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少高三学生反映历史知识总是记不住,记不住的主要原因在于方法不当,因而不能掌握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能吃透和区分历史现象的本质特点。近几年高考中直接考查识记能力的试题越来越少,而史料分析类试题越来越多,注重考查学生历史学科的综合能力。历史复习既要温故又要知新,关键是要能系统地掌握各个知识点。因此,高三阶段的历史复习要重视策略的选择,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史》必修3模块虽古今贯通、中西结合,但每个单元的时间顺序特别清晰,线索明了。因此,在复习的时候,我们要把握正确的思路,按照“面一线一点”的逻辑顺序进行知识的梳理和识记,通过这三个步骤全面而系统地掌握该模块知识要点以及思想文化领域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模块间的综合打下牢固的基础。
第一步,整体建构单元网络,突出“面”。
从教学角度说,有效组织单元教学是新课程教学的第一步,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一个单元的专题发展脉络,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整体架构,以达到对本专题的全面认识,为未来学习中知识网络式内化和拓展性运用创造条件。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首先应从“面”上去整体掌握每一单元的专题立意和价值取向,然后以历史发展阶段为纬线、以阶段性特点为经线去充实或重建单元知识结构,突出专题的整体印象。
如《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专题立意明朗但又有一定的抽象性,因为思想解放是一个“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概念,除了新文化运动本身是一场纯粹的思想文化运动之外,其余思想解放内容均“隐身”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经济、政治运动过程中,是一个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实践的渐进过程。所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是和近代中国人民不斷追求经济近代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并为这一进程的不断深化和跨越式进步奠定思想基础。复习这一专题,要以近代经济和政治模块的相关内容为依托进行全盘思考才不至于“偏居一隅”。因此,在理解专题主旨之后编制专题的知识框架,强化对本单元的各个思想解放进程在历史阶段、学习内容等方面的整体性掌握,是做好复习工作的第一步。笔者在本单元复习之初常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知识结构,帮助学生进行整体认知(如下表)。
第二步,理清专题发展脉络,拎出“线”。
历史新课程虽然以“模块 专题”的形式编撰教材,但不论是专题内部的内容组合,还是每年的高考考试说明都是按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编排的,只不过考试说明更注重同一历史发展阶段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模块的综合,防止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割裂。因此,每个专题都有一条抑或几条历史发展线索,如果把它们拎出来进行强化理解和识记,无论是对专题整体结构的把握还是对于知识的细化都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如《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线索就很清晰明了,即儒家思想“产生、初步发展(春秋战国)一成为主流思想(汉)一宋明理学一焕发新的生机(明清)”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儒家思想不断改进创新、适应统治者需要成为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的过程,也是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影响中华民族性格形成的重要过程,同时这也是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等一系列历史现象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现实写照。拎出这条线就抓住了本专题的主干,有助于加强对专题整体结构的把握。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则要侧重抓住“人文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表现”这条线索来进行复习:即智者学派把“人是万物的尺度”作为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则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而启蒙运动则把人文主义推进到“反对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沿着这条线进行复习,就能够掌握本专题核心内容的本质特征。
第三步,围绕主干知识再认和识记,布上“点”。
在强化了专题的整体认知、充实或重建了知识结构之后,如果线索明了且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形象鲜明,最后一步当是围绕主干知识进行再认和识记。所谓主干知识,从宏观层面看,它是指历史阶段特征、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历史结论或历史认识;从微观层面看,它是指能鲜明体现历史阶段特征,处于历史发展基本线索重要地位的知识点,它同时蕴涵着一定的历史理论。
一般历史概念都是由“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等要素构成的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链条。“为什么”是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是什么”是对具体历史问题的描述,“怎么样”是对具体历史问题的评价。如果弄明白了这几个要素的内容,关于某一历史现象的知识点就能基本掌握了。历史的复习,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通读历史教材而不能跳出其中的毛病一定要戒除。
以《历史》必修3第六单元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第三子目“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为例说,“为什么”应该既包括孙中山始终如一对民主事业的追求,也包括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向他伸出援手。“是什么”这个环节既要掌握国民党“一大”的史实,还要知道孙中山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张,是如何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的。“怎么样”则是指新三民主义由于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革命目标基本相同,所以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推动了国民革命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
