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主问题”教学是围绕数学的基本问题和数学教学的重要问题展开,注重以学定教,更注重学生数学思维与智慧的培养,通过认知基本矛盾的解决,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学得有效. 本文结合实际从主问题出发,促进数学思维的整体建构谈一些看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 主问题;数学思维;整体建构;学生
“主问题”是经过老师概括的,或者是老师引导学生提炼的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 “主问题”教学是围绕数学的基本问题和数学教学的重要问题展开,注重以学定教,更注重学生数学思维与智慧的培养,通过认知基本矛盾的解决,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学得有效. 可是现在的有些课堂,从“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 整节课中学生始终处于被追问的紧张状态,老师零敲碎打的追问,把学生问得糊里糊涂,无所适从. 实际上问题在精,不在多. 这在任何学科都是一样的,带着思考含量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举一反三的问题才有其存在的价值.
一、主问题的含义
所谓“主问题”,是根据特定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经验以及学习困惑点,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对课程关系、问题引导、学习方式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处理,以求能够最大程度地突破教学中的主要矛盾的问题.
二、主问题的特征
(一)主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由旧知识发展而来的.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责任不在于简单地教给学生一个结论,而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因此,教师要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主动地找到答案.
(二)主问题要具有探究性
数学问题的价值在于能激起学生去思考,去探究,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但那种变“满堂灌”为“满堂问”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不是问题,同样那种脱离学生实际让学生感到盲然无从入手的问题也不是问题. 主问题设计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不要给学生太多的暗示与铺垫. 要相信学生的潜能,要相信学生的探索能力,只要给予充足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进行探究,一定能发现规律,自主获取数学知识.
(三)主问题要具有开放性
设计的问题富有思考性和开放性,解决方案多,学生思维与创造的空间就比较大. 开放性问题有条件开放、结论开放、方法开放等.
三、主问题对数学学习的意义
(一)引发学生提出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节课中会有许多问题,其中能够引出学生问题的问题就是好问题. 因此,主问题要能够从“老师提出的问题”延伸到“老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
(二)关注学生个性差异
学生是有差异的,同一个问题对不同的学生来说难度和联结点有可能是不一样的. 因此我们不可能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孩子,在教学中有时也需要差异性的引导,以期促进学生的差异化成长.
(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四)引发学生数学思考
四、主问题设计的策略
(一)围绕重点,加强知识理解
提问中有一种经常性的方式是追问. 追问就是在学生基本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对新知识的深入理解.
(二)抓住关键,促进认识深入
关键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促进学生理解的深入. 例如,教学三年级“认识分数”时,教师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初步理解一块蛋糕的. 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用一张纸(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边三角形)折出它的,并涂上颜色. 之后提出下列问题:(1)不同的图形,为什么涂色部分都可以用表示?这些表示的意思都一样吗?(2)相同的图形不同的折法,为什么涂色部分都可以用表示?在学生思辨后判断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表示,为什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紧紧抓住认识这个主要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操作活动进行思考、辨析,学生不仅自主建构的意义,而且获得了探究的活动经验.
(三)层层递进,引导思维提升
当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出现疑惑时,教师不妨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争论、交流,引导学生认识知识的本质,发展思维的深刻性. 在教学《探索图形覆盖的规律》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在运用中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和运用,教师创设了以下情境:礼堂里一排有12个座位,李木、李林是孪生兄妹,要让他们坐在一起,并且李木在李林的右边. 在同一排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引导学生解释自己的想法. 之后,教师把上述问题中的条件“并且李木在李林的右边”遮住,让学生继续思考. 继而又提出问题:他们来到礼堂一看,发现第一张椅子被一名同学给坐了,现在还有11种不同的坐法吗?
如果是中间的一张椅子已经坐了一名同学,还有多少种坐法呢?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对原问题进行“变式”,抓住了学生的疑惑,既关注全体学生理解规律的本质,又关注不同层次学生思维发展的需求.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主问题改变了“一问到底”的现象,更好地诠释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让课堂教学“从冗繁走向凝练,从紧张走向舒缓,从杂乱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邃”!
