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和社会都发生了转型,各种非政府组织(NGO)的意义日益凸现。但是,比起国家和社会的需要,NGO的功能尚发挥得不够,有很多任务尚无法担当。造成这种困局的主要原因是NGO拥有的资源相对匮乏,能力也较为薄弱,因此,要充分发挥NGO的功能,首要的问题是强化它们的资源汲取能力。
关键词:NGO;资源匮乏;汲取能力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8)11-0087-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和社会都发生了转型,各种非政府组织(non government organization,下文简称NGO)的意义日益凸现。但是,比起国家和社会的需要,NGO的功能尚发挥得不够,有很多任务尚无法担当。造成这种困局的原因是什么?有些学者已经注意到了NGO缺乏资金的问题,如王名的《中国社团改革》,李珍刚、王三秀的《论非营利组织的筹资策略》,陈凡的《筹资方式多样化:非营利组织的生存之道》,侯江红、王红晓的《论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筹资举措》等论著都对NGO吸纳资金问题都作了较好的研究。本文在吸收这些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把视野扩大一步,提出了NGO“资源”短缺问题。我们认为,造成NGO发展困局的主要原因是NGO拥有的资源相对匮乏,能力也较为薄弱。因此,要充分发挥NGO的功能,首要的问题是强化它们的资源汲取能力。
一、NGO汲取资源的类别与对象
NGO要担负的任务十分繁多,需要汲取各种资源。要而言之,其需要的资源主要有如下几类:
《 人力资源。人是各类NGO的基本组成要素,也是其开展活动的基本动力和手段,事关NGO的维系和壮大。很多NGO对人还有一定的质量要求,如需要人能说会道,善于宣传和鼓动;长于策划,有较好的创新和预见能力;组织、管理才干出众,能把不相干的人群整合为集体等。而那些从事教育、医疗、扶贫、环保等事业的NGO,格外渴求具备相应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但是,不论从量上还是从质上看,NGO人才短缺的问题都较为严重:又由于NGO使用人力往往是无偿的,活动多在弱势群体和偏远地方展开,更使此种困难雪上加霜。
2 财力和物力。NGO维持、发展需要财力和物力。开展活动更需要财力和物力。没有充足的资金或物资,扶贫济困、环境保护、义务教育等都无从谈起。尤其是NGO活动向纵深发展,日益专业化、技术化,对设备、资金的依赖更加严重。此外,即使NGO组织的成员可以一时一地地无私奉献,但为长期维持成员的热情和稳定,最好还是适度付酬,这也必将带来财务压力。
3 知名度、社会信任与关心同情。在我国,知名度最高、社会信任度最大的组织大多是“国有组织”,如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而NGO基本不在此列。即便那些从属于政府的行业协会、基金会等,其知名度、社会信任度也无法和政府性组织相提并论,而那些纯粹发自民间的NGO就更默默无闻了。因此,这些组织的无形资产——合法性、权威性、知名度等都比较低。社会对其了解少、依赖少、信任也较少,甚至不少人对它们还抱有疑虑甚至轻视的态度。这对NGO走进人群、影响人群、宣传自己、发展组织和开展活动都甚为不利。
4 法律和政策。NGO在当代已经成为独立于政府、赢利性组织外的第三大社会组织,具有较大的普遍性。但它们在制度、法律和政策上的地位还不够明确。确定它们权利、权力、义务、活动方式等的法律、法规也不够健全;尤其是微观层面的法律和政策空白较多,如它们上街宣传是否需要申报,开展募捐是否要审批等,并没有明确规定,由此便造成了它们遇到障碍时不好解决,自己开展活动时底气不足。因此,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成丁当务之急。
5 组织网络和动员与传播的渠道。组织的能力一方面取决于其自身的大小,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其网络覆盖面的大小。组织绝对规模大不等于网络覆盖面大,只有组织的覆盖面也大时,组织对社会的影响力才真正较大。组织拥有的动员、宣传渠道的多寡制约着组织的能量和影响力,因此也具有重要意义。当组织有广阔、通畅的渠道来动员和宣传时,它才能成为重要的社会存在。才能够更好地实现组织的目标,但是,目前NGO多是单一性组织,相互关系相对松散,没有形成组织网络;其自身拥有的动员和宣传手段也相对较少,难以动用社会现有的动员和宣传渠道,传播不易,扩散困难,使其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NGO需要的资源在哪里呢?在各种社会主体中,包括广大民众、企事业单位、各级权力机构和新闻媒体等,它们是NGO汲取资源的主要对象。因此,NGO的“开源”就是贏得它们的支持,强化对它们的适应力和影响力。
