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inj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发酵食品工艺学》是一门涵盖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及发酵工程等多领域知识的综合性应用课程。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和教育部提出的创新人才培养要求,作者认为发酵食品工艺学课堂教学与考核方式同步,结合行之有效的多形式考核,通过采取多样化、连续性及综合性考核方式可有效促进讨论学习,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和强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发酵食品工艺学;考核模式;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103-03
  课程考核是教学活动的一个必要环节,它既是考查学生掌握课程综合知识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具体体现[1]。较多学生学习《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的兴趣不浓,积极性也不高,学习态度为“凑学分”,关键因素是注重最后课程考试成绩,日常教学综合评估被忽视,导致缺乏创新性和相关理论知识应用能力较弱[2]。《发酵食品工艺学》是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面向具有微生物学和发酵工程基础知识的生物工程专业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跨学科综合性课程,其目的是为地方在发酵与食品领域培养高素质创新型行业人才。国内外近年来开发并建立起大量新型发酵食品技术和理念,加速发酵食品行业的发展。较之国外,国内的《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改革滞后,如何将该课程教学适应时代的发展(即,紧随食品行业发展动态和方向),培养具有创造性和专业竞争力的人才,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2]。至今,国内已有一些高校尝试了《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改革,如以“行业需求为指引”的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提高较明显并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2-8]。然而,开展《发酵食品工艺学》考核方式的研究与改革较少,所普遍采用的考核方式仍比较单一,对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影响较大,从而不利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2-4]。因此,除了建立适合自身教学理念和特色的《发酵食品工艺学》课堂教学体系,还必须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模式。只有二者相得益彰,才能真正提高《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实现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作者结合教育部人才培养目标、国内外教学研究、我校的定位及本人教学经验,就现阶段《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提出个人观点,为同仁提供一些参考。
  一、实施《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紧迫性
  当前,我国人才评价标准逐步完善,尤其是教育部最近提出的培养具有创新性应用型人才要求后,国内高校就《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的考核模式改革在陆续推进。然而,受困于教学内容、师生比和师资力量等因素,《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存在三点不足:首先,考核方式单一化。《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考核依旧以期末闭卷式考试为主。此种方式操作较简便,某种程度能够体现考试的客观性与严肃性。但是,其仅考核学生记忆和理解相关概念及理论为主,忽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采用该考核方式,学生被迫花费大量时间于背诵和记忆,导致学习积极性受挫严重,课堂教学效果不佳[9]。考试之反馈功能受限于单一阅卷模式,系统完善的考试质量评价体系难以形成。如今,《发酵食品工艺学》强调理论考核方式常与实践需求脱节,导致理论知识学习难以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10]。由于单一考核方式相悖于创新性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所以完善多样化考试结构迫在眉睫。其次,重终结性考试而忽视过程性考核。在以往《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考核中,虽然结合了一些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但是平时成绩所占比例较低(约占总成绩30%),且平时成绩考核手段较少,也仅以上课考勤和作业为主[11]。学生只要来到教室,听课与否的结果相差甚微,甚至平时作业抄袭也可获得此项成绩。设置这种课程考核比例导致学生不重视平时考核,导致学生的主要精力用于最后终结性考试,不能使其学习形成连贯性,学习效果降低。学生缺乏思考,考完后“交还给老师”的现象普遍。导致知识面窄、工程思维及创新能力及应用能力缺乏,考核效果较差。最后,考核方式还缺乏细化标准且流于形式。虽然少数学校《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考核方式采用课程论文或小组讨论等,但缺失细化的评价标准,因为教师工作量增加较多并感到其操作不易,实施这种考核方式的积极性受影响[12]。
  二、开展《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工作实践
