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音乐家们的童年回忆系列之八

来源 :乐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sm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上期)
  从小对学琴没好感
  张佳林,合作钢琴家、音乐撰稿人,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出生于北京的音乐家庭。自幼随李斐岚老师学习钢琴,十岁起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钢琴专业,先后师从朱虹、应诗真、李民、周广仁、陈比纲、胡适熙等教授。1999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在中国文化部直属艺术团体应聘资格考评中,获钢琴专业第一名,同年留校任教,2007年起担任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钢琴伴奏及艺术指导教研室主任。
  张佳林说:“我考中央音乐学院附小是1987年,当时我9岁多,那时候有口试,老师问我喜欢弹钢琴吗?我说不喜欢,是我妈让我考的。我想我都这么说了,老师肯定不要我了,结果我竟然被录取了。后来开学了,我妈还特意去问为什么能录取我,老师回答说,我比较诚实。”
  张佳林的外公是北大中文系教授,父亲是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教授,母亲是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家庭的艺术氛围对张佳林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用张佳林的话说,他走上音乐这条路不是靠奋斗,而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不是父母坚持让他学音乐,说不定他会成为记者,或者从事一个完全脱离钢琴的工作。但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他必定会尽善尽美地去完成。
  张佳林直言,小孩不爱练琴是很正常的事情,尤其是男孩子,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儿。他说道:“我4岁就开始学琴了。特别巧的是我妈妈的社里正要出一本李斐岚老师写的《儿童钢琴教程》,那时出一本书时间很长,要经过反复调研和审查。我妈妈为了检验书的实用性,就让我来充当‘小白鼠’,所以我就在李斐岚老师那里用《儿童钢琴教程》这套教材启蒙。我学的时候书还没有出版,都是手抄本,所以我小时候就没弹过《拜厄》《汤普森》那些教材。尽管我不喜欢弹琴,但我喜欢上李老师的课。李老师很懂儿童心理学,她对我并不严厉,引导我学了很多知识。李老师的奖惩制度对我很有作用,比如奖励个小红旗、小插画等等,让我很喜欢上钢琴课。”
  “我跟李老师学琴到7岁,有一次中央音乐学院钢琴教授应诗真老师去李老师那里挑学生。我也弹了一首,结果中间弹断了,但我没停下来,胡编了一小段,就顺着音乐往下继续演奏了,应老师就这样把我挑走了,据说是看上了我演奏时随机应变的能力。两年后,应老师决定让我考附小,来验证我的钢琴水平。在考附小前,家里也对我是否搞专业进行了抉择。我自己不太想考附小,我在北京著名的‘史家胡同小学’上学,并连续三年在东城区文艺汇演中获得一等奖,同时还是班级的中队长,品学兼优,我是学校里的名人,换一个环境一切就要重来。更主要的是母亲担心我日后的文化课。征求多方意见后,家里还是决定让我进入附小学习。结果,一踏入中央音乐学院,31年没有离开过了。”
  因为一句实话,让一个孩子走上了音乐道路。可见,教育的目的不是让人掌握多少知识和技术,而是先要学会做人的智慧与道理。艺术教育本身也不是教会人多少本事和知识,教育心灵,纯净思想是艺术给人类永恒的礼物。
  学琴是为了“锁”住我
  王小玮,1983年8月生于辽宁大连,在中国具有非常大影响力的双排键(电子管风琴)演奏家。
  王小玮文静、甜美的形象,很难想象她小时候竟然是个调皮的小丫头:“我小时候很调皮,跟男孩子一起爬树、爬墙。我父亲热爱文艺,他的笛子吹得特别好,尽管在家里有很多很多乐器,但父亲却不支持我学。而最主要的原因是我总是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又喜欢那个,太不定性。我不到3岁的时候,爸爸就给我买了一个玩具的电子琴,我喜欢的不得了。即便这样,爸爸还是没有让我学琴的打算。终于有一次我跟男孩子爬墙的时候,把胳膊摔断了。父亲也终于决定让我学琴了,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琴能把我‘锁’在家里。”