二、约束NGO汲取资源能力的原因
NGO汲取资源的困境有外在原因和内在原因。从外因上看。处于转型期的我国一方面经济在腾飞,另一方面社会财富的分配机制尚不健全,大量社会主体自身经济状况不佳、富裕程度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政府传统的思维是政社对应,自己直接管理和服务社会,利用和资助第三部门的情况较少,不成习惯;我国的“志愿文化” (或慈善文化)薄弱,传统的人际关系中最受重视的是血缘姻亲和利益集团,对外部人群关注不够,志愿捐赞的意识淡薄。但是,外因只是条件,内因才具有决定作用,NGO自身的弱点是关键的。这类弱点主要有:
1 组织弱小,组织网络不健全,组织的结构和管理方式有欠科学,内在素质较低,本质能力有限。我国很多NGO草创不久,历史短暂,规模狭小,组织化程度不高,可谓“七八个人四五条枪”,类似草台班子。目前NGO又多为分散存在,相互的从屑性、依赖性、合作性较低,难以互相借力,在各类事务上协同动作较少。同时,它们中的一些自身素质低,组织结构、管理方式不合理,很多采用“江湖的”或“家族的”组织方式,原本就较为有限的潜在能力也难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绝对素质和绝对能力”较低,既制约其自身的活动和社会效益,也制约其社会观感和认同。
2 业绩平平,传播手段少且差,声望较低,影响力不强。多数NGO的目标都是美好而崇高的,但由于各种原因它们实现的程度都较不充分,创建后做出的“大事业”、“大手笔”少,很少开展过具有全国性的深远影响的公益活动。同时,多数NGO传播手段少,尤其是缺乏诸如电视、电影、报纸等大众化的传播途径,只能靠发传单、贴海报等简单原始的宣传方式推介自己。束缚了宣传力度,限制了影响范围,没能起到在群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营造出良好的社会声望、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宣传目的。
3 动员宣传的途径少,渠道不畅,公关力不强,协调与沟通能力相对薄弱。NGO吸纳资源的工作可以概括为“做人的工作”,因此,如何向人们宣传自己的需要、困难、目的,以便动员社会各界帮助自己便显得尤为重 要。但目前多数NGO几乎没有自己的动员途径,借助其他媒体也较困难。良好的公共关系是NGO进入社会、民众中间的重要途径。建立起良好的公共关系,不仅能迅速提高自身的知名度、认同度,而且有助于赢得信任和同情。然而目前的情况是,当一些重要的公益事件或人物出现时,NGO往往被边缘化,难得参与进去并借用媒体发展公共关系。同时,NGO与各类社会组织协调沟通的能力较弱,如何与政府官员坐到一起,如何与企业家进行联谊等,目前还找不到稳定的途径与机制。因此NGO自身的困难便难以取得社会的同情,自己的发展难以转化为社会的愿望。
4 吸收资源的意识不强。认识不够,且在组织建制上缺乏必要的负责机构和准备,筹资战略战术亦较为落后。很多NGO做事业的意识强,但发展本组织、融合各种资源的意识却不强。它们没有把吸收资源当成重要任务。也不能长抓不懈;在组织内部一般也不设专门的募捐部门,专业化程度较低,专门人才较少;同时,NGO在吸收资源的手段或措施上也不够发达,带有较大的偶然性,没有长期有效的稳定机制。
5 背黑锅效应。多数NGO组织都是真诚做善事的,但是不能否认也有个别NGO借公益的名义骗取资财。这种个别事件的影响非常恶劣,它们给所有的NGO都带来了坏名声,致使它们吸纳资源都相当困难。而且,“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个别NGO骗取资财的事情在传播中还会被张冠李戴甚至无限夸大,负面影响愈演愈烈。由于我国NGO兴起较晚。管理不善,个别NGO曾经欺骗过社会,因而要消除其余毒尚需时日。
由于上述因素的制约,目前多数NGO对政府、企事业、公众的影响力都相对较小。它们较难得到财政支持,较难得到企业的帮助,也较难得到公众的支持。所以,各类NGO组织如何“苦练内功,提高能力”。进而提升影响力是它们吸纳资源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
三、强化NGO汲取资源能力的措施
