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国际科技合作日益紧密的今天,国家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新要求和对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战略部署,为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的有机协同与深度合作开创了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与创新氛围。本文将从协同创新的内涵与高等教育的使命出发,探讨高校参与协同创新活动的战略环境。
关键词:高校 ; 协同创新;形势;政策环境;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关于高等学校历史使命的阐述和对高校“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的新要求,是国家关于协同创新活动的战略部署,在肯定高校参与协同创新活动的重要意义的同时,也为其深入开展科技协同与战略合作奠定了政策基础。准确把握协同创新的内涵、高校参与协同的意义与方式,对于我们深刻分析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政策环境、谋划战略合作中的共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内涵分析
高校参与协同创新是指高校内部各学科之间、不同高校各学科之间以及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之间,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大科技项目、解决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以及生产实际中的重大问题,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题的协议同支持下,合作攻关,从而力求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的创新活动。具体来说,在学科上,更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在社会发展上,科技界与经济界的互动更加密切;在国际科技形势,国际科技合作日益紧密与频繁。
协同创新的目的旨在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推动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探索“开放、集成、高效”的合作新模式。
二、高校主动参与协同创新的形势与政策环境
(一)协同创新是现代科技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
当今世界,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突破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推动社会各类创新力量的协同创新,才能促进同步发展,实现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根本提升。
高等学校站在国际科技发展和学科发展最前沿,集聚了科技创新、多学科融合、国际科技合作、产学研深度合作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在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创新队伍的合作中,实现有限的科研经费、人员以及设施等科学资源与科学各分支学科之间的合理分配、协同创新,从而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科研效率提升,是高校作为引领国家自主创新、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中坚力量的使命与责任。
推进高校协同创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通过协同创新,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创新教育资源;可以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性思维的培养;可以建立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可以将各种资源转化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优势,从而实现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高质量教育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根本目的。
(二)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推进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深度与广度,是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和科学研究质量的关键。
“十一五”数据表明,高校加强基础和前沿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高校已成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解决工业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行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其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升;高校已经成为我国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通过和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类创新力量开展深度合作,探索融合发展的新机制,通过协作构筑大平台、集聚大团队、承担大任务,促进优质资源的全面共享。以高校为主导的協同创新已成为提高科学研究整体效率和科学质量的关键。
(三)协同创新已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对高校参与协同创新及协同模式的有益探索,国家在政策、环境上给予大力支持。积极探索协同创新模式,成为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有益补充。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曾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011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我们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
2011年8月,在深圳举行的科技体制改革座谈会上,刘延东同志和万钢同志重点强调了要积极推进协同创新。这充分说明了协同创新的极端重要性。
以推进产学研用有机结合促进协同创新为根本任务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早在去年下半年已开始酝酿,现已列入《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能否瞄准国家重大需求,以创新协同模式为支撑,全面提升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新一轮高校竞争的核心与焦点。
在2011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年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表示,高校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十二五”期间,高校科技发展将围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强化科教结合为主线,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推进协同创新为战略选择,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通过试点先行、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
2012年,科技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国家对创新人才、创新团队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国家宏观战略选择,还是具体政策实施,协同创新所必需的创新人才、协同机制体制、协同模式等,都将得到更大范围的支持力度,高校参与科技协同创新的政策环境与创新氛围更为活跃与宽松。
三、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突破点
(一)高效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
目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合作大多基于利益驱动,而自愿的协同创新较少,需要在健全政府引导调控下外部需求驱动机制上有突破性进展。目前,我们可从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共享机制入手,根据“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探索各类科技资源高效共享的机制,完善促进科技资源共享政策体系。
(二)探索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多元化模式。
高校应立足自身优势与特色,瞄准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行业和区域发展需要,构建多元化的协同创新模式,推进政产学研用联动互促,积极融入国家和地方创新体系建设,在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中争取应有份额。