  王小玮幸运地找到了她的电子琴启蒙老师——葛连阳,此时她6岁。她说道:“之所以选择电子琴,是因为这件乐器符合我开朗、爱动的性格。葛老师对我特别好。他每教我电子琴上的一种音色,就告诉我这是什么乐器以及和这件乐器相关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葛老师教我和声与即兴演奏。我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给我们学校的老师弹伴奏了。回想起来,是葛老师给我打下了扎实的即兴伴奏基础,也给我的艺术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10岁那年,父亲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了双排键这件乐器,那是一位外国演奏家,尽管隔着屏幕、我们还是感受到了他浑身上下都充满了音乐的活力。父亲认为这件乐器特别适合我的性格,就到处打听哪里有这个专业,最后得知沈阳音乐学院有双排键专业。于是父亲就四下托人打听老师的电话。当时在沈阳音乐学院教授双排键的是沈晓明老师,我们父女两人带着对双排键的期望,收拾起了行李,就直奔沈阳音乐学院。见到沈老师后,并未能如愿偿,第一我年龄小,第二我没有钢琴基础,沈老师拒绝收下我。别看我当时只有十岁,我心里还是有点不服气,因为我跟我爸是抱着必上的决心去的,不收我就不回家,那就走‘曲线救国’的路吧。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儿,我凭借着电子琴演奏的底子考进了沈阳音乐学院钢琴专业。为了尽快提高钢琴水平,我拼命练琴,每天除了吃饭、睡觉,泡在琴房里哪都不去。心中期望能尽快在钢琴演奏上取得成绩,让我能尽快进入双排键这个专业。”
  高一年级时,王小玮在香港亚洲钢琴公开赛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拿着奖状去找沈老师,如愿以偿地开始学习双排腱了。
  树立阶段性的目标,对学习起到很大的帮助。在艰苦的学习中,用目标激励孩子前进,让孩子对自己取得成绩看得见,摸得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推广的方法。为了实现目的,努力学习,发挥孩子的能动性和主动性,让枯燥的学习变成孩子获得成就感、价值感的途径与方式!
  一盘“马友友”激发潜力
  赵云鹏,中国爱乐乐团大提琴首席,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曾获美国南加州大学全额奖学金进行深造并获研究生学位。师从于埃莉诺尔·勋斐尔德(Eleonore Schoenfeld)和内森尼尔·罗森(Nathaniel Rosen)和娜木拉。是近年来活跃在中国古典乐坛中才华横溢的青年演奏家。
  赵云鹏是一位年轻的大提琴演奏家,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交响乐人。他7岁开始学大提琴,仅仅学了半年,便考到深圳艺术学校。赵云鹏说道:“我小时候特别爱唱歌、爱跳舞。大概是十二三岁的时候我突然对音乐产生了莫名的恐惧,似乎跟小时候那个爱唱、爱跳的我完全不是一个人。最让我害怕的是,我不知道该怎么控制音乐了。所以,我现在的教学更注重孩子的心里,会更加积极地诱导学生,保持或者产生对音乐的好感和兴趣,并发展成钟其一生的兴趣。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我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
  赵云鹏在学习音乐的道路上可以说是一帆风顺的,但也经历过一段“厌学”期,究其原因他自己认为是青春期引发的。他说道:“可能是由于青春期的原因,我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内心的敏感和迷茫,让我开始惧怕拉琴。我的内心离大提琴似乎越来越远了。张妤老师是我在深圳艺术学校学习时的主课老师。进入青春期后,我练琴开始松懈了,张老师总是在下课后把我留下来练琴,以至于不能按时坐校车回家。但我总是偷偷溜走,而下次上课还是照样被老师留下。只是后来我听别的同学说到,其实张老师总在背后夸奖我很聪明。张老师教孩子很有一套,我很感激她。不过说来也怪,那时候我学得快,一首曲子从视谱到背下来只需要几天时间,经过比赛或者考试之后,又以极快地速度忘光了,就跟从来没见过一样。这个问题让张老师很是头痛。那时我母亲看到我身上的变化,便决定带我调整一下环境,便从深圳搬回了北京。”
