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關键词】 数学教学;情境;生活;质疑;操作;游戏;
联想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2—0100—01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数学。如,在教学《分类》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图片、水果等,然后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笔者抓住有利时机导入课题,带领学生探求新知,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方法。这样学生通过生活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自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
二、创设质疑情境,引发自主探究
创设质疑情境就是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动力。学生在上课时,对教师提出的质疑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十几减8》时,笔者一开始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孙悟空在树上摘了8个仙桃,树上还剩几个仙桃?”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树上原来有12个仙桃,那么还剩下4个仙桃,算式是12-8=4(个)……从表面上看,这个质疑情境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能更好地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三、创设操作情境,挖掘教材内容
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需要通过操作、比较后才能寻找到正确的答案。笔者在引导学生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先让学生将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而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再根据变化前后两图的对应关系,推导出S=πг2 ;接着尽可能创造机会来增加学生的想象空间,开通学生的思路,以便更好地创新。“同学们,圆剪拼成长方形,这是‘曲’化 ‘方’,能否反过来‘方’化‘曲’呢?”问题一经提出,教室内就议论开了,随即进行了操作尝试,片刻后大家异口同声:圆能化方,方能化圆。这样的操作情境,让学生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操作,激发出他们的创新意识,能够把有形的操作活动变成无形的想象空间,从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四、创设游戏情境,体现“玩学”结合
“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教师应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如,在教学《掷一掷》时,和学生一起做一个摸球的游戏。在纸盒里装着标有数字的乒乓球各一个,请学生闭着眼睛随手摸一个球,看能否摸到指定的球。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能使学生不再等待知识的传递,主动建构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创设联想情境,探索学习技能
联想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基本方法,合理的想象往往是命题成立的前奏曲。笔者引导学生探究“圆柱的体积”前,先向学生询问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再引导学生得出这两种形体在体积的计算上的共同之处:底面积乘高。这时,教师拿出圆柱体让学生猜想它的体积该怎么求,学生分别发表自己的见解,既由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来联想圆柱体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求。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善于联想的学习方法后,接着指出:猜想还需要科学的验证。接下来,通过实验来证明直圆柱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思考、发现和探究等方法掌握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并时刻把学生推到学习主体的地位。
编辑:马德佳
联想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2—0100—01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数学。如,在教学《分类》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图片、水果等,然后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笔者抓住有利时机导入课题,带领学生探求新知,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方法。这样学生通过生活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自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
二、创设质疑情境,引发自主探究
创设质疑情境就是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动力。学生在上课时,对教师提出的质疑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十几减8》时,笔者一开始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孙悟空在树上摘了8个仙桃,树上还剩几个仙桃?”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树上原来有12个仙桃,那么还剩下4个仙桃,算式是12-8=4(个)……从表面上看,这个质疑情境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能更好地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三、创设操作情境,挖掘教材内容
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需要通过操作、比较后才能寻找到正确的答案。笔者在引导学生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先让学生将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而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再根据变化前后两图的对应关系,推导出S=πг2 ;接着尽可能创造机会来增加学生的想象空间,开通学生的思路,以便更好地创新。“同学们,圆剪拼成长方形,这是‘曲’化 ‘方’,能否反过来‘方’化‘曲’呢?”问题一经提出,教室内就议论开了,随即进行了操作尝试,片刻后大家异口同声:圆能化方,方能化圆。这样的操作情境,让学生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操作,激发出他们的创新意识,能够把有形的操作活动变成无形的想象空间,从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四、创设游戏情境,体现“玩学”结合
“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教师应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如,在教学《掷一掷》时,和学生一起做一个摸球的游戏。在纸盒里装着标有数字的乒乓球各一个,请学生闭着眼睛随手摸一个球,看能否摸到指定的球。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能使学生不再等待知识的传递,主动建构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创设联想情境,探索学习技能
联想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基本方法,合理的想象往往是命题成立的前奏曲。笔者引导学生探究“圆柱的体积”前,先向学生询问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再引导学生得出这两种形体在体积的计算上的共同之处:底面积乘高。这时,教师拿出圆柱体让学生猜想它的体积该怎么求,学生分别发表自己的见解,既由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来联想圆柱体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求。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善于联想的学习方法后,接着指出:猜想还需要科学的验证。接下来,通过实验来证明直圆柱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思考、发现和探究等方法掌握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并时刻把学生推到学习主体的地位。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