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湖北省监利县大垸小学的一名科学教师。2011年从湖北师范学院毕业后,在广州一所私立学校教书,2012年回到监利在大垸高中代教地理,2013年通过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招考成为一名省编教师,回到大垸小学(我的母校,一所农村小学)执教。可能是由于自己的经历,从私立到公立,从高中到小学,我看到了各地区的差异,也接触了各式各样的学生,这让我深知农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对好奇心不能满足的失落。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希望凭借自己对科学的执着,带领孩子们一起去探索更多的科学领域。
兴趣为师,开班建社
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比较有限,实验器材不完善。每个班一个学期能去实验室的次数不多,但就这几次也还受到实验器材的制约,有时候想要凑齐12个小组的烧杯、温度计等一些简单的器材都成问题,作为科学教师,一开始我感到很无奈。
可是很快,我发现学生特别喜欢去实验室上课,在实验室和在教室上课基本上是两种状态。我也问过学生喜欢在哪里上课,他们异口同声:“在实验室,因为在实验室可以玩。”就是这个“玩”字,深深地触动了我,而一次偶然的机会,更让我对“玩”科学有了新的定义。
那天,我带学生在童乐园里观察植物,突然,刘妍同学拉着我激动地喊道:“老师你快看,那里有一大片凤仙花,好漂亮啊!”她这一喊,成功地引起了所有同學的注意,大家一起观察这片漂亮凤仙花,他们竟然能将凤仙花的生长过程、生活习性说得头头是道。就在我感叹他们真棒的时候,有学生问道:“老师,你用凤仙花染过指甲吗?我奶奶说,凤仙花是纯天然的,对我们没有伤害,比指甲油好多了。”我赞同地点点头,接着,她自信地向我们讲解着染指甲的步骤:第一步,把凤仙花采下来;第二步,把凤仙花放到罐子里捣碎,加点明矾;第三步,把捣碎的凤仙花敷到指甲上;第四步,用蓖麻叶子将指甲包起来。这样过一晚上,指甲就变红了。听起来这么有趣,我们决定一起试着染一次。
通过这件事我发现,学生对课外探究活动的积极性远比学习书本知识要高得多。我当时就想:我们是否可以不遵循课本,而是顺应学生的兴趣,去探索去发现身边的科学,让科学更接地气,让科学在农村娃娃的心里落地生根?
基于这个想法,借着学校2016年开设社团课的机会,我和谢守忠老师成立了科学与技术创新社团(以下简称科创社),从三至五年级选出了30个热爱科学的学生,希望培养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社团课没有课本,也就少了很多局限。我们跟学生一起商量做什么,学生的想法五花八门,在综合了他们想法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学校的现状,决定从身边的材料开始,慢慢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兴趣,让他们通过实验操作明白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秸秆焚烧的危害和秸秆再利用》这一课中,我们带领学生到陈州分场试验田,就地拔取了棉花梗、豆梗、玉米梗,然后分小组进行焚烧实验。孩子们在实验中观察到,秸秆焚烧后有大量的黑色浓烟冒出,空中飘浮着固态物,还伴随着刺鼻的气味,一阵风吹过,火星随风飘散,引燃了沟里的芦苇梗,我和谢老师立刻将火扑灭。通过实验,学生知道了秸秆焚烧的危害,他们还访谈了当地农户,了解了焚烧秸秆的原因。回校后,学生积极主动地收集秸秆焚烧危害以及秸秆如何再利用的资料,经过两周的筹备,他们将资料整理成手抄报,并带着自制的秸秆画和秸秆手工蜻蜓、小鸟去向周边的农户宣传焚烧秸秆的危害以及如何合理利用秸秆。