提高NGO汲取资源的能力,关键是要加强其自身的薄弱之处。如果NGO自身过硬,组织结构良好,治理方式科学,员工素养出色,开展事业真诚有效,做出了较大的业绩,社会声望和影响力等必将较高,汲取资源也就水到渠成。为此,我们建议:
1 完善组织,强化能力。为此应该采取如下措施:(1)优化自身治理结构,首先应采用集体领导的模式,建立委员会、理事会等,让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较强工作能力的人员组成领导班子:其次要促进决策机制的民主化,由委员会或理事会决定组织内部及其活动中的重大问题,谨防专断;再次要加强微观管理制度的建设,完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和隶属关系。(2)管理方法现代化。即采纳科学管理方法、人本主义方法,扬弃陈旧的专权方法。让方法更有效和人性化。(3)提高凝聚力,加强队伍建设。NGO现有人员是其生存发展的基石,提高他们的士气、发挥他们的潜能会给组织带来旺盛的生命力。为此应当健全激励制度,激发员工的成就感、荣誉感、自豪感。对于有酬员工还应建立灵活科学的薪酬制度,在可能的范围内提高他们的薪酬水平,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意识。对于参与NGO的志愿者也要极尽爱护和鼓励,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让他们担任重要工作,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和道德需要。(4)抓好策划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想象力、亲和力和可持续发展等能力的建设。力求NGO的超常规发展和跳跃式发展。(5)建设组织品牌,积累无形资产。这就要遵循品牌建设的规律,从方方面面完善自己的形象,最终达到高度的美誉度、知名度和认同度。
2 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充分实现公共责任和伦理价值,培育良好的社会信誉。NGO的精神都是仁爱的、利他的、为公众利益着想的,如果NGO脚踏实地地开展公益性社会工作并取得相应的成效,为社会提供了高质量的服务,较显著地推动了公益事业的发展,完整地履行了使命,实现了组织的宗旨,就能具备高度的公信力,赢得社会的支持,产生一种感召和凝聚的作用。NGO的使命越具体化、现实化,越能关注、解决社会所广泛忧虑的、重大的、紧迫的现实问题,它的社会感召力也就越大。NGO有了精神和道义上的优势后,吸引人和说服人就不会困难了。
3 提高自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NGO严格自身的自律性制度建设十分重要,这可以从基本制度上保障廉洁诚信,防止贪污、腐化、浪费和低效等现象出现的可能性,赢得外界的信任和资助,NGO自律建设主要可以采取:(1)收支两条线,不坐收坐支。(2)内部用钱严格审批制度,发生支出时由集体审批审核。(3)严格内部的财务规章制度,设立财务监督专员或委员会,审议和审计年度财务报告。还要健全定员定额管理、结余及分配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财务分析、财务监督等制度。(4)建立捐助钱财的责任汇报制度,向捐助人汇报捐助使用情况,接受检查,定期公布活动的绩效,提高财务透明度。
4 开展媒体公关。在当代,大众传媒是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它们在建构NGO的道德合法性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正面宣传能够强化NGO的神圣性和纯洁性,唤起人们的崇敬和认同;负面宣传则可能导致毁灭性的打击。因此,NGO平时要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和联系,帮助它们做公益节目,给它们以支持;当自己的活动中涌现出典型人物和事件时,积极向媒体推荐,在丰富媒体内容时展示自己、宣传自己。为了充分地利用好媒体。INGO需要组建专门机构,安置专门人员,并拟定合理的联络计划和方案。
