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诊断与改进是当前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环节,本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定位、课程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开展“自我诊改”研究,经过两个周期的课程诊改,效果明显。
关键词:诊断要素;诊断点;课程标准
一、课程诊断与改进概况
全国诊改委专家提出的“五纵五横一平台”理论,各职业院校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横向层面开展常态化的“自我诊改”。课程是教育教学的核心,是各专业培养专业人才的具体落实支点和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吸取知识、学习技能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在具职业性、标准性、规范性的职业教育领域,课程建设的规范性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核心要素。
目前各校对课程建设的理解各有侧重,本文以《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为研究对象,运用SWOT法则分析课程目标标准、课程内容、教学实施等方面存在的优势、劣势,依托信息化课程平台,以学年为周期,实时预警、自我诊断与改进。经过两个周期的诊断,总结课程不足主要集中在目标、标准的制定、内容选取、资源建设、教法改革等方面。
二、打造目标链和标准链
1、课程目标链
根据《学院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学院“十三五”课程建设规划》以及《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建设目标。课程建设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团队、教学评价和考核机制等方面开展。该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技术专业、网络专业、轨道通信信号专业、软件专业等都在开始本门课程。不同专业根据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对该课程设定课程目标。总体培养目标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较强的计算思维与网络思维、扎实的专业基础与创新意识,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在计算机网络领域从事设计、施工、管理和应用开发等工作领域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2、课程标准链
课程标准链打造从国家到行业再到学院,其中国家和省级层面相关标准有: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行业标准有《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网络工程师》、《GB 8567-88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等职业标准。学院有《课程建设实施办法》、《课程建设质量标准》等文件。《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对应岗位有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网络产品营销员等,依据岗位标准结合专业特性制定适应的工作岗位需求课程标准。
三、课程诊断实施
(一)质控点的建立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诊断遵循“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16字方针,按照“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设计出5个诊断要素20多项诊断点。分别如下:
1、课程目标。课程定位是否合理,课程目标分为年度目标和最终目标,根据专业不同制定不同的课程目标;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
2、课程理念与课程标准
1)课程理念坚持四结合,即:坚持以人为本与立德树人相结合、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相结合。2)课程目标对培养规格的支撑度。3)课程内容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度。4)课程评价对课程目标检验的有效度
3、教学团队。从课程团队的教师数量、职称结构、双师比例、专业技能情况等角度进行评价。
4、课程资源建设。是否选用体现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理念的特色专业教材;是否配备符合教学设计的实训指导书;是否有自编教程、更新的PPT、微课、在线开放课程等资源。
5、教法和教学手段。主要从信息化手段分析教学过程、信息化手段支撑实验和考评角度进行质量控制。
(二)组织实施
根据课程诊断项目、诊断要素和诊断点对课程进行为期两年的实时诊改,主要实施内容有:
1、制定《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建设方案,编写课程建设年度计划。根据2018级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标准》,并调整进度、明确分工。
2、修订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源
依据课程大纲、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特点和新技术调整课程内容。增加共享资源的设置和管理、5G应用场景应用、远程桌面、异构网络端口及服务等内容。减少了同轴电缆、网桥、集线器等过时技术的介绍。教学资料新增加了50多张PPT,修改了近百张,还录制了20节微课,网络参考资源方面新增了30多个项目。丰富的课程资源,使课程教学更具有吸引力、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3、教法与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在教法上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使用诊改大数据平台、职教云等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教学团队的规模适度,教学团队结构(包括年龄、学历等)合理,教师双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能满足专业教学需要。课程负责人能准确把握教学改革方向,指导课程建设和改革。
4、教学考核与评价
通过学生评价、教师互评、督导评价、企业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教师每两周至少留一次作业,并及时批改,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点评。课程负责人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研讨,提出相应解决方案。通过实施三教改革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满意度。
四、《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诊改成效
1、通过推动教学方法改革,提升了学生满意度
采用项目制、情景式、小组模式教学,锻炼在职业化情境中进行沟通与合作的能力。使得课堂“有用、有趣、有效”,激发了学生兴趣和潜力,提高了学生满意度。
2、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本课程按照质控点预警指标,参照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课程定位、调整课程内容、开发PPT、录制视频、编写教程,将知识、技能与职业岗位紧密联系起来,更符合职业岗位要求。整个过程融“教、学、练”于一体,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得学生能够利用网络基础技术解决实际工作中相关问题的目标,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3、通过完善考核机制,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
采取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通过全程考核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真实反映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水平,提升了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任占营.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7 (3) :41-46.
[2]陈克军.全面建设“跨界”课程 推进高职课程“诊改”[J].机械职业教育,2019(05):15-18.
