喤喤厥声,肃雝和鸣

来源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ky1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纵观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音乐自产生以来就根植于不同的社会伦理文化之中。成立于道光十五年的台南以成书院至今保存着传统的祭孔音乐《雅乐十三音》。“雅乐十三音”的演奏形式包括坐奏、立奏与行奏,它一方面适用于祭孔大典、文昌祠祭礼、恭送圣迹、妈祖遶境等活动场所,另一方面也可作为艺人陶冶情操的“俗乐”,颇有浓郁的人文气息,是保护传统音乐文化的典型案例。
  关键词:台南以成书院;《雅乐十三音》;祭孔仪式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018)06-0098-03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ysb.2018.06.016
  “喤喤厥声,肃雝和鸣。先祖是听。”[1] 纵观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音乐自产生以来就根植于不同的社会伦理文化之中。因此,人们在不同的场合常采用不同意蕴的音乐,如在婚庆仪式上用“喜歌”,葬礼仪式上用“丧歌”,军队出征时用“军乐”,除此之外还包括民间日常劳作中的民歌小调等。藉由这种伦理化的音乐分类,先贤将音乐分为雅乐与俗乐。进一步,无论是雅乐还是俗乐,都以孔圣“礼乐并重”的思想体系为指导,并牵引其文化活态的传承与发扬。台湾地区的“十三音”乐种[2],即是这种活态传承的重要典范。①
  “十三音”在台湾地区有“十三腔”[3]5、“十三箜”[4]、“十全腔”[4]、“雅乐十三音” [5]等称呼。有关十三音乐器的记载存在不同的版本,日本学者片刚严所著的《台湾风俗志》记载的乐器有:“双音、三音、叫锣、鳄铎、饼鼓、檀板、三弦、凤苼、洞箫、管、霜清、笛、提弦、鹤弦、四弦、钟弦、鼓弦、提壶、豹弦、琵琶、箎”[3]284,共计21种;而林海筹所著的《同声集》记载有:双音、三音、叫锣、鳄铎、饼鼓、檀板、三弦、苼、萧、管、笛、琵琶以及胡琴(提弦、和弦、钟弦、鼓弦、四弦、提胡、猫弦),则实际演奏乐器共计19种,尔后又加入双清与秦筝。”[5]故“十三音”并不单指十三件乐器,而是一个统称。“雅乐十三音”的演奏形式包括坐奏、立奏与行奏,它一方面适用于祭孔大典、文昌祠祭礼、恭送圣迹、妈祖遶境等活动场所,颇有人文气息,故“雅乐十三音”亦称“圣乐”(这种称呼主要流行于高雄一带)[4];另一方面也作为艺人日常陶冶情操的闲暇之趣,亦可称为“俗乐”部分。
  台南孔庙是由明郑时期陈永华所创建的台湾最高学府,其以成书院成立于道光十五年,负责台南孔庙祭孔大典之所有仪节,从书院成立至今传承雅乐十三音180年未曾停止。近年有感于传统音乐保存不易,书院特成立“雅乐十三音”乐团,并巡演于国内各大院校。现有院生126人,依祭祀之所需分为礼部与乐部,院生亦按功能分礼生与乐生。以成书院曾于1994年因传承十三音获文建会颁发第十届“传统艺术薪传奖”,该年起至今每年举办“十三音研习班”,一年两期,每期三个月,不收民众费用。于2012年获颁“台南市市定传统民俗艺术保存团体”为传承与推广“十三音”,并于民国起陆续录制三辑《古乐薪传》CD与DVD; 2014年获北京市政府之邀于“第四届北京智仁寺音乐文化祭”中演出。笔者参考2018年10月6日台湾|台南孔庙以成书院“雅乐十三音”演出海报。
