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改革及思考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8521843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给社会带来了广阔的天地,而且掀起了语文教学领域的一场变革。正确认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优势,更好地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语文教师应在实践中反思、寻找最佳的教学模式,以达到“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一、何谓“网络环境”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引领着世界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网络,成为连接世界的一座桥梁,并向各个领域不断地延伸。所谓的网络环境,就是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个多媒体计算机物理上互联,依据某种协议互相通信,实现软、硬件及其网络文化共享的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环境就是“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可以使用多样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并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场所”。也正因为此,“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谁占领了这个山头,谁就在新世纪处于有利位置”。因此,网络时代的到来更呼唤的是一场教育教学的变革。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推进语文教学的改革也成为许多语文教师关注的问题。
  
  二、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教”与“学”的变革
  
  1.丰富教学资源,开阔视野。对于教师而言,网络提供了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过去,教师备课仅能参考教学参考及相关的教学杂志,得到的文字材料、图片及音像材料是极其有限的,而且时效性不高,常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但在网络环境下,这些问题迎刃而解。日益丰富开放的网络教学资源,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在网络上收集到教学所需要的不同类型的资料,更有利于教师自由合理整合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最大优化。对学生而言,网络资源尤其是铺天盖地的图片、视频、音频资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极大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查找与教学相关的信息,使得学生在收集、分析、整理和运用网络材料中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培养和训练。
  2.改变“教”与“学”的方式。网络环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进行学习。教师可以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从网络上搜索到与教学相关的文字资料,丰富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渗透,同时还能把搜索到的图片、音像资料制作成相应的课时课件,在课堂上学生就可在学校局域网上打开相应课时课件,并根据提示进行学习。如在《再别康桥》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音乐图片,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的意境;也可在聊天室中畅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对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可利用网络的双向性参与讨论,并通过对问题的整合分析,较快地掌握学生的兴趣点,从中选择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解答。因此,网络环境下教师的“教”有了新的平台,课堂的模式更多元化。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及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把握重点,化解疑难之处,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平等交流中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网络环境下不仅教师的“教”更加灵活,而且学生的“学”也发生了改变。过去课堂上学生常常是被动的学习者,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有时对课堂上的疑惑学生也不敢大胆地提出,学习处于较为封闭的状态。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非强迫性与“无阶级”的学习环境。由于排除了面对面的顾虑和束缚,有些腼腆的学生反而能大胆地展现自己的观点,提出独到的见解。毕竟课堂不是少数人的舞台,需要的是更多的学生参与,独立思考,充分展现自我。而网络环境下的课堂,学生不仅主动性得以提高,而且互助协作性也得到加强。在网络讨论中学生可以对问题畅所欲言,甚至在讨论交流中能碰撞出新的火花,提出对问题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认识。同时,学生也可通过分组合作,对某个主题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甚至制作成课件进行网络上的交流分享。如教完《胡同文化》后,让学生分组收集资料,不仅在生活中走进“三坊七巷”,而且通过网络丰富的图片、视频、文字信息,了解它的历史,加深自己对“三坊七巷”文化的认识,小组成员共同交流心得,并筛选、整理,制作成课件在班级中交流畅谈。
  
