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话”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交际活动最根本的方式。而在我国现实的教育、教学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是缺乏对话的。我们教育者经常口头上说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想法,但具体做起来大都表现为对学生的不屑一顾或单方面地把我们的设想和相关内容强加于学生。所谓对话教育,是在反思传统的灌输教育及现代的园丁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实践。“对话教育”作为在新课程改革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平等、深入的精神与情感交流。至于如何使得常规课堂上出现真正富有深度的对话,一直是我所关注的。而在思品课堂教学运用“对话”则给我带来以下几点启发:
一、深刻理解对话教育的几种形式
1.辩论式对话教育。
2.融合式对话教育。
教师以学生的身份,融合于某一个组,加入同学间相互交流与讨论;也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一些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调查,去访问,与学生一起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互换式对话教育。
二、运用“对话教育”构建民主、和谐的思品课堂
1.对话存在的前提是信任
学生是一个活泼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与追求。他们希望得到外界的信任。没有信任,对话是不可能存在的,希望是人不断追求的起点,对话不能在无望的气氛中进行。让学生充分自学,对每一个研读结果给以肯定,唤醒他们的自主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实现自我教育。
2.对话发展的阶梯是宽容
没有宽容也不会有对话。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不以先知先觉自居,不盛气凌人,不指责辱骂学生。要让学生意识到平等性,愿意呼出自己的心声,乐于与老师交流,消除了心理障碍。
三、运用“对话教育”将问题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
生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源头之水,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有根植生动、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里,才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让学生通过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围绕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以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运用“对话教育”,及时完善思品课堂中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对话教育”的课堂呈现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型。在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确实关注学生课堂生存境况,不再是知识的“兜售者”,而成为学生现实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知情者,成为真正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境况和终生发展的引领者和学生价值与道德观念构建的参与者。
同时“对话教育”的课堂呈现也呼唤对学生学习、“知识获得”的认识转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學生的学习不是(行为主义)S—R的简单联结,而是一种经验的学习,它以经验的生长为中心,以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动力。”并且他也着重强调真正“以人为本”的教学是应当围绕学生来展开的。社会建构论也认为“知识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或准确表征,而是一种‘建构’”。在社会建构论的视野里,教与学的关系变成了不同个体间就某一共同话题交流、协商的过程,这种教学关系的转变意味着教师与学生课堂地位的转变,意味着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并以此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背景。
五、运用“对话教育”教师能在思品课堂中正确、及时地评价
正确评价学生,早已成为现代教育关注的焦点。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再单单是一个等级,一个分数,而是要在体现教师对学生尊重和关爱的基础上,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发现学生的潜能和特长,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六、运用“对话教育”有助于在思品课堂中提升学生的情感
在思品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情感的、行为的、生理的等诸多因素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与发展。
对于学生而言,课堂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更应带给学生情感因素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对话式教育永远是一个开放的未完成的运动过程,作为思品教学的新形态,“对话”凸现着创造和生成。新课标倡导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就是要努力构建充满活力的“新课堂”,作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就要唤醒生命,激扬生命,引导学生去展示生命的力量,使生命通过对话式教育而获得自身的透明性,迸发“对话的灵光”,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朱小蔓教授曾经说过:“人的情感体验恰恰反映人最真实的存在,是个性在特定情境中的一种经历,如果没有这种经历以及由经历所构成的切身体验,那么个体就不可能对道德产生深刻的认同并进一步渗入人的内心。”从此对话教学效果得以体现,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师生感情得到升华。
深爱学生提升对话,爱是教育里跳动的音符,它维系着师生心灵之间的桥。也只有付出爱,教育才能收获成功。课堂中老师不断在提问,让学生在足够的思维时空中遐想,学生在漫长的人生长河里,在不断的碰撞、感悟中,学生的体验逐渐趋于成熟,趋于理性!这样开放的评价,巧妙的设悬,让一颗富有灵性的种子得以发芽!从而让学生喜欢思品课堂,对思品课堂特别感兴趣,学生的思品成绩就会不断的提升。
一、深刻理解对话教育的几种形式
1.辩论式对话教育。
2.融合式对话教育。
教师以学生的身份,融合于某一个组,加入同学间相互交流与讨论;也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一些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调查,去访问,与学生一起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互换式对话教育。
二、运用“对话教育”构建民主、和谐的思品课堂
1.对话存在的前提是信任
学生是一个活泼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与追求。他们希望得到外界的信任。没有信任,对话是不可能存在的,希望是人不断追求的起点,对话不能在无望的气氛中进行。让学生充分自学,对每一个研读结果给以肯定,唤醒他们的自主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实现自我教育。
2.对话发展的阶梯是宽容
没有宽容也不会有对话。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不以先知先觉自居,不盛气凌人,不指责辱骂学生。要让学生意识到平等性,愿意呼出自己的心声,乐于与老师交流,消除了心理障碍。
三、运用“对话教育”将问题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
生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源头之水,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有根植生动、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里,才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让学生通过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围绕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以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运用“对话教育”,及时完善思品课堂中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对话教育”的课堂呈现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型。在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确实关注学生课堂生存境况,不再是知识的“兜售者”,而成为学生现实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知情者,成为真正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境况和终生发展的引领者和学生价值与道德观念构建的参与者。
同时“对话教育”的课堂呈现也呼唤对学生学习、“知识获得”的认识转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學生的学习不是(行为主义)S—R的简单联结,而是一种经验的学习,它以经验的生长为中心,以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动力。”并且他也着重强调真正“以人为本”的教学是应当围绕学生来展开的。社会建构论也认为“知识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或准确表征,而是一种‘建构’”。在社会建构论的视野里,教与学的关系变成了不同个体间就某一共同话题交流、协商的过程,这种教学关系的转变意味着教师与学生课堂地位的转变,意味着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并以此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背景。
五、运用“对话教育”教师能在思品课堂中正确、及时地评价
正确评价学生,早已成为现代教育关注的焦点。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再单单是一个等级,一个分数,而是要在体现教师对学生尊重和关爱的基础上,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发现学生的潜能和特长,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六、运用“对话教育”有助于在思品课堂中提升学生的情感
在思品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情感的、行为的、生理的等诸多因素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与发展。
对于学生而言,课堂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更应带给学生情感因素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对话式教育永远是一个开放的未完成的运动过程,作为思品教学的新形态,“对话”凸现着创造和生成。新课标倡导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就是要努力构建充满活力的“新课堂”,作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就要唤醒生命,激扬生命,引导学生去展示生命的力量,使生命通过对话式教育而获得自身的透明性,迸发“对话的灵光”,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朱小蔓教授曾经说过:“人的情感体验恰恰反映人最真实的存在,是个性在特定情境中的一种经历,如果没有这种经历以及由经历所构成的切身体验,那么个体就不可能对道德产生深刻的认同并进一步渗入人的内心。”从此对话教学效果得以体现,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师生感情得到升华。
深爱学生提升对话,爱是教育里跳动的音符,它维系着师生心灵之间的桥。也只有付出爱,教育才能收获成功。课堂中老师不断在提问,让学生在足够的思维时空中遐想,学生在漫长的人生长河里,在不断的碰撞、感悟中,学生的体验逐渐趋于成熟,趋于理性!这样开放的评价,巧妙的设悬,让一颗富有灵性的种子得以发芽!从而让学生喜欢思品课堂,对思品课堂特别感兴趣,学生的思品成绩就会不断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