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能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才会带给学生最大的收获。我们执教《恐龙》一课时,注意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共生。
一、 在“多种形式朗读”与“品味感悟语文”中,体现“二性”和谐共生的意图
执教《恐龙》一课时,我们首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文中描写了哪几种恐龙?用横线画出恐龙的名称,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恐龙特点的句子。而后设问:你最喜欢哪种恐龙,再把描写这种恐龙的句子读一读,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再次读文;通过分析、探究、讨论,让学生感受各种恐龙的特点后,再回归文本,读出相应的情感。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促悟,以悟导读,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共生的意图。
二、 在理解内容与领悟表达中,寻求“二性”和谐共生的路径
通过对词句段的仔细品析,还原作者的思维过程。学生在教师具有张力的问题引导下,围绕文本作者之思之情之感进行思考,领悟作者的写法。我们以问题“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恐龙?这些恐龙有什么特点?”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接着,以雷龙、梁龙为例,让学生找出描写雷龙、梁龙特点的句子。通过讨论,学生知道了课文是用“作比较”和“打比方”的方法把雷龙身体非常庞大的特点写具体的,是用“列数据”与“打比方”的方法,把梁龙身体很长的特点写形象的,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学生掌握了描写恐龙特点的方法。归纳以上学法后,让学生循着此法,自学其它恐龙的特点和说明方法,学生能较好地理解课文,能准确地总结出作者的表达方法——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
学习语文仅仅理解课文内容是不够的,还要关注语言形式,领悟表达方法。因为理解内容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领悟表达方法解决的是“怎样写”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教者若能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让其咀嚼文本的语言形式,学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长期积累,则能更有效地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 在模仿与借鉴中,达到“二性”和谐共生的目的
在学生们掌握了恐龙的基本特点,理解了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后,我们又设计了两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环节,让学生模仿、借鉴作者的写作手法:
1. (师引导,映示多媒体)游戏:“猜猜我是谁”。一名同学上台表演自己喜欢的一种恐龙,运用学过的说明方法进
行自我介绍,再加以声音、动作,让同学们猜猜“我是谁”。
学生在宽松的游戏情境里,不由自主地模仿,进一步体会理解掌握了这三种说明手法。
2. (映示多媒体)运用学过的说明方法完成下列句子:
(1) 長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约( ),如同( )。
(2) 咱们校园的梧桐树可真是根深叶茂,足有( )高,相当于( )高,真像( )。
长城与梧桐树是同学们熟悉的事物,学生之前也写过相关的句子,有意无意地运用了三种说明手法。教师让学生内化和运用文本的语言形式,把想象借助文本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此时的表达已是语言吸纳后的运用,情意领会后的倾吐。学生“用笔思维”,融会文意,展示想象,模仿借鉴,于表达中又一次感受着这节课的趣味,从而达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相生的目的。
(作者单位:徐州市青年路小学)
一、 在“多种形式朗读”与“品味感悟语文”中,体现“二性”和谐共生的意图
执教《恐龙》一课时,我们首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文中描写了哪几种恐龙?用横线画出恐龙的名称,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恐龙特点的句子。而后设问:你最喜欢哪种恐龙,再把描写这种恐龙的句子读一读,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再次读文;通过分析、探究、讨论,让学生感受各种恐龙的特点后,再回归文本,读出相应的情感。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促悟,以悟导读,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共生的意图。
二、 在理解内容与领悟表达中,寻求“二性”和谐共生的路径
通过对词句段的仔细品析,还原作者的思维过程。学生在教师具有张力的问题引导下,围绕文本作者之思之情之感进行思考,领悟作者的写法。我们以问题“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恐龙?这些恐龙有什么特点?”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接着,以雷龙、梁龙为例,让学生找出描写雷龙、梁龙特点的句子。通过讨论,学生知道了课文是用“作比较”和“打比方”的方法把雷龙身体非常庞大的特点写具体的,是用“列数据”与“打比方”的方法,把梁龙身体很长的特点写形象的,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学生掌握了描写恐龙特点的方法。归纳以上学法后,让学生循着此法,自学其它恐龙的特点和说明方法,学生能较好地理解课文,能准确地总结出作者的表达方法——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
学习语文仅仅理解课文内容是不够的,还要关注语言形式,领悟表达方法。因为理解内容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领悟表达方法解决的是“怎样写”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教者若能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让其咀嚼文本的语言形式,学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长期积累,则能更有效地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 在模仿与借鉴中,达到“二性”和谐共生的目的
在学生们掌握了恐龙的基本特点,理解了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后,我们又设计了两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环节,让学生模仿、借鉴作者的写作手法:
1. (师引导,映示多媒体)游戏:“猜猜我是谁”。一名同学上台表演自己喜欢的一种恐龙,运用学过的说明方法进
行自我介绍,再加以声音、动作,让同学们猜猜“我是谁”。
学生在宽松的游戏情境里,不由自主地模仿,进一步体会理解掌握了这三种说明手法。
2. (映示多媒体)运用学过的说明方法完成下列句子:
(1) 長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约( ),如同( )。
(2) 咱们校园的梧桐树可真是根深叶茂,足有( )高,相当于( )高,真像( )。
长城与梧桐树是同学们熟悉的事物,学生之前也写过相关的句子,有意无意地运用了三种说明手法。教师让学生内化和运用文本的语言形式,把想象借助文本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此时的表达已是语言吸纳后的运用,情意领会后的倾吐。学生“用笔思维”,融会文意,展示想象,模仿借鉴,于表达中又一次感受着这节课的趣味,从而达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相生的目的。
(作者单位:徐州市青年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