在推动协同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高等院校将赢得更为活跃和宽松的政策环境,充分意识到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政策环境下的机制体制创新、合作模式上创新,才能充分发挥协同要素的积极作用,提升高校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高校 ; 协同创新;形势;政策环境;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关于高等学校历史使命的阐述和对高校“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的新要求,是国家关于协同创新活动的战略部署,在肯定高校参与协同创新活动的重要意义的同时,也为其深入开展科技协同与战略合作奠定了政策基础。准确把握协同创新的内涵、高校参与协同的意义与方式,对于我们深刻分析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政策环境、谋划战略合作中的共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内涵分析
高校参与协同创新是指高校内部各学科之间、不同高校各学科之间以及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之间,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大科技项目、解决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以及生产实际中的重大问题,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题的协议同支持下,合作攻关,从而力求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的创新活动。具体来说,在学科上,更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在社会发展上,科技界与经济界的互动更加密切;在国际科技形势,国际科技合作日益紧密与频繁。
协同创新的目的旨在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推动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探索“开放、集成、高效”的合作新模式。
二、高校主动参与协同创新的形势与政策环境
(一)协同创新是现代科技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
当今世界,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突破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推动社会各类创新力量的协同创新,才能促进同步发展,实现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根本提升。
高等学校站在国际科技发展和学科发展最前沿,集聚了科技创新、多学科融合、国际科技合作、产学研深度合作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在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创新队伍的合作中,实现有限的科研经费、人员以及设施等科学资源与科学各分支学科之间的合理分配、协同创新,从而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科研效率提升,是高校作为引领国家自主创新、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中坚力量的使命与责任。
推进高校协同创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通过协同创新,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创新教育资源;可以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性思维的培养;可以建立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可以将各种资源转化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优势,从而实现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高质量教育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根本目的。
(二)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推进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深度与广度,是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和科学研究质量的关键。
“十一五”数据表明,高校加强基础和前沿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高校已成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解决工业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行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其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升;高校已经成为我国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通过和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类创新力量开展深度合作,探索融合发展的新机制,通过协作构筑大平台、集聚大团队、承担大任务,促进优质资源的全面共享。以高校为主导的協同创新已成为提高科学研究整体效率和科学质量的关键。
(三)协同创新已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对高校参与协同创新及协同模式的有益探索,国家在政策、环境上给予大力支持。积极探索协同创新模式,成为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有益补充。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曾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011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我们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
2011年8月,在深圳举行的科技体制改革座谈会上,刘延东同志和万钢同志重点强调了要积极推进协同创新。这充分说明了协同创新的极端重要性。
以推进产学研用有机结合促进协同创新为根本任务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早在去年下半年已开始酝酿,现已列入《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能否瞄准国家重大需求,以创新协同模式为支撑,全面提升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新一轮高校竞争的核心与焦点。
在2011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年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表示,高校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十二五”期间,高校科技发展将围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强化科教结合为主线,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推进协同创新为战略选择,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通过试点先行、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
2012年,科技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国家对创新人才、创新团队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国家宏观战略选择,还是具体政策实施,协同创新所必需的创新人才、协同机制体制、协同模式等,都将得到更大范围的支持力度,高校参与科技协同创新的政策环境与创新氛围更为活跃与宽松。
三、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突破点
(一)高效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
目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合作大多基于利益驱动,而自愿的协同创新较少,需要在健全政府引导调控下外部需求驱动机制上有突破性进展。目前,我们可从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共享机制入手,根据“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探索各类科技资源高效共享的机制,完善促进科技资源共享政策体系。
(二)探索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多元化模式。
高校应立足自身优势与特色,瞄准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行业和区域发展需要,构建多元化的协同创新模式,推进政产学研用联动互促,积极融入国家和地方创新体系建设,在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中争取应有份额。
在推动协同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高等院校将赢得更为活跃和宽松的政策环境,充分意识到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政策环境下的机制体制创新、合作模式上创新,才能充分发挥协同要素的积极作用,提升高校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