【参考文献】
[1]祁芬.谈“主问题”引领下的课堂教学[J].家教世界,2012(04).
[2]陈珠萍.“主问题”设计技巧初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3(02).
【关键词】 主问题;数学思维;整体建构;学生
“主问题”是经过老师概括的,或者是老师引导学生提炼的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 “主问题”教学是围绕数学的基本问题和数学教学的重要问题展开,注重以学定教,更注重学生数学思维与智慧的培养,通过认知基本矛盾的解决,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学得有效. 可是现在的有些课堂,从“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 整节课中学生始终处于被追问的紧张状态,老师零敲碎打的追问,把学生问得糊里糊涂,无所适从. 实际上问题在精,不在多. 这在任何学科都是一样的,带着思考含量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举一反三的问题才有其存在的价值.
一、主问题的含义
所谓“主问题”,是根据特定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经验以及学习困惑点,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对课程关系、问题引导、学习方式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处理,以求能够最大程度地突破教学中的主要矛盾的问题.
二、主问题的特征
(一)主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由旧知识发展而来的.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责任不在于简单地教给学生一个结论,而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因此,教师要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主动地找到答案.
(二)主问题要具有探究性
数学问题的价值在于能激起学生去思考,去探究,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但那种变“满堂灌”为“满堂问”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不是问题,同样那种脱离学生实际让学生感到盲然无从入手的问题也不是问题. 主问题设计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不要给学生太多的暗示与铺垫. 要相信学生的潜能,要相信学生的探索能力,只要给予充足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进行探究,一定能发现规律,自主获取数学知识.
(三)主问题要具有开放性
设计的问题富有思考性和开放性,解决方案多,学生思维与创造的空间就比较大. 开放性问题有条件开放、结论开放、方法开放等.
三、主问题对数学学习的意义
(一)引发学生提出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节课中会有许多问题,其中能够引出学生问题的问题就是好问题. 因此,主问题要能够从“老师提出的问题”延伸到“老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
(二)关注学生个性差异
学生是有差异的,同一个问题对不同的学生来说难度和联结点有可能是不一样的. 因此我们不可能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孩子,在教学中有时也需要差异性的引导,以期促进学生的差异化成长.
(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四)引发学生数学思考
四、主问题设计的策略
(一)围绕重点,加强知识理解
提问中有一种经常性的方式是追问. 追问就是在学生基本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对新知识的深入理解.
(二)抓住关键,促进认识深入
关键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促进学生理解的深入. 例如,教学三年级“认识分数”时,教师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初步理解一块蛋糕的. 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用一张纸(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边三角形)折出它的,并涂上颜色. 之后提出下列问题:(1)不同的图形,为什么涂色部分都可以用表示?这些表示的意思都一样吗?(2)相同的图形不同的折法,为什么涂色部分都可以用表示?在学生思辨后判断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表示,为什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紧紧抓住认识这个主要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操作活动进行思考、辨析,学生不仅自主建构的意义,而且获得了探究的活动经验.
(三)层层递进,引导思维提升
当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出现疑惑时,教师不妨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争论、交流,引导学生认识知识的本质,发展思维的深刻性. 在教学《探索图形覆盖的规律》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在运用中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和运用,教师创设了以下情境:礼堂里一排有12个座位,李木、李林是孪生兄妹,要让他们坐在一起,并且李木在李林的右边. 在同一排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引导学生解释自己的想法. 之后,教师把上述问题中的条件“并且李木在李林的右边”遮住,让学生继续思考. 继而又提出问题:他们来到礼堂一看,发现第一张椅子被一名同学给坐了,现在还有11种不同的坐法吗?
如果是中间的一张椅子已经坐了一名同学,还有多少种坐法呢?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对原问题进行“变式”,抓住了学生的疑惑,既关注全体学生理解规律的本质,又关注不同层次学生思维发展的需求.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主问题改变了“一问到底”的现象,更好地诠释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让课堂教学“从冗繁走向凝练,从紧张走向舒缓,从杂乱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邃”!
【参考文献】
[1]祁芬.谈“主问题”引领下的课堂教学[J].家教世界,2012(04).
[2]陈珠萍.“主问题”设计技巧初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