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实情境中落实地理核心素养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1qq11qq11qq11qq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是课堂,创设真实情境并引导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文章以“区域生态问题及其治理”为课例,依托“家乡高邮湖古今环境问题”的真实情境,浅谈在真实情境中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并提出在真实情境中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真实情境;地理核心素养;落实步骤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应通过学生在应对复杂现实情境时的外在表现加以推断[1]。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师应设计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堂,创设来自生产、生活实际的真实情境,在课堂上开展基于真实情境的、丰富多彩的地理探究活动,以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依据新课标“2.10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以“区域生态问题及其治理”为例,结合乡土地理中高邮湖地区的真实情境案例,浅谈在真实情境中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与思考。
  一、创设真实情境是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环境氛围和教学活动[2]。情境教育在我国的提出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由我國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李吉林提出,之后不断发展和完善,已经深入高中地理课堂。然而,很多课堂中的情境是为教学而人为编造的虚假情境,这样的情境不利于培养学生真实的情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真实情境是指教师创设的情境尽可能地与真实的社会和生活环境吻合,摆在学生面前的问题是真实存在于生活中并符合生活逻辑的,而不是教师为情境教学而人为编造的。这样,学生能够在似真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探索和问题解决,形成科学、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因此,真实情境的创设能更有效地落实地理核心素养。本文以家乡“高邮湖地区”为课例,创设了四大真实情境来落实核心素养。
  情境一:新课伊始播放一组图片,教师配图朗诵:渔舟唱晚,日出湖面,麻鸭戏水,苇荡泛舟。师:猜猜看,这是在哪里?生:高邮湖!
  问题:高邮湖在哪里?你能否运用纸质或网络电子地图,指出高邮湖的地理位置?
  素养落实: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情境二:师生共同赏析古代文人墨客描写高邮湖的诗句,了解高邮湖的演变过程,理解高邮湖“过水浅水湖”“悬湖”等特征。
  高邮西北多巨湖,累累相连如贯珠。(北宋·秦观)
  黄河之道频年淤塞,而淮水不得入海,千流万派毕会于邮,而高邮遂成巨浸矣。(明隆庆·高邮州志)
  练影湖光千顷宽,蟹村鱼舍满芦滩。(清·符曾)
  问题:高邮湖缘何得到那么多文人墨客的青睐,高邮湖为家乡的发展究竟起到了哪些作用?
  教师请高邮的学生唱高邮市歌“高邮湖啊,清悠悠,鱼米之乡织锦绣。麻鸭戏春水,芦苇摇轻舟……唱不尽古今的风流……”教师提供材料:江苏地形图、江苏年降水量图、江苏热量带分布图、江苏河湖分布图。
  问题:高邮湖地区为什么能成为鱼米之乡?请运用材料,试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高邮湖地区成为“鱼米之乡”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素养落实:家国情怀、综合思维。
  情境三:高邮湖的古往今来。
  周遭圩岸缭金城,一眼圩田翠不分。(宋·杨万里)
  圩田亦称“围田”,是中国古代农民发明的一种改造低洼地、向湖争田的造田方法,是劳动人民的一项创举。
  问题:历史上高邮湖地区的大量圩田可能会引发什么生态问题?该问题可能造成哪些影响?解决对策是什么?
  今日高邮湖特产小名片。
  (1)高邮湖大闸蟹。
  鲜鲫经年渍醽醁,团脐紫蟹脂填腹。后春莼茁滑于酥,先社姜芽肥胜肉。——北宋·秦观《寄莼姜法鱼糟蟹·寄子瞻》
  高邮湖大闸蟹个大、肉嫩,味鲜美,营养丰富。2016年12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高邮湖大闸蟹”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高邮湖龙虾。
  高邮湖小龙虾是高邮市的特色水产品之一,2016年高邮湖龙虾首次出口香港,“跳上”香港居民的餐桌。据悉,这是全国鲜活小龙虾出口“第一单”。
  问题:今日的高邮湖地区大量养殖虾蟹会产生什么环境问题?除养殖虾蟹外,造成该问题的原因还有哪些?面对该问题,我们应怎么办?
