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都是一个具有“总括”和“分配”两种功能的双重功能算子。一般认为“都”只能修饰它左边的复数NP或者单数可再分解的NP。本文在双重功能算子的框架下讨论“都”在不同句式中“总括”和“分配”功能时如何实现的。主要的句式包括“NP复数+都+VPvi”;“NP+NP单数+都VP”;“NP复数+都+VPvi+数量名”;“时(间词)+NP单数(时间词)+都+VP”以及“都”修饰处于其右边的疑问代词wh。本文旨在论证都的 “总括”和“分配”两种功能与句子的“分配”和“总括”两种解读呈现互补的分布。
【关键词】都 分配算子 总括算子 事件语义
王还(1983、1988a、1988b)指出了现代汉语“都”具有分配的语义功能。他较为系统的阐述了“都”指复数事物时,与其说它总括全部,不如说它指出事物中的每一个。Lee(1986)Cheng(1995)认为“都”是一个生成于X附加语位置的副词,它的语义功能是分配算子。Lin(1998)分析了“都”作为分配标志(distributivity marker)不仅可以和有定的复数NP共现,还能够和当NP受到“每、大部分的”等修饰语修饰时共现。除了典型的具有分配特征的谓词,“都”同样可以和具有集合特征的谓词共现。他在Schwarzschild(1996)的Cov理论下,论证了“都”的分配语义功能运行机制是建立在对一个复数壳内成员的基础之上。本文认为“都”所修饰(coindexed)的对象具有复数特征(或者可进一步分配的单数),集合词的个体与成员就有两种关系:个体-整体关系和部分-整体关系。也就是说,集合词可能与谓词存在两种映射关系。一种关系是个体分别于谓词发生映射,最后加合成整体;另一种关系是集合词整体与谓词发生映射,部分虽与谓词发生关系但不能单独构成事件,整体所有的部分融合为一个单独的事件。笔者认为前一种映射对应着句子的分配解读,后一种映射对应着句子的总括解读。分配解读中的“都”是总括算子,总括解读中的“都”则是分配算子。
1 “都”与复数NP
除了wh句式,“都”的修饰对象只能在“都”的左侧,这一点Cheng(1995)、Lin(1998)、蒋严(1998)都有系统的论证。由于笔者讨论的是“都”的词汇语义功能,对其修饰对象的位置涉及的不是很多,所以本文暂时规避了这一问题。首先我们看最简单的一类“都”字句:NP复数+都+VPvi。
(1)a. 老师们走了。
b. 老师们都走了。
设“老师们”为集合S有三个成员“姚远”“萧宇”“李振”:S={姚远,萧宇,李振}。设函数f(x)=走了,那么‖走了‖={姚远,萧宇,李振}。只要x∈S, f(x)= 1。但是问题在于,
(2)a.
姚远走了。
萧宇走了。 老师们走了。
李振走了。
b. 姚远、萧宇、李振一起走了。老师们走了。
2a和2b都是“老师们走了”,“老师们”走的方式不是真值条件语义学所关心。2a和2b的不同体现在集合S与其成员之间的关系上。2a是个体-整体关系,2b则是部分整体。所以Link(1983)提出了*算子对这两种关系进行计算。
‖*走了‖={<姚远,走了1>,<萧宇,走了2>,<李振,走了3>,<姚远+萧宇+李振,走了>}
2a是句子的分配解读,“都”的出现只能是将原子事件e1,e2,e3总括为句子事件e(老师们都走了)。2b是句子的总括解读,“都”此时的语义功能是“分配”,将事件e(老师们走了)分解为三个原子事件e1,e2,e3。
下面再看另一类句式:NP+NP单数+都+VP
(3)a. 那些书我看过。
b. 那些书我都看过。
(4)a. 那本书我看完了。
b. 那本书我都看完了。
我们知道“书”只能一本一本的“看”,所以‖*看‖={<书1,看过>,<书2,看过>,<书n,看过>,<书1⊕书2⊕…书n,看过>}。由此发现,“那些书”不存在像上文2b那样的解读。也就是说,基本句3a没有歧义,只能是分配解读。因此3b中的“都”的语义功能只能是将原子事件总括为句子事件。例4中的“那本书”虽然是单数,但是它具有再分解的能力,如书可以一章一章的看,馒头可以一口一口的吃等。同样的道理,4b中的“都”也是总括算子。
(5)a. 他们买了一辆车。
b. 他们都买了一辆车。
例5a只能是总括解读。“他们”成员之间的关系只能是部分-整体关系。他们一起买了一辆车。集合“他们”成员之间没人贡献了一部分子资金,大家作为一个整体买下了这辆车。这与2b情况相同,因此,5b中的“都”是分配算子,它将融合在一起的集合成员分解开来,然后分别于谓词发生投射关系,于是就有了5b。“他们”有多少人,最终就买了多少辆车。
