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张江教授的“公共阐释”以中外学术资源为基础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阐释理论。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作为公共阐释论中的一对核心范畴,对其关系的探讨是公共阐释理论中的重要问题。从历时角度看,阐释发端于个体阐释,在公众的理解与接受中逐渐成为公共阐释;从共时角度看,个体阐释能否获得公共性,则受到公共阐释的约束。整体来说,二者互为基础、相互决定,在相互促进中螺旋式发展。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的这一普遍性关系在文学阐释中,又有着特殊的体现。在文学视域下,文学的独创性、开放性、超越性使个体阐释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为凸显的意义
【机 构】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基金项目】
: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项目(18KDBL07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江教授的“公共阐释”以中外学术资源为基础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阐释理论。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作为公共阐释论中的一对核心范畴,对其关系的探讨是公共阐释理论中的重要问题。从历时角度看,阐释发端于个体阐释,在公众的理解与接受中逐渐成为公共阐释;从共时角度看,个体阐释能否获得公共性,则受到公共阐释的约束。整体来说,二者互为基础、相互决定,在相互促进中螺旋式发展。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的这一普遍性关系在文学阐释中,又有着特殊的体现。在文学视域下,文学的独创性、开放性、超越性使个体阐释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为凸显的意义。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学凭借其阐释的特殊品性在这一构建过程中将会占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其他文献
文章以儒家伦理为视域,从儒家的生化原则、慈爱原则、诚信原则、前定原则、公正原则、中庸原则入手,对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进行审视。就生化原则、慈爱原则而言,儒家支持包括生殖细胞基因治疗在内的人类基因编辑技术,也为一定范围内的基因增强技术留下了伦理支持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并不清晰明确。综合而言,基因增强特别是生殖细胞基因增强仍然难以得到儒家伦理的辩护。就诚信原则、前定原则与公正原则而言,儒家强调研究者与受试者之间的相互坦诚与确认,强调开展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安全性和公共性。在保证受试者权益和社会弱势群
当代中国哲学正面临自身叙事方式的两难与多元价值选择的尴尬,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和现代新儒家都对当代中国哲学建构提出了立场性观点。但问题在于,我们需抛开立场的隔阂,在跨文化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客观思索当代中国哲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哲学建构的创新性探索。当代中国哲学建构应以"问题"为导向,"文化自觉"为基础,在多元对话中保持内在文化的主体性与平和冷静的文化心态,在"尊重差异"与"共同隶属""主体与资源"的方法论指引下,面向世界、面向他者建构一种开放的中国哲学。
头颅移植的哲学问题,即头颅移植中的人格同一性问题,占有优先讨论的地位。关于头颅移植中的人格同一性问题有两种对立观点:神经还原论或精神本质论观点与动物论观点。通过对帕菲特“远程传送”和“脑分裂”两个思想实验的探讨发现,无论坚持哪一种观点都会导致自相矛盾,头颅移植中的人格同一性问题无法解决。如果我们根据关于通过脑、身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塑造我们的心或自我的认知理论,则会发现头颅移植的受益者既非头颅提供者,也非身体捐献者,而是作为混合体的新的第三者。这意味着头颅移植必然导致受试者的死亡,头颅提供者和身体捐献
文章依据中外学者的大量研究成果,梳理中外历史上金银比价的变动趋势及差别。研究发现,中世纪中期以后,金银比价在欧洲地区开始上升,并在金银复本位制基本确立和金本位制兴起的长时间中保持基本稳定;中国宋元时期的金银比价与国际水平大致接近,但明朝初期政府实行压低金价的政策,使中国金价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仅为国际水平的一半。金银比价的变动影响了后来中国货币体制演变、对外贸易收支和国内物价走势。直到20世纪30年代,金银比价的中外差别都是影响中国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试图从货币数量论角度概括金银比价国际差别的宏
过去70年来,中国经历了建设和改革的发展变迁,特别是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总结其原因,除了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之外,在保障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要素,即较大程度的经济选择自由、松绑方式的改革、引入了竞争机制和实行了对外开放等。面对中美关系和世界格局出现深刻变化的历史情境,中国需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入新时期,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等正成为开放体系下全球经济贸易、投资的目标和重点,也是中国下一步改革开放
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理性对人类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人类行为的根本特征是进行最大化计算。这种观点看似过高估计了理性的作用,但是理性仍是服务于偏好的满足,处于从属的地位,是工具理性。经济学通常用工具理性来解释道德的起源和演变,把道德视为理性发明的、用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工具或博弈的均衡。但从实践理性的角度看,只有当理性摆脱从属地位,成为自身的目的时,才能真正实现道德;工具理性得到的只能是扭曲的道德。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基于本土要素和生产力结构的比较优势论和要素禀赋论已不再适合指导全球要素分工合作下的外贸发展战略,要素国际转移重组的自然演进可以通过创造竞争优势促进中国外贸生产过程升级、垂直差异化升级、盈利能力升级和国际分工地位升级。文章从由规模扩张转向效率提升的发展导向、由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的竞争策略、由低加成率陷阱转向优质优价的盈利模式、由混合收益转向产权收益的收益结构四个维度出发,提出中国外贸战略需遵从开放边界、要素流通、政策创新和风险防控四重转型逻辑,通过以优化配置效率和培育稀缺要素为核心的内
秦汉时期存在两类"小""大"身份。第一类以"身高6尺=年15岁"为界划定的"小""大"身份,长期保持稳定,不受爵制等的影响,其属性偏重于自然身份。第二类是以傅籍为标志划定的"小""大"身份。这类"小""大"身份一开始主要用于徒隶,后来从"敖童"发展而来的未傅意义上的身份"小"用于庶民,多称"小未傅""小爵",偶尔也称"小男子"。第二类身份"小""小未傅""小爵"与傅籍、爵制密切相关,是一种社会身份。自然身份"小""大"主要是客观地
文章利用员工—企业匹配数据,通过倾向性得分匹配法揭示了工资集体协商的工资负效应。这一分析结果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工资集体谈判对工资正向效应的通常经验性研究结论,强调工资普遍增长过程中,员工更高地提升工资水平的机会损失。文章认为,工资负效应是协商工资向上粘性所致。文章肯定了工资集体协商在推动中国劳动关系从依存状态走向和谐状态的作用,主张进一步优化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安排,减除工资负效应。
中古时期,寓居内地的外来移民有很多,其中龙润家族就是寓居晋阳的一个较为典型的胡人家族。龙氏是来自西域的焉耆王族,入华至少已有八代以上,从北魏中后期开始,一直绵延繁衍到盛唐及其以后,长达二三百年或更久。这个家族保留了焉耆国人的祆教信仰,这从龙润曾担任过萨保府长史一职就可以看出;这个家族还保持有焉耆胡喜好音乐舞蹈和善于经商的传统。但随着入华年代越来越长,这个家族也渐染华风,如攀附中古著姓,虚构和盛饰了一个华丽的家族谱系,家族传统也渐由尚武向崇文方向发展。到中唐以后,这支从西域迁移而来的焉耆胡后裔,已逐渐融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