  素养落实:家国情怀、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情境四:环境问题按照表现形式,可分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问题:古代和今天高邮湖地区的环境问题分别属于哪一种形式?高邮湖的故事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我们国家还有哪些生态环境问题?请在图中用不同颜色、不同图例标出中国常见环境问题的主要分布区域(图略)。
  素养落实:家国情怀、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二、在真实情境中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
  1.依据课程标准,确定学习目标
  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地理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3]。由此可见,地理学习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不是单纯地获取知识技能。由于地理核心素养是针对课程层面提出来的,因此,在一堂课中并不一定要求教师将四个核心素养都体现出来,可以是对某一个或几个地理核心素养的侧重。因此,教师可以依据课程标准,从地理核心素养的视角来确定学习目标。
  笔者通过对“区域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一节授课内容进行梳理,发现在本节课中,四个地理核心素养均能得到提升,因而确定如下学习目标:①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获取电子地图信息,找到高邮湖的地理位置,提升地理区域认知。(区域认知)②结合材料,分析古、今高邮湖地区存在的不同问题、影响及其治理措施。(综合思维)③通过高邮湖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案例分析,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人地协调观)④结合高邮湖地区案例,把握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的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分析其他区域的问题或调研身边存在的问题。(地理实践力)
其他文献
摘 要:深度学习是针对浅层学习提出的,是我国课程教学改革走向深入的主要途径。本文以“农业生产”复习课为例,通过深度整合,创设链接;深度研究,创作试题;深度总结,创建模板等途径加强深度学习、提高复习效率,从更深层面上落实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深度学习;高三地理;复习;农业生产  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是指学习者以发展高阶思维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以整
植物的长成,在于栽培;人的成长,在于教育。每个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都需要老师的精心呵护和引导。后进生更不能例外。在转化后进生教育过程中,因人施教,探索心灵教育艺术,积极化解学生心理问题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尊重后进生的人格    美国教育家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后进生表面上似乎对什么都不在乎,其实他们的心灵很脆弱。尊重他们的人格是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前提。对于后进生的过错
摘 要:创生地理辩证思维能力是在地理研创课堂中,学生大脑中创造和生成全面、发展观点及方法的思维活动过程。文章通过对研创课例“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在以学为中心的地理问题式教学创生辩证思维能力过程中,学生通过横向问题探究,可实现用全面观点分析问题能力的创生;通过纵向问题探究,可实现用发展视角看待问题能力的创生;通过情境问题迁移,促进辩证思维向高阶发展。  关键词:学为中心
同伴教学是促进学生学习,巩固所学知识的最有效的方法。它是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以语文课堂为基础,小组合作为主线,鼓励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的一种教学形式。那么,同伴教学如何开展呢?    一、分组和布置任务    首先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成绩分布、男女性别和性格差异等,通过适当的调整优化,有意识地将全班按既定的人数组合成若干个活动小组。这样,让各种不同类型的
摘 要:新课改实施以来,关于问题式教学的热议不断。问题的设计应以学生认知过程中的思维链、地理知识的逻辑链为依据。本文以新湘教版必修1“大气热力环流”为主题,以“孔明灯”求救项目实验验证为载体,通过问题链的思维化、逻辑化创设,驱动项目情境设计、活动实践、成果展示等环节的实施。  关键词:问题链;项目式学习;热力环流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建议在教学时重视问题式教学。
新课程的实施,教学方法的实施关键在教师,在教师的角色转换,教师的教学理念能否与新课程同行的问题。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 教师是导演    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仅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而且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积极地看,
常言道“十年寒窗无人知,一举成名天下晓”,现今“成名”的一个关键举措便是通过高考。近几年的教学使我深深感到高三第一轮复习的重要性,它的效果与效率如何,将直接影响着高考中文综的成绩,甚至总成绩。  第一轮复习实际上是单元复习,是高三复习极重要的一环,相对于专题复习而言,它是基础,基础打不好,就无综合可言。单元复习的首要任务是落实基础知识,兼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并且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一、从掌
一、地理学科特性分析    地理是一门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可以综合应用自己所学到的学科知识和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审美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了要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要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如何更好地贯彻这些理念呢?我校实施
作文难,作文教学更难,而“难”恰是一个学科的精髓所在,如果自己不能形成一套富于个性色彩的作文训练思路,就绝不是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  笔者认为,恰当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是作文教学走出困惑的关键所在。    “读”与“写”    无疑,“读”与“写”既是语文教学的“双璧”,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的关系,从三个角度表现出来:第一“读”与“写”是各自独立的,一个负责主体由外而内的吸收,一个负责主体由内而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能力。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精心培护这块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    一、引疑激趣,诱发创新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我们必须抓住兴趣做文章。    1 以悬念激趣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