《爆炸气球》一课源于一则电视新闻,说是一个小朋友拿着气球剥橘子时,气球突然爆炸了。为了让学生弄清原因,我买来橘子和气球,组织他们一探究竟。课堂上,当学生吹胀气球,并用橘子皮挤出汁液去靠近气球时,气球真的爆了。一时间,学生玩得不亦乐乎。很快,有学生开始关注到气球有一股橡胶味,橘子皮的汁闻起来很清凉,还带点香香的味道。学生分小组去查找资料,得知橘子皮里面含有一定量的酯类,即平常说的精油,这种精油可以溶解气球表面的橡胶,发生溶胀反应,使得气球变薄承受不住原有的压力而发生爆炸。
就这样,科创社每个星期做一个小实验,实验内容跟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实验中探索,查找相关资料,学习科学原理,他们还会把小实验和科学课上学到的知识相结合,从而巩固科学学习。最让我们欣慰的是,当科创社的种子选手将实验的收获和乐趣带回到各个班级后,学校里掀起了“玩”科学的热潮。
家校合力,共育英才
2017年,我开设了一档益智类科学节目《妙妙实验室》,邀请家长带学生一起做小实验,拍成视频发布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上。节目开设之初,困难重重,很多孩子和家长都不愿意出镜。经过反复沟通,才说服几位家长。为了拍摄效果,我还自学了视频剪辑。
为了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学会利用平衡点使物体平衡,我拍摄了科学小视频《生活中的平衡》,由学生张瑾仪、张小辞和他们的叔叔一起拍摄完成。拍摄过程设计了三个科学探究场景:
场景一:张瑾仪将100元纸币放在啤酒瓶下面,要求张小辞将钱抽出来而啤酒瓶不倒。小辞用力一抽,很容易就做到了。张瑾仪又将啤酒瓶倒过来压住100元纸币,要求张小辞再次将钱抽出来。小辞试了试,没第一次简单了。后来她想到了将钱卷起来,慢慢地将啤酒瓶推出去。
场景二:张小辞让张瑾仪将硬币立在卡片之上,瑾仪试了几次都失败了。后来,她想到了找硬币在卡片上的平衡点,她将卡片轻轻弯折,将硬币放在上面,然后,小心地将卡片打开,硬币就立在卡片上了。
场景三:他们的叔叔带来了更高难度的实验,只见他手里有四根筷子,有两根顶端是固定在一起的。他将一根筷子和顶端固定在一起的两根筷子搭在一起,形成一个三角形支架。然后让两个小朋友用另一根筷子,把这三根筷子都挑起来。反复尝试结果都失败后,他们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要想用一根筷子挑起另外三根筷子,就必须找到三根筷子的平衡点。小辞用第四根筷子把单独的一根筷子挑到两根固定着的筷子的下面,再慢慢地往上,让三根筷子达到平衡。实验成功了,她用一根筷子完美地挑起了三根筷子。他们意识到,其实生活中的平衡很简单,只要我们能寻找到平衡点,平衡就不是问题了。
兴趣为师,开班建社
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比较有限,实验器材不完善。每个班一个学期能去实验室的次数不多,但就这几次也还受到实验器材的制约,有时候想要凑齐12个小组的烧杯、温度计等一些简单的器材都成问题,作为科学教师,一开始我感到很无奈。
可是很快,我发现学生特别喜欢去实验室上课,在实验室和在教室上课基本上是两种状态。我也问过学生喜欢在哪里上课,他们异口同声:“在实验室,因为在实验室可以玩。”就是这个“玩”字,深深地触动了我,而一次偶然的机会,更让我对“玩”科学有了新的定义。
那天,我带学生在童乐园里观察植物,突然,刘妍同学拉着我激动地喊道:“老师你快看,那里有一大片凤仙花,好漂亮啊!”她这一喊,成功地引起了所有同學的注意,大家一起观察这片漂亮凤仙花,他们竟然能将凤仙花的生长过程、生活习性说得头头是道。就在我感叹他们真棒的时候,有学生问道:“老师,你用凤仙花染过指甲吗?我奶奶说,凤仙花是纯天然的,对我们没有伤害,比指甲油好多了。”我赞同地点点头,接着,她自信地向我们讲解着染指甲的步骤:第一步,把凤仙花采下来;第二步,把凤仙花放到罐子里捣碎,加点明矾;第三步,把捣碎的凤仙花敷到指甲上;第四步,用蓖麻叶子将指甲包起来。这样过一晚上,指甲就变红了。听起来这么有趣,我们决定一起试着染一次。
通过这件事我发现,学生对课外探究活动的积极性远比学习书本知识要高得多。我当时就想:我们是否可以不遵循课本,而是顺应学生的兴趣,去探索去发现身边的科学,让科学更接地气,让科学在农村娃娃的心里落地生根?
