了淡泊名利、悠闲自得的人生境界。很显然,从詩词的语言中洞察蕴藏在诗人内心的情怀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大难度,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近词人呢?笔者以为,进行必要的资料拓展是引导学生领悟诗词内涵的有效方式。因此,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资料拓展:首先,要求小组成员将自己收集的资料与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统整,深入了解张志和的生平经历;其次,让学生对这些资料进行补充,感知诗人创作这首词的背景,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和思考,认识到作者不爱仕途的人生价值取向;最后,要求学生收集整理与“钓鱼”相关的文化背景,了解“钓鱼”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所承载的丰富价值。
纵观整个教学流程,笔者始终紧扣诗词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合理化的分工,使学生通过对词人背景的认知、传统文化的分工组织,更好地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感知,不断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素养。
四、强化合作引导,提升学生思维认知水平
阅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需要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广阔的认知空间,丰富的自主权利。这就容易使得教师产生一种误解,即在课堂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教师可以直接退到幕后,任凭学生自由发挥。显然,这种本末倒置、矫枉过正的方法,也不是高效课堂所倡导的。鉴于此,教师应在尊重学生认知的基础上,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状态,同时也需要凸显自身点拨、引导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以教学《牛郎织女》这篇民间故事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罗列课文中所描写的人物:除了主人公牛郎和织女之外,还有老牛、王母娘娘、牛郎哥嫂等人物。因此,教师则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圈画不同人物的语言,从而让学生感知人物形象的丰满。在这样的基础上,很多学生完全放开了自己的思维,形成了自己的体悟,甚至有学生指出王母娘娘并没有因为织女是自己的外孙女而网开一面,这体现了王母娘娘秉公执法的高贵品质。很显然,这样的认知属于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但这已经脱离了民间故事的本质。所谓民间故事,就是利用感人的故事表达人民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抒发了他们对权贵统治阶级的无比憎恨之情。此时就需要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在学生进行分组交流过程中,带领学生对王母娘娘这个人物进行深度体悟:王母娘娘所执行的“法”是公平的吗?是合理的吗?很多学生立刻意识到,这种制度其实就是针对普通百姓,王母娘娘就属于典型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从而对其人物的本质形成最准确的定位。
上述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因为组织了小组合作,就完全放手,而是始终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真正促进了学生思维认知能力的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合作意识,调动其阅读的积极性。针对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该在探索中认真思考,多一点理性,多一点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