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汉语单音节动语素在体现语素两大语法功能(单独使用和构词)上具有不均衡性,成词与否的自由度有强弱之别,其中“单用和构词较均衡”这一类动语素在两大语法功能上均表现突出,是现代汉语语素的活跃分子。另外,动语素从成词到不成词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现代汉语 单音节 动语素 成词性
现代汉语单音节动语素是语素研究的重要内容,而语素的两大功能单独使用和构词在现代汉语单音节动语素上表现的并不均衡。按照能否成词,我们把动语素分为三种:可成词动语素(所有义项都可以单独成词)、半成词动语素(部分义项可成词部分义项不能成词)和不成词动语素(所有义项都必须作构词成分,不能单独入句)。
一、可成词动语素的成词性
按照能单说、单用和纳入一定语法框架[1]的原则,我们将现代汉语单音节动语素[2]进行再分类,统计出可成词动语素1059个,占动语素总数的50.43﹪。可见,可成词动语素占动语素的多数,这反映出动语素是一种比较独立的语素,大多数的动语素可以单独成词,独立运用。按照自由度[3]的强弱,我们将可成词动语素进一步划分为:A只能单独使用、B主要单独使用、C单独使用和构词较均衡和D主要构词四种。
A类:只能单独使用,不能参与构词的动语素。
这类动语素(实质上都是单纯词)在表意上多使用本义,表达比较具体的行为。如:呛qiāng、闷mēn、耙pá、犁lí、炸zhá、烩huì等。大多数的此类语素搭配对象都比较单一,我们不妨将之称为“专限可成词语素”。比如:语素“板bǎn”只用于脸,“眯mī”只用于眼,“捋lǚ”只与胡须搭配。只能单用的单音节动语素没有构词力,但是单用频率也并非都很高,只有少数的如“是”、“得děi”等的单用频率高。从这点看,语素的单用频率和自由度并非是一个正比关系。
B类:主要用于单独成词的语素。
这类语素有参与构词的表现,虽然这种表现并不突出。具体表现在:一、构词力差,所构词的数量有限;二、所构的词独立性差,往往和离合词相关,如语素“挨āi”所构成的词“挨边”和“挨近”都是离合词;三、所构成的结构多为成语和固定词组,这些结构是成词与不成词的中间状态,往往和文言用法相关,不是典型的现代汉语构词类型。
C类:单独使用和构词功能均衡。
这类语素有566个,数量最多,是现代汉语中的活跃部分。这类语素在单独成词和构词两种功能上表现得较均衡。均衡的表现有两种:一种是语素的成词和构词都表现得比较强,这种情况占多数;还有一种现象是语素的成词和构词能力都不强,如:暴,它的意思是“鼓起来;突出”,单独使用时,搭配面很窄,一般用于与“筋”搭配(急得头上的青筋都暴出来了),而且这种用法的“暴”完全可以用双音节词“暴突”来代替。因此“暴”的独立性并不强,而对于构词来说,我们也只能见到“暴突”,而“暴突”的使用频率也很低。相比而言,独立成词和构词能力都不强。
D类:多用于构词的语素。
这部分语素的主要功能是构词,单用往往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如语素“购”,所有可以单用的语境,都可以用其所构的复合词来代替(购书=购买书),单独使用的独立性差。语素“计”做“计较、考虑”之义时主要用于成语,“不计成败”、“无暇顾及”,其他时候很少单用。这类语素主要用于构词,那是不是它们的构词力都很强呢?我们发现事实也并非如此。如:语素“赤”单用时只能和手、脚等身体部件相搭配(“赤着脚”),而且“赤脚、赤膊”等都已经成为离合词,拆开来用的频次不高,赤裸、赤露、赤身这些复合词反而用的比较多,但是即便如此,“赤”作为一个动语素,它所构成的复合词也是屈指可数的。这里有一个现象,就是有些动语素,它在单用上受限,在构成复合词的时候也是受限的。
二、不成词动语素的成词性
不成词动语素只能用于构词,不能单独使用,我们把这类语素记成E类。E类动语素有670个,占总数的31.9﹪。尽管不成词动语素的功能只能构词,但是实际的构词力并非是最强的,它的平均构词数(7.6[1])远远低于可成词动语素中的C类(15.3)。
这说明,语素的构词力和自由度没有反比关系。不成词动语素的形成有一个重要来源,那就是很多动语素在古汉语中是单音节动词。这些由古代汉语单音词演变而来的单音节语素就是现代汉语不成词语素的直接源头。不成词动语素丰富了现代汉语的构词材料,对汉语词汇的双音化做出了贡献,也产生了大量的新词。
三、半成词动语素的成词性
现代汉语单音节半成词动语素有371个,占总数的17.67﹪。这些动语素有些义项是可成词的,有些义项则只能构词。由于半成词动语素的语法功能在不同的义项上有不同的表现,因此,我们只能在义项层面来谈成词性问题。在抽取了100个半成词动语素进行了调查后,我们发现,这100个动语素共涉及动语素项456个,其中,可成词语素项284个,占总数的62.29﹪;不成词语素项172个,占总数的37.71﹪。按照自由度的不同,五类的语素项分别为:A(只能单用)56个,B(多为单用)63个,C(单用兼构词)137个,D(多为构词)28个,E(只能构词)172个。从这个统计我们可以看出,在可成词动语素项中,最为活跃的仍然是C类。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C类(单用兼构词)语素无论是单用频次还是构词能力都远远高于其他几类。既能单用又可以构词的动语素在现代汉语单音节动语素中才是最活跃的。动语素作为单音词使用的功能和构成合成词使用的功能并非互相排斥,而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单用频次高的动语素往往构词能力也较强;单用频次低的动语素往往构词能力也受限。反过来说,构词能力差的动语素,如果可以单独使用,那么这个动语素的单用也往往受限。
