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还是虎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jian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2012年,李安带来了他第一部3D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片讲诉了一个叫做派的少年遭遇海难,和一只孟加拉虎一起漂流227天的历险故事。影片在大多数时间内为观者呈现出了奇异的景观和瑰丽的想象,整部影片制作精良、色彩绚烂,在原著的基础上,为观众呈现出一段神奇的冒险历程,通过这段神奇的历程,将影片的主旨升华到“生存”、“人性”等母题之上。
  [关键词] 李安 电影意象
  李安2012年的新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已于近期在全球范围上映,本片也是李安的首部3D作品。影片根据扬·马特尔获得2002年英国曼布克奖(Man Booker Prize)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影片讲述了一个名叫派的印度少年和一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在太平洋上漂泊227天后,重获新生的故事。
  影片在大多数时间内为观者呈现出了奇异的景观和瑰丽的想象,整部影片制作精良、色彩绚烂,在原著的基础上,为观众呈现出一段神奇的冒险历程,通过这段神奇的历程,将影片的主旨升华到“生存”、“人性”等母题之上。以下,本文试图通过对影片中意象的分析来领悟李安这部电影的非凡魅力。
  首先,派的出生地设置为法属印度。于是造就了派不仅会说法语、英语和印地语,更重要的是为派的三个宗教信仰奠定了可能的地理基础。众所周知,印度是个多神崇拜的国家,影片中也说到,有三千三百万的神灵;同时,印度作为文明古国,佛教、印度教也在古印度范围内诞生和延续;再加上又是法属殖民地,于是派的成长历程中就有了同时信仰基督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可能。片中的一个关于宗教信仰的桥段使人记忆深刻:派在临睡前,注视着印度教的神像,心中默念:感谢你,毗湿奴,把我带到基督耶稣的跟前。少年派的这句话为他同时拥有三种信仰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理由,也表明了李安对于宗教的超越意识和深刻认识。
  影片直到中年派在讲第二个故事之前,都可以用“一少年和老虎的海上历险”来概括。第二个故事则是把影片的主旨深化到人类历久恒新的话题中去。第二个故事运用的正是人物形象的动物化这一手法。这一手法在当下的文学作品中时常出现。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其作品《生死疲劳》就是通过一个人在转生畜生道的过程中以动物的视角看待整个世界。在这部电影所讲诉的第二个故事中,原本的髭狗成了货轮“齐姆楚姆”(Tsimtsum)号上的法国厨师;斑马是船上身为佛教徒的水手;母猴是派的妈妈;而老虎理查德·帕克则是派自己。
  髭狗——法国厨师。派出生及16岁之前都是在法属印度,派作为法国殖民地的居民,显然受到了厨子的鄙夷和彻彻底底的嘲弄:法国厨子说,他是做给水手们吃的,不是做给动物吃的;只有荤食,没有素食。“大鼻子情圣”的出色演技勾勒出了一个令人生厌、残酷无情的法国人或者说是作为宗主国的法国的形象。在第二个故事中,这个残酷无情的法国人,像髭狗一样,为了自己的生存,借口要给水手截肢而杀死了水手。要吃肉食,于是把船上的老鼠都剥了皮晒干后吃掉、又杀掉了派的母亲。
  斑马——水手。水手是个佛教徒,但是在船上又不得不去吃肉汁拌饭。同时斑马在髭狗看来是生存下去最好的对象:体型庞大、攻击性弱,又摔伤了腿,于是先从斑马入手。厨子也是这样做的,他要把水手最先杀死,不仅节约有限的粮食和淡水,还能作为可能的肉食!摔伤腿的水手是这艘船中竞争力最小的,最容易解决掉的。于是,水手难逃先被杀死的命运。水手佛教徒的身份也在一定程度上附和了佛教所宣扬的“逆来顺受”旨意,在佛教典籍中亦有释迦牟尼佛在行菩萨道的过程“舍身喂虎”、“割肉喂鹰”的“内施”记载。
  母猴——派的母亲。派的母亲作为一个严守宗教戒律的教徒,恪守不吃荤腥的律条,在试图保护水手和派的时候被法国厨子杀死。我们从第一个故事里可以看到端倪,为了保护派和水手不受髭狗的袭击,母猴勇猛的把髭狗打晕——但只是暂时的,结果依然没有摆脱被髭狗咬死的厄运。也正是母亲的被杀,激起了派的兽性——作为理查德·帕克的一面:“第二天,我杀了厨子,他没反抗,可能他知道自己太过分了。”
