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利用吉林省人工观测站及加密自动站资料对2001—2012年的48个区域暴雨个例的高空、地面等常规实况资料按照影响系统及气象要素进行分析,并按照影响系统进行分型,建立吉林省区域暴雨天气模型。
关键词 暴雨;天气模型;中尺度分析;吉林省
中图分类号 P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239-04
1 资料使用及暴雨标准
使用2001—2012年的人工观测站及2009—2012年加密自动站降水资料。暴雨标准(暴雨日定义)分别如下:①人工观测站资料:站点数≥5,且降雨量≥50 mm;或相邻站点数≥3,降雨量≥50 mm,且至少有1个站降雨量≥100 mm。②加密自动站资料:站点数≥30,且降雨量≥50 mm[1]。
2 暴雨影响系统分类
利用天气图,确定暴雨影响系统共有5类,即切变线、副高后部切变、副高后部高空槽、高空槽、冷涡[2-3]。这5类又可以分别按照地面影响系统再分类,具体如表1所示。
3 各影响系统出现次数
从暴雨的影响系统看,12年间48次区域暴雨过程,各种影响系统出现次数大致相当,分别为:高空槽11次,副高后部高空槽10次,副高后部切变9次,切变线冷涡9次。
从暴雨的地面影响系统看,48次暴雨过程中,以冷锋和华北气旋为主,分别为14次和13次,倒槽、蒙古气旋、台风水汽、其他分别为4、4、4、9次。
4 暴雨发生的时间统计
48次暴雨均发生在5—9月,主要发生在7月和8月,分别为23、19次,5月、6月、9月分别为2、2、2次。其中,切变线、副高后部切变、副高后部高空槽这3种影响系统下发生的暴雨全部出现在7月和8月;台风暴雨共4次,其中3次发生在8月,1次发生在9月;对于冷锋影响产生的暴雨中,有8次发生在7月,6次发生在8月;其他的影响系统所引发的暴雨发生时间上并不是很集中;“七下八上”期间共发生暴雨18次,占样本总数(48次)的37.5%;“七下八上”期间的18次暴雨过程中,副高后部暴雨9次,占比50%,也就是说“七下八上”期间有50%的暴雨是副高后部系统造成的。
5 暴雨发生的空间统计
统计48个区域暴雨个例发现,吉林省各地均有暴雨天气发生。从暴雨发生次数角度统计,吉林省暴雨呈现“中间多,两头少”“南边多,北边少”的态势,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6 区域暴雨模型的建立
根据48个暴雨个例,按照20种暴雨分类,建立5大类共20种暴雨模型。这20种模型是在对每个个例分析后,找出典型个例,建立典型个例模型,并作为这类暴雨的模型。利用micaps3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制作暴雨模型,模型包括地面图,850、500、200 hPa高空图的相应影响系统及要素综合分析,线条按照micaps3“中尺度分析工具箱” 中的定义绘画[4]。
6.1 切变类
切变类模型共分为4种,具体如表3所示。以“切变 华北气旋”型为例做模型概述,如图1所示。该模型高空200 hPa等压面有急流,急流从(115°E,40°N)开始向东北方向延伸,到双辽附近再向东延伸,急流核风速达到60 m/s,在急流核左侧为气旋性涡度中心,而暴雨区正好在其右后方正涡度平流和辐散区内,高空辐散有利于大尺度强迫抬升,产生暴雨。500 hPa等压面上,在辽宁省与吉林省交界附近东西向有一条切变线,切变线附近抬升的作用非常强,暴雨区在切变线东端的附近。850 hPa等压面上(120°E,40°N)至蛟河附近有低空切变的存在,切变线上有强辐合上升运动,其附近往往会有暴雨发生。