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 我们如何应对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dn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倦怠乃是教师在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心理反应,是教师在长期高压力的体验下所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对个人、对教育教学工作都是有害的,如何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保持对学生的热情和爱心,对教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近日,本刊编辑部特邀请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学校长洪志荣、辽宁省大连市第五中学校长佘坤珍、安徽省阜阳市实验中学校长苗维爱,就此进行了座谈。
  本刊编辑:如今,由于工作压力等多方面的原因,使教师对教书育人这一工作产生了倦怠,如何面对教师的这种职业倦怠,常常令部分校长和教师束手无策,甚至颇感苦恼。作为校长。您是如何看待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出现的职业倦怠呢?
  余坤珍:国内外的各种研究表明,职业倦怠现象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发生,这是因为从事这类职业的人员过分执着于生活的理想方式,但是又可能无法获得期望的美好,从而产生疲劳与情感衰竭。
  职业倦怠对于教师自己,对于学生、学校以及社会都有很大的危害性。对于教师来说,它会导致自己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冷漠、消极、紧张等状态;对于学生来说,会被体罚或受到心理虐待,从而影响其学习兴趣和成绩;对于学校来说,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人心浮动,以及师德的丧失;对于社会来说,会严重影响教师队伍建设,浪费教育资源,从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国家的发展。因此,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刻不容缓。
  苗维爱:因为教师的工作强调对情感的投入,以及较大的工作负荷而让其成为了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职业倦怠越来越明显地呈现普遍性和流行性,高中、初中乃至小学和幼儿园的教师都有可能产生职业倦怠。而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阻碍了自身的发展和进步,也会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深入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和表现,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洪志荣: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出现的职业倦怠现象由来已久,在我国,一段时间来,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受到重视的问题。在今后的一定时期内,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还会存在,甚至有可能更加普遍。
  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要从思想觉悟,或者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来分析,更要从生理、心理、情感、价值等方面来认识教师在工作中的消极表现。这是更好地分析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本刊编辑:作为校长,只有深入了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才有可能对其进行干预,进而给予疏导与影响。那么,教师的职业倦怠有哪些成因呢?请给我们具体说说。
  洪志荣:一是长期过高的压力引起的。首先,压力的来源是社会过高的期望造成的。其一,社会对教师师德形象的期望越来越高;其二,社会对教师工作成效的期望越来越高;其三,基于社会对教师形象和工作要求期望的不断提高,教师对塑造自己较高的师德形象和实现较高的工作价值的自我意识不断得到加强,由此产生了较大的压力。同时,教师除了要应对学生的升学,还要应对学生的安全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良好品德和习惯的养成等。其次,压力的来源是由过重的工作量、过长的工作时间和再学习引起的。如今,教师所要承载的升学压力不断攀升,这使教师的教学任务过于繁重,工作时间也过长;面对课程改革与不断变化的学生,教师需要不断地“充电”,这使其学习压力不断增加。
  二是由过多的角色扮演引起的。教师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与家长,面对领导和同事,工作中角色的转换频繁,而且每个角色的扮演都有较高的要求。这使教师的情感、心理和工作都要接受越来越大的挑战。
  三是过于单一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成就引起的。现在,学生被关注的只有是否学习刻苦、成绩优良,教师与家长交流的话题也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教师的工作成就主要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升学率来体现。这使教师原本良好的工作环境变得非常单一。
  四是不够完善的评价机制和有限的发展空间引起的。为了升学率,很多学校基本上都制定了评价机制,但在执行过程中往往是升学率(教学成绩)这一项指标过于突出,对升学率之外的工作成效评价,如对学生思想品德、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审美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基本不加以考虑。同时,教师长年累月地在学校教书育人,需要付出很多情感,“为人作嫁衣裳”、当“人梯”的感受强烈,如果学校不能为其提供进修培训和丰富精神生活的有利条件,教师就会强烈感到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工作倦怠、生活乏味、情感衰竭现象的发生就成为必然。
  五是教师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造成的。尽管近年来教师的待遇提高了不少,但由于分配体制不完善,使其“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与其他一些行业相比较后,不少教师觉得自己的付出与经济回报极不相称,由此就对自己的工作要求抱着“差不多就可以了”的态度,这是产生职业倦怠的一个价值基础。
