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应对孩子的“不宜行为”

来源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szsh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劳拉·E.贝克的《儿童发展》一书里,有这样两则故事:
  ●小丹尼的身旁是一排诱人的糖果,他的妈妈正在将手推车里的货物往台面上放。小丹尼拿起一盒香口胶,对着妈妈撒起娇来:“求你了,妈妈,给我买一盒吧?有一块钱吗?只要一块!”
  他的妈妈轻声地回答:“不,今天不行,你忘了今天要给你买麦片了吗?我们的钱是要用来付麦片的帐的啊。”小丹尼的妈妈一边递给他麦片,一边把香口胶从他手中拿过来放到购物架上。“来,我们来结账。”说着,妈妈把丹尼举起来放到手推车上,好让他能看到柜台。
  ●3岁的梅格站在手推车里,她的妈妈也正在把货物往柜台上放。梅格转过身来,抓起一束香蕉就开始剥。
  “住手,梅格!”她的妈妈叫道,一边从梅格手里把香蕉夺过来。在她妈妈填账单的时候,梅格又伸手去拿她身旁购物架上的巧克力棒。“梅格,我给你说过多少次了,不要到处乱碰!”梅格的妈妈掰开梅格紧紧握住巧克力棒的小手,顺手给了她两下。梅格的脸一下子因为生气而变得通红,嚎啕大哭起来。“不许哭!回家有你好看的!”当她们离开的时候,她的妈妈这样吓唬梅格。
  大量的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对儿童的管教严格而且耐心,儿童通常顺从父母的管教。如果儿童采取积极的合作态度,他们的父母以后也会继续保持温和的态度。与之相反的是,父母如果对儿童的管教过于严厉且缺乏耐心,儿童也会表现出拒绝和反叛。儿童的不良行为给父母带来的压力会促使父母更多采用惩罚等消极的措施,而这又会导致儿童出现更多的反叛行为。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达成最佳的教育效果呢?
  首先,家长要善于倾听孩子。
  倾听孩子,是教育的最佳起点。因为只有注意倾听,善于倾听,才能更好理解孩子的所需所想,也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更具针对性。但在生活中,有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任凭自己主观臆断和心情状态好坏的左右,不给孩子诉说、解释的机会,也使自己失去了有利的倾听机会,对教育效果的达成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案例一:
  芸芸是小蒙班(蒙台梭利班)的学生。这几天,老师在教孩子怎样练习卷好自己的工作毯。回家后,芸芸一个人在挂满自己绘画作品的绳子下面,忙得不亦乐乎,卷起、放下……妈妈坐在沙发上看新闻联播。“芸芸,你能不能安静一会儿?”妈妈不满地看了芸芸一眼。哗啦啦,哗啦啦……“啪”,妈妈给了芸芸的小屁股一巴掌,“让你安静一会,你没有听见吗?”“呜呜……”
  “其实过了几天幼儿园开展‘亲子开放日’活动,老师表扬了芸芸后,我才联想到了此事,心里真是后悔死了。以后我一定会在发脾气前要先问问孩子‘为什么?’”这是芸芸妈妈事后的感触。如果没有适时的家长开放日的触动,这位妈妈还能意识到自己的冲动和孩子的委屈吗?