850 hPa与500 hPa温度差大于等于25℃,表明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另外,山东沿海至辽宁沿海存在一条西南急流,急流携带大量水汽向暴雨区输送。但急流出口区在暴雨区以南,即急流并未延伸到暴雨区,风速在暴雨区以南便减小了,但正是由于风速的减小,造成暴雨区附近风速的辐合,利于加强辐合上升运动。同时,850 hPa上有湿舌和湿轴,暴雨区位于湿舌的头部,湿轴指向暴雨区。地面影响系统是华北气旋,暴雨发生在华北气旋东北部。地面存在湿舌,比湿≥15 g/kg,3 h变压<0,中心值为-17 hPa。
6.2 副高后部切变类
该类模型共分5种,如表4所示。以“副高后部切变 华北气旋”型为例,做模型概述,如图2所示。该模型200 hPa有高空急流,急流核风速达到54 m/s,暴雨区位于急流轴右侧,急流核右后方正涡度平流和辐散区内,高空辐散有利于大尺度强迫抬升,产生暴雨。500 hPa副高特征线588线与吉林省东边界重合,584线位于吉林省东部,切变线位于吉林省西部白城与松原交界地带,呈东北—西南向。500 hPa切变线促进中空的上升运动,冷槽呈东北—西南向,而暴雨区就在冷槽附近,表明暴雨区上空有冷空气侵入,增强不稳定条件[5]。850 hPa等压面上,吉林省大部位于暖脊中,低层较暖,并且有偏南急流向北输送暖湿空气,造成底层的不稳定能量增加,加之中层有冷空气侵入,因此这种形式有利于对流不稳定的发生。偏南急流出口区位于降水区以南,即风速在暴雨区附近减小,风速减小造成风速在暴雨区附近辐合,加强上升运动。另外850 hPa切变呈东北—西南向穿过吉林省东部。加强低层的辐合上升运动。湿舌头部覆盖吉林省中东部,表明中东部水汽充足并且有位势不稳定能量将要释放。暴雨发生在副高后部中低空切变线之间,且在湿舌范围内。地面图上,有华北气旋,位于渤海附近,暴雨区发生在华北气旋东北部。吉林省、辽宁省和河北省大部分位于3 h显著降压区内,华北气旋将继续北上,影响吉林省。
6.3 副高后部高空槽类
该类模型共分4种,如表5所示。以“副高后部高空槽 冷锋”型为例,做模型概述,如图3所示。该模型200 hPa有高空急流,急流核风速达到54 m/s。暴雨发生在高空急流的急流核的右后方,但距离高空急流有一定的距离。500 hPa副高呈带状,588线与吉林省东边界基本重合,副高后部高空槽南北向穿过内蒙古和山西,并且有冷槽存在,表明有冷空侵入,吉林省位于冷槽中,因此中层有冷空气入侵。加强高低层的不稳定性。副高后部有高空槽,槽前有西南急流,风速≥20 m/s,利于中层上升运动。850 hPa有暖脊,吉林省位于暖脊中,西南急流沿东北—西南向穿过辽宁省,急流头直指吉林省西南角,在急流头部以北有辐合线,表明气流在这里辐合抬升。湿舌及湿轴沿东北—西南向通过渤海,携带大量水汽,穿过辽宁省及朝鲜,继续向北通过吉林省到达黑龙江省北部,吉林省范围内的暴雨区发生在湿区范围内。地面有冷锋,冷锋附近抬升条件加强,冷锋穿过吉林省附近产生暴雨。综上所述,此类型暴雨发生在高空急流核右后方水汽、动力及热力条件均较好的地方。 6.4 高空槽类
该类模型共分3种,如表6所示。以“高空槽 华北气旋”型为例,做模型概述,如图4所示。该模型200 hPa有急流,暴雨区发生在急流出口区的右侧,并且有一定的距离,但考虑到暴雨区上方850 hPa为西南风,500 hPa为西南风,但200 hPa为偏西风,这种风随高度顺转,说明有暖平流,使暖湿空气向暴雨区输送,低层不稳定能量增加,水汽含量增加。而500 hPa有冷槽,说明中层有干冷空气侵入,与低层的暖湿空气形成不稳定条件,有利于暴雨发生。500 hPa高空槽附近动力条件较好,且中层急流核风速达28 m/s,这里强迫抬升作用较强,利于暴雨发生。另外,850 hPa有暖脊,暴雨区位于暖脊内。湿舌头部延伸至吉林省北边界,暴雨区位于湿舌头部内。地面图上华北气旋中心位于吉林省西部,暴雨区发生在华北气旋东南偏南范围内。