  2018年10月6日晚于台北艺术大学音乐厅展演《雅乐十三音》,该演出是台湾地区“关渡艺术节”中的一环,由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文化部与爱乐电台等单位媒体联合举办,以石荣峰团长、杜潔明乐长等十余演职人员为代表的台南孔庙以成书院“雅乐十三音”樂团担任演出,演职人员主要有叫锣、鳄铎、饼鼓、板:石荣峰;笙:余文章、李泽龙;笛:吴忠明、邱煌耀;箫:蔡长富;提弦:黄昭全;和弦:邱明德;管、钟弦、三音:林存元;四弦:林庆雄;猫弦:潘昆泉;鼓弦:陈世雄;提壶:李传彬;琵琶/三弦∶杜洁明;琵琶:吕淑蓉、陈庆隆;双清:翁秀华;筝∶杨宝玉,其仪式音乐中还包括大通:方省策笔者参考2018年10月6日台湾|台南孔庙以成书院“雅乐十三音”演出海报。,年均50岁以上。演出上半场与下半场共历时78分钟,演出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节选传统祭孔的仪式过程,包括《折桂令》(祭五王之乐)大合与《殿前吹》(祭孔仪式中望燎之乐)大合。第二部分是演奏“十三音”中较为特色的乐曲,如《元宵美景》《上四套》《小八宝》《黄台别》等,其演出过程中穿插“十三音”特色的乐器介绍,并返场《霓裳曲》,庄严平和的古礼大典与耳目一新的民间音乐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总的来说,此次乐团的演出情况,从乐曲内容的编排、乐队的组合方式、乐器的音响模式等方面全面而又详实地呈现了“雅乐十三音”的活态。
  据知,一般祭孔仪式按照不同的社会背景、文化功能、使用场所等分为“国庙祭”“学庙祭”与“家庙祭”三种,以成书院依托台南孔庙属于典型的“学庙祭”。所不同的是,以成书院有独设的乐局,下属“雅乐十三音乐团”专职负责台南孔庙祭孔大典之所有仪节音乐演出与传承保护。作为传承有序的活态祭孔乐团,“雅俗共存”的双轨模式是该乐团得以传承与发展的基础。这种特殊性促使台南祭孔仪式音乐发展生态自然受到多元文化渗入的影响,一方面,乐局保留了传统祭孔大典的仪式过程,保护了祭孔仪式的单一性,为其音乐的转型抑或是创新建构了基础;另一方面,脱胎自民间乐社的“雅乐十三音乐团”依托祭孔仪式,创造性地将俗乐纳入“释奠礼”,使之雅俗共赏。正如台湾学者赖锡中在描述祭孔大典时所说:“释奠大典前必须祭祀后殿的仪礼演奏、正式的大成殿祭祀活动演奏、以及释奠大典后的娱宾演奏等三个阶段……又当典进行至无乐章演奏的仪节(‘望燎’与‘胝燎’),为了避免现场气氛的沉闷单调,于是改换十三腔的各式乐器、配衬典礼的进行而演奏曲牌。”[4]又如台湾学者林清财所记载的:“今日台南孔庙祭孔典礼的音乐,不仅保持着使用传统“八音”等乐器来演奏《大成乐章》,同时也将琵琶、三弦、双清以及胡琴类等乐器都带进了大成殿,将八音与十三音融合成今日台南孔庙初秋祭孔的面貌。”[6]   目前,“雅乐十三音乐团”中属丝弦类乐器诸多,以胡琴类为最,其他弹弦类等不属于雅乐范畴的乐器也都已大量运用于演出中,一反古时“古人善古琴者乃君子,善胡琴者论鄙之”[7]的认知传统。“礼不相延,乐不相袭”[8],台南孔庙乐局秉承“因革损益”的理念,将崇圣祠祭孔子五代祖先的仪式与台湾传统十三音结合,是为孔庙祭祀之首创。展演的第一部分由大通引领,《折桂令》(祭五王之乐)大合与《殿前吹》(祭孔仪式中望燎之乐)大合呈现了全台首学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乐”的部分。此部分为祭孔音乐中传承清制祭孔古礼《大成乐章》以外的“十三音祭孔音乐”(望燎)——祭祀孔子五代祖先与祭孔时之乐章,属于台湾特有的。笔者参考2018年10月6日台湾台南孔庙以成书院“雅乐十三音”演出海报.“雅乐十三音乐团”冲破了世俗与神圣的隔阂,为祭孔仪式音乐带来了更富有“人性”的艺术表现,也为乐团走出孔庙,进入舞台提供了可能。