5 促进吸纳资源活动的专业化和方法的多样化。NGO应组建专业化的机构和人员开展吸收资源的工作,改变守株待兔式地等待人们自动捐赠或无规则地到处寻找资金等散漫、被动、随机的募捐状态。NGO吸收资源方法也要与时俱进,除了要采取传统的“募捐方式”(如义卖、义演、广告劝募、上街劝募、开会劝募、写信劝募等)和收取会费方式外,还应多采用新颖的方式:如参与政府项目竞标、承揽政府采购项目(即与政府签订合同,为享受福利的人群开展社会服务或承揽公益工程);为公司做有报酬的工作(如替它们制作公益广告,承包城市绿地);举办营利事业但不以营利为目的,自创收入补助公益活动(即NGO通过提供产品或劳务而向消费者直接收取费用,或通过投资而从受资方取得收益等)。渠道多了,资源就多了。
6 回报资助者,激发人们踊跃捐献。NGO从其他社会主体获得帮助,通常靠的是它们的爱心,是其对公益事业的认同和道义责任。但是,这种纯粹道德的动机有时会失灵,最好辅以必要的激励和补偿,适度满足人们的利益需要,让企业和个人捐助时有利可图,能赢得某种好处,巩固并增强它们的积极性,促使它们再次捐献。如,帮助企业做带有慈善性质的营销活动,拿企业提供的资金或物品并以企业的名义为老年人、残疾人、孤儿、贫困生等提供帮助,或从事环保、医药、体育、文化活动;对于捐赠行为进行表彰和奖励,聘请捐赠人担任非营利组织名誉性职务;出让冠名权。捐赠人单独捐赠或捐赠了大部分资金的工程项目,可以由他们提出工程名称,上报相关机构审批冠名;为捐赠者向政府申请减免税收或低价使用土地等优惠政策,等。
7 加强政策游说,影响政府的法律和政策取向。NGO是一类组织,它们代表的人群也是一大类。有成为“利益集团”的可能。对于它们的合法的利益,应该反映到立法者、决策者层面。这就要NGO形成一定的政治影响力,接触政治家,利用合法政治渠道反映自己的情况和困境。如可以向地方或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汇报工作,寻求支持。
8 寻求国际性NG0、基金会的支持和援助,NGO在当代已经超出国界,各国都有一些同类的NGO,它们有可能相互支持;国外还有一些慈善性的基金会,对于开展公益的NGO有可能感兴趣。所以。我国NGO应该努力寻求国际公益机构的资助,这需要广泛了解外国NGO、基金会的动态,学会推销自己、宣传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合作。同时还要学会外国基金会的项目建议书的填报等,在工作方式上与国际接轨。
NGO组织没有行政机构那样的权力,也没有企业那样大的财力,其存在与发展的生命力在于提高吸纳社会资源的能力,而这个能力又取决于它们自身的素质、状况。“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NGO组织必须完善自我、培育声誉,在内在升华中实现外在的繁荣。
责任编辑 刘龙伏
关键词:NGO;资源匮乏;汲取能力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8)11-0087-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和社会都发生了转型,各种非政府组织(non government organization,下文简称NGO)的意义日益凸现。但是,比起国家和社会的需要,NGO的功能尚发挥得不够,有很多任务尚无法担当。造成这种困局的原因是什么?有些学者已经注意到了NGO缺乏资金的问题,如王名的《中国社团改革》,李珍刚、王三秀的《论非营利组织的筹资策略》,陈凡的《筹资方式多样化:非营利组织的生存之道》,侯江红、王红晓的《论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筹资举措》等论著都对NGO吸纳资金问题都作了较好的研究。本文在吸收这些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把视野扩大一步,提出了NGO“资源”短缺问题。我们认为,造成NGO发展困局的主要原因是NGO拥有的资源相对匮乏,能力也较为薄弱。因此,要充分发挥NGO的功能,首要的问题是强化它们的资源汲取能力。
一、NGO汲取资源的类别与对象
NGO要担负的任务十分繁多,需要汲取各种资源。要而言之,其需要的资源主要有如下几类:
《 人力资源。人是各类NGO的基本组成要素,也是其开展活动的基本动力和手段,事关NGO的维系和壮大。很多NGO对人还有一定的质量要求,如需要人能说会道,善于宣传和鼓动;长于策划,有较好的创新和预见能力;组织、管理才干出众,能把不相干的人群整合为集体等。而那些从事教育、医疗、扶贫、环保等事业的NGO,格外渴求具备相应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但是,不论从量上还是从质上看,NGO人才短缺的问题都较为严重:又由于NGO使用人力往往是无偿的,活动多在弱势群体和偏远地方展开,更使此种困难雪上加霜。