基金项目:2018年度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編号:JG2018-07);2019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9030401065)。
作者简介:张伟龙(1981-),男,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大数据。
关键词:诊断要素;诊断点;课程标准
一、课程诊断与改进概况
全国诊改委专家提出的“五纵五横一平台”理论,各职业院校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横向层面开展常态化的“自我诊改”。课程是教育教学的核心,是各专业培养专业人才的具体落实支点和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吸取知识、学习技能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在具职业性、标准性、规范性的职业教育领域,课程建设的规范性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核心要素。
目前各校对课程建设的理解各有侧重,本文以《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为研究对象,运用SWOT法则分析课程目标标准、课程内容、教学实施等方面存在的优势、劣势,依托信息化课程平台,以学年为周期,实时预警、自我诊断与改进。经过两个周期的诊断,总结课程不足主要集中在目标、标准的制定、内容选取、资源建设、教法改革等方面。
二、打造目标链和标准链
1、课程目标链
根据《学院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学院“十三五”课程建设规划》以及《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建设目标。课程建设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团队、教学评价和考核机制等方面开展。该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技术专业、网络专业、轨道通信信号专业、软件专业等都在开始本门课程。不同专业根据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对该课程设定课程目标。总体培养目标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较强的计算思维与网络思维、扎实的专业基础与创新意识,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在计算机网络领域从事设计、施工、管理和应用开发等工作领域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2、课程标准链
课程标准链打造从国家到行业再到学院,其中国家和省级层面相关标准有: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行业标准有《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网络工程师》、《GB 8567-88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等职业标准。学院有《课程建设实施办法》、《课程建设质量标准》等文件。《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对应岗位有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网络产品营销员等,依据岗位标准结合专业特性制定适应的工作岗位需求课程标准。
三、课程诊断实施
(一)质控点的建立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诊断遵循“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16字方针,按照“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设计出5个诊断要素20多项诊断点。分别如下:
1、课程目标。课程定位是否合理,课程目标分为年度目标和最终目标,根据专业不同制定不同的课程目标;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
2、课程理念与课程标准
1)课程理念坚持四结合,即:坚持以人为本与立德树人相结合、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相结合。2)课程目标对培养规格的支撑度。3)课程内容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度。4)课程评价对课程目标检验的有效度
3、教学团队。从课程团队的教师数量、职称结构、双师比例、专业技能情况等角度进行评价。
4、课程资源建设。是否选用体现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理念的特色专业教材;是否配备符合教学设计的实训指导书;是否有自编教程、更新的PPT、微课、在线开放课程等资源。
5、教法和教学手段。主要从信息化手段分析教学过程、信息化手段支撑实验和考评角度进行质量控制。
(二)组织实施
根据课程诊断项目、诊断要素和诊断点对课程进行为期两年的实时诊改,主要实施内容有:
1、制定《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建设方案,编写课程建设年度计划。根据2018级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标准》,并调整进度、明确分工。
2、修订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源
依据课程大纲、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特点和新技术调整课程内容。增加共享资源的设置和管理、5G应用场景应用、远程桌面、异构网络端口及服务等内容。减少了同轴电缆、网桥、集线器等过时技术的介绍。教学资料新增加了50多张PPT,修改了近百张,还录制了20节微课,网络参考资源方面新增了30多个项目。丰富的课程资源,使课程教学更具有吸引力、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3、教法与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在教法上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使用诊改大数据平台、职教云等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教学团队的规模适度,教学团队结构(包括年龄、学历等)合理,教师双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能满足专业教学需要。课程负责人能准确把握教学改革方向,指导课程建设和改革。
4、教学考核与评价
通过学生评价、教师互评、督导评价、企业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教师每两周至少留一次作业,并及时批改,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点评。课程负责人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研讨,提出相应解决方案。通过实施三教改革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满意度。
四、《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诊改成效
1、通过推动教学方法改革,提升了学生满意度
采用项目制、情景式、小组模式教学,锻炼在职业化情境中进行沟通与合作的能力。使得课堂“有用、有趣、有效”,激发了学生兴趣和潜力,提高了学生满意度。
2、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本课程按照质控点预警指标,参照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课程定位、调整课程内容、开发PPT、录制视频、编写教程,将知识、技能与职业岗位紧密联系起来,更符合职业岗位要求。整个过程融“教、学、练”于一体,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得学生能够利用网络基础技术解决实际工作中相关问题的目标,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3、通过完善考核机制,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
采取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通过全程考核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真实反映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水平,提升了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任占营.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7 (3) :41-46.
[2]陈克军.全面建设“跨界”课程 推进高职课程“诊改”[J].机械职业教育,2019(05):15-18.
基金项目:2018年度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編号:JG2018-07);2019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9030401065)。
作者简介:张伟龙(1981-),男,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