6.5 冷涡类
该类模型共分4种,如表7所示。以“冷涡 冷锋”型为例,做模型概述,如图5所示。该模型200 hPa有急流,呈西北—东南向,位置偏北,似乎对吉林省影响不大,但高空西北气流表明高空有冷空气由贝加尔湖向吉林省输送,造成高空干冷的条件。500 hPa冷涡中心位于黑龙江北部,冷空气由冷涡西部沿西北气流输入暴雨区,暴雨区发生在冷涡南部偏东的范围内。850 hPa有湿舌和湿轴,暖湿空气在西南气流作用下向暴雨区输送,低层暖湿,而200、500 hPa有干冷空气输入,造成下暖湿上干冷的不稳定条件,而雨发生在低空急流左前方湿舌内,另外850、500 hPa温度差≥25 ℃,表明大气不稳定,暴雨就发生在这样的不稳定区域里。地面图上,暴雨发生在冷锋尾部的右侧区域里,这里也是3 h显著降压区,未来冷锋向这一区域移动,造成暴雨天气。
7 参考文献
[1] 陶诗言.中国之暴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2] 孟庆涛,孙建华,乔枫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暴雨过程特征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9,14(6):596-612.
[3] 徐远波,尹恒,谭永秀,等.副高边缘一次局地突发性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分析[J].暴雨灾害,2009,28(1):58-63.
[4] 周鸣胜.我国北方50次区域性特大暴雨的环流分析[J].气象,1993,19(7):14-18.
[5] 黄泓,张铭.一次东北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5(5):83-87.
关键词 暴雨;天气模型;中尺度分析;吉林省
中图分类号 P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239-04
1 资料使用及暴雨标准
使用2001—2012年的人工观测站及2009—2012年加密自动站降水资料。暴雨标准(暴雨日定义)分别如下:①人工观测站资料:站点数≥5,且降雨量≥50 mm;或相邻站点数≥3,降雨量≥50 mm,且至少有1个站降雨量≥100 mm。②加密自动站资料:站点数≥30,且降雨量≥50 mm[1]。
2 暴雨影响系统分类
利用天气图,确定暴雨影响系统共有5类,即切变线、副高后部切变、副高后部高空槽、高空槽、冷涡[2-3]。这5类又可以分别按照地面影响系统再分类,具体如表1所示。
3 各影响系统出现次数
从暴雨的影响系统看,12年间48次区域暴雨过程,各种影响系统出现次数大致相当,分别为:高空槽11次,副高后部高空槽10次,副高后部切变9次,切变线冷涡9次。
从暴雨的地面影响系统看,48次暴雨过程中,以冷锋和华北气旋为主,分别为14次和13次,倒槽、蒙古气旋、台风水汽、其他分别为4、4、4、9次。
4 暴雨发生的时间统计
48次暴雨均发生在5—9月,主要发生在7月和8月,分别为23、19次,5月、6月、9月分别为2、2、2次。其中,切变线、副高后部切变、副高后部高空槽这3种影响系统下发生的暴雨全部出现在7月和8月;台风暴雨共4次,其中3次发生在8月,1次发生在9月;对于冷锋影响产生的暴雨中,有8次发生在7月,6次发生在8月;其他的影响系统所引发的暴雨发生时间上并不是很集中;“七下八上”期间共发生暴雨18次,占样本总数(48次)的37.5%;“七下八上”期间的18次暴雨过程中,副高后部暴雨9次,占比50%,也就是说“七下八上”期间有50%的暴雨是副高后部系统造成的。