2 财力和物力。NGO维持、发展需要财力和物力。开展活动更需要财力和物力。没有充足的资金或物资,扶贫济困、环境保护、义务教育等都无从谈起。尤其是NGO活动向纵深发展,日益专业化、技术化,对设备、资金的依赖更加严重。此外,即使NGO组织的成员可以一时一地地无私奉献,但为长期维持成员的热情和稳定,最好还是适度付酬,这也必将带来财务压力。
3 知名度、社会信任与关心同情。在我国,知名度最高、社会信任度最大的组织大多是“国有组织”,如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而NGO基本不在此列。即便那些从属于政府的行业协会、基金会等,其知名度、社会信任度也无法和政府性组织相提并论,而那些纯粹发自民间的NGO就更默默无闻了。因此,这些组织的无形资产——合法性、权威性、知名度等都比较低。社会对其了解少、依赖少、信任也较少,甚至不少人对它们还抱有疑虑甚至轻视的态度。这对NGO走进人群、影响人群、宣传自己、发展组织和开展活动都甚为不利。
4 法律和政策。NGO在当代已经成为独立于政府、赢利性组织外的第三大社会组织,具有较大的普遍性。但它们在制度、法律和政策上的地位还不够明确。确定它们权利、权力、义务、活动方式等的法律、法规也不够健全;尤其是微观层面的法律和政策空白较多,如它们上街宣传是否需要申报,开展募捐是否要审批等,并没有明确规定,由此便造成了它们遇到障碍时不好解决,自己开展活动时底气不足。因此,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成丁当务之急。
5 组织网络和动员与传播的渠道。组织的能力一方面取决于其自身的大小,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其网络覆盖面的大小。组织绝对规模大不等于网络覆盖面大,只有组织的覆盖面也大时,组织对社会的影响力才真正较大。组织拥有的动员、宣传渠道的多寡制约着组织的能量和影响力,因此也具有重要意义。当组织有广阔、通畅的渠道来动员和宣传时,它才能成为重要的社会存在。才能够更好地实现组织的目标,但是,目前NGO多是单一性组织,相互关系相对松散,没有形成组织网络;其自身拥有的动员和宣传手段也相对较少,难以动用社会现有的动员和宣传渠道,传播不易,扩散困难,使其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NGO需要的资源在哪里呢?在各种社会主体中,包括广大民众、企事业单位、各级权力机构和新闻媒体等,它们是NGO汲取资源的主要对象。因此,NGO的“开源”就是贏得它们的支持,强化对它们的适应力和影响力。
二、约束NGO汲取资源能力的原因
NGO汲取资源的困境有外在原因和内在原因。从外因上看。处于转型期的我国一方面经济在腾飞,另一方面社会财富的分配机制尚不健全,大量社会主体自身经济状况不佳、富裕程度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政府传统的思维是政社对应,自己直接管理和服务社会,利用和资助第三部门的情况较少,不成习惯;我国的“志愿文化” (或慈善文化)薄弱,传统的人际关系中最受重视的是血缘姻亲和利益集团,对外部人群关注不够,志愿捐赞的意识淡薄。但是,外因只是条件,内因才具有决定作用,NGO自身的弱点是关键的。这类弱点主要有:
1 组织弱小,组织网络不健全,组织的结构和管理方式有欠科学,内在素质较低,本质能力有限。我国很多NGO草创不久,历史短暂,规模狭小,组织化程度不高,可谓“七八个人四五条枪”,类似草台班子。目前NGO又多为分散存在,相互的从屑性、依赖性、合作性较低,难以互相借力,在各类事务上协同动作较少。同时,它们中的一些自身素质低,组织结构、管理方式不合理,很多采用“江湖的”或“家族的”组织方式,原本就较为有限的潜在能力也难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绝对素质和绝对能力”较低,既制约其自身的活动和社会效益,也制约其社会观感和认同。
2 业绩平平,传播手段少且差,声望较低,影响力不强。多数NGO的目标都是美好而崇高的,但由于各种原因它们实现的程度都较不充分,创建后做出的“大事业”、“大手笔”少,很少开展过具有全国性的深远影响的公益活动。同时,多数NGO传播手段少,尤其是缺乏诸如电视、电影、报纸等大众化的传播途径,只能靠发传单、贴海报等简单原始的宣传方式推介自己。束缚了宣传力度,限制了影响范围,没能起到在群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营造出良好的社会声望、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宣传目的。