基于这个想法,借着学校2016年开设社团课的机会,我和谢守忠老师成立了科学与技术创新社团(以下简称科创社),从三至五年级选出了30个热爱科学的学生,希望培养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社团课没有课本,也就少了很多局限。我们跟学生一起商量做什么,学生的想法五花八门,在综合了他们想法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学校的现状,决定从身边的材料开始,慢慢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兴趣,让他们通过实验操作明白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秸秆焚烧的危害和秸秆再利用》这一课中,我们带领学生到陈州分场试验田,就地拔取了棉花梗、豆梗、玉米梗,然后分小组进行焚烧实验。孩子们在实验中观察到,秸秆焚烧后有大量的黑色浓烟冒出,空中飘浮着固态物,还伴随着刺鼻的气味,一阵风吹过,火星随风飘散,引燃了沟里的芦苇梗,我和谢老师立刻将火扑灭。通过实验,学生知道了秸秆焚烧的危害,他们还访谈了当地农户,了解了焚烧秸秆的原因。回校后,学生积极主动地收集秸秆焚烧危害以及秸秆如何再利用的资料,经过两周的筹备,他们将资料整理成手抄报,并带着自制的秸秆画和秸秆手工蜻蜓、小鸟去向周边的农户宣传焚烧秸秆的危害以及如何合理利用秸秆。
《爆炸气球》一课源于一则电视新闻,说是一个小朋友拿着气球剥橘子时,气球突然爆炸了。为了让学生弄清原因,我买来橘子和气球,组织他们一探究竟。课堂上,当学生吹胀气球,并用橘子皮挤出汁液去靠近气球时,气球真的爆了。一时间,学生玩得不亦乐乎。很快,有学生开始关注到气球有一股橡胶味,橘子皮的汁闻起来很清凉,还带点香香的味道。学生分小组去查找资料,得知橘子皮里面含有一定量的酯类,即平常说的精油,这种精油可以溶解气球表面的橡胶,发生溶胀反应,使得气球变薄承受不住原有的压力而发生爆炸。
就这样,科创社每个星期做一个小实验,实验内容跟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实验中探索,查找相关资料,学习科学原理,他们还会把小实验和科学课上学到的知识相结合,从而巩固科学学习。最让我们欣慰的是,当科创社的种子选手将实验的收获和乐趣带回到各个班级后,学校里掀起了“玩”科学的热潮。
家校合力,共育英才
2017年,我开设了一档益智类科学节目《妙妙实验室》,邀请家长带学生一起做小实验,拍成视频发布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上。节目开设之初,困难重重,很多孩子和家长都不愿意出镜。经过反复沟通,才说服几位家长。为了拍摄效果,我还自学了视频剪辑。
为了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学会利用平衡点使物体平衡,我拍摄了科学小视频《生活中的平衡》,由学生张瑾仪、张小辞和他们的叔叔一起拍摄完成。拍摄过程设计了三个科学探究场景:
场景一:张瑾仪将100元纸币放在啤酒瓶下面,要求张小辞将钱抽出来而啤酒瓶不倒。小辞用力一抽,很容易就做到了。张瑾仪又将啤酒瓶倒过来压住100元纸币,要求张小辞再次将钱抽出来。小辞试了试,没第一次简单了。后来她想到了将钱卷起来,慢慢地将啤酒瓶推出去。
场景二:张小辞让张瑾仪将硬币立在卡片之上,瑾仪试了几次都失败了。后来,她想到了找硬币在卡片上的平衡点,她将卡片轻轻弯折,将硬币放在上面,然后,小心地将卡片打开,硬币就立在卡片上了。
场景三:他们的叔叔带来了更高难度的实验,只见他手里有四根筷子,有两根顶端是固定在一起的。他将一根筷子和顶端固定在一起的两根筷子搭在一起,形成一个三角形支架。然后让两个小朋友用另一根筷子,把这三根筷子都挑起来。反复尝试结果都失败后,他们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要想用一根筷子挑起另外三根筷子,就必须找到三根筷子的平衡点。小辞用第四根筷子把单独的一根筷子挑到两根固定着的筷子的下面,再慢慢地往上,让三根筷子达到平衡。实验成功了,她用一根筷子完美地挑起了三根筷子。他们意识到,其实生活中的平衡很简单,只要我们能寻找到平衡点,平衡就不是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