  在深圳学琴赵云鹏没有一跃成为大家眼中“拔尖”的人才,但深圳地区畅通的信息交流让他听到了很多好听的音乐,让他知道了很多大提琴名家。
  他说道:“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我们学校所有学大提琴的孩子都人手一盘“马友友”。当我们第一次听马友友的演奏时,简直将他视为神明,几乎所有的大提琴学生都有一个做‘马友友第二’的梦,我自然也不例外。那时候我是不太喜欢练琴,但我还是真听了不少音乐:巴洛克、古典、浪漫派的音乐,尽管青春期难以抑制的躁动和不安,但音乐的氛围给了我很多内心的宁静。”
  一位青春期的叛逆少年,因为一盘“马友友”的音乐,让他感受到了音乐世界的美好。用音乐抚慰了他那个懵懂和驿动的心。音乐是与自己内心对话的语言,学习音乐就是掌握了通往内心的这把钥匙。
其他文献
校园的走廊总是平静而又温暖,时间在孩子们琅琅读书声里倏然而逝.转眼又到了每个月的荣誉颁奖时间.rn自从上次评选后,不甘落后的孩子们就起誓:“老师,我们这次一定会拿到最佳
期刊
期刊
摘要:音乐不仅是一门艺术学科,同时还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高中音乐鉴赏课便是对高中学生进行音乐欣赏能力以及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然而由于高考制度的阻碍,高中音乐欣赏课程的展开并不顺畅,仍有部分家长、教师甚至是学生并没有对高中音乐课程形成足够的重视。本文以高中民歌鉴赏课程为切入点,深入讨论民歌鉴赏课程教学相关问题。  关键词:音乐教育 音乐鉴赏 民歌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音乐课程
有道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老鼠招人厌的原因除了长得实在让人汗毛倒竖和擅于传播疾病外,还包括它们经常偷吃食物、破坏家具、咬伤小孩.而这一切的根源除了老鼠繁殖能力实
期刊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挫折耐受力,即个体在遭遇挫折时,能否禁得起打击和压力,是否拥有摆脱、排解困境的心理力量,以及保持心理健康平衡的耐受能力.rn一位年过七旬的母亲来找
期刊
田佳男,青年手风琴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首届演奏专业博士。4岁随启蒙老师蒲莉习琴,2005年作为第一位幼徒跟随著名手风琴演奏家、教育家曹晓青教授学习。2006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2012年保送中央音乐学院;2014年考入央院作曲专业,先后师从朱赫、陈欣若副教授、郭文景教授;2016年保送升学硕士研究生;2019年考取博士学位继续深造。  田佳男是当今国际上为数不多的掌握跨界风格的青年手
期刊
摘要:音乐学院技能技巧课一直延续着传统的“口传心授”讲授法教学模式,这种上课模式显然不能满足现今高等院校班级授课制的实际需求,因此将“对分课堂”融入音乐学院技能技巧课程显得十分迫切。此文通过对教学问题的描述、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解决教学问题方法的探讨,说明应在音乐类课堂上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常态化,以期达到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对分课堂 教学程序 核心素养  《音乐学院技能技巧课“对分课堂”
小提琴的演化过程离不开力学的贡献,其中的力学应用也推动着该学科的进步.材料力学中的弹性模量、本构方程为小提琴选材及制作提供了依据,弦及弓的选材依赖承力强度,弓还与材
本文以文化产业新形势下的音乐社会功能——音乐治疗与实践为题进行研究,以不同人群细分,制定和开发针对性音乐治疗方案,从而达到因人制宜、扩大受众群体和增加大众认识度的
我爱我的儿子梁爽。他上小学五年级,这正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开始形成的年龄 。  一次儿子放学回到家,进屋就说:“爸爸,今天有位同学的红领巾被老师收去了!”我问为什么,儿子回答:“犯错误了呗!”那位同学是他的好朋友,却有些日子不到家里来玩了 。我依稀记得他讲过,老师要在他们之间选拔一名班干部。  我将他召至跟前,问:“跟爸爸说实话,你是不是因此而高兴?”他诚实地回答:“有点儿。”我说:“你学过一个成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