  就课程考核方式而言,美国髙校的课程考试常根据不同课程和专业特点采用闭卷、开卷、口试、答辩、论文及实际操作能力测试等多种方式[9]。《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性质需在多样化考核形式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根据《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的特点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传统期末一次考试相区别,采用多次考试相结合的形式,并辅以占一定比例的出勤成绩。在实施《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考试改革的三年以来,将课程总成绩由5部分组成:出勤与课堂表现(10分)、平时章节作业与英文文献翻译(20分)、期中考试(20)、课程论文(20分)及期末考试(30分)组成。虽然已经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髙,但仅依靠学生自觉,仍无法保证完全出勤。此外,如果学生不到课堂上课,所谓的教学改革效果必然大打折扣[13]。
  首先,出勤是考核学生是否参与课程学习的重要方式。若学生缺勤超过本课程四分之一课时,则取消该课程期末考试资格。另外,出勤结合课堂表现考评(如回答问题、小组问题讨论和课堂玩手机综合考核学生的平时成绩)。学生参与回答和讨论课堂问题,每次可获得1~5分加分。对课堂上玩手机的学生,每次扣1分,扣分超过3次以上者此项成绩为零。这样,可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并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发酵食品工艺学》教材配有一定数量习题,同时布置3~5篇英文文献翻译练习,可帮助学生巩固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另外,设置一些课外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如,试述发酵腐乳放置时间长后辣椒颜色变淡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及试述发酵下饭菜放置时间久易变酸的原因及解决方法等)。这些开放性题目无现成的答案,可避免抄袭,引导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同时可考查学生掌握《发酵食品工艺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其应用能力,既端正了他们的学习态度,又可保障考核客观公平性。通过练习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热情,并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后,根据课程不同章节相关程度开展2~3次期中自测。这几次期中测验选用闭卷与开卷模式相结合,让学生练习灵活动脑和运用所学知的能力。自测题既包含课本上直接能找到答案的题,又包含一定量课本上未出现的综合训练和思考题目。在学习完酒类发酵部分后立即进行第一次自测,然后分别对发酵调味品部分和其他发酵食品部分进行另外2次自测。利于学生思考的自测题的题量和难度均适中。在讲解自测题时,一是及时,一般在自测后的下一次课就进行;二是可以让学生进行回答和讨论,加强学习效果。通过这种考试方式便避免了原先那种只进行一次考试最后期末,学生考完后只知道成绩而不知道对错,因而出现帮助课程学习不足。
  接着,在课程进行到2/3课时给学生安排《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论文。相关论文既可培养其文献资料的查阅能力,又能培养基本的科研和创新能力。课程论文选题较宽泛,每位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选一题,且必须与《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相关(如,发酵杨梅酒的研究进展、发酵苹果醋的研究进展及发酵酸奶的研究进展等)。撰写课程论文需参考3~5篇英文文献,以提高专业英语水平为继续深造打基础。且课程论文要求制作PPT课件汇报,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电脑运用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公开汇报演讲增强其公共场合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克服羞涩与胆怯心理而增加自信心[14]。开展食品发酵产品社会热点话题讨论(如,白酒中三聚氰胺超标现象),将4名学生分为一个讨论小组,组长经各成员举荐。讨论话题内容丰富,几乎涵盖了所有《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基础理论、方法和设备(如,白酒发酵的原料、发酵条件控制及生产工艺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三聚氰胺产生的原因、控制方法和所需设备及附件等)。采用课程论文和话题探讨的考核方式,不但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思考的热情,而且解决问题过程中能不断加深理解已学知识和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进一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生能更深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知识,将各分散的知识点综合后形成一个完整体系,此种学习效果难以通过一次普通期末考试替代。课程论文和热点话题讨论均以《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为背景,激发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发酵食品的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4]。