四、从成词到不成词是个动态过程
有几类介于词与非词之间的特殊结构:离合词、成语、固定短语和一般短语。
离合词就是平时我们说的“洗澡”、“理发”类的词。离合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偏于“合”的,这类离合词虽然可以拆分,但是实际使用上却很少拆分,从功能上说更接近于复合词,比如“行贿”、“开春”等。还有一种情况是,“离”“合”并驾齐驱,在使用上的表现就是,可离可合。
成语,往往在词组平面上可以进行分析,因此就功能而言,我们更倾向于将其归入词的范围。成语中的动语素构成成语,我们可以看作构词表现,但是这种表现并不典型。
固定短语,在外在形式上更接近短语,语义可以从字面组合上直接推知,只是在使用上,常常固定使用,如 “哀其不幸”、“胸中有数”等。文言性的固定短语,在成词性上讲,更接近于成词,结构的凝固性较强,后一类的固定短语则更接近于短语,凝固性稍差,“胸中有数”还有与之对应的提问方式“胸中有没有数”。不管是文言性的固定短语还是非文言性的固定短语都已经超出了“词”的范围。
一般短语,主要指区别于固定短语的更为松散的语言形式。
我们可以按照成词性的强弱,把以上几种语言形式排一个次序:词→离合词(以“合”为主)→离合词(离合并行)→成语→文言性固定短语→非文言性固定短语→一般短语,从这个次序,我们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出,动语素在成词性问题上是一个动态过程。
参考文献:
[1]杨锡彭.汉语语素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苑春法,黄昌宁.基于语素数据库的汉语语素及构词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1998(3).
[3]俞理明.语义标记和汉语构词的不对称现象[J].汉语学习,2006(12).
[4]吴茗.现代汉语常用语素项属性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关键词:现代汉语 单音节 动语素 成词性
现代汉语单音节动语素是语素研究的重要内容,而语素的两大功能单独使用和构词在现代汉语单音节动语素上表现的并不均衡。按照能否成词,我们把动语素分为三种:可成词动语素(所有义项都可以单独成词)、半成词动语素(部分义项可成词部分义项不能成词)和不成词动语素(所有义项都必须作构词成分,不能单独入句)。
一、可成词动语素的成词性
按照能单说、单用和纳入一定语法框架[1]的原则,我们将现代汉语单音节动语素[2]进行再分类,统计出可成词动语素1059个,占动语素总数的50.43﹪。可见,可成词动语素占动语素的多数,这反映出动语素是一种比较独立的语素,大多数的动语素可以单独成词,独立运用。按照自由度[3]的强弱,我们将可成词动语素进一步划分为:A只能单独使用、B主要单独使用、C单独使用和构词较均衡和D主要构词四种。
A类:只能单独使用,不能参与构词的动语素。
这类动语素(实质上都是单纯词)在表意上多使用本义,表达比较具体的行为。如:呛qiāng、闷mēn、耙pá、犁lí、炸zhá、烩huì等。大多数的此类语素搭配对象都比较单一,我们不妨将之称为“专限可成词语素”。比如:语素“板bǎn”只用于脸,“眯mī”只用于眼,“捋lǚ”只与胡须搭配。只能单用的单音节动语素没有构词力,但是单用频率也并非都很高,只有少数的如“是”、“得děi”等的单用频率高。从这点看,语素的单用频率和自由度并非是一个正比关系。
B类:主要用于单独成词的语素。
这类语素有参与构词的表现,虽然这种表现并不突出。具体表现在:一、构词力差,所构词的数量有限;二、所构的词独立性差,往往和离合词相关,如语素“挨āi”所构成的词“挨边”和“挨近”都是离合词;三、所构成的结构多为成语和固定词组,这些结构是成词与不成词的中间状态,往往和文言用法相关,不是典型的现代汉语构词类型。
C类:单独使用和构词功能均衡。
这类语素有566个,数量最多,是现代汉语中的活跃部分。这类语素在单独成词和构词两种功能上表现得较均衡。均衡的表现有两种:一种是语素的成词和构词都表现得比较强,这种情况占多数;还有一种现象是语素的成词和构词能力都不强,如:暴,它的意思是“鼓起来;突出”,单独使用时,搭配面很窄,一般用于与“筋”搭配(急得头上的青筋都暴出来了),而且这种用法的“暴”完全可以用双音节词“暴突”来代替。因此“暴”的独立性并不强,而对于构词来说,我们也只能见到“暴突”,而“暴突”的使用频率也很低。相比而言,独立成词和构词能力都不强。