  三、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改革的反思
  
  网络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新的变革,提供了崭新的教学环境,但在这过程中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语文教学仍以文本为主,学生的语文学习,对作品的阅读鉴赏理解,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是必须要学生走进文本,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走近作家,走进文本的意境中,与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产生共鸣,进行情感的交流的。但目前,由于网络的出现,语文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现象。
  1.音像图片大拼盘。有的教师希望通过音像图片资料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花了大量的精力在这些资料的收集上,课件制作得很精美,也吸引了学生极大的注意力。但习惯了音像图片的感性理解,却淡忘了对文字的阅读理解。何况,音像图片所带来的效果只是一时的,若每节课都如此,学生一定会产生审美疲劳,疲倦于这样的方式。
  2.教师缺乏掌控力。一堂课,教师是舵手,掌握着前行的方向,控制着前进的速度。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带有开放性、主动性和交互性,若教师不能很好地驾驭,可能会出现学生在课堂上的放任学习,学习缺乏目标性,可能对一个问题探讨得过久,或是偏离中心。
  3.学生缺乏引导性和自控力。网络是个广阔的海洋,可以任意地冲浪,这里有丰富的宝藏,但也不乏暗礁。教师放手让学生去网上调查研究,虽然可以培养学生独立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常常忽略了教学生如何去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而作为青少年,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他们辨别是非和自控的能力又比较弱,网络上纷繁芜杂的资源常常会让他们迷失方向,不知道该如何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而有的家长因怕孩子沉迷网络,不务正业,索性将孩子与电脑隔离,远离网络,这又将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
  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促进语文教学改革,一些教师在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
  1.网络为辅,文本为主。网络只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环境,语文教学仍是以文本教学为主,不能为了新奇,吸引眼球,而一味盲用。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地采用,让网络环境对语文教学产生优化作用,利用网络的丰富性和形象性,帮助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借助网络资源,更好地进入语文学习情景中,去发现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如《逍遥游》这样较难的文章就可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化难为易,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引导学生更好理解庄子的逍遥之境;而《荷塘月色》这样的美文,只需简单的图片音乐的渲染即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所营造的特定阅读环境中走进文本,用心去细读,在品味语言文字中理解作者微妙的情感世界。
  2.指导学生进行网络阅读。教师可推荐网站或者文章,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阅读和查找资料。如可以进行主题式阅读,让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或者进行超文本阅读,就是从文本性阅读之外的其他媒体中获取信息,在声像阅读与文本阅读的比较中,了解文本读物的内在魅力。
  3.利用网络,提高写作能力。网络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资料,为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打开了一扇放眼看天下的大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而且在阅读中学生也可学着多角度去思考、分析问题;而BBS、E—MAIL、QQ等又使学生可与同学、老师或其他人进行写作的交流与合作;网络也方便了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与评讲,甚至可以利用网络的共享性,建立作文发表园地,不仅为学生开辟了一块新的展示平台,而且让学生在欣赏评论自己或同学的习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
  总之,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们更应让网络充分发挥其作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有效模式,扬长避短,开辟语文教学新天地。■
其他文献
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认为:“课堂教学艺术从某种角度看。也正是提问的艺术。提问方式的巧妙与否.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
在新课程体系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仲裁者、课堂的控制者.而是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和学生平等相处的伙伴.教学过程即是教师帮助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炎热的夏天,正是女性朋友们展现自己美丽肌肤的季节。女人谁不希望自己青春永驻呢?!而拥有细腻.滑润而富有弹性的皮肤更是许多女性都向往的事情。“肠道好,身体健”.此话一点
期刊
口语交际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运用口头语言交流思想、情感,达到理解与协调,进而影响和调节相互关系的一种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际最直接、最迅速、最方便的方式;是一个人智慧、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体现。中职学生,毕业后直接面临的就是求职、招聘等问题,不仅要掌握扎实的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更要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否则,势必会在现代生活中处处碰壁。因此,培养中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
介绍了中国石化江苏石油分公司在安全管理方面,重构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初步实现从“三级管理”向“二级管理”的转变,特别是确立了“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和一把手负总责
许多人因为失眠而苦恼不堪.有多种多样的因素可引起失眠:如疼痛、胃部不适、心情烦躁、睡前喝浓茶或咖啡、看刺激或惊险的电视片、小说等.但对多数失眠的人来说,常难找到明显
储平全先生:颈椎位于头颅与胸椎之间,共7块.在青少年时期,颈椎的椎体规则、整齐,椎间关节活动自如,椎管通畅,横突孔对应良好,并不防碍脊髓、神经根及椎动脉的穿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
摘 要:任何实用语言的产生都有它特定的背景,这背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谓之语境。在阅读乃至鉴赏教学中,无论是对思想内容的理解还是对艺术手法的品味都离不开语境。由于古诗词写作的时代往往距今遥远,学生本身的历史知识又普遍缺乏,因而他们在进行古诗词阅读时往往流于肤浅或“胡思乱想”。因此,在中学特别是高中的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阅读或鉴赏的过程中,语境意识的培养和语境意义判别能力的提高就显得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