  最后,创新期末考试题型和调整分值比例。《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考试原有名词解释题、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及计算题等题型,据此补充判断改错和案例分析两种题型。增加的两种题型均能考查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的程度及其应用能力。判断改错(如,判断改错既要有判断正误,又应更正错误观点)可预防考试时学生之间抄袭并有效引导学生记忆知识和深入理解,还可保障正常考试秩序;案例分析题可有效地融合发酵食品生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与实际生活及工程背景,让学生深刻理解《发酵食品工艺学》知识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激励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14]。因此,在设置科学合理的题型比例之外,命题方向应侧重培养创新型与应用型人才(如,考核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等题型的分值占45%左右,知识应用题型约占40%,难度较大的题为15%上下)。目前,我校在期末考试过程中采用教考分离的方式,不但可保证学生考核公正客观,还能实现科学、公正和有效的评教。同时,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平时学习决定课程期末成绩的好坏,能防止教考合一的“点题式”学习模式,即考试前可能将考试重要知识点,甚至泄漏一些考试题,导致学生仅仅复习少数要考的知识点,理解与掌握知识较粗浅、零散和片面。多种因素导致上述问题,例如,不完善的学校评价体系(学生评教明显影响教师利益)和教学管理制度(不科学地设置课程通过率)等[14]。
  三、《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所取得的成效
  在实施《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第一年中,2010级共2个教学班53名学生参加;第二年中,2011级总共2个班68名学生参加。学生平均出勤成绩(百分制)由第一年93.5分提高到第二年的99.2分,平均总成绩由69分提高到76.8分,总成绩70分以下学生比例由43.5%降低到16.2%,优秀率提高了5.9%。由此可见,考虑到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本课程出勤率已完全达到预期,平均总成绩合理,60分以下学生所占比例略升1.47%。此外,最后一次自测题中征求了学生对《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的建议和意见。学生们除了希望课程内容应精简并采用案例化教学和仿真技术讲授以外,大都比较认可这种考核方式。通过与学生们在课间,特别是期末考试结束总成绩统计完后的交流,以及对第一年考核方式改革结果分析,考核方式改革后,不仅学生成绩显著提高,而且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力也有较大提升。但也存在几个问题,主要问题是学生们反映课程课时偏少,作业偏多导致时间不充裕比较辛苦,有些难以应付。另外,教师工作量增加不少,主要是我校专业教师少,工作量繁重和精力有限难以长时间进行较多的考核操作,将影响考核效果。
  四、《发酵食品工艺学》考核方式改革的总结与思考
  美国高校针对不同的课程考核方式各异,其课程考核方式总体呈现多样化和、连续性和重视学生综合能力考核的特点。其理解和研究考试理念之深入,非常值得我国高等教育考试改革借鉴[11]。通过《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于不同阶段设置多种考核与评估(如增强课堂提问与讨论环节),能够及时掌握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中,增加平时考核成绩占总成绩之比例,能够实现学习过程所有环节的评估和掌控,改善他们的学习态度[2]。当前,高校人才培养转向创新性应用人才目标,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为课程考核改革。因此,高校课程考核改革必须始终围绕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教学管理制度与课程考核改革必须同步,便于课程考核改革的实施,并吸引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课程考核改革。以此同时,建立科学、公平和公正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真正实现课程考核评价、导向及反馈等功能[14]。只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体系,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胡益波,王志铮.高校课程考试改革初探[J].高教论坛,2005,(5):72-74.
  [2]陆信曜,宗红,诸葛斌.关于《发酵食品工艺学》教学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13):165-166.
  [3]郑晓吉,刘福林,单春会,等.《发酵食品工艺学》研讨型课程探索[J].考试周刊,2015,(10):160.
  [4]薛娟萍,莉娜.《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9):153-154.
  [5]郑晓吉,史学伟,李宝坤,等.发酵食品工艺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高等教育,2012,(9):23.
  [6]梁新红,孙俊良,李刚.发酵食品工艺学教学改革探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2):101-103.
  [7]朱丽霞,张锐利.发酵食品工艺学课堂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4):66.
  [8]牛广财,李志江,李兴革,等.《发酵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现代农业科学,2008,19(4):128-129.
  [9]曹冬岩.美国大学课程考核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1,(5):177-177.
  [10]梁丹凤.浅谈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4):97-98.
  [11]伍贤达.费里斯州立大学HR专业核心课程考核借鉴与启示——以《薪酬管理》课程考核为例[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0(4):74-76.
  [12]于慧,丛艳丽,张迪.高校《纲要》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几点思考[J].学理论,2014,(6):208-209.
  [13]成英之,禚淑萍,周子彦,等.物质结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与实践[J].山东化工,2013,42(9):144-146.
  [14]刘卫东,李丽民.应用型人才高校工程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36(5):91-93.
