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基于对四川康定瓦斯碉白塔的实地考察,本文指出,藏传佛教转经仪式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通过累积身体运动来达成修行目的的具身性实践。转经仪式的三个面向,即身体主体的建构、对环境的具身性感知以及具身性社交的达成都说明,不管是在个人层面,还是在超出个人的环境和社会层面,身体实践都占有核心地位。转经并非完全如美国人类学家奥特纳所言的是一种以消解自我意识为目的的机械运动,因为转经主体的能动性经由身体得以表达。具身性实践视角的引入,对于反思和解构西方学界长期存在的身体与意识、观念与实践的二元对立具有重要意义。
【机 构】
: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广州510275
【基金项目】
: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山地、流域与族群社会:西南民族地区的生态、文化多样性与社会变迁研究”(项目编号:17JJD850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对四川康定瓦斯碉白塔的实地考察,本文指出,藏传佛教转经仪式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通过累积身体运动来达成修行目的的具身性实践。转经仪式的三个面向,即身体主体的建构、对环境的具身性感知以及具身性社交的达成都说明,不管是在个人层面,还是在超出个人的环境和社会层面,身体实践都占有核心地位。转经并非完全如美国人类学家奥特纳所言的是一种以消解自我意识为目的的机械运动,因为转经主体的能动性经由身体得以表达。具身性实践视角的引入,对于反思和解构西方学界长期存在的身体与意识、观念与实践的二元对立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正> 土尔扈特部是蒙古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他们在17至18世纪经历了一段从西迁到东归的漫长而曲折的历史。17世纪30年代,在和鄂尔勒克的率领下,土尔扈特部远徒伏尔加河流域,在那里建立在经历了著名的阿玉奇汗在位期间的鼎盛时期后,汗国进入转向衰落的时期;最后,土尔扈特人民在渥巴锡的率领下,历经千难万险后回归故土。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受到了清政府的妥善安置,乾隆帝也以隆重礼节接见了渥巴锡等该部首领,从此该部人民在祖邦故土生息游牧。
<正> 1990年10月15日,美国夏威夷大学历史系教授、美国《世界历史杂志》(JOURNAL OFWORLD HISTORY)主编班特立(J.Bentley)先生访问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边疆中心”主任吕一燃、副主任马大正等会见了客人,双方就关心的学科问题进行了座谈。宾主互相介绍了各自单位的组织和科研、出版情况。世界历史研究(中国现在所常说的世界史实为外国史)是一门新兴的研究课题,近年来在美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这门学科从世界的角度探索人类历
利用最近两次人口普查资料,本文考察了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基本情况、主要特征及其变化,并进而讨论了由此带来的经济社会影响。研究发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规模日渐庞大,人口流动率已接近15%;人口流动不仅范围在不断扩大,流动时间也在不断变长;流动人口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青壮年人口为主,因务工经商而流动的比例高,多从事生产和运输设备操作及相关工作;流动范围以省内为主,跨省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广西、贵州和湖南,始终有50%左右流向广东和浙江。人口流动改变了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空间分布,对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城镇化,以及农村
加拿大医学人类学家罗克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地方生物学的概念,强调生物和文化长期交织而导致的生物社会差异,反对生物医学普适性身体的有关假定。本文通过对地方生物学这一概念及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展现出医学人类学新近发展中三个相互关联的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的论争和理论主张:反对身体的标准化,主张生物和文化的地方变异性和可塑性;反对生物一文化、先天一后天的二元对立,在具身化的策略下强调生物一文化的整体性和辩证关系;反对基因决定论,借助表观遗传学来探索生物一文化连接的微观机制。
清光绪末年驻藏官员马吉符及其出使不丹记房建昌引言自清雍正朝以来,汉文的官书及奏折中夹杂着不少有关不丹的史料,藏文的历世达赖传及其它佛教史传中有关的史料也不少,英印学者显然是因语言上的隔阂而未能使用。如果将有关不丹的汉、藏及外文史料互为比勘,系统地加以...
关于民国初年创办的藏文白话报王梅堂民国初,蒙藏事务局创办的汉文和蒙、回、藏等三种文字合璧的白话报,在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中没有被收录。近年来新闻学和报刊史的研究成果虽然丰富多彩,但仍未被涉及,说明这三种白话报鲜为人知。笔者见到的三种白话报中,惟藏文白...
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历史自在、初步自觉和完全自觉三个阶段。中华民族的法律表现是:“中华”与“中国”具有法律上的可通约性;《宪法》中的“中华”实质上是指“中华民族”这个主权民族;法律法规中的“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我国56个民族多元一体,代表中国,以及代表全国各族人民三重涵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法治价值集中体现在中华民族范畴对中国法治的人民主体性效应上,即中华民族是落实人民主权原则的基本介质,“中华民族认同”是构建新时代法治秩序的前提,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是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基本
本文基于凉山州布拖县的田野调查,以身价钱与婚姻缔结两个维度呈现凉山彝族婚俗的当代变迁。在身价钱处理方式上,当地人已从传统的约定俗成走向更为灵活多变;婚姻缔结方式的流变,地域范围的扩大及婚配对象选择的增多,反映出婚姻缔结形态经历着从闭合到开放的转变。凉山彝族婚俗的当代变迁,是新时期社会现代转型背景下,传统文化认同与现代社会适应的双重体现。
在我国人口城市化促使民族人口分布从“大杂居小聚居”转向“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背景下,本文基于新时代民族交融论述与社会实践理论,运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调查数据与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了民族交融的构成维度与影响机制及其发展趋势。民族交融的构成包括族际共居、族际共事、族际共乐、族际通婚等四个维度指标,并与社会资本及族群惯习构成三角形生成性外在影响关系,其实施主体也包含表现族群性行为时的个体之间。从乡村社会向都市社会的场域转换,促使民族交融的总量大幅度提高以及各维度构成作用发生改变,影响机制发生三个趋势性变化:
唐朝北陲二府(单于都护府和安北都护府)是唐朝北部边境应对草原游牧部族势力的重要军政机构,也是把握唐朝北部边疆局势变化和大漠南北政治动向的重要环节。在二府前期沿革史上,瀚海都护府的设置与变化是关键一环,相关记载却不甚清晰,学界至今仍未形成一致看法。本文在回顾与批判此前诸说的基础上,仔细对勘相关基本史料,对其史源加以分析,继而结合具体历史背景,辅之以近年新见出土文献与前贤措意不足的若干记载,对瀚海都护府设置与沿革的问题提出新的认识,并明确区分瀚海都护府和以回纥部设置的瀚海都督府,从而使我们对七世纪后半叶唐朝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