5 暴雨发生的空间统计
统计48个区域暴雨个例发现,吉林省各地均有暴雨天气发生。从暴雨发生次数角度统计,吉林省暴雨呈现“中间多,两头少”“南边多,北边少”的态势,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6 区域暴雨模型的建立
根据48个暴雨个例,按照20种暴雨分类,建立5大类共20种暴雨模型。这20种模型是在对每个个例分析后,找出典型个例,建立典型个例模型,并作为这类暴雨的模型。利用micaps3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制作暴雨模型,模型包括地面图,850、500、200 hPa高空图的相应影响系统及要素综合分析,线条按照micaps3“中尺度分析工具箱” 中的定义绘画[4]。
6.1 切变类
切变类模型共分为4种,具体如表3所示。以“切变 华北气旋”型为例做模型概述,如图1所示。该模型高空200 hPa等压面有急流,急流从(115°E,40°N)开始向东北方向延伸,到双辽附近再向东延伸,急流核风速达到60 m/s,在急流核左侧为气旋性涡度中心,而暴雨区正好在其右后方正涡度平流和辐散区内,高空辐散有利于大尺度强迫抬升,产生暴雨。500 hPa等压面上,在辽宁省与吉林省交界附近东西向有一条切变线,切变线附近抬升的作用非常强,暴雨区在切变线东端的附近。850 hPa等压面上(120°E,40°N)至蛟河附近有低空切变的存在,切变线上有强辐合上升运动,其附近往往会有暴雨发生。850 hPa与500 hPa温度差大于等于25℃,表明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另外,山东沿海至辽宁沿海存在一条西南急流,急流携带大量水汽向暴雨区输送。但急流出口区在暴雨区以南,即急流并未延伸到暴雨区,风速在暴雨区以南便减小了,但正是由于风速的减小,造成暴雨区附近风速的辐合,利于加强辐合上升运动。同时,850 hPa上有湿舌和湿轴,暴雨区位于湿舌的头部,湿轴指向暴雨区。地面影响系统是华北气旋,暴雨发生在华北气旋东北部。地面存在湿舌,比湿≥15 g/kg,3 h变压<0,中心值为-17 hPa。
6.2 副高后部切变类
该类模型共分5种,如表4所示。以“副高后部切变 华北气旋”型为例,做模型概述,如图2所示。该模型200 hPa有高空急流,急流核风速达到54 m/s,暴雨区位于急流轴右侧,急流核右后方正涡度平流和辐散区内,高空辐散有利于大尺度强迫抬升,产生暴雨。500 hPa副高特征线588线与吉林省东边界重合,584线位于吉林省东部,切变线位于吉林省西部白城与松原交界地带,呈东北—西南向。500 hPa切变线促进中空的上升运动,冷槽呈东北—西南向,而暴雨区就在冷槽附近,表明暴雨区上空有冷空气侵入,增强不稳定条件[5]。850 hPa等压面上,吉林省大部位于暖脊中,低层较暖,并且有偏南急流向北输送暖湿空气,造成底层的不稳定能量增加,加之中层有冷空气侵入,因此这种形式有利于对流不稳定的发生。偏南急流出口区位于降水区以南,即风速在暴雨区附近减小,风速减小造成风速在暴雨区附近辐合,加强上升运动。另外850 hPa切变呈东北—西南向穿过吉林省东部。加强低层的辐合上升运动。湿舌头部覆盖吉林省中东部,表明中东部水汽充足并且有位势不稳定能量将要释放。暴雨发生在副高后部中低空切变线之间,且在湿舌范围内。地面图上,有华北气旋,位于渤海附近,暴雨区发生在华北气旋东北部。吉林省、辽宁省和河北省大部分位于3 h显著降压区内,华北气旋将继续北上,影响吉林省。
6.3 副高后部高空槽类
