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和创造性的工具,它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几个软件,而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基于此信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成了基础教育的一个新视点,文言文教学中往往是学生和课本、参考书及教师之间的交流,很容易发生阅读困难,运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失为学习文言文的好途径。
那么怎么使信息技术与文言文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有效的搜集资料,应用所得到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呢?
一、借助媒体力量,让学生体会百家观点,形成认识
文言文的资料丰富,各家观点不一,普通课堂教学不能完全呈现给学生。而计算机技术的高容量正好解决了这个难题,教师可以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放入学校的局域网或给学生提供相关的互联网站的网址。利用计算机可以容纳多种版本、多种释义和相关的赏析文章、补充资料的优势,利用视听结合,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有机结合,将纷繁复杂的资料呈现给学生。比如《唐睢不辱使命》就可以将文言文的文本与战国形势图链接在一起,学生通过地形图,形象地看到当时安陵形势之危急。唐睢受命于危难之中,力挽狂澜,挽救安陵的意义就容易理解了。而对于秦国来说,安陵对秦统一中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秦对安陵势在必得。在这种情况下唐睢却创造出保全安陵的奇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唐睢的外交才华,学生进入模拟的战国局势之中,使抽象的课文叙述形象化。
教师还可以放入一些谈判的图片或声音动画,表现人物的不同态度。如秦王的“前倨后恭”的神态,帮助学生理解气氛之紧张。唐睢才华之非凡。
这样不同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形式学习课文,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主动的搜集为完成学习任务所需的信息资料。
二、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入,使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根据诗、词、曲、古文文体的不同、内容的长短、风格的各异,结合信息技术,可灵活创设教与学的环境、丰富教与学的方式。
如《蒹葭》是一首爱情诗,也是《诗经》里的名篇。全诗分三段,较长,生僻字多,为使课堂内容容量大,结构紧凑,又完成提升学生欣赏品位和思维能力的目标,故把该课定位于依托多媒体资源平台进行教学。整节课设计如下:
1.导入引趣:
播放课件的古希腊神话故事,由“可望而不可即”意思引入新课。
2.走进《诗经》:
迅速交流课前在网络搜集到的有关《诗经》的知识,明确课文既是爱情诗,又属民歌。
3.感悟听读:
(1)欣赏课件配乐朗读的诗歌FLASH动画;(2)进入课件的“难字注音”栏目;(3)学生质疑。
4.探究品读:
小组讨论解决课件显示的四个问题:
A.诗人与伊人认识吗?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
B.诗人追求伊人成功了吗?猜猜诗人此刻的心情?(答毕,进入“诗歌情感美”栏目。)
C.诗中描写了哪些景?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答毕,进入“诗歌意境美”栏目。)
D.诗歌三章内容相同,仅换几个字,你认为是否重复多余,为什么?(答毕,进入“诗歌音乐美”栏目。)
5.诗歌与我:
(1)进入论坛,互相讨论诗人执着精神带来的启示,并反思自我;
(2)习作板上进行作文训练,任选诗歌其中一节改写成现代文;
(3)课后网上搜集当地民歌、民谣,编一本本班的《惠州民歌民谣集》。
这节课,数字化的信息媒体成了教师展示教学内容的工具,教师教学的环境变成了“资源+平台”。教师利用信息媒体可以设计多种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策略,拟定驱动学生学习的核心问题,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设计了课件加校园网、因特网的教学软环境,故教师在课堂上能顺利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使学生也发挥了主动性,培养了思维,提高了能力。
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认知、情感交流的工具,使得学生学习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古诗文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是依靠书本、依靠教师、局限于学校、受时间限制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变为利用信息资源、自主建构式、不受时空限制、个性化的学习。这节课,学生突破时空限制,利用计算机非线性、超文本的结构方式,人机交互、资源共享的功能,自主处理信息,探索研究,总结评价。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远程教育网络的教学优势,通过网络教育使学生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内化为自己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但教师要清楚的认识信息技术的优势与不足,以适应学科教学的需要。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它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另外,语言文字给读者带来的独特的审美和想象是其它媒体所不能取代的,所以文言文教学中以文本形式出现的信息还应占一定比例,不能完全以视听代替朗读。模拟文本的情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文字的想象和创造能力,所以在出现的顺序及方式上要有所考虑。
总之,信息技术与文言文教学的整合能够给学生学习文言文带来很多方便,又能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
那么怎么使信息技术与文言文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有效的搜集资料,应用所得到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呢?
