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大学生消费是个饱受热议的问题。认真研究这个问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消费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一、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
1.攀比消费和盲目消费严重。大学生的攀比消费心理是基于大学生对自己所处的阶层、身份以及地位的认同,从而选择所在的阶层人群为参照而表现出来的消费行为。大学生盲目消费是由于经验不足,消费目的不明,决策失误造成的。盲目消费尤其在一年级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存在,进入大学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同时也是第一次真正拥有支配各种费用的权力,理财能力差。消费目的不明,决策失误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需要消费,哪些方面不需要消费,为什么要消费等问题上认识比较模糊,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消费。大学生推崇世俗化物质享受时,在群体模仿式的消费行为中自然会滋生压倒对方而求独领风骚的畸形心理,从而产生攀比消费。凡此种种虽然不是主流,但都不容忽视,他既给家长加重了经济负担,也阻碍了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甚至会导致部分学生滑向歧途。
2.消费中的享乐主义倾向严重。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将逐步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即硬性消费比值下降,软性消费比值上升。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也呈现这一发展趋势。一方面,大学生用于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消费比重会逐步提高,用于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消费逐步上升;另一方面,大学生会日益重视健康消费,用于进行体育锻炼和购买保健品的支出将会上升。健康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将成主要的消费内容,而传统的物质消费(吃穿住行)比重会呈下降趋势。大学生的消费范围会逐步扩大到社会和自然领域,如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体育健身等享乐注意消费。
3.消费中的个人主义倾向严重。现在,很多大学生主观上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忘掉了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自私自利、虚荣心、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看见别人穿得好、吃得好,自己也不甘心落后,根本不考虑家庭的经济状况。一些大学生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他们选择个人主义为自己立身行事的准则,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之上。另一些大学生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等价交换关系,时时从“利己”出发,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毫不热情,不关心国家大事,缺乏社会责任感。这种内在需求的变化和满足需求的条件的限制,导致了大学生在价值观形成和变化中的波动。
3.消费方式和成才目标相脱离。求知成才是大学生消费的主要方向,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大学生已明显地意识到了社会激烈竞争所带来的压力。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他们越来越感到知识和文化的重要性,并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考研辅导不怕花钱,各类培训多多益善。这些都无可厚非。可是现在很多大学生,是打着学习、成才这个合理的借口向家里要钱,却做些与学习完全无关的事情。借口买书,书堆了满书架作摆设却不看;抽烟喝酒说是培养同学、朋友间的感情:玩游戏机说是提高计算机水平:随着网络的普及,一些大学生纷纷迷上上网,部分学生达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不乏一些学生,省吃俭用去网吧打游戏,重金买游戏币。这说明很多大学生不能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潇洒、玩起来就忘记了自己的根本任务,忘一记了父母的钱来之不易,松懈了思想。
二、大学生消费问题解决的对策
1.坚持高校课堂教学主渠道。针对大学生年龄和消费行为的特点,消费教育不应是单纯的说教,而应该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加以引导。比如开设《消费经济学》、《消费常识》等消费教育课程,使学生了解消费观念、消费习惯与方式、消费者技巧技能以及常用消费品的选择、评价、鉴赏、使用、维修与保护等,提高大学生对不科学消费的抵抗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这些都有助于消费教育落实,在校园形成良好的消费舆论,把大学生消费行为引向正确的方向;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大众传媒工具,引导高校消费舆论,形成学生的科学消费观,促进学生的合理、适度消费,提高学生的消费能力。
2.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校园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具有明确的目的,通过特定环境的熏陶和渗透形成这一环境中人们共同的价值标准、信念追求、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高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对大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平台。高校文化建设应该把握育人第一的原则,重视大学生在为人处世方面的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大学生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行为,要利用校园里的广播、校报、校园网大力宣传艰苦创业的事例,发扬勤俭节约的美德,培养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精神,积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价值观。
3.以社会实践为途径。“勤工助学”本质上是一个积极的活动,对大学生认识社会,积累社会经验有很大的好处。勤工助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助于“两个文明”的建设;有利于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一个创新性环境。大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独立能力、为今后步入社会打基础的中转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学生的日常生活几乎被父母包办了。远离家庭、远离父母的大学校园无疑成为他们培养独立生活能力的主要课堂。参加勤工俭学活动是大学生不断自立的有效办法。现在绝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形式多样的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和学习情况进行选择。开展勤工俭学,一方面可以解决一部分大学生的基本生活问题,同时也是培养工作经验、锻炼大学生艰苦创业精神,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要求,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秦云祝志杰:大学生消费心理旋消费原则浅论[J].华北电力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92~94
[2]唐国战:社会转型时期人学生生活方式的特点和发展趋势[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5,(8): 21~22
[3]刘晓:当代人学生价值观嬗变的原因分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3):139~140