2 “都”与时间词
“都”不仅可以修饰谓语其左边主语位置的复数NP,还以修饰位于话题位置的复数NP,如例3和例4, 它还可以修饰位于附加语位置(主语左边或者主谓之间,都的左边)的时间词。如下例:
(6)a. (一整天)他(一整天)都在图书馆自习。
b. *我都明天考试。
c. 我们一家三口每天都吃一个鸡蛋, 每周要消耗三七二十一个。
(温宾利、乔政蔚)
如果把“一整天”分解为“上午”“下午”“晚上”,那么6a就和例2一样会有歧义。尽管这种歧义没有多大意义,它不会影响语义真值条件,甚至在现实世界的中指谓都相同(他上午、下午、晚上在学习,就是他一整天在学习,反之亦然)。这是属于时间词独有的特征。再看6b,时间词“明天”处于“都”的右边,而“都”只能修饰左边的NP。如果转换成“明天我都考试”,这句话就符合语法了。 当“都”的左右包含两个复数NP的时候,比如6c,这时的“都”会修饰哪个NP,亦或是两个NP同时修饰。“都”的语义指向问题也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难点。这里笔者只是就温、乔(2007)文中出现例句简单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
(7)a. 子立每天(都)吃一个鸡蛋,一个周则要消耗7个鸡蛋。
b. 我们一家三口今天吃一个鸡蛋,这样下来,一个周要消耗7个鸡蛋。
c.我们一家三口今天都吃一个鸡蛋,这样下来,一个周要消耗21个鸡蛋。
在7a中,分配算子“每”使得“每天”只能是分配解读,这时的“都”如果要出现,它的词汇功能只能是总括,如果不出现,由于句子事件论元e本身就具有将原子事件加合为句子事件的效用,这句话同样成立。例7b首先就会给人一种奇怪的感觉,因为在人的认知世界中,像鸡蛋这样小的事物,一个人吃一个是比较合理的,如果让三个人吃一个鸡蛋,虽然可以这么说,但是会让人觉得不舒服。7b只能是总括解读,“一家三口”作为一个整体,吃了一个鸡蛋,按照前半句的假设,最后只能得出一个周消耗7个鸡蛋的结论。但是7c加入“都”之后,作为分配算子的“都”将作为整体的“一家三口”分解为三个个体(individual)然后分别与谓词发生映射,最后得出结构一个周消耗了21个鸡蛋。所以,6c中的“都”是修饰“一家三口”的分配算子。修饰“每天”的“都”此时只能隐现,或者是“同音删略”。
3 “都”与特殊疑问词
最后,我们再看一类比较特殊的句式,即“都”修饰处于其右边的疑问代词wh,如例8:
(8)a. 外语用专业你认识谁? 我谁都不认识/我(只)认识王臻/我认识王臻、时仲,还有年震。
b. 外语用专业你都认识谁?我谁都不认识/*我(只)认识王臻/我认识王臻、时仲,还有年震。
比较8a和8b两个疑问句,有“都”的8b的回答只能是空集或者集合成员数大于1。当这个集合只有一个成员时,不用用来回答8b。没有“都”的8a则要自由,三中回答都可以。通过例8,我们可以发现“都”只能修饰复数NP。那么,此时“都”的语义功能是什么呢?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先弄清楚被问人回答“谁”时的运转机制。假设外语用专业有100人,“你”认识其中的三个成员“王臻”“时仲”“年震”。提问人问你这个问题时,他希望你一一罗列出你所认识的人的名单;当“你”被问及这个问题时,在“你”脑中“王臻”“时仲”“年震”这三个名字也一定是一个一个浮现的,也就是说,你脑中进行了三个原子“认识”事件。但是最终从“你”嘴里说的答案却只有一个认识事件“我认识王臻、时仲,还有年震”。因此,我们可以把特殊疑问“谁”当做一个分配算子,而问句中“都”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出现的话,它的语义功能则是“总括”。但是,笔者认为8b中“都”最凸显的功能还是它的语用功能。这点超出了本文只研究“都1”的讨论范围。其实,8b中“都”的最大作用是预设提问人已经知道被问人认识不止一个外语用专业的学生。如果排除语用的因素来分析“都”的语义,那么这种情况下“都”的词汇功能只能是“总括”。
4 总结
本文主要对“都”具有的分配功能进行了探索。其中句式“NP+NP单数+都VP”“NP复数+都+VPvi+数量名”和“都”修饰处于其右边的疑问代词wh,是典型的作为分配算子的“都”分配的句式。“NP复数+都+VPvi” 和“时(间词)+NP单数(时间词)+都+VP”则是歧义句式,“都”的词汇功能以来与其所修饰的词所构成的集合内部成员的关系。个体-整体关系对应着总括算子“都”;部分-整体关系对应着分配算子“都”。