  有些家长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制止孩子的“不听话行为”,而不是孩子为什么“不听话”。面对孩子“不听话的行为”,要不就是用物质满足的方法来实行当前事件的转移(许诺如果不吵就给买个什么),要不就是利用家长的权威来制止(如芸芸妈妈的行为),而很少问孩子为什么,很少让孩子解释行为背后的原因。而这些都是些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有的甚至会滋生出许多其它的问题。
  孩子上了幼儿园以后,有些家长由于工作忙或者由于观念上的问题,认为孩子上了幼儿园后,家长的教育责任就轻了或者没有了,疏于和孩子的老师进行经常性的意见交流,造成家园之间教育链的脱节,形成不了应有的教育合力。如果芸芸的妈妈和老师能够就幼儿园的当前活动情况进行及时沟通的话,妈妈或许可以理解芸芸为什么“不能安静”了。
  倾听可以在孩子哭泣的时候;可以在孩子恐惧的时候;可以在孩子游戏之中;也可以在孩子愤怒的时候……关键是家长要肯于倾听、善于倾听。
  其次,父母对孩子进行合理的控制时,态度要温和。
  案例二:
  刚洗过手准备吃饭,囡囡(3岁)又在摆弄她的那些玩具(绝大多数都是废旧物品)。妈妈一边用眼睛狠狠地盯着她,一边大声地说“囡囡!让你不要动它们的呢!”囡囡触电般地缩回了手,怯怯地站在那儿不动。妈妈走过去抱起了囡囡。囡囡望着妈妈的脸说:“妈妈,你轻轻地对我说‘洗过手了,不要再弄那些玩具。’轻轻地说。”妈妈照着做了,囡囡轻轻地回答:“哦,好的。”然后开心地笑了……
  戴安娜、鲍姆林德等按照要求和责任两个纬度的不同组合方式,把家庭教养方式划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和漠不关心型。其中最为理想的是权威型的家庭教养模式,在这种教养模式中,父母对孩子既有合理的要求,又耐心倾听孩子的观点,父母和孩子双方的权利都得到了承认和尊重。长期下来,孩子的自信心、自控能力都会得到提高,情感和社会技能也能得到积极发展,并且延伸到以后的发展中。
  资源是权威产生及运行的重要前提。在家庭中,由于体力、经验等因素,使得孩子和家长在资源的占有上处于明显不对等的地位,家长拥有着绝对的权威。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很多的家长还是遵从“从严”的原则,认为如果态度太过温和则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影响权威的形成。所以,像案例二中这位妈妈的行为,在当前的家庭教育实况中可以说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但家长们为什么不能在事前就试着使用孩子提出的解决办法呢?曾经看到一位老人在刚会走路的孙子的“带领”下,在草地上做着各种各样“很幼稚”的姿势,一边乐呵呵地说:“这哪是我带你玩啊,是你带着我。”不让孩子在洗手后再玩那些玩具,我们的目的不是仅仅在于制止孩子的“不宜行为”,而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不能”。这个孩子已经懂得了这个道理,或许是由于忘了,或许是因为玩得还没有尽兴,她需要的是妈妈温和的提醒而不是怒喊。那一句“轻轻地对我说”,该在那位妈妈甚至是更多的家长心中掀起怎样的涟漪呢?
  最后,家长要从多方面帮助孩子改正或修正“不宜行为”。
  案例三:
  小圆是一个胖乎乎很可爱的家伙,但就是喜欢欺负班上的同伴。老师经常在家长面前提及此事。小圆的妈妈无奈地说“说也说过,打也打过,可是他就是改不掉,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面对小圆妈的困惑,或许有许多家长深有同感。发生这种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方面的原因:从儿童早期到整个青少年期,爱的撤出、权利宣布、身体上的惩罚以及不一致的训导都和反社会行为有联系。对攻击性儿童的家庭调查结果表明,愤怒和惩罚很快从一个家庭成员到另一个家庭成员,创造出了一个充满冲突的家庭氛围和一个“失去控制”的儿童。有幼儿本身的原因:如社会认知缺陷和歪曲,他们更多关心的是取得控制,而对受害者的遭遇或者不被同龄人喜欢考虑很少,而且也不太可能由于攻击性的回应而否定地评价他们自己。当他们傲慢、自负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向他们膨胀但很脆弱的自我形象产生挑战时,他们就会生气地做出反应并攻击他人。另外,还有交流及文化的影响。当同龄人的群体氛围是紧张的、有竞争性的,而不是友好的、合作的时候,敌对性是更有可能发生的;家庭收入及种族、政治的偏见等都会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
  所以,家长在帮助孩子改正或修正“不宜行为”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从多方面入手寻求原因,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另外,在这个过程中,还会出现行为的反复现象,所以要求家长要有耐心,要给孩子情感上和行动上有力的支持。
其他文献
小黑 2011-06-20  我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去爷爷家了,因为我已经5岁三个月了,要整理一周所有文件夹,所以我每个周末都在“工作”。  进了爷爷家的大院子,嘿嘿,这里可是我小时候玩得最多的地方哦。我正准备去车库看看爷爷的车子在不在,可是突然“汪,汪,汪”几条狗冲着我叫,吓得我赶紧跑去找妈妈。可我回头一看,咦,那不是小黑吗?小黑长好大哦!可分明小黑已经不认识我了,它冲着我大声地叫唤,看样子好像还