其他文献
2005年11月21日,在中国交响乐团2005—2006音乐季中国交响乐新作品专场音乐会上,随着指挥家李心草一个果断而强有力的收拍,交响合唱《金陵祭》在辉煌悲壮的和弦中结束,刹那间,北京音乐厅沸腾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欢呼声充斥了整个音乐厅,许多人流着热泪跑到作曲家金湘面前,向他表示由衷的祝贺和感谢——祝贺他又一部作品获得成功,感谢他又为听众奉献了一部杰作。  为了创作这部作品,作曲家专程去了南京,
2005年12月14日,一台名为《传说》的上音博士中国器乐新作品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演出。由于这五位作曲家特殊的博士和博士生的身份,他们特地为中国器乐创作的七部新作品的全球首演就备受关注。音乐会的成功上演也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高度好评。  12月15日下午,由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李景侠教授主持,召开了《传说》作品研讨会。作曲家及学者朱践耳、李西安、高为杰、赵宋光、陈应时、时白林、乔建中
这四篇小说的作者都是北京老舍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的学员,也是他们经过一段学习后提交的一份满意的答卷。读了他们的作品,心中油然生出一种期待——对新京味小说的期待。  北京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都城,应该有着充分体现自己文化韵味的文学流派和文学风格。京味小说曾经红火过,领风气之先的是大作家老舍先生。老舍把笔觸伸向北京的胡同、四合院,甚至大杂院,关注市民阶层、三教九流、民间习俗,为京味小说开了
经历了99天,7大赛区,42位专家评审,15万名选手报名参与,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流行音乐大赛9月20日晚在深圳落下帷幕。在总决赛"金钟盛典"上,韩炜、阿鲁阿卓分别获得男子组和女子组"金奖",SKY组合获得组合组"金奖"。(详细名单后附)   作为中国最权威的国家级音乐奖项,"中国音乐金钟奖"历来与戏曲"梅花奖"、舞蹈"荷花奖"并称"中国文艺三大奖"。"中国音乐金钟奖"自2001年设立以来,各奖项
摘要: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和主动思考,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主体性教学。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活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主体性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137-02  一、《中国近现代
摘要:工科硕士研究生教育担负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多学科复合型人才的任务,是我国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重庆工商大学工科研究生硕士点增加,招生规模扩大,为确保工科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必要建立工科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极大地满足工科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重庆工商大学具有鲜明的财经类院校背景,对于工科类研究生的培养相对薄弱。项目从重庆工商大学工科研究生培养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外
摘要:在旅游业日渐发达的背景下,河北景区也变得越来越国际化,不仅是人群的国际化,在景区介绍上也体现出了国际化。此时译者的介入在处理景区介绍和各种相关事物的翻译方面就显得尤其重要。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介入必不可少,选取适当的翻译策略是一个好的译者所需具备的基本技能。所以旅游业能否更加有效的宣传得益于一份处理得当的翻译,文化是否能得到有效的理解得益于对翻译策略的灵活使用。对外宣传本质上是将中国的文化对
挺简单的一个故事。关于创作技巧, 作者在创作自白中有交代,在此不论。故事用一句话概括“一对临时分别的恋人虽然相恋却始终跨不出现实中的那一步”。  故事情节更多在人物心理层面的纠结展开, 以现实中玻璃的另一面式的事件逐次递增,最终将这一现象推进至两人的恋人关系,止步于當下的社会现实作为结尾。  细节上先是课堂上老师放的一段视频, 监控摄像头记录下五个少年将一名西装革履的年轻男子活活打死, 而路人在边
摘要:李斯特在钢琴音乐史上一直享有着无人替代的地位,其遗留的创作曲目数不胜数,而钢琴改编曲作为其独特的创作类型,一直有着极高的演奏艺术价值。本文选取最著名钢琴改编曲《弄臣》,从李斯特生活背景出发,引出改编曲诞生条件,纵向分析了其新颖独到之处,并结合自身所得解析了其中演奏技术难点,多方面剖析了改编曲《弄臣》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李斯特;改编曲;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摘要:在这个信息时代,各种新型媒体以光一般速度更新换代,各种新型的媒体形式如雨后春笋。而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新兴力量正在不断地接受、学习并且享受这些新媒体带来的时代的快感。新媒体时代的来临给大学生带来了丰富大量的信息,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隐患。本文以微信、微博等常见新媒体为例深度分析新媒体信息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各种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微信;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