参考文献:
[1]Cheng, L.-S.Lisa:‘On Dou-quantification’, 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 4, 197-234,1995.
[2]Lee, Thomas Hun- tak Studies on Quantification in Chinese, PhD dissertation, UCLA, 1986.
[3]Lin Jo-wang, Distributivity in Chinese and its implications[J]. Natural Language Semantics, 1998(6).
[4]Link, G. ‘The Logical analysis of Plurals and Mass terms: A Lattice-theoretical Approach’ in Paul P. and B.H.Partee(eds.),Formal Semantics the essential readings [M] Oxford, Blackwell: 2002, 127-146.
[5]Schwarzschild, Roger. Pluralities [M].Holland: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6.
[6]蒋严,语用推理与“都”的句法语义特征[J]。《现代外语》:1998,第一期。
[7]王还, “All”与“都”[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第4期,24-28页。
[8]王还,再谈谈“都”[J]。《世界汉语教学》:1988,第2期,94-94页。
[9]王还,再谈谈“都”[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b,第2期,52-53页。
作者简介:张磊(1988—),男,汉族,山东烟台人,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形式语义学。
【关键词】都 分配算子 总括算子 事件语义
王还(1983、1988a、1988b)指出了现代汉语“都”具有分配的语义功能。他较为系统的阐述了“都”指复数事物时,与其说它总括全部,不如说它指出事物中的每一个。Lee(1986)Cheng(1995)认为“都”是一个生成于X附加语位置的副词,它的语义功能是分配算子。Lin(1998)分析了“都”作为分配标志(distributivity marker)不仅可以和有定的复数NP共现,还能够和当NP受到“每、大部分的”等修饰语修饰时共现。除了典型的具有分配特征的谓词,“都”同样可以和具有集合特征的谓词共现。他在Schwarzschild(1996)的Cov理论下,论证了“都”的分配语义功能运行机制是建立在对一个复数壳内成员的基础之上。本文认为“都”所修饰(coindexed)的对象具有复数特征(或者可进一步分配的单数),集合词的个体与成员就有两种关系:个体-整体关系和部分-整体关系。也就是说,集合词可能与谓词存在两种映射关系。一种关系是个体分别于谓词发生映射,最后加合成整体;另一种关系是集合词整体与谓词发生映射,部分虽与谓词发生关系但不能单独构成事件,整体所有的部分融合为一个单独的事件。笔者认为前一种映射对应着句子的分配解读,后一种映射对应着句子的总括解读。分配解读中的“都”是总括算子,总括解读中的“都”则是分配算子。
1 “都”与复数NP
除了wh句式,“都”的修饰对象只能在“都”的左侧,这一点Cheng(1995)、Lin(1998)、蒋严(1998)都有系统的论证。由于笔者讨论的是“都”的词汇语义功能,对其修饰对象的位置涉及的不是很多,所以本文暂时规避了这一问题。首先我们看最简单的一类“都”字句:NP复数+都+VPvi。
(1)a. 老师们走了。
b. 老师们都走了。
设“老师们”为集合S有三个成员“姚远”“萧宇”“李振”:S={姚远,萧宇,李振}。设函数f(x)=走了,那么‖走了‖={姚远,萧宇,李振}。只要x∈S, f(x)= 1。但是问题在于,
(2)a.