  苗维爱:一是由于当前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还相对稀缺,导致了人们对教师的期望过高,认为进人“名校”、找到“名师”,孩子的成长就有了保障。这无形中夸大了学校教育的作用和责任,也让不少教师产生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二是社会对教师存在着严重的不信任。应当说,绝大多数教师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但如果是极个别的教师有了出格的言行,或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舆论往往上升到对教师群体的道德批判。这使教师觉得含辛茹苦却不被理解,感到百般委屈,进而产生厌教情绪。
  三是学生家长对教师工作的误解和不配合。由于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无论是其学习、思想还是生活,他们都希望教师能够给予自己的孩子以特殊的关照。当这些要求不能完全被满足,或者孩子在某一方面出现了问题,一些不理智的家长往往会迁怒于教师,甚至为了袒护孩子的一些缺点和教师发生矛盾冲突。一旦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教师的情绪就会变得非常低落,其职业挫败感、倦怠感就会潜滋暗长。
  四是学校的现实环境。如今,很多学校实行的依然是陈旧的评价体制,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塑造等方面都难以具体评估,最容易量化的考试成绩、升学率等就成了唯一的评价依据,这使得相当一部分教师不得不跟学生一样依旧在升学压力下超负荷运转。同时,学校教育管理上的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措施,使每位教师都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   五是部分教师不能冷静、客观地看待自身,自己跟自己“较上了劲”。社会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过高期望,使一些教师常常追求完美主义,对自身的要求过高。
  余坤珍:一是教师自身的性格与工作态度、动机方面的原因。由于有些教师在性格方面有缺陷,如孤僻、暴躁、不合群等,就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有的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目标不明确,将自己的工作投入及其回报与社会其他行业的人员进行比较,一旦发现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时,就会感到压抑与疲劳,从而产生不满、消极、失望等职业倦怠现象,对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二是社会压力对教师的影响。国家、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并普遍认为,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一旦出现教育质量下降或学生问题增多,人们就会将责任归咎于教师,认为是教师教育不当造成的。
  三是学校环境对教师的影响。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定位、领导风格、学术气氛、教师的角色定位等都会对教师产生影响。同时,学校对教师的重视程度、对教师的工作安排与评价等都对教师有不同的影响。
  四是工作任务方面的原因。教师的工作具有长期性、连续性与周期性。除了教学工作之外,教师们还面临提升学历、出科研成果、职称评定、年终考核评优等一系列压力,如果这些硬件指标没有达到的话,会直接影响教师提级评职,从而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五是教学对象的原因。现在,许多教师都感到学生越来越难教,从而使他们产生了厌教情绪。其实,教师可以容忍没有较好的经济待遇,但决不能容忍自己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学生却没有一点进步。
  六是人际关系方面的原因。人际关系是指师生在学校交往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如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领导与学生的关系、领导与教师的关系等。这些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了教学的人际环境。它如果影响了教师的情绪、认知和行为就会影响到教与学的效果。若人际关系中出现不和谐,就会使教师不能够安心本职工作,对领导、同事产生不信任感;对学生就会表现出厌倦、不耐烦,甚至会致使有的学生更加内向,极易发展成抑郁症。
  本刊编辑:不同的人在产生职业倦怠时的表现可能并不一样,同样是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时的表现也不尽相同。那么,教师的职业倦怠通常有哪些主要表现呢?
  洪志荣:一是对学习不积极。由于对新知识、经验的学习不积极,导致教师的知识面狭窄、新信息缺乏;不钻研业务,在改进教学上不作为,凭老经验做事,高耗(加班加点、题海战术)低效的教学成为普遍现象;对课程改革的学习和实施热情不高。
  二是对学校常规管理不积极响应。只抓住教学这一中心任务,对学校的常规管理要求能简即简,对学校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参与热情不高,遇到检查时临时补(抄)材料的现象较为普遍。
  三是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不积极。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常常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看不见”,或者解决问题的办法少、缺乏耐心、有效性差;在家校联系上,与家长的联系、沟通能少就少,能简即简;与学生、家长相处时的态度冷漠有余、热情不足。
  四是对工作业绩的高低不在乎。传统意义上的“非主科”,往往成为学校管理的“盲点”。这些学科教师对如何提高工作业绩缺少有效办法,也没有过高的追求。
  佘坤珍:首先是情绪耗竭。这个阶段的教师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过敏、情绪紧张。情绪上耗竭的教师常常畏惧早晨去上班,形成一种消极、玩世不恭的态度。
  其次是性格解体。性格解体一般是通过减少和断绝与学生的联系表现出来。例如,教师减少与学生接触,从身体距离上远离学生,不理睬或拒绝了解学生,给学生取贬损性的称呼、外号,或给学生贴标签等,这些都是性格解体的标志。
  最后是降低成就感。教师的工作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教师一旦发现他们的付出没有理想的回馈时,他们就不再做出努力。
  苗维爱:由于工作紧张、教学管理任务繁重,使一些教师工作热情不高,对学校的活动总是漠不关心,对自己的本职工作也不会尽心尽力地去做,把自己的职业前景看得十分暗淡。在他们看来,教学不再是艺术和梦想,只是一份谋生的职业。这样的现状严重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本刊编辑:教师职业倦怠,对工作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那么,教师的职业倦怠会有哪些危害呢?它对教育教学工作又有哪些不良影响呢?