3 动员宣传的途径少,渠道不畅,公关力不强,协调与沟通能力相对薄弱。NGO吸纳资源的工作可以概括为“做人的工作”,因此,如何向人们宣传自己的需要、困难、目的,以便动员社会各界帮助自己便显得尤为重 要。但目前多数NGO几乎没有自己的动员途径,借助其他媒体也较困难。良好的公共关系是NGO进入社会、民众中间的重要途径。建立起良好的公共关系,不仅能迅速提高自身的知名度、认同度,而且有助于赢得信任和同情。然而目前的情况是,当一些重要的公益事件或人物出现时,NGO往往被边缘化,难得参与进去并借用媒体发展公共关系。同时,NGO与各类社会组织协调沟通的能力较弱,如何与政府官员坐到一起,如何与企业家进行联谊等,目前还找不到稳定的途径与机制。因此NGO自身的困难便难以取得社会的同情,自己的发展难以转化为社会的愿望。
4 吸收资源的意识不强。认识不够,且在组织建制上缺乏必要的负责机构和准备,筹资战略战术亦较为落后。很多NGO做事业的意识强,但发展本组织、融合各种资源的意识却不强。它们没有把吸收资源当成重要任务。也不能长抓不懈;在组织内部一般也不设专门的募捐部门,专业化程度较低,专门人才较少;同时,NGO在吸收资源的手段或措施上也不够发达,带有较大的偶然性,没有长期有效的稳定机制。
5 背黑锅效应。多数NGO组织都是真诚做善事的,但是不能否认也有个别NGO借公益的名义骗取资财。这种个别事件的影响非常恶劣,它们给所有的NGO都带来了坏名声,致使它们吸纳资源都相当困难。而且,“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个别NGO骗取资财的事情在传播中还会被张冠李戴甚至无限夸大,负面影响愈演愈烈。由于我国NGO兴起较晚。管理不善,个别NGO曾经欺骗过社会,因而要消除其余毒尚需时日。
由于上述因素的制约,目前多数NGO对政府、企事业、公众的影响力都相对较小。它们较难得到财政支持,较难得到企业的帮助,也较难得到公众的支持。所以,各类NGO组织如何“苦练内功,提高能力”。进而提升影响力是它们吸纳资源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
三、强化NGO汲取资源能力的措施
提高NGO汲取资源的能力,关键是要加强其自身的薄弱之处。如果NGO自身过硬,组织结构良好,治理方式科学,员工素养出色,开展事业真诚有效,做出了较大的业绩,社会声望和影响力等必将较高,汲取资源也就水到渠成。为此,我们建议:
1 完善组织,强化能力。为此应该采取如下措施:(1)优化自身治理结构,首先应采用集体领导的模式,建立委员会、理事会等,让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较强工作能力的人员组成领导班子:其次要促进决策机制的民主化,由委员会或理事会决定组织内部及其活动中的重大问题,谨防专断;再次要加强微观管理制度的建设,完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和隶属关系。(2)管理方法现代化。即采纳科学管理方法、人本主义方法,扬弃陈旧的专权方法。让方法更有效和人性化。(3)提高凝聚力,加强队伍建设。NGO现有人员是其生存发展的基石,提高他们的士气、发挥他们的潜能会给组织带来旺盛的生命力。为此应当健全激励制度,激发员工的成就感、荣誉感、自豪感。对于有酬员工还应建立灵活科学的薪酬制度,在可能的范围内提高他们的薪酬水平,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意识。对于参与NGO的志愿者也要极尽爱护和鼓励,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让他们担任重要工作,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和道德需要。(4)抓好策划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想象力、亲和力和可持续发展等能力的建设。力求NGO的超常规发展和跳跃式发展。(5)建设组织品牌,积累无形资产。这就要遵循品牌建设的规律,从方方面面完善自己的形象,最终达到高度的美誉度、知名度和认同度。
2 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充分实现公共责任和伦理价值,培育良好的社会信誉。NGO的精神都是仁爱的、利他的、为公众利益着想的,如果NGO脚踏实地地开展公益性社会工作并取得相应的成效,为社会提供了高质量的服务,较显著地推动了公益事业的发展,完整地履行了使命,实现了组织的宗旨,就能具备高度的公信力,赢得社会的支持,产生一种感召和凝聚的作用。NGO的使命越具体化、现实化,越能关注、解决社会所广泛忧虑的、重大的、紧迫的现实问题,它的社会感召力也就越大。NGO有了精神和道义上的优势后,吸引人和说服人就不会困难了。