[4]张宗新:当代人学生的价值观及其教育[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6
[关键词] 大学生消费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一、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
1.攀比消费和盲目消费严重。大学生的攀比消费心理是基于大学生对自己所处的阶层、身份以及地位的认同,从而选择所在的阶层人群为参照而表现出来的消费行为。大学生盲目消费是由于经验不足,消费目的不明,决策失误造成的。盲目消费尤其在一年级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存在,进入大学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同时也是第一次真正拥有支配各种费用的权力,理财能力差。消费目的不明,决策失误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需要消费,哪些方面不需要消费,为什么要消费等问题上认识比较模糊,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消费。大学生推崇世俗化物质享受时,在群体模仿式的消费行为中自然会滋生压倒对方而求独领风骚的畸形心理,从而产生攀比消费。凡此种种虽然不是主流,但都不容忽视,他既给家长加重了经济负担,也阻碍了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甚至会导致部分学生滑向歧途。
2.消费中的享乐主义倾向严重。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将逐步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即硬性消费比值下降,软性消费比值上升。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也呈现这一发展趋势。一方面,大学生用于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消费比重会逐步提高,用于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消费逐步上升;另一方面,大学生会日益重视健康消费,用于进行体育锻炼和购买保健品的支出将会上升。健康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将成主要的消费内容,而传统的物质消费(吃穿住行)比重会呈下降趋势。大学生的消费范围会逐步扩大到社会和自然领域,如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体育健身等享乐注意消费。
3.消费中的个人主义倾向严重。现在,很多大学生主观上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忘掉了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自私自利、虚荣心、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看见别人穿得好、吃得好,自己也不甘心落后,根本不考虑家庭的经济状况。一些大学生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他们选择个人主义为自己立身行事的准则,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之上。另一些大学生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等价交换关系,时时从“利己”出发,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毫不热情,不关心国家大事,缺乏社会责任感。这种内在需求的变化和满足需求的条件的限制,导致了大学生在价值观形成和变化中的波动。
3.消费方式和成才目标相脱离。求知成才是大学生消费的主要方向,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大学生已明显地意识到了社会激烈竞争所带来的压力。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他们越来越感到知识和文化的重要性,并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考研辅导不怕花钱,各类培训多多益善。这些都无可厚非。可是现在很多大学生,是打着学习、成才这个合理的借口向家里要钱,却做些与学习完全无关的事情。借口买书,书堆了满书架作摆设却不看;抽烟喝酒说是培养同学、朋友间的感情:玩游戏机说是提高计算机水平:随着网络的普及,一些大学生纷纷迷上上网,部分学生达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不乏一些学生,省吃俭用去网吧打游戏,重金买游戏币。这说明很多大学生不能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潇洒、玩起来就忘记了自己的根本任务,忘一记了父母的钱来之不易,松懈了思想。
二、大学生消费问题解决的对策
1.坚持高校课堂教学主渠道。针对大学生年龄和消费行为的特点,消费教育不应是单纯的说教,而应该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加以引导。比如开设《消费经济学》、《消费常识》等消费教育课程,使学生了解消费观念、消费习惯与方式、消费者技巧技能以及常用消费品的选择、评价、鉴赏、使用、维修与保护等,提高大学生对不科学消费的抵抗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这些都有助于消费教育落实,在校园形成良好的消费舆论,把大学生消费行为引向正确的方向;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大众传媒工具,引导高校消费舆论,形成学生的科学消费观,促进学生的合理、适度消费,提高学生的消费能力。
2.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校园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具有明确的目的,通过特定环境的熏陶和渗透形成这一环境中人们共同的价值标准、信念追求、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高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对大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平台。高校文化建设应该把握育人第一的原则,重视大学生在为人处世方面的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大学生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行为,要利用校园里的广播、校报、校园网大力宣传艰苦创业的事例,发扬勤俭节约的美德,培养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精神,积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价值观。
3.以社会实践为途径。“勤工助学”本质上是一个积极的活动,对大学生认识社会,积累社会经验有很大的好处。勤工助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助于“两个文明”的建设;有利于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一个创新性环境。大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独立能力、为今后步入社会打基础的中转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学生的日常生活几乎被父母包办了。远离家庭、远离父母的大学校园无疑成为他们培养独立生活能力的主要课堂。参加勤工俭学活动是大学生不断自立的有效办法。现在绝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形式多样的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和学习情况进行选择。开展勤工俭学,一方面可以解决一部分大学生的基本生活问题,同时也是培养工作经验、锻炼大学生艰苦创业精神,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要求,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秦云祝志杰:大学生消费心理旋消费原则浅论[J].华北电力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92~94
[2]唐国战:社会转型时期人学生生活方式的特点和发展趋势[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5,(8): 21~22
[3]刘晓:当代人学生价值观嬗变的原因分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3):139~140
[4]张宗新:当代人学生的价值观及其教育[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