  作为主人公的少年派——孟加拉虎,当它不去动髭狗而选择潜伏在篷布内的时候,正是派的人性占据意识的时候,也因此,老虎在这个时候没有被受伤的斑马和母猴所吸引到船板上。当髭狗终于对母猴痛下杀手的时候,派的兽性化身老虎冲出篷布,咬死了髭狗。派的兽性在瞬间发作,而后漫长的一人一虎的历险就是派自我的内心善和恶、人性(信仰)和兽性的挣扎和斗争。其实,派的生存是需要兽性的,人性(信仰)是派在孤单寂寞的227天的漂流中活下去的精神力量;而兽性是派长时间海上漂流活下去的手段:他要去杀死法国厨师;要由一个彻底的素食者开始食肉;要和海中的生物搏斗;要面临随时会袭来的未知危险……。
  动物化的人物形象设置,也彰显着丛林法则的存在。弱肉强食是生活在丛林中的唯一法则,要想生存下去,只有成为强者,食物链的上层。于是派化身为虎,因为在船上的这个“丛林”中,只有“老虎”才能生存下去。
  食人岛一段,当派体力透支、濒临死亡的时候,漂到了一块由树木组建成的岛屿,岛上不仅有食物还有充足的淡水可以食用,派决定呆在这个地方,直到夜晚来临,派才发现这个岛到了晚上就变成了一个吞食生命的食人岛,白天的淡水变成了融解万物的酸性液体,包括树上似花似果的东西竟然包着一个人的牙齿。牙齿——作为人身体中最坚硬的部分,说明这个岛存在已久。影片中,这个岛也可以看作是导演对现实物质世界的理解和另一种形式的再现。岛上的狐獴就好像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每个人都瞪着大大的眼睛好奇的看着外来的事物,却对外来事物的危险没有觉察。当孟加拉虎大肆吃着身边的同伴时,其它的狐獴表现得似乎与自己无关,不闻不问。作为人活下去离不开资源——食人岛上的食物和淡水实则指代着现实社会中物质、利益和欲望,人们赖以生存,却逃不出被其“裹挟”、“残杀”的命运。派的离开,也宣告与这物质的现实告别。
  当派的船漂到墨西哥海岸的时候,老虎跳下船,瘦骨嶙峋的走进森林而没有回头。首先是派遇到作为人的同胞——相救的渔民,使得在海上赖以生存的手段——兽性暂时被屏蔽;其次,“理查德·帕克”的一去不回头,也预示着派要与身上的兽性决裂。就如派的父亲所说,理查德·帕克不是派的朋友,也不可能做朋友。更甚至,可以从“理查德·帕克”这个老虎的命名上联想到:“一次发生在1846 年,另一次在1884 年,两起事件中可怜的牺牲者均名为‘理查德·帕克’。不论虚构或现实,历史上的理查德·帕克们都曾陷入海难与谋杀,都不幸地成为同类相残的牺牲品[1]”,原著的作者和李安想让“理查德·帕克”这个名字所意味的事实绝迹。但同时,阴暗的丛林就和白色的海岸比邻存在,并没有明显的分界,李安的镜头向丛林深入的时候,是否就是在告诉观者:丛林是我们内心阴暗的部分,而“理查德·帕克”就身处其中,时不时它就会再出丛林!
  故事中有两条船,一条是名为“齐姆楚姆”(Tsimtsum)的日本货轮,一条是逃生漂流的救生船。货轮的命名有深刻的意味:“将货轮命名为‘齐姆楚姆’…… 这一概念深刻地关系到小说的情节的发展和主题的揭示。正如神要收缩自身以创造世界,货船‘齐姆楚姆’亦回归于大海——无缘无故地沉没了。……Tsimtsum 最初象征着放逐,是所有存在物被创造出来之前的一种状态,而这种状态也是神自己所经历过的。所以,船的名字‘齐姆楚姆’含蓄地预示了派即将临到的命运:当他一踏上‘齐姆楚姆’的时候,他就注定了要被放逐。” [2]另外一条就是在太平洋中漂流历险的那艘小船。这样一条在茫茫太平洋中的船,类似于密室题材电影中的密室。密室中的人不到影片结局都走出不了密室;而船上的人和物在漂流的历程中都离不开船(木筏视为和船一个整体存在)这个载体,故事也都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进行和发展,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地方,人物也被限制活动能力,于是更能产生出富有戏剧化的冲突,密室题材也是好莱坞常常使用的一种类型。
  最后,中年派讲述完两个故事的时候,告诉了倾听的作家——观众,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回来了,并且妻子烧得一手好饭菜。“妻子和孩子”这些形象的设置有无,是派选择人性(信仰)和兽性的主要体现。“妻子和孩子”证明了派走出了当初与虎为伍的自己,他选择了摒弃兽性(邪恶),而去跟随信仰。这即是导演和原著作者的选择,亦是生活在城市——离开丛林——生活在文明中人的选择:选择有信仰、有理性的理念去生活。
  注释
  [1][2]卓然.《名字里的奥秘——杨·马特尔小说<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命名探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1)
  作者简介
  李坤(1986— ),男,河南省淮阳县人,西南大学文学院2011级电影学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电影营销。
其他文献
作为西游组合中的重要标杆性人物,孙悟空桀骜不驯、追求自由、蔑视神权的抗争性人格,在各类艺术呈现中不断被移植、改编、加工,特别是在影视艺术中的形象化呈现,实现了几百年以来人们集体无意识的英雄想象。卡莱尔在《英雄和英雄崇拜》一书中说:“英雄崇拜是一个永久的基石,由此时代可以重新确立起来,在一切倒塌的东西之间,这是唯一有生命的基石。”[1]因此,英雄更多是一种精神价值的象征,英雄形象的产生正是人们要求超