  “乐胜则流,礼胜则离”[9],此前“十三音”整体风格温文尔雅,乐器形制较小便于携带,且音量不大。乐团自成立以来,在本土的乐器和外族的乐器选用上兼容并蓄。樂师亦在演出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对个别乐器形制进行过改良,致使其乐团整体的音响张力成为了值得关注的一大亮点。其一,现今除秦筝和现代琵琶改为钢弦外(音色亮丽),其余乐器大都为丝弦。另外,琵琶乐手陈庆隆还尝试将钢线还原为丝弦,以期还原古时音响;其二,后加入的七种胡琴(提弦、和弦、钟弦、鼓弦、四弦、提胡、猫弦)代表了我国传统的七声音阶,且每把胡琴的定弦都不一样,如(do、sol)、(re、la)等,正好七组。其中,提胡无千斤,音色沧桑,与和弦属中音部。猫弦,之前声音小,似“猫叫”,后琴筒改良成喇叭状,有扩音效果,与鼓弦(琴筒前后蒙牛皮)、提弦同属高音部。钟弦其琴筒喇叭也进行了改良,属低音部。其三,檀板的使用法也不同寻常,是以大头撞击小,音色更为通透空灵。其四,乐团中各类乐器使用了不同系统的音律,如七平均律。2018年10月6日台南孔庙以成书院“雅乐十三音”演出时,乐长杜潔明所作的乐器介绍。总的来看,胡琴类乐器改制较大,弹拨乐与管乐无变动。这种改革的行为充分体现了乐团酌古斟今、革故鼎新的魄力,可谓“圣人立象以尽意”[10],将乐器回归本质,以追求天人合德与和合之美。
  “传统是一条河流”[11],台湾地区早期受多元文化冲击,这种冲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如现存的原住民音乐、南管音乐、北管音乐、戏曲(车鼓戏、歌仔戏、采茶戏)、汉族宗教仪式中的音乐以及民间歌乐等都反映出地域的融合性与时代的传承性。此次“雅乐十三音”乐团的演职人员多为年长者,其将仪式搬上舞台的演出形式,让观众一窥全台首学祭孔仪式中“十三音”所扮演的角色,为青黄不接的孔庙祭祀音乐传承现状的改善提供了可行的路径。这种“继往圣之绝学”的精神和实践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特别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潮中,借由这种“雅俗共建”的生态与更为“草根”艺术的方式,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活力。
  参考文献:
  [1] 毛诗正义:下[M].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330.
  [2] 吕锤宽.台湾传统音乐概论[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195.
  [3] 片冈严.合译,台湾风俗志:第四集[M]. 陈金田,冯作民,译. 财团法人台南市孔庙文化基金会编印,1921.
  [4] 赖锡中.台湾第三乐系“十三腔”维探[J],高市文献, 2004(04).
  [5] 林海筹.同声集·雅乐十三音之由绪[M],财团法人台南市孔庙文化基金会编印,2014:1.
  [6] 林清财,缓而舒.清且扬——祭孔圣乐与雅乐十三音[C]//传统艺术,2002:31.
  [7] 刘煦.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史部·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二·列传一百二[M/CD].武英殿本十三经注疏.广东书局影印同治十年重刻本,2014:12.
  [8] 张方平.欽定四庫全書·集部·乐全集·卷六[M/CD].文渊阁版影印本.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2.
  [9] 礼记正义[M].郑玄,注.孔颖达,疏.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085.
  [10] 卜商.钦定四库全书·经部一·易类·子夏易传·卷七·系辞上第七[M/CD].文渊阁版影印本.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21.
  [11] 黄祥鹏.传统是一条河流·代序[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3.
