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与学习中的成功是密切相關的”。不仅如此,它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格的发展、品德的形成和心理的健康。面对当前中职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开展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探索,对促进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育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形势所迫、意义重大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以及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年龄大致在15-20岁左右,正是青春期阶段,学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较快,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感情丰富,精力旺盛,独立意识强。同时,他们的心理发育又不够成熟,思想极不稳定,疑问多,矛盾多,辨别能力差,在接受一些新鲜事物的同时,极易被一些不健康思想影响着,在情绪上极易偏激,感情上极易冲动,往往简单处事,不顾后果;其次,当今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受宠地位,使他们在生活上依赖性强,行为上个性化,不愿意受约束和制约;再次,随着性生理的迅速发育和多媒体的传播,他们对异性的朦胧感、爱慕感加强,有的因早恋缠情难以自拔,有的为寻找精神寄托搞假性恋爱,找阶段性伴侣,有的陷入单相思,想入非非,苦恼自己等等。因此,这些心态偏轨的危险信号,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就会使他们误入歧途,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人生教育的重要阶段。
二、当前中职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
我们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和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许多学生在行为中表现出的种种异常并不是单纯的品行问题,而往往是心理问题引起的。当前,中职生在学习、成长、生活以及择业与求职等方面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缺乏自信心。
中职生大都是升学考试失败或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由于社会上存在的对中职生的偏见与歧视,往往使中职生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在学生群体中自惭形秽,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从而丧失努力学习的动力,加之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面对陌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难免感到束手无策,困难重重,久而久之,便产生自卑心理。
(2)逆反消极心理强烈。
部分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亲友的影响,过多或过早目睹社会阴暗面,内心深处不自觉地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对学习与班规校纪抱有严重的逆反消极心理,对教师的批评教育置若罔闻,我行我素,生活上自暴自弃,得过且过。
(3)人际交往障碍。
中职生自跨入校门起,所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全新的环境,内心迫切渴望与人交往、宣泄情感,但主动性不强,且缺乏基本的交往知识和技巧,在实际交往中,存在着以自己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念去要求他人的情况,对他人的优点难以认同,对他人的缺点又难以容忍,往往容易引发人际冲突。
(4)情绪控制能力较低。
情绪好坏是心理健康状况的晴雨表。正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情感丰富,情绪富于变化,对事物充满好奇心,易感情用事,但缺乏冷静,不能明辨是非;情绪波动大,两极化现象明显,快乐时兴奋过头,挫折悲伤时抑郁消沉;情绪控制能力差,易冲动。
(5)盲目追求个性发展。
部分中职生由于对学习无兴趣、无目标、无动力,对所学专业冷淡,精神无所寄托,其行为由紧张、压抑转向标新立异,盲目追求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奇装异服,嘴叼香烟,寻求刺激,蛮横任性,目空一切,争强好斗。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研究
(1)全面了解学生,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作为班主任和中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首先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主要包括所带班级学生的生源方向、年龄阶段、性别比例、班级基本特点、思想倾向、发展变化情况等,同时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家庭情况、成长经历及校外生活环境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个性特征是教师需要了解的重点,是教师因材施教的依据。而学生的兴趣、爱好则往往是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口、出发点。对于学生的家庭情况更不能忽略,如家庭中父母的文化程度、教养方式、家庭的心理气氛等,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形成。
(2)真诚关爱学生,做学生知心朋友
关爱学生,做学生知心朋友,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才能了解学生的心理困惑。注重平等和关爱,发现学生的优点或错误,应及时做好鼓励或帮助,这样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建立成长的信心。如果学生心理受到伤害后无人理解,就会以一种发泄方式的捣乱和“另类”,作为老师应表示理解,更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否则,让他带着仇恨的心理长大,无论是对他本人还是对社会都是不利的。
(3)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
定期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组织有经验的老师对学生进行各种专题讲座,培养学生的心理潜质,让他们自己探索、发现、体验自我调节心理的方法,建立自我防御机制,开发心理潜能,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建立心理咨询室,内设咨询室、发泄室、体验室,安排咨询老师进行咨询。对每个班级建立学生咨询员,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与咨询老师汇报学生出现的问题和困惑。
(4)设立电子邮箱或信箱,开展咨询活动
电子邮箱或信箱有利于与中职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这样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社会的发展显示出,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是一种时代的趋势了。