期刊
一、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软硬的属性,掌握词汇“软的”、“硬的”。  2.掌握比较物体软硬属性的方法,对身边物体的软硬属性感兴趣。  二、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认识物体软硬的属性,掌握物体软硬的概念。  2.活动难点:掌握比较物体软硬属性的方法。  三、活动准备  摸箱两个,贴着软的、硬的标志物的筐两个;海绵、积木、橡皮泥、棒棒糖、手套、棉绒玩具每组一套;记录表人手一张。  四、活动过程
期刊
公园里正在安装一个新的娱乐项目——木马,上周老公和儿子去的时候,已经安装完一半了,儿子好期待呀!于是我们就许诺,如果儿子能坚持去幼儿园,这个周六或周日我们就带他去骑木马。或许骑木马这事对儿子的诱惑力太大了,连续几天,儿子去幼儿园的积极性都很高。星期六降温,最低温度零下九度。  星期天依然是大风降温的天气。已经是上午十点多了,窗上的窗花依稀可见,这样的天气呆在家里是最明智的选择。此时的儿子正在客厅里
期刊
支架原意是建筑行业使用的“支架”,最早是由布鲁纳从建筑行业借用的一个术语,用来说明在教育活动中,幼儿可以凭借由父母、教师、同伴以及他人提供的辅助物完成原本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更好地帮助和推进幼儿的探究,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为其搭建一个支架,使得幼儿能够顺着教师所提供的支架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或走向更深入的探究。  小班科学活动《感知物体的软硬》难点是掌握感知物体软硬的
期刊
材料引起探究,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材料是幼儿不可或缺的探究工具。那么,如何选择和投放材料,发挥其在幼儿主动探究活动中的桥梁作用呢?  一、材料能揭示科学概念  使用材料的过程同时又是逐渐揭示科学概念与规律的过程,幼儿与材料互动的探究活动就是经验向知识转化的意义建构过程。  【情景一】  活动开始,呈现“神秘箱”,教师请幼儿进行摸箱。  师:你摸到什么啦?  幼A:好像是海
期刊
所谓回应,是指教师在与幼儿的“对话”与互动中的一种作为教育者的态度和策略,是教师敏锐地意识到幼儿的需要而及时给予的引导和帮助。良好的回应行为能开启幼儿的心智,激活幼儿的思维,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师幼互动,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面对不同的教育活动情境,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回应方式:  1.肯定重复式回应,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回答的认可。  【情境一】  在操作环节,教师进行个别指导时。 
期刊
策划人语: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诞辰于1892年3月5日。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他先后创办了南京鼓楼幼稚园及江西幼师、上海女师、国立幼专等学校,是我国幼儿教育和现代家庭教育的开创者,曾被称为“儿童教育的圣人”。在陈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为缅怀先贤、了解先贤、弘扬陈鹤琴教育思想,本刊特约安徽省和北京市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以及陈先生亲手缔造的南京市鼓楼幼儿园撰文,以志纪念。
期刊
二十六年前我还是一个怀着激情、揣着梦想的女孩,在幼教论著中认识了您——中国幼教的先驱陈鹤琴先生。  翻阅您的著作是一种豁然,是一种收获。您的著作最美的是品德,最贵的是精神。岁月横亘在你我之间,但透过纸张,我看到了为人师表的您:脸上写着爱、心中盛着爱、行动中映着爱、著作中流淌着爱。您对幼教的执着,对孩子的深爱深深地感召着我、激励着我。我在您的精神面前驻足凝望,深情歌唱。  二十六年中我追寻您的脚步,
期刊
已经上中班的儿子还有些胆小,尤其怕黑,晚上去厕所也要别人陪着去开灯才行。我们一直教育他作为一个男孩子要勇敢,但一点效果也没有。  一天,我们吃过晚饭,儿子说:“爸爸,你陪我玩一会儿吧。”玩什么游戏呢?我想了想,对他说:“爸爸小时候最喜欢玩捉迷藏了,你呢?”他高兴地说:“我也喜欢。”刚开始玩的时候,我先藏在一些比较好找的地方,比如:沙发后面,门后面等等。等到我看他玩得高兴的时候,就把灯关上,藏到了阳
期刊
幼儿园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场所,同时也是流行性传染病高发及高传播的区域。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在幼儿园工作中占有核心地位,而加强流行性传染病的普及宣传与防范教育工作,是做好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的首要环节,同时也是重要环节。任何一所幼儿园在流行性传染病的宣传与防范工作中,都必须做到教师、幼儿与家长有效的三位统一,以确保幼儿园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下面,就我园在教师、幼儿与家长当中如何开展流行性传染病的宣传与防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