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我国特有的语言瑰宝,也是中考语文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由于语言习惯、阅读方法等原因,许多学生觉得文言文阅读很难。特别是中考语文加大了文言文考查力度,近年来在文言文考查中逐渐出现了与现代文阅读相似的题型与思路,这是顺应新的课程理念诞生的一类新题型,是文言文知识的开放拓展,它可以进一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及知识积累能力,因此,很多学生觉得文言文的阅读太难了。其实,文言文阅读并不难,只要确立了正确的理念,完成一定量的训练,积累丰富的语言、丰厚的语感,学好文言文,是完全可以的。面对文言文阅读的这些新趋势,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所得,认为要解决好文言文阅读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一、培养文言意识
1.确立语境意识,防止定势思维的弊病。文言词语的通假字、异读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别是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更是阅读中的难点和考试的重中之重。要准确掌握它的意义,只有紧扣它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至于对有微小差别的近义词的确认,也只有在一定的句子中才能说清楚。学习时应注意两点:一是结合教材和查阅古汉语词典,弄清所列每个实词的基本含义,并对多义词进行归纳整理,要特别留心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避免形成思维定势,望文生义,如“恨”字,古代“憾”、“恨”同义,“恨”常理解为“遗憾”。如诸葛亮《出师表》中“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恒、灵也”,句中的“痛恨”应理解为“十分遗憾”。如果理解为现代汉语中的“痛恨”,就不近情理了;二是根据上下文,即词的语言环境和语言结构确定词义,要掌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2.注重知识经验的积累。如果平时重视了已有知识经验在文言文阅读中的重要作用,并有意识地加以运用,那么考试迁移时才能得心应手。为此,就必须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与归纳,以便于记忆与提取。因而能更好地发挥原有知识作为新知识增长点的作用。如古今异义之词、一词多义、通假字等,都可用列图表的方法予以梳理,既可以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又便于回忆与检索,更好地发挥已有知识经验在学习或考试中的作用。
解答文言文试题要特别注意不能以今度古。没有文言意识不行,但只有文言知识也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文化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它蕴有一定的文言因素,有的古今汉语还是一致的。学习文言文要会分析比较,甚至猜测推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领悟能力,阅读文言文和阅读现代文一样,都要用得着文法、篇章的知识等,这些更是古今同理的。
二、培养文言能力
1.积累丰富的语言。学生学习文言文是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需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必然要求我们对课文注解中出现的文言实词、常见的文言虚词,掌握它们的基本义、常用义,辨析它们的古今义,会用横向的比较分辨,纵向的联系区别,进而以此为基点向课文及课外延伸,背诵优美的句、段、篇更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背诵要以理解为基础,根据作者的思路记忆才会深刻,才是真正的积累。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文章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这些文质兼美的文言文,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美深邃、丰富典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母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更好地提高自身修养。
2.理解文言句式和词性活用。掌握文言句式,要把握住它们内部的语法结构特点;要把握它们的表达方式,如感叹句的谓语前置、“者”字标志的定语后置、形容词定语后置等;要把握它们的翻译、解释方式,如使动和意动的今译格式等;还要理解并记住一些常用固定用语的用法和意义,如“得无”、“无乃”、“不亦”、“……之谓”等。有了这些积累,做起题目来就顺畅多了。
3.着重训练文言翻译能力。中考文言句子翻译是必不可少的。所译句子往往有以下特点:A、所译句子中出现重点词语,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B、所译句子是个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等特殊句式。C、所译句子在理解上有难度,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D、所译句子运用一定的修辞,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多加进行翻译能力训练。翻译能力一定要训练直译基本功,所谓直译,就是对文句做到字字落实,字句中没有的内容对译时不能随意加上(省略句则必须补加省去的内容),字句中有的内容,对译时不能随意删去;译文应该保持和原文言的句式结构一致。
以上两点,只是笔者对文言阅读的一点看法,在实际教学中还要结合课文特点,有侧重地进行训练。梳拢知识点,构建能力树,多积累,勤思考,找规律,如此,则文言文阅读必会得心应手。
一、培养文言意识
1.确立语境意识,防止定势思维的弊病。文言词语的通假字、异读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别是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更是阅读中的难点和考试的重中之重。要准确掌握它的意义,只有紧扣它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至于对有微小差别的近义词的确认,也只有在一定的句子中才能说清楚。学习时应注意两点:一是结合教材和查阅古汉语词典,弄清所列每个实词的基本含义,并对多义词进行归纳整理,要特别留心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避免形成思维定势,望文生义,如“恨”字,古代“憾”、“恨”同义,“恨”常理解为“遗憾”。如诸葛亮《出师表》中“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恒、灵也”,句中的“痛恨”应理解为“十分遗憾”。如果理解为现代汉语中的“痛恨”,就不近情理了;二是根据上下文,即词的语言环境和语言结构确定词义,要掌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2.注重知识经验的积累。如果平时重视了已有知识经验在文言文阅读中的重要作用,并有意识地加以运用,那么考试迁移时才能得心应手。为此,就必须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与归纳,以便于记忆与提取。因而能更好地发挥原有知识作为新知识增长点的作用。如古今异义之词、一词多义、通假字等,都可用列图表的方法予以梳理,既可以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又便于回忆与检索,更好地发挥已有知识经验在学习或考试中的作用。
解答文言文试题要特别注意不能以今度古。没有文言意识不行,但只有文言知识也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文化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它蕴有一定的文言因素,有的古今汉语还是一致的。学习文言文要会分析比较,甚至猜测推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领悟能力,阅读文言文和阅读现代文一样,都要用得着文法、篇章的知识等,这些更是古今同理的。
二、培养文言能力
1.积累丰富的语言。学生学习文言文是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需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必然要求我们对课文注解中出现的文言实词、常见的文言虚词,掌握它们的基本义、常用义,辨析它们的古今义,会用横向的比较分辨,纵向的联系区别,进而以此为基点向课文及课外延伸,背诵优美的句、段、篇更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背诵要以理解为基础,根据作者的思路记忆才会深刻,才是真正的积累。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文章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这些文质兼美的文言文,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美深邃、丰富典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母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更好地提高自身修养。
2.理解文言句式和词性活用。掌握文言句式,要把握住它们内部的语法结构特点;要把握它们的表达方式,如感叹句的谓语前置、“者”字标志的定语后置、形容词定语后置等;要把握它们的翻译、解释方式,如使动和意动的今译格式等;还要理解并记住一些常用固定用语的用法和意义,如“得无”、“无乃”、“不亦”、“……之谓”等。有了这些积累,做起题目来就顺畅多了。
3.着重训练文言翻译能力。中考文言句子翻译是必不可少的。所译句子往往有以下特点:A、所译句子中出现重点词语,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B、所译句子是个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等特殊句式。C、所译句子在理解上有难度,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D、所译句子运用一定的修辞,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多加进行翻译能力训练。翻译能力一定要训练直译基本功,所谓直译,就是对文句做到字字落实,字句中没有的内容对译时不能随意加上(省略句则必须补加省去的内容),字句中有的内容,对译时不能随意删去;译文应该保持和原文言的句式结构一致。
以上两点,只是笔者对文言阅读的一点看法,在实际教学中还要结合课文特点,有侧重地进行训练。梳拢知识点,构建能力树,多积累,勤思考,找规律,如此,则文言文阅读必会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