一、借助媒体力量,让学生体会百家观点,形成认识
文言文的资料丰富,各家观点不一,普通课堂教学不能完全呈现给学生。而计算机技术的高容量正好解决了这个难题,教师可以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放入学校的局域网或给学生提供相关的互联网站的网址。利用计算机可以容纳多种版本、多种释义和相关的赏析文章、补充资料的优势,利用视听结合,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有机结合,将纷繁复杂的资料呈现给学生。比如《唐睢不辱使命》就可以将文言文的文本与战国形势图链接在一起,学生通过地形图,形象地看到当时安陵形势之危急。唐睢受命于危难之中,力挽狂澜,挽救安陵的意义就容易理解了。而对于秦国来说,安陵对秦统一中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秦对安陵势在必得。在这种情况下唐睢却创造出保全安陵的奇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唐睢的外交才华,学生进入模拟的战国局势之中,使抽象的课文叙述形象化。
教师还可以放入一些谈判的图片或声音动画,表现人物的不同态度。如秦王的“前倨后恭”的神态,帮助学生理解气氛之紧张。唐睢才华之非凡。
这样不同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形式学习课文,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主动的搜集为完成学习任务所需的信息资料。
二、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入,使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根据诗、词、曲、古文文体的不同、内容的长短、风格的各异,结合信息技术,可灵活创设教与学的环境、丰富教与学的方式。
如《蒹葭》是一首爱情诗,也是《诗经》里的名篇。全诗分三段,较长,生僻字多,为使课堂内容容量大,结构紧凑,又完成提升学生欣赏品位和思维能力的目标,故把该课定位于依托多媒体资源平台进行教学。整节课设计如下:
1.导入引趣:
播放课件的古希腊神话故事,由“可望而不可即”意思引入新课。
2.走进《诗经》:
迅速交流课前在网络搜集到的有关《诗经》的知识,明确课文既是爱情诗,又属民歌。
3.感悟听读:
(1)欣赏课件配乐朗读的诗歌FLASH动画;(2)进入课件的“难字注音”栏目;(3)学生质疑。
4.探究品读:
小组讨论解决课件显示的四个问题:
A.诗人与伊人认识吗?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
B.诗人追求伊人成功了吗?猜猜诗人此刻的心情?(答毕,进入“诗歌情感美”栏目。)
C.诗中描写了哪些景?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答毕,进入“诗歌意境美”栏目。)
D.诗歌三章内容相同,仅换几个字,你认为是否重复多余,为什么?(答毕,进入“诗歌音乐美”栏目。)
5.诗歌与我:
(1)进入论坛,互相讨论诗人执着精神带来的启示,并反思自我;
(2)习作板上进行作文训练,任选诗歌其中一节改写成现代文;
(3)课后网上搜集当地民歌、民谣,编一本本班的《惠州民歌民谣集》。
这节课,数字化的信息媒体成了教师展示教学内容的工具,教师教学的环境变成了“资源+平台”。教师利用信息媒体可以设计多种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策略,拟定驱动学生学习的核心问题,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设计了课件加校园网、因特网的教学软环境,故教师在课堂上能顺利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使学生也发挥了主动性,培养了思维,提高了能力。
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认知、情感交流的工具,使得学生学习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古诗文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是依靠书本、依靠教师、局限于学校、受时间限制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变为利用信息资源、自主建构式、不受时空限制、个性化的学习。这节课,学生突破时空限制,利用计算机非线性、超文本的结构方式,人机交互、资源共享的功能,自主处理信息,探索研究,总结评价。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远程教育网络的教学优势,通过网络教育使学生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内化为自己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但教师要清楚的认识信息技术的优势与不足,以适应学科教学的需要。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它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另外,语言文字给读者带来的独特的审美和想象是其它媒体所不能取代的,所以文言文教学中以文本形式出现的信息还应占一定比例,不能完全以视听代替朗读。模拟文本的情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文字的想象和创造能力,所以在出现的顺序及方式上要有所考虑。
总之,信息技术与文言文教学的整合能够给学生学习文言文带来很多方便,又能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