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814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有很多的功能,我就校园文化在育人方面的功能谈一谈。
  
  一、德育功能
  
  (一)校园文化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对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校园文化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优美的校园环境同样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试想:你会在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吗?不会!这些不良行为都会自动消失。
  (三)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校集体为单位,注意学校的集体形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协作,反过来,一个充满理想、团结友好的集体会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集体力量的伟大,从而树立个人要服从集体、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渴望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多彩的校园文化适应了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避免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使那些个性特长较突出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意象,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当今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比较差的,而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校园环境中会感到心旷神怡而暂时逃离“神经紧张,甚至心烦意乱”的境地,在轻松的心境下,心窗打开,可增强进取心,从而自愿接受困难的挑战。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交往圈,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并找到知心朋友,扩大胸怀;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因沉浸在欢乐或业余爱好中,因注意力转移而冲淡和忘却不愉快的心理因素,就不至于“越想越别扭,越想越伤心”了,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二、美育功能
  
  爱美是人的天性,中学生也不例外。但由于处于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他们追求美,却不善识别美,常把新、奇、特视为美,甚至误以丑为美;只追求外在美,而不善追求内在美,往往认为仪表的漂亮就是美,而不懂得美具有广泛复杂而深刻有内涵。而优良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
  环境美可以升华为情感美。美丽安适的校园建设,整洁漂亮的教室布置,朴素大方的服饰打抢,以及校园空气的净化、文明礼貌语言的使用、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均可诱导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在一系列审美活动中,学生会认识到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劳动创造的;感受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深刻内涵;真正懂得和体验到诸如“大方”、“优雅”、“和谐”、“风度”等这些描述美的有关词汇的含义,从而把这些词汇的内涵变成他们自觉的行为,使追求美、创造美成为他们生活的需要。
  
  三、实践功能
  
  随着分配制度、就业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青年学生面临着人才市场和优化劳动组合等种种考验。因此,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树立竞争意识,努力也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以创建活动、达标活动、争先创优活动及各种竞赛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参与精神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使学生在争创活动中受到锻炼,提高竞争能力。
  未来社会是一个人际广泛交往的社会,社会对未来人才社交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娇生惯美,在外不会主动地正确地交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校自然要成为培养交际能力的主阵地。而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交往的信心,各种活动的开展既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交际场所,又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行为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既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多种技能,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还可以磨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要使学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积极灌输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稳定渐进的,要相信,优化的校园文化必然会结出人才成熟之果。
其他文献
创新教育为新世纪的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气象,也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那么初中的语文教学就应该"以人为本",抓住初中学生思维活跃、敏捷,表现欲强及喜欢标新立异等特点,积极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逐步地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的能力。   自主学习,就是营造民主教学氛围,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学中本人抓住了初
期刊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重解题、轻概念,造成数学概念与解题脱节的现象。造成学生对概念含糊不清,一知半解,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概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解题质量。那么,应如何搞好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在体验数学概念产生的过程中认识概念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
期刊
摘要:本文介绍了信息素质的含义,分析了信息化战争对军人信息素质的基本要求及军校学员信息素质的现状,提出了一些提高军校学员信息素质的措施。  关键词:信息素质; 军校学员    人才是兴军之本,为了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的新型军事人才。军校是培养军事人才的基地,军校学员是我军人才的源泉和主体。因此培养和提高军校学员的信息素质对实现我军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具有十分
期刊
素质教育最初是针对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这种"应试教育"倾向而提出的一个教育口号,旨在扭转基础教育的办学方向,从片面追求升学率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上来。经过近10年的呼吁与探讨,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指导我国基础教育的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形式。  实施素质教育,要在总体目标下构建具体的目标、途径和方法,做到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课程内容素质教育化。通俗地讲,就是各学科都要研究自己学科如何落实素质教育的问
期刊
摘 要:为了了解医学院学生基础阶段认知策略的掌握与自主学习的情况,本文通过问卷方式,对滨州医学院40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学习倾向存在错误;(2)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关键词:英语学习策略;认知策略;自主学习;问卷调查。    1.0 引言  关于学习策略,我国外语界研究者将其定义为:使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行动和步骤[15]。国外典型的学习策略分类有诸多种,而涉及到教师对学
期刊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建筑的安全性、适用性及高校建筑的文化的传承载体作用日显突出,在校园总体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对这些特点给与重视和考虑,使师生们拥有一个安全、舒适、幽美和较高文化品位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环境,从而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层次。  关键词:高校建筑;安全性; 适用性;文化传承载体    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各地各级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各种
期刊
数学运算一直是数学学科的重要课题。在小学阶段,整数、分数、小树的四则运算是数学的主要内容。中学数学不仅扩大了数的运算范围——从算术数逐步扩大到有理数、实数、复数的运算,而且运算的对象也在扩展、拓广——从数的运算发展到式的运算,运算的级次也在逐步提高——从四项运算逐步发展为指数、对数、三角运算。随后,在数和式运算的基础上又发展到函数、集合、命题。由此可见,运算贯穿于中学数学的始终,数学运算是中学数学
期刊
摘要:后浇带是一种混凝土刚性接缝,为杜绝后浇带施工质量通病的发生,本文主要介绍了后浇带施工应注意的技术问题。  关键词:混凝土工程;后浇带;施工    后浇带是指在现浇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只在施工期间留存的临时性的带形缝,起到消化沉降收缩变形的作用,根据工程需要,保留一定时间后,再用混凝土浇筑密实成为连续整体的结构。后浇带是一种混凝土刚性接缝,适用于不宜设置柔性变形缝以及后期变形趋于稳定的结构。
期刊
摘 要:学习英语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用英语进行交际。由于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因此,交流要在这种文化氛围内进行。要想得体地、地道地交流,就要了解该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而丰富的文化。本文深入探讨和分析了跨文化交际的内涵及其重要性,详细全面地阐明了跨文化交际的具体内容及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活动;英语教学。    一、英语学
期刊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建立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上。农业机械化作为现代农业的主要标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新农村; 机械化; 农民收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提出的长期的历史性任务,也是当前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思路、总要求、总抓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建立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