  (责任编辑:王勤美)
其他文献
龚艳(以下简称龚):首先非常感谢穆教授接受《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的访谈,您不仅是华策电影学院的院长,也曾任北京电影学院教务处处长、摄影系系主任。可以说,您是一位既懂专业又懂教育的专家,可以简单给我们介绍一下华策电影学院不同于国内其他电影院校的优势和特点吗?比如和北京电影学院相比。  穆德远(以下简称穆):首先,电影教育是一个共性的问题,虽然任何高校都要求具备自身的个性和特色,但从电影行业来讲,美
期刊
摘 要:宗白华以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历律哲学”为基础,借鉴以叔本华、柏格森为代表的西方理论,创立了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美学思想。这种美学思想突出强调中国艺术是生命与生态的互融共生,呈现出生命的境界和生生不息的生命之美,藉此揭橥了中國传统艺术形态中极具现代特色的生态和生命美学。  关键词:宗白华;生命;生态;气韵生动;美学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
期刊
摘 要:刘祯的评论集《戏曲:批评与立场》收录了其自1990年代至今的56篇戏曲评论文章,基本呈现出作者系统化、理论化的戏曲批评思想,大致包括戏曲本体论的坚守、民族美学标准的自觉遵循、传统与现代的辩证思考、历史现实与个体命运的思考、公心与良知的秉持以及回归现场与身份佐证六个维度,而贯穿其批评思想始终的则是以“仁心说、学心听、公心辩”为原则的学术立场的回归。  关键词:回归学术;戏曲;批评与立场  中
期刊
学术主持人语:  本期围绕贵州影人专题一共四篇研究论文,这组论文不仅从整体上考察了近年来贵州电影的样态,也对个案进行了深入解析。其中,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学者支菲娜本身就是贵州籍,她的这篇《贵州电影的历史及美学——兼论“新西部电影”是否可以成立》从命名、美学、历史、类型等角度对贵州电影进行了三个层面的考察:银幕上的贵州,贵州人创作的贵州以及贵州电影产业。论文整体性地梳理和阐析了贵州电影突然发力背后的
期刊
摘要:郭祖荣在艺术歌曲创作领域有着丰富的积累与独特的民族情怀。他在创作中巧妙借鉴了民间音乐的曲调与主题动机,使作品风格亲切淳朴。散化的织体结构与诗词意境相得益彰,娴熟运用的五声调式中加入了色彩鲜明的变体结构,使音乐语言自由洒脫。他对钢琴伴奏声部的艺术性尤为重视,根据诗词内涵合理调配,在高低声部间形成模仿或对比,在烘托歌唱主旋律的同时,也强化了伴奏织体的独立性格。中西合璧的作曲观念为传统曲式注入了新
期刊
摘要:将杂糅而零散的古代戏曲理论系统化、条理化;将模糊而多义的古代戏曲理论简单明了化;将有歧义的观点辨证化;将论点的梳理和持论的范围全面化,是《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史通论》的显著特点。为了梳理和建构更全面、更精准的中国古代戏曲理论体系,俞为民、孙蓉蓉先生以上迄先秦,下至民国时期的各种戏曲理论及现象作为纵向框架,以精审的学理性论断与发凡作为横向标尺,既有序地展现了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萌芽、成熟、发展、繁荣
期刊
摘要: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也是手工艺发展的历程。自原始社会之初,人类就开始利用简单的材料制造工具以适应并改变生活。在世界的不同文明体系之中,手工艺经历了相似又相异的发展历程。本文试图梳理自远古以来人类的手工艺制作活动以及手工艺者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体系中的大致形态。与此同时,艺术人类学为手工艺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文化整体论的视角,手工艺及其实践者作为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要素,同其他内部要素发生着千丝万缕
期刊
摘 要:陈巨来卓越篆刻艺术成就的丰富厚重的历史演进过程,昭示出多方面的价值意义。其个性鲜明的印章创造,工深湛,意丰富,格高雅,品超迈。其篆刻艺术创造中绝佳地表现出精工秀丽的线条美、匀净整饬的布局美和爽洁利落的刀法美,构筑了令人仰视的秀润典雅的意境美。  关键词:陈巨来;圆朱文;线条美;布局美;刀法美;意境美  中图分类号:J2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019)04
期刊
摘 要:近期备受关注和热议的导演毕赣及其所创作的“艺术电影”显然构成了一种极具内蕴的特殊文化现象。经由电影文化的“世界性”流动与“在地性”交融,艺术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既是当前媒介融合、文化流通、产业结构相互影响的一种当然结果,也是作者电影、迷影文化、极客现象相互催生的一种直接表征。“毕赣现象”的意蕴正蕴藏于这一共时和历时的电影的世界体系之中,等待着发掘和张扬。  关键词:世界体系
期刊
摘要:当下与历史接通、传统与现代接通、文献与活态接通、宫廷与地方接通、官方与民间接通、中原与边地接通、中国与周边接通、宗教与世俗接通、个案与整体接通的学术理念与案例分析是项阳学术研究的与众不同之处,其突破以往单一学科、单一视角的框架,生发出许多新的看点,体现出音乐文化的“小传统”与中国文化“大传统”的对接研究,彰显出“跨界·对话”之后的拓展延伸。  关键词:接通; 跨界;对话  中图分类号:J6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