[摘要] “自嘲”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可谓久远,而在后现代语境下,“自嘲”有了全新的表达方式,从电影《买凶拍人》当中,我们可以窥见后现代自嘲意识的流变。  [关键词] 《买凶拍人》 彭浩翔 自嘲 后现代  《买凶拍人》是香港导演彭浩翔的第一部长篇电影。作为一部以黑色幽默方式讲述杀手故事的《买凶拍人》,它在“把残酷的凶杀展示为一场游戏”这一点上, 与昆汀·塔伦蒂诺导演的《低俗小说》很是相似。但它们的主
自媒体的问世,以其深度契合人类的传统舆论传播定式而深得大众喜爱,迅速成为融合传统媒体、解构垄断媒体、无极化联通人与人关系的必然之选。凭借自媒体的无往不入,影评自媒体的发展备受瞩目,微博与微信的社会化、无极化、跨平台传播,显然为影评类传播带来了跨越式发展的契机。微博大V海量翘首关注的大众,微信传播的无极化深度与未来发展等都为影评类传播带来了美好的前景。  一、 影评类自媒体跨平台微博传播  (一)影
2013年上映的《激战》是由香港著名导演林超贤执导,梁家辉、彭于晏等主演的动作电影。提起林超贤,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他执导的那些警匪片。自1998年他与陈嘉上联合执导的警匪片《野兽刑警》起,便开启了他的“警匪时代”,之后陆续为观众奉上了许多质量上乘的警匪片。2008年与张家辉、谢霆锋等人合作的《证人》,在两岸三地获得不俗的票房和口碑;2010年执导的《线人》也取得了傲人的成绩。然而,林超贤没有因此
拍摄于1956年的《禁忌星球》被认为是20世纪50年代最伟大的科幻电影之一。同时,该片也是电影音乐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是第一部完全使用电子音乐的长片,是最早将电子音乐与磁带录音结合进行创作的影片。《禁忌星球》向观众展示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尝试在电子音乐与科幻电影叙事之间发挥深层次的作用。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2200年,寻找失踪探险队的飞船来到了牵牛星四号星球(AltairIV),星球上生活着2
一、数字电影放映技术  数字电影指以数字技术和设备摄制、制作存储,并通过卫星、光纤、磁盘、光盘等物理媒体传送,将数字信号还原成符合电影技术标准的影像与声音,放映在银幕上的影视作品。因此,从电影制作工艺、制作方式、到发行及传播方式上均全面数字化,才视为完整意义上数字电影。1999年,《星球大战I——幽灵的威胁》开始在美国的6家影院中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数字放映,他采用了基于TI公司数字光学处理器(DLP
【作者简介】  电影《贝拉的魔法》海报一、电影介绍,主题简析  《贝拉的魔法》讲述了一个真情感人温馨励志的故事。  《贝拉的魔法》是由罗伯·莱纳于2012年拍摄的喜剧片,影片讲述了一位坐着轮椅的过气的著名作家蒙提·维尔德亨被亲戚送到贝拉岛修养,在那里遇到一位单亲妈妈带着三个孩子,并与她们成为朋友。 在短暂的相处中他重新找到自己创作的热情和灵感,并获得真爱。蒙提年轻时是优秀的棒球手,但意外发生车祸,
如果要在20世纪上半叶的海派文学中找出旌旗,那么男性作家徐圩和女性作家张爱玲必定是毫无争议的两个标杆。徐圩的小说如同气干云霄的高楼广厦,其富丽堂皇的气质令读者倾心拜服,望洋兴叹;张爱玲的小说则如同精雕细琢的苏州园林,每一处都暗藏着特有的匠心,令人在她的文字世界中流连忘返,却也兴起无限哀叹。张爱玲的作品精美,但易碎,一如其19岁时所写《天才梦》里的那句名言:“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
一、 孔子诗教观的原初内涵  “诗教”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经解》之中——“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1]由此可见,孔子认为诗教对国家风俗和个体修养皆有影响,诗教的目的是通过学诗,教化培育具有“温柔敦厚”人格气质和修养境界的国民,进而促进国家整体道德风尚的构建。儒家诗教的培养路径重在气质之涵养与境界的提升,是一种通过外在教化而促成人性内在升华,最终促成社会群
“历史通过从时间顺序表里编出故事的成功正是历史阐释效用的一部分”,从时间顺序表中得出故事是“编织情节”,和通常意义上的虚构是一回事。[1]后现代语境,人们接受历史叙事的多元化,银幕上关于一段历史的多种故事版本成为一种常态,这也加重了关于久远年代的不确定性印象。“后现代消费政治对身体话语则是鼓励的,它甚至主动从身体话语中寻求突破、发散、多元杂糅和狂欢的力量。”[2]当启蒙、身体叙事、多元历史观杂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