该类模型共分4种,如表5所示。以“副高后部高空槽 冷锋”型为例,做模型概述,如图3所示。该模型200 hPa有高空急流,急流核风速达到54 m/s。暴雨发生在高空急流的急流核的右后方,但距离高空急流有一定的距离。500 hPa副高呈带状,588线与吉林省东边界基本重合,副高后部高空槽南北向穿过内蒙古和山西,并且有冷槽存在,表明有冷空侵入,吉林省位于冷槽中,因此中层有冷空气入侵。加强高低层的不稳定性。副高后部有高空槽,槽前有西南急流,风速≥20 m/s,利于中层上升运动。850 hPa有暖脊,吉林省位于暖脊中,西南急流沿东北—西南向穿过辽宁省,急流头直指吉林省西南角,在急流头部以北有辐合线,表明气流在这里辐合抬升。湿舌及湿轴沿东北—西南向通过渤海,携带大量水汽,穿过辽宁省及朝鲜,继续向北通过吉林省到达黑龙江省北部,吉林省范围内的暴雨区发生在湿区范围内。地面有冷锋,冷锋附近抬升条件加强,冷锋穿过吉林省附近产生暴雨。综上所述,此类型暴雨发生在高空急流核右后方水汽、动力及热力条件均较好的地方。 6.4 高空槽类
该类模型共分3种,如表6所示。以“高空槽 华北气旋”型为例,做模型概述,如图4所示。该模型200 hPa有急流,暴雨区发生在急流出口区的右侧,并且有一定的距离,但考虑到暴雨区上方850 hPa为西南风,500 hPa为西南风,但200 hPa为偏西风,这种风随高度顺转,说明有暖平流,使暖湿空气向暴雨区输送,低层不稳定能量增加,水汽含量增加。而500 hPa有冷槽,说明中层有干冷空气侵入,与低层的暖湿空气形成不稳定条件,有利于暴雨发生。500 hPa高空槽附近动力条件较好,且中层急流核风速达28 m/s,这里强迫抬升作用较强,利于暴雨发生。另外,850 hPa有暖脊,暴雨区位于暖脊内。湿舌头部延伸至吉林省北边界,暴雨区位于湿舌头部内。地面图上华北气旋中心位于吉林省西部,暴雨区发生在华北气旋东南偏南范围内。
6.5 冷涡类
该类模型共分4种,如表7所示。以“冷涡 冷锋”型为例,做模型概述,如图5所示。该模型200 hPa有急流,呈西北—东南向,位置偏北,似乎对吉林省影响不大,但高空西北气流表明高空有冷空气由贝加尔湖向吉林省输送,造成高空干冷的条件。500 hPa冷涡中心位于黑龙江北部,冷空气由冷涡西部沿西北气流输入暴雨区,暴雨区发生在冷涡南部偏东的范围内。850 hPa有湿舌和湿轴,暖湿空气在西南气流作用下向暴雨区输送,低层暖湿,而200、500 hPa有干冷空气输入,造成下暖湿上干冷的不稳定条件,而雨发生在低空急流左前方湿舌内,另外850、500 hPa温度差≥25 ℃,表明大气不稳定,暴雨就发生在这样的不稳定区域里。地面图上,暴雨发生在冷锋尾部的右侧区域里,这里也是3 h显著降压区,未来冷锋向这一区域移动,造成暴雨天气。
7 参考文献
[1] 陶诗言.中国之暴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2] 孟庆涛,孙建华,乔枫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暴雨过程特征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9,14(6):596-612.
[3] 徐远波,尹恒,谭永秀,等.副高边缘一次局地突发性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分析[J].暴雨灾害,2009,28(1):58-63.
[4] 周鸣胜.我国北方50次区域性特大暴雨的环流分析[J].气象,1993,19(7):14-18.
[5] 黄泓,张铭.一次东北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5(5):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