D类:多用于构词的语素。
这部分语素的主要功能是构词,单用往往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如语素“购”,所有可以单用的语境,都可以用其所构的复合词来代替(购书=购买书),单独使用的独立性差。语素“计”做“计较、考虑”之义时主要用于成语,“不计成败”、“无暇顾及”,其他时候很少单用。这类语素主要用于构词,那是不是它们的构词力都很强呢?我们发现事实也并非如此。如:语素“赤”单用时只能和手、脚等身体部件相搭配(“赤着脚”),而且“赤脚、赤膊”等都已经成为离合词,拆开来用的频次不高,赤裸、赤露、赤身这些复合词反而用的比较多,但是即便如此,“赤”作为一个动语素,它所构成的复合词也是屈指可数的。这里有一个现象,就是有些动语素,它在单用上受限,在构成复合词的时候也是受限的。
二、不成词动语素的成词性
不成词动语素只能用于构词,不能单独使用,我们把这类语素记成E类。E类动语素有670个,占总数的31.9﹪。尽管不成词动语素的功能只能构词,但是实际的构词力并非是最强的,它的平均构词数(7.6[1])远远低于可成词动语素中的C类(15.3)。
这说明,语素的构词力和自由度没有反比关系。不成词动语素的形成有一个重要来源,那就是很多动语素在古汉语中是单音节动词。这些由古代汉语单音词演变而来的单音节语素就是现代汉语不成词语素的直接源头。不成词动语素丰富了现代汉语的构词材料,对汉语词汇的双音化做出了贡献,也产生了大量的新词。
三、半成词动语素的成词性
现代汉语单音节半成词动语素有371个,占总数的17.67﹪。这些动语素有些义项是可成词的,有些义项则只能构词。由于半成词动语素的语法功能在不同的义项上有不同的表现,因此,我们只能在义项层面来谈成词性问题。在抽取了100个半成词动语素进行了调查后,我们发现,这100个动语素共涉及动语素项456个,其中,可成词语素项284个,占总数的62.29﹪;不成词语素项172个,占总数的37.71﹪。按照自由度的不同,五类的语素项分别为:A(只能单用)56个,B(多为单用)63个,C(单用兼构词)137个,D(多为构词)28个,E(只能构词)172个。从这个统计我们可以看出,在可成词动语素项中,最为活跃的仍然是C类。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C类(单用兼构词)语素无论是单用频次还是构词能力都远远高于其他几类。既能单用又可以构词的动语素在现代汉语单音节动语素中才是最活跃的。动语素作为单音词使用的功能和构成合成词使用的功能并非互相排斥,而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单用频次高的动语素往往构词能力也较强;单用频次低的动语素往往构词能力也受限。反过来说,构词能力差的动语素,如果可以单独使用,那么这个动语素的单用也往往受限。
四、从成词到不成词是个动态过程
有几类介于词与非词之间的特殊结构:离合词、成语、固定短语和一般短语。
离合词就是平时我们说的“洗澡”、“理发”类的词。离合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偏于“合”的,这类离合词虽然可以拆分,但是实际使用上却很少拆分,从功能上说更接近于复合词,比如“行贿”、“开春”等。还有一种情况是,“离”“合”并驾齐驱,在使用上的表现就是,可离可合。
成语,往往在词组平面上可以进行分析,因此就功能而言,我们更倾向于将其归入词的范围。成语中的动语素构成成语,我们可以看作构词表现,但是这种表现并不典型。
固定短语,在外在形式上更接近短语,语义可以从字面组合上直接推知,只是在使用上,常常固定使用,如 “哀其不幸”、“胸中有数”等。文言性的固定短语,在成词性上讲,更接近于成词,结构的凝固性较强,后一类的固定短语则更接近于短语,凝固性稍差,“胸中有数”还有与之对应的提问方式“胸中有没有数”。不管是文言性的固定短语还是非文言性的固定短语都已经超出了“词”的范围。
一般短语,主要指区别于固定短语的更为松散的语言形式。
我们可以按照成词性的强弱,把以上几种语言形式排一个次序:词→离合词(以“合”为主)→离合词(离合并行)→成语→文言性固定短语→非文言性固定短语→一般短语,从这个次序,我们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出,动语素在成词性问题上是一个动态过程。
参考文献:
[1]杨锡彭.汉语语素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苑春法,黄昌宁.基于语素数据库的汉语语素及构词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1998(3).
[3]俞理明.语义标记和汉语构词的不对称现象[J].汉语学习,2006(12).
[4]吴茗.现代汉语常用语素项属性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