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生最好的德育教育是在课堂教学的“不经意”中完成的,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修养和素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出。历史学科被教育部纳入实施“立德树人”工程的五个重要学科之一,因此历史学科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任。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 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 健全人格 有用之才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145-01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报告对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论断,其中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出,是我党的重大政治宣示,令人精神振奋,倍受鼓舞。而历史学科被教育部纳入实施“立德树人”工程的五个重要学科之一。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我市全面推行新课改,新课程和以前相比有很大的变化,首先体现在课标上,一标多本(一个课程标准,三个版本:岳麓版、人教版、人民版)。其次是编写体例上实行专题式教学,分必修和选修。无论是课标要求还是教材具体内容德育目标都有明确体现。以三本必修为例,必修一体现出法制观念,必修二体现出国际观念、现代意识,必修三则体现了传承文化遗产、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民族情怀、科学求真、艺术求美、人文求善的精神内涵。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使学生很好的吸收这些精神那么我们的历史课堂就成功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经过三年的新课程教学,对于在历史课堂中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笔者对此有些粗浅的体会和看法,在此抛砖引玉,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历史教学必须坚持培育学生健全人格
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伟大事业,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在历史教学中我们特别注重对学习困难学生、贫困家庭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儿童、流动人口子女等特殊群体学生的关怀和帮助。对这类学生的帮助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课外的帮助,关注他们,一旦发现优点立即表扬,在生活上尽可能的帮助他们,在一些恰当的时机找他们谈话,内容基本上是鼓励性的。一种是课堂上的,课堂上主要是通过讲述历史人物,让历史伟人的事迹来触动他们,例如我们可以着重讲汉高祖刘邦以前不过是泗水亭一个小小的亭长,改进造纸术的蔡伦是一个地位极其卑微的宦官,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昇也不过是一介布衣(平民),司马迁曾受宫刑,罗斯福总统是一个身患疾病坐在轮椅上的总统,但这些伟大的人物并没因为他们卑微的出身和身体残疾而丧失意志或斗志,反而通过他们坚韧不拔的努力成就了他们一生的辉煌。再有就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其实他的一生几乎都在遭受着失败,可正是这无数次的失败汇聚了他辉煌的一生。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健全人格的教育资源,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滋养与培育。高度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为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提供良好氛围。要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把学生发展从知识层面提升到生命发展层次。
二、历史教学必须致力于“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教育理念
十八大报告提出“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关怀“每个”、培养“每个”,是对教育战线提出的重大命题,是对教育人才观、质量关的科学阐释,也可称之为是我们的教育理想。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为了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我们在历史课堂中通常有以下一些做法:科代表不是固定的而是实行轮值;每节课课前三分钟让科代表安排相应的预习。我发现有的科代表安排同学们读导语和课前提示,有的科代表安排读同步学案上的重点研习,有的科代表安排读专题小结,有的科代表安排同学讲小故事,甚至有的科代表让同学上讲台讲历史笑话,还有的科代表让同学来扮演历史人物;课后学生由两个人一起组成搭档相互抽背,或者是老师抽背等等。除此之外我们的有些理论性不是很强的知识就让学生上台展示,另外的学生补充,课堂上学生参与广泛,气氛热烈,课堂效果非常显著。
总之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尽可能的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因材施教,诲人不倦,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每个学生都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使每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志向的学生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都获得教育的成功,人人都能成,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
综上所述,教育关乎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千秋大计。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将不断钻研教材钻研课堂研究学生,立德树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吴志华、周德茂.简论微格教学评价标准的建立.教育科学[J].2004,2.
[2]邱剑峰.无以积淀 何至精彩.中学历史教学参考[J].2009, 12.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 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 健全人格 有用之才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145-01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报告对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论断,其中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出,是我党的重大政治宣示,令人精神振奋,倍受鼓舞。而历史学科被教育部纳入实施“立德树人”工程的五个重要学科之一。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我市全面推行新课改,新课程和以前相比有很大的变化,首先体现在课标上,一标多本(一个课程标准,三个版本:岳麓版、人教版、人民版)。其次是编写体例上实行专题式教学,分必修和选修。无论是课标要求还是教材具体内容德育目标都有明确体现。以三本必修为例,必修一体现出法制观念,必修二体现出国际观念、现代意识,必修三则体现了传承文化遗产、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民族情怀、科学求真、艺术求美、人文求善的精神内涵。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使学生很好的吸收这些精神那么我们的历史课堂就成功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经过三年的新课程教学,对于在历史课堂中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笔者对此有些粗浅的体会和看法,在此抛砖引玉,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历史教学必须坚持培育学生健全人格
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伟大事业,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在历史教学中我们特别注重对学习困难学生、贫困家庭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儿童、流动人口子女等特殊群体学生的关怀和帮助。对这类学生的帮助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课外的帮助,关注他们,一旦发现优点立即表扬,在生活上尽可能的帮助他们,在一些恰当的时机找他们谈话,内容基本上是鼓励性的。一种是课堂上的,课堂上主要是通过讲述历史人物,让历史伟人的事迹来触动他们,例如我们可以着重讲汉高祖刘邦以前不过是泗水亭一个小小的亭长,改进造纸术的蔡伦是一个地位极其卑微的宦官,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昇也不过是一介布衣(平民),司马迁曾受宫刑,罗斯福总统是一个身患疾病坐在轮椅上的总统,但这些伟大的人物并没因为他们卑微的出身和身体残疾而丧失意志或斗志,反而通过他们坚韧不拔的努力成就了他们一生的辉煌。再有就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其实他的一生几乎都在遭受着失败,可正是这无数次的失败汇聚了他辉煌的一生。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健全人格的教育资源,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滋养与培育。高度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为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提供良好氛围。要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把学生发展从知识层面提升到生命发展层次。
二、历史教学必须致力于“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教育理念
十八大报告提出“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关怀“每个”、培养“每个”,是对教育战线提出的重大命题,是对教育人才观、质量关的科学阐释,也可称之为是我们的教育理想。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为了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我们在历史课堂中通常有以下一些做法:科代表不是固定的而是实行轮值;每节课课前三分钟让科代表安排相应的预习。我发现有的科代表安排同学们读导语和课前提示,有的科代表安排读同步学案上的重点研习,有的科代表安排读专题小结,有的科代表安排同学讲小故事,甚至有的科代表让同学上讲台讲历史笑话,还有的科代表让同学来扮演历史人物;课后学生由两个人一起组成搭档相互抽背,或者是老师抽背等等。除此之外我们的有些理论性不是很强的知识就让学生上台展示,另外的学生补充,课堂上学生参与广泛,气氛热烈,课堂效果非常显著。
总之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尽可能的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因材施教,诲人不倦,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每个学生都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使每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志向的学生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都获得教育的成功,人人都能成,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
综上所述,教育关乎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千秋大计。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将不断钻研教材钻研课堂研究学生,立德树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吴志华、周德茂.简论微格教学评价标准的建立.教育科学[J].2004,2.
[2]邱剑峰.无以积淀 何至精彩.中学历史教学参考[J].2009,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