姚远走了。
萧宇走了。 老师们走了。
李振走了。
b. 姚远、萧宇、李振一起走了。老师们走了。
2a和2b都是“老师们走了”,“老师们”走的方式不是真值条件语义学所关心。2a和2b的不同体现在集合S与其成员之间的关系上。2a是个体-整体关系,2b则是部分整体。所以Link(1983)提出了*算子对这两种关系进行计算。
‖*走了‖={<姚远,走了1>,<萧宇,走了2>,<李振,走了3>,<姚远+萧宇+李振,走了>}
2a是句子的分配解读,“都”的出现只能是将原子事件e1,e2,e3总括为句子事件e(老师们都走了)。2b是句子的总括解读,“都”此时的语义功能是“分配”,将事件e(老师们走了)分解为三个原子事件e1,e2,e3。
下面再看另一类句式:NP+NP单数+都+VP
(3)a. 那些书我看过。
b. 那些书我都看过。
(4)a. 那本书我看完了。
b. 那本书我都看完了。
我们知道“书”只能一本一本的“看”,所以‖*看‖={<书1,看过>,<书2,看过>,<书n,看过>,<书1⊕书2⊕…书n,看过>}。由此发现,“那些书”不存在像上文2b那样的解读。也就是说,基本句3a没有歧义,只能是分配解读。因此3b中的“都”的语义功能只能是将原子事件总括为句子事件。例4中的“那本书”虽然是单数,但是它具有再分解的能力,如书可以一章一章的看,馒头可以一口一口的吃等。同样的道理,4b中的“都”也是总括算子。
(5)a. 他们买了一辆车。
b. 他们都买了一辆车。
例5a只能是总括解读。“他们”成员之间的关系只能是部分-整体关系。他们一起买了一辆车。集合“他们”成员之间没人贡献了一部分子资金,大家作为一个整体买下了这辆车。这与2b情况相同,因此,5b中的“都”是分配算子,它将融合在一起的集合成员分解开来,然后分别于谓词发生投射关系,于是就有了5b。“他们”有多少人,最终就买了多少辆车。
2 “都”与时间词
“都”不仅可以修饰谓语其左边主语位置的复数NP,还以修饰位于话题位置的复数NP,如例3和例4, 它还可以修饰位于附加语位置(主语左边或者主谓之间,都的左边)的时间词。如下例:
(6)a. (一整天)他(一整天)都在图书馆自习。
b. *我都明天考试。
c. 我们一家三口每天都吃一个鸡蛋, 每周要消耗三七二十一个。
(温宾利、乔政蔚)
如果把“一整天”分解为“上午”“下午”“晚上”,那么6a就和例2一样会有歧义。尽管这种歧义没有多大意义,它不会影响语义真值条件,甚至在现实世界的中指谓都相同(他上午、下午、晚上在学习,就是他一整天在学习,反之亦然)。这是属于时间词独有的特征。再看6b,时间词“明天”处于“都”的右边,而“都”只能修饰左边的NP。如果转换成“明天我都考试”,这句话就符合语法了。 当“都”的左右包含两个复数NP的时候,比如6c,这时的“都”会修饰哪个NP,亦或是两个NP同时修饰。“都”的语义指向问题也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难点。这里笔者只是就温、乔(2007)文中出现例句简单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
(7)a. 子立每天(都)吃一个鸡蛋,一个周则要消耗7个鸡蛋。
b. 我们一家三口今天吃一个鸡蛋,这样下来,一个周要消耗7个鸡蛋。
c.我们一家三口今天都吃一个鸡蛋,这样下来,一个周要消耗21个鸡蛋。
在7a中,分配算子“每”使得“每天”只能是分配解读,这时的“都”如果要出现,它的词汇功能只能是总括,如果不出现,由于句子事件论元e本身就具有将原子事件加合为句子事件的效用,这句话同样成立。例7b首先就会给人一种奇怪的感觉,因为在人的认知世界中,像鸡蛋这样小的事物,一个人吃一个是比较合理的,如果让三个人吃一个鸡蛋,虽然可以这么说,但是会让人觉得不舒服。7b只能是总括解读,“一家三口”作为一个整体,吃了一个鸡蛋,按照前半句的假设,最后只能得出一个周消耗7个鸡蛋的结论。但是7c加入“都”之后,作为分配算子的“都”将作为整体的“一家三口”分解为三个个体(individual)然后分别与谓词发生映射,最后得出结构一个周消耗了21个鸡蛋。所以,6c中的“都”是修饰“一家三口”的分配算子。修饰“每天”的“都”此时只能隐现,或者是“同音删略”。
3 “都”与特殊疑问词
最后,我们再看一类比较特殊的句式,即“都”修饰处于其右边的疑问代词wh,如例8:
