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71页。
二、内容简析:
本单元初步教学角的知识,包括角的图形与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及比较大小的方法,直角、锐角和钝角等内容。这些内容分两个部分编排,首先教学角,暂时不给角下定义,是要求学生对角有直观的认识,初步建立关于角的表象。
三、设计理念:
1、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2、巧妙运用多媒体,变抽象为直观,发展学生的空间理念。
四、教学目标:
认知: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
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数学思考和创新意识。
情感: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互助协作的精神。
五、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六、教学难点:
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理解角的大小与身边的长短无关。
七、课前准备:
课件、小棒、剪刀、纸扇、纸条、圆钉等。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认识角
课件显示:钟面、剪刀、三角板。
谈话:这3幅图中藏着一位我们将要认识的新朋友,它是“角”。你们能把它找出来吗?
在课件上把这些物体中的角移到圆形的下方,留下角的轮廓。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角有相同的地方吗?
指名学生说一说角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学生的描述学上面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小结:角有( )个顶点和( )条边。(出示)再让学生从上面的3幅图中选出一个图形,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2、找出角。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聪明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指出它的顶点和边,不是角的说出原因。
(2)找生活中的角。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先在实物上找角;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抽象出角的图形,让学生感知角的特点,符合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一般规律,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己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再回到生活情境中,在周围的物体上找角。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表象积累,而且进一步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做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角,你能利用中的材料做一个角吗?(每个小组有多种做做角的材料)
展示学生作品,并说一说是如何做的?
4、比较角的大小。
(1)谈话:老师也做了一个角,想和同学们一块角。能使你做的角变得更大一些吗?怎么办的?能使它变得小一点吗?又是怎么做的?
(2)教师拉合手中扇子,提问:什么情况下角越来越大?什么情况下角越来越小?
(3)课件演示做了钟面图(7时、3时、2时、7时20分)
谈话: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有没有看出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设计意图:教师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直接判断角的大小,然后制造认知冲突,想办法比较两个大小不明显的角,再演示教材上的比较方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学习了新的比较方法。最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发展了数学思考。】
(二)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来是来请教我们了。课件展示“想想做做”第2题,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2、“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课件展示题目。小组讨论后
3、谈话:小猴很淘气,还藏了许多图形呢?选择你喜欢的图形,指出它们的角,有几个角?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认识角后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组织多样化的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申巩固了知识,积累了活动经验。】
(三)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为什么开心?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一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板书设计:认识角
【总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我通过设计“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我觉得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教学中我能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学生自己动手,使学生的“找”、“摸”、“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这一环节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71页。
二、内容简析:
本单元初步教学角的知识,包括角的图形与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及比较大小的方法,直角、锐角和钝角等内容。这些内容分两个部分编排,首先教学角,暂时不给角下定义,是要求学生对角有直观的认识,初步建立关于角的表象。
三、设计理念:
1、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2、巧妙运用多媒体,变抽象为直观,发展学生的空间理念。
四、教学目标:
认知: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
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数学思考和创新意识。
情感: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互助协作的精神。
五、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六、教学难点:
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理解角的大小与身边的长短无关。
七、课前准备:
课件、小棒、剪刀、纸扇、纸条、圆钉等。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认识角
课件显示:钟面、剪刀、三角板。
谈话:这3幅图中藏着一位我们将要认识的新朋友,它是“角”。你们能把它找出来吗?
在课件上把这些物体中的角移到圆形的下方,留下角的轮廓。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角有相同的地方吗?
指名学生说一说角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学生的描述学上面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小结:角有( )个顶点和( )条边。(出示)再让学生从上面的3幅图中选出一个图形,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2、找出角。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聪明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指出它的顶点和边,不是角的说出原因。
(2)找生活中的角。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先在实物上找角;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抽象出角的图形,让学生感知角的特点,符合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一般规律,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己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再回到生活情境中,在周围的物体上找角。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表象积累,而且进一步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做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角,你能利用中的材料做一个角吗?(每个小组有多种做做角的材料)
展示学生作品,并说一说是如何做的?
4、比较角的大小。
(1)谈话:老师也做了一个角,想和同学们一块角。能使你做的角变得更大一些吗?怎么办的?能使它变得小一点吗?又是怎么做的?
(2)教师拉合手中扇子,提问:什么情况下角越来越大?什么情况下角越来越小?
(3)课件演示做了钟面图(7时、3时、2时、7时20分)
谈话: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有没有看出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设计意图:教师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直接判断角的大小,然后制造认知冲突,想办法比较两个大小不明显的角,再演示教材上的比较方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学习了新的比较方法。最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发展了数学思考。】
(二)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来是来请教我们了。课件展示“想想做做”第2题,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2、“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课件展示题目。小组讨论后
3、谈话:小猴很淘气,还藏了许多图形呢?选择你喜欢的图形,指出它们的角,有几个角?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认识角后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组织多样化的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申巩固了知识,积累了活动经验。】
(三)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为什么开心?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一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板书设计:认识角
【总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我通过设计“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我觉得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教学中我能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学生自己动手,使学生的“找”、“摸”、“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这一环节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