3 提高自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NGO严格自身的自律性制度建设十分重要,这可以从基本制度上保障廉洁诚信,防止贪污、腐化、浪费和低效等现象出现的可能性,赢得外界的信任和资助,NGO自律建设主要可以采取:(1)收支两条线,不坐收坐支。(2)内部用钱严格审批制度,发生支出时由集体审批审核。(3)严格内部的财务规章制度,设立财务监督专员或委员会,审议和审计年度财务报告。还要健全定员定额管理、结余及分配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财务分析、财务监督等制度。(4)建立捐助钱财的责任汇报制度,向捐助人汇报捐助使用情况,接受检查,定期公布活动的绩效,提高财务透明度。
4 开展媒体公关。在当代,大众传媒是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它们在建构NGO的道德合法性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正面宣传能够强化NGO的神圣性和纯洁性,唤起人们的崇敬和认同;负面宣传则可能导致毁灭性的打击。因此,NGO平时要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和联系,帮助它们做公益节目,给它们以支持;当自己的活动中涌现出典型人物和事件时,积极向媒体推荐,在丰富媒体内容时展示自己、宣传自己。为了充分地利用好媒体。INGO需要组建专门机构,安置专门人员,并拟定合理的联络计划和方案。
5 促进吸纳资源活动的专业化和方法的多样化。NGO应组建专业化的机构和人员开展吸收资源的工作,改变守株待兔式地等待人们自动捐赠或无规则地到处寻找资金等散漫、被动、随机的募捐状态。NGO吸收资源方法也要与时俱进,除了要采取传统的“募捐方式”(如义卖、义演、广告劝募、上街劝募、开会劝募、写信劝募等)和收取会费方式外,还应多采用新颖的方式:如参与政府项目竞标、承揽政府采购项目(即与政府签订合同,为享受福利的人群开展社会服务或承揽公益工程);为公司做有报酬的工作(如替它们制作公益广告,承包城市绿地);举办营利事业但不以营利为目的,自创收入补助公益活动(即NGO通过提供产品或劳务而向消费者直接收取费用,或通过投资而从受资方取得收益等)。渠道多了,资源就多了。
6 回报资助者,激发人们踊跃捐献。NGO从其他社会主体获得帮助,通常靠的是它们的爱心,是其对公益事业的认同和道义责任。但是,这种纯粹道德的动机有时会失灵,最好辅以必要的激励和补偿,适度满足人们的利益需要,让企业和个人捐助时有利可图,能赢得某种好处,巩固并增强它们的积极性,促使它们再次捐献。如,帮助企业做带有慈善性质的营销活动,拿企业提供的资金或物品并以企业的名义为老年人、残疾人、孤儿、贫困生等提供帮助,或从事环保、医药、体育、文化活动;对于捐赠行为进行表彰和奖励,聘请捐赠人担任非营利组织名誉性职务;出让冠名权。捐赠人单独捐赠或捐赠了大部分资金的工程项目,可以由他们提出工程名称,上报相关机构审批冠名;为捐赠者向政府申请减免税收或低价使用土地等优惠政策,等。
7 加强政策游说,影响政府的法律和政策取向。NGO是一类组织,它们代表的人群也是一大类。有成为“利益集团”的可能。对于它们的合法的利益,应该反映到立法者、决策者层面。这就要NGO形成一定的政治影响力,接触政治家,利用合法政治渠道反映自己的情况和困境。如可以向地方或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汇报工作,寻求支持。
8 寻求国际性NG0、基金会的支持和援助,NGO在当代已经超出国界,各国都有一些同类的NGO,它们有可能相互支持;国外还有一些慈善性的基金会,对于开展公益的NGO有可能感兴趣。所以。我国NGO应该努力寻求国际公益机构的资助,这需要广泛了解外国NGO、基金会的动态,学会推销自己、宣传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合作。同时还要学会外国基金会的项目建议书的填报等,在工作方式上与国际接轨。
NGO组织没有行政机构那样的权力,也没有企业那样大的财力,其存在与发展的生命力在于提高吸纳社会资源的能力,而这个能力又取决于它们自身的素质、状况。“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NGO组织必须完善自我、培育声誉,在内在升华中实现外在的繁荣。
责任编辑 刘龙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