(8)a. 外语用专业你认识谁? 我谁都不认识/我(只)认识王臻/我认识王臻、时仲,还有年震。
b. 外语用专业你都认识谁?我谁都不认识/*我(只)认识王臻/我认识王臻、时仲,还有年震。
比较8a和8b两个疑问句,有“都”的8b的回答只能是空集或者集合成员数大于1。当这个集合只有一个成员时,不用用来回答8b。没有“都”的8a则要自由,三中回答都可以。通过例8,我们可以发现“都”只能修饰复数NP。那么,此时“都”的语义功能是什么呢?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先弄清楚被问人回答“谁”时的运转机制。假设外语用专业有100人,“你”认识其中的三个成员“王臻”“时仲”“年震”。提问人问你这个问题时,他希望你一一罗列出你所认识的人的名单;当“你”被问及这个问题时,在“你”脑中“王臻”“时仲”“年震”这三个名字也一定是一个一个浮现的,也就是说,你脑中进行了三个原子“认识”事件。但是最终从“你”嘴里说的答案却只有一个认识事件“我认识王臻、时仲,还有年震”。因此,我们可以把特殊疑问“谁”当做一个分配算子,而问句中“都”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出现的话,它的语义功能则是“总括”。但是,笔者认为8b中“都”最凸显的功能还是它的语用功能。这点超出了本文只研究“都1”的讨论范围。其实,8b中“都”的最大作用是预设提问人已经知道被问人认识不止一个外语用专业的学生。如果排除语用的因素来分析“都”的语义,那么这种情况下“都”的词汇功能只能是“总括”。
4 总结
本文主要对“都”具有的分配功能进行了探索。其中句式“NP+NP单数+都VP”“NP复数+都+VPvi+数量名”和“都”修饰处于其右边的疑问代词wh,是典型的作为分配算子的“都”分配的句式。“NP复数+都+VPvi” 和“时(间词)+NP单数(时间词)+都+VP”则是歧义句式,“都”的词汇功能以来与其所修饰的词所构成的集合内部成员的关系。个体-整体关系对应着总括算子“都”;部分-整体关系对应着分配算子“都”。
参考文献:
[1]Cheng, L.-S.Lisa:‘On Dou-quantification’, 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 4, 197-234,1995.
[2]Lee, Thomas Hun- tak Studies on Quantification in Chinese, PhD dissertation, UCLA, 1986.
[3]Lin Jo-wang, Distributivity in Chinese and its implications[J]. Natural Language Semantics, 1998(6).
[4]Link, G. ‘The Logical analysis of Plurals and Mass terms: A Lattice-theoretical Approach’ in Paul P. and B.H.Partee(eds.),Formal Semantics the essential readings [M] Oxford, Blackwell: 2002, 127-146.
[5]Schwarzschild, Roger. Pluralities [M].Holland: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6.
[6]蒋严,语用推理与“都”的句法语义特征[J]。《现代外语》:1998,第一期。
[7]王还, “All”与“都”[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第4期,24-28页。
[8]王还,再谈谈“都”[J]。《世界汉语教学》:1988,第2期,94-94页。
[9]王还,再谈谈“都”[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b,第2期,52-53页。
作者简介:张磊(1988—),男,汉族,山东烟台人,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形式语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