另外,布“点”也有很多技巧,如比较记忆法:可把上述新、旧三民主义列表进行比较识记,效果会更好。再如进行“短”、“平”、“快”的反复识记,在布“点”过程中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高效复习历史虽然没有固定模式,但是按照“先面”、“再线”、“后点”的思路,由大到小、先总后分地进行复习,既有助于整体框架的构建,又有利于查漏补缺,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历史》必修3模块虽古今贯通、中西结合,但每个单元的时间顺序特别清晰,线索明了。因此,在复习的时候,我们要把握正确的思路,按照“面一线一点”的逻辑顺序进行知识的梳理和识记,通过这三个步骤全面而系统地掌握该模块知识要点以及思想文化领域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模块间的综合打下牢固的基础。
第一步,整体建构单元网络,突出“面”。
从教学角度说,有效组织单元教学是新课程教学的第一步,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一个单元的专题发展脉络,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整体架构,以达到对本专题的全面认识,为未来学习中知识网络式内化和拓展性运用创造条件。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首先应从“面”上去整体掌握每一单元的专题立意和价值取向,然后以历史发展阶段为纬线、以阶段性特点为经线去充实或重建单元知识结构,突出专题的整体印象。
如《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专题立意明朗但又有一定的抽象性,因为思想解放是一个“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概念,除了新文化运动本身是一场纯粹的思想文化运动之外,其余思想解放内容均“隐身”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经济、政治运动过程中,是一个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实践的渐进过程。所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是和近代中国人民不斷追求经济近代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并为这一进程的不断深化和跨越式进步奠定思想基础。复习这一专题,要以近代经济和政治模块的相关内容为依托进行全盘思考才不至于“偏居一隅”。因此,在理解专题主旨之后编制专题的知识框架,强化对本单元的各个思想解放进程在历史阶段、学习内容等方面的整体性掌握,是做好复习工作的第一步。笔者在本单元复习之初常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知识结构,帮助学生进行整体认知(如下表)。
第二步,理清专题发展脉络,拎出“线”。
历史新课程虽然以“模块 专题”的形式编撰教材,但不论是专题内部的内容组合,还是每年的高考考试说明都是按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编排的,只不过考试说明更注重同一历史发展阶段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模块的综合,防止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割裂。因此,每个专题都有一条抑或几条历史发展线索,如果把它们拎出来进行强化理解和识记,无论是对专题整体结构的把握还是对于知识的细化都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如《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线索就很清晰明了,即儒家思想“产生、初步发展(春秋战国)一成为主流思想(汉)一宋明理学一焕发新的生机(明清)”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儒家思想不断改进创新、适应统治者需要成为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的过程,也是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影响中华民族性格形成的重要过程,同时这也是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等一系列历史现象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现实写照。拎出这条线就抓住了本专题的主干,有助于加强对专题整体结构的把握。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则要侧重抓住“人文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表现”这条线索来进行复习:即智者学派把“人是万物的尺度”作为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则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而启蒙运动则把人文主义推进到“反对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沿着这条线进行复习,就能够掌握本专题核心内容的本质特征。
第三步,围绕主干知识再认和识记,布上“点”。
在强化了专题的整体认知、充实或重建了知识结构之后,如果线索明了且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形象鲜明,最后一步当是围绕主干知识进行再认和识记。所谓主干知识,从宏观层面看,它是指历史阶段特征、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历史结论或历史认识;从微观层面看,它是指能鲜明体现历史阶段特征,处于历史发展基本线索重要地位的知识点,它同时蕴涵着一定的历史理论。
一般历史概念都是由“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等要素构成的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链条。“为什么”是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是什么”是对具体历史问题的描述,“怎么样”是对具体历史问题的评价。如果弄明白了这几个要素的内容,关于某一历史现象的知识点就能基本掌握了。历史的复习,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通读历史教材而不能跳出其中的毛病一定要戒除。
以《历史》必修3第六单元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第三子目“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为例说,“为什么”应该既包括孙中山始终如一对民主事业的追求,也包括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向他伸出援手。“是什么”这个环节既要掌握国民党“一大”的史实,还要知道孙中山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张,是如何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的。“怎么样”则是指新三民主义由于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革命目标基本相同,所以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推动了国民革命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
另外,布“点”也有很多技巧,如比较记忆法:可把上述新、旧三民主义列表进行比较识记,效果会更好。再如进行“短”、“平”、“快”的反复识记,在布“点”过程中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高效复习历史虽然没有固定模式,但是按照“先面”、“再线”、“后点”的思路,由大到小、先总后分地进行复习,既有助于整体框架的构建,又有利于查漏补缺,不失为一种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