(5)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课程中系统学习,每周2节心理健康教育课。
(6)各方结合,形成合力
建立心理档案,主动预防;培训教师,提高意识;学科渗透,齐抓共管;校园文化,潜移默化;联系家长,形成合力。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形势所迫、意义重大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以及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年龄大致在15-20岁左右,正是青春期阶段,学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较快,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感情丰富,精力旺盛,独立意识强。同时,他们的心理发育又不够成熟,思想极不稳定,疑问多,矛盾多,辨别能力差,在接受一些新鲜事物的同时,极易被一些不健康思想影响着,在情绪上极易偏激,感情上极易冲动,往往简单处事,不顾后果;其次,当今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受宠地位,使他们在生活上依赖性强,行为上个性化,不愿意受约束和制约;再次,随着性生理的迅速发育和多媒体的传播,他们对异性的朦胧感、爱慕感加强,有的因早恋缠情难以自拔,有的为寻找精神寄托搞假性恋爱,找阶段性伴侣,有的陷入单相思,想入非非,苦恼自己等等。因此,这些心态偏轨的危险信号,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就会使他们误入歧途,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人生教育的重要阶段。
二、当前中职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
我们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和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许多学生在行为中表现出的种种异常并不是单纯的品行问题,而往往是心理问题引起的。当前,中职生在学习、成长、生活以及择业与求职等方面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缺乏自信心。
中职生大都是升学考试失败或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由于社会上存在的对中职生的偏见与歧视,往往使中职生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在学生群体中自惭形秽,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从而丧失努力学习的动力,加之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面对陌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难免感到束手无策,困难重重,久而久之,便产生自卑心理。
(2)逆反消极心理强烈。
部分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亲友的影响,过多或过早目睹社会阴暗面,内心深处不自觉地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对学习与班规校纪抱有严重的逆反消极心理,对教师的批评教育置若罔闻,我行我素,生活上自暴自弃,得过且过。
(3)人际交往障碍。
中职生自跨入校门起,所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全新的环境,内心迫切渴望与人交往、宣泄情感,但主动性不强,且缺乏基本的交往知识和技巧,在实际交往中,存在着以自己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念去要求他人的情况,对他人的优点难以认同,对他人的缺点又难以容忍,往往容易引发人际冲突。
(4)情绪控制能力较低。
情绪好坏是心理健康状况的晴雨表。正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情感丰富,情绪富于变化,对事物充满好奇心,易感情用事,但缺乏冷静,不能明辨是非;情绪波动大,两极化现象明显,快乐时兴奋过头,挫折悲伤时抑郁消沉;情绪控制能力差,易冲动。
(5)盲目追求个性发展。
部分中职生由于对学习无兴趣、无目标、无动力,对所学专业冷淡,精神无所寄托,其行为由紧张、压抑转向标新立异,盲目追求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奇装异服,嘴叼香烟,寻求刺激,蛮横任性,目空一切,争强好斗。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研究
(1)全面了解学生,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作为班主任和中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首先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主要包括所带班级学生的生源方向、年龄阶段、性别比例、班级基本特点、思想倾向、发展变化情况等,同时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家庭情况、成长经历及校外生活环境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个性特征是教师需要了解的重点,是教师因材施教的依据。而学生的兴趣、爱好则往往是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口、出发点。对于学生的家庭情况更不能忽略,如家庭中父母的文化程度、教养方式、家庭的心理气氛等,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形成。
(2)真诚关爱学生,做学生知心朋友
关爱学生,做学生知心朋友,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才能了解学生的心理困惑。注重平等和关爱,发现学生的优点或错误,应及时做好鼓励或帮助,这样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建立成长的信心。如果学生心理受到伤害后无人理解,就会以一种发泄方式的捣乱和“另类”,作为老师应表示理解,更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否则,让他带着仇恨的心理长大,无论是对他本人还是对社会都是不利的。
(3)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
定期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组织有经验的老师对学生进行各种专题讲座,培养学生的心理潜质,让他们自己探索、发现、体验自我调节心理的方法,建立自我防御机制,开发心理潜能,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建立心理咨询室,内设咨询室、发泄室、体验室,安排咨询老师进行咨询。对每个班级建立学生咨询员,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与咨询老师汇报学生出现的问题和困惑。
(4)设立电子邮箱或信箱,开展咨询活动
电子邮箱或信箱有利于与中职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这样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社会的发展显示出,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是一种时代的趋势了。
(5)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课程中系统学习,每周2节心理健康教育课。
(6)各方结合,形成合力
建立心理档案,主动预防;培训教师,提高意识;学科渗透,齐抓共管;校园文化,潜移默化;联系家长,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