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趾腓侧皮瓣联合跖底皮瓣修复手掌侧电烧伤创面11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ozenCis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临床资料; 2001年1月-2007年2月,笔者单位收治手掌侧电烧伤患者11例,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16~48岁。6例创面位于手指,5例创面位于掌指关节附近,均伴肌腱外露。软组织缺损范围为2cm×2cm~5cm×2cm。

其他文献
<正>年终将近,为了解2000—2006年本刊所发表论文的社会效益及其在医疗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价值,评估杂志学术质量,并进行有关数据收集统计工作,特面向广大作者朋友征集此7年间在本刊所发表论文的科技成果获奖情况,包括国家、省、部级
期刊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最近发布的“200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显示,2006年《中华烧伤杂志》影响因子为0.734。该机构有关专家分析:统计当年(2006年)的影响因子反映的是此前2年发表论文的被引用情况;在期刊扩版初期.影响因子与期刊载文量呈反向变化趋势。本刊自2005年第1期起由64页扩版至80页,载文量的大幅增加是2006年影响因子较2005年降低的直接原因。
期刊
1临床资料与分组; 选取1986年3月-2006年3月本单位收治的住院烧伤患者,烧伤总面积大于30%TBSA,或者Ⅲ度面积大于10%TBSA。患者均在伤后10h内入院。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将其分为A组(1986年3月-1996年3月入院)、B组(1996年4月-2006年3月入院)。A组233例,其中男191例、女42例,年龄为(35±18)岁,烧伤总面积(47±22)%TBSA;B组241例,其中男
1临床资料; 1992--2006年,笔者单位应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小儿会阴部瘢痕挛缩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11岁。瘢痕挛缩部位为:会阴部前区、股内侧、外阴部。因瘢痕挛缩,患儿入院时均为身体前屈不能直立,大腿外展受阻,阴部外口被瘢痕覆盖。
患者男,33岁,火焰烧伤后18d入院。入院时意识清楚,体温38.7℃。创面分布于躯干及四肢,背部痂皮液化,创周红肿,已行气管切开。查血常规:WBC15.5×10^9/L,红细胞(RBC)3.22×10^12/L,血小板(PLT)107×10^9/L。诊断:(1)烧伤总面积65%,其中深Ⅱ度15%、Ⅲ度50%TBSA。(2)中度吸入性损伤。创面及血培养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入院后9d行
1临床资料; 1985-2006年,笔者单位收治烧伤并发骨化性肌炎患者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2~58岁,烧伤总面积为30%~92%TBSA,均为Ⅱ~Ⅲ度。烧伤部位为躯干及四肢,经换药及植皮手术后患者创面基本愈合并行功能锻炼。伤后1个月左右见患者肘关节肿胀、活动受限、功能障碍,周围软组织可扪及硬化块。x线片示:肘关节周嗣软组织内片状或层状高密度钙化、骨化影(图1)。5例以肘前方为主,2例以
1952年,美国的Evans首次将烧伤面积和体质量作为基本因素计算烧伤后第1个24h的补液量为2mL·kg^-1·1%TBSA^-1,由此创立了烧伤补液公式。此后出现的各种烧伤补液公式,都是在此公式的基础上改建的。虽然该补液公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且在提高大面积烧伤临床救治成功率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休克期死亡或休克期度过不平稳,最终死于严重并发症的病例仍屡有发生。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应归咎于输液
1临床资料; 2001年9月-2006年10月,笔者单位收治32例手足背深度烧伤患者,其中男24例、女8例,年龄17~60岁,烧伤总面积2%~78%TBSA。手背烧伤45处,为深Ⅱ度及混合度烧伤;足背烧伤4处,深Ⅱ度。入院时间为伤后1h~3d。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