  佘坤珍:具有职业倦怠的教师一般表现在五个方面,即身体、智力、社会、情绪和精神方面,这些因素聚集在一起对教育教学产生了不良影响,也给自己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每一方面的“症状”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方面紧密结合、相互关联的。在身体方面,具有职业倦怠的教师表现出一种慢性衰竭。其中,呼吸系统传染病和头痛会持续很长时间,有些人还会出现更为严重的肠胃问题、溃疡和高血压。教师的职业倦怠对其智力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工作时,教师随时随地都在接收周围的大量信息,并对此作出判断和反馈。但具有职业倦怠的教师会觉得这些信息所带来的压力势不可挡,从而使他们无法很好地处理这些信息。在社会行为方面,具有职业倦怠的教师会出现很多问题,他们与同事、学生之间的关系危机重重。具有职业倦怠的教师时常感到筋疲力尽,由于他们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进而会以玩世不恭或讽刺现状来减轻挫折感,如嘲笑同事和学生,藐视行政管理、学校等。在情绪方面,最初教师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倦怠的现象存在,宁愿把它归咎为别的人或别的事,而不愿去辨别其来源,更不愿去寻求解决的办法。这样,他们只能用消极的办法来对待工作上与岗位上的竞争,时刻提防着别人,变得偏执和猜疑。在精神上,因为教师被倦怠压倒了,所以生活起来沉闷无趣。这使他们与学生、同事及家庭的关系变得岌岌可危,甚至摧毁了个人的精神世界。
  正因为如此,教师的职业倦怠对教师和教师这个职业都是有害的,但它对社会的危害远远大于对教师个人的危害。
  洪志荣:教师的职业倦怠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不良影响大致有这么几方面:一是对学校常规管理工作执行力不足,成为学校提高办学水平的阻力;二是影响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三是不利于学校文化建设;四是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正确价值观、良好习惯的培养。   苗维爱:职业倦怠危害的不光是教师,对教学也有着直接和重要的影响。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后,往往不再关注和尝试课堂教学改革,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他们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敷衍了事,缺乏教学激情,更不用说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与此相伴的,是教师对课堂管理的极端化,要么闭目塞听、放任自流;要么对学生实行高压政策,动辄训斥,使学生感到莫名其妙或心情压抑、紧张不安。
  教师的职业倦怠还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班主任相对于其他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当班主任处于职业倦怠状态时,往往会失去耐心和爱心,戴着“灰色眼镜”看待一切。这会动摇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使学生变得越来越难管。这种紧张的师生关系反过来会进一步地加重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另外,出现职业倦怠的教师往往士气低落,工作效率下降,与同事的关系容易恶化,不被其他教师认同和接纳。这种处境让这些教师更加悲观,对工作和生活失去信心,影响了学校的教学工作。
  本刊编辑:正因为教师的职业倦怠会产生那么多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对它保持清醒的认识。那么,作为校长应采取哪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帮助教师应对、消除职业倦怠,从而提升他们的职业成就感与幸福感呢?
  洪志荣:一是校长(包括学校管理团队的所有成员)必须清楚教师群体产生职业倦怠的规律及其成因和消解办法。二是引导教师学会应对工作压力和心理重负的技巧。三是让教师学会从工作中,特别是从学生身上找到工作的乐趣,从学生的成长中体验成就感,从学生、家长对教师的尊重中获得良好情感的体验。四是校长必须成为教师良好的沟通者,成为教师工作的“后盾”。五是改善学校管理制度。六是引导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减轻工作重负。七是校长必须创造条件使学校、教师的工作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八是学校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苗维爱:帮助教师摆脱职业倦怠,让教师快乐、健康起来,是我们的梦想和希望,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对于学校内部而言,校长和教师自身的作用相当关键。
  校长管理学校的核心工作,就是要让每位教师都得到发展,从而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校长要变终端评价、终端奖励为阶段性评价、奖励和对工作过程的赞许。同时,校长要想教师所想、忧教师所忧,大力支持他们的工作,为他们排忧解难。如可以采取为其提供进修机会、树立典型、派出参观学习、物质奖励等多种形式,不断激励教师,给教师以事业成功感,提升他们的工作内驱力。
  心理满足有助于教师工作情绪的调动和工作态度的端正,因此,校长要尊重、满足教师的这种需求。正如教师应多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一样,校长也应该不吝啬对教师业绩的赞誉,甚至要为教师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去帮助他们创造业绩。
  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已经成为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方式,更是教师生存发展的常态。为满足教师学习成长的需要,学校应创建学习型组织,让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用对知识的渴求、对事业成功的渴望来弥补心理缺憾,从而形成一种“现在我还不是最优秀的,但我一定要做最优秀的”良好心理品质。
  余坤珍:教师职业倦怠的源头是对自我职业价值的不认同。我认为,学校有义务更有责任帮助教师找到实现更大职业价值的途径。因此,作为校长可采取以下方式帮助教师找出克服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一是贯彻落实教育方针,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二是建立一种民主、开放、和谐的工作环境;三是帮助教师实现“和雅”人生,创造“和美”生命。
  总之,职业倦怠在教师中普遍存在,解决职业倦怠的根本途径就是要以人为本,发挥教师的激励效应,建设充满激情、活力、创新的校园,最终让全校师生在校园中体会到幸福,让广大教师在校园中找到归属感、自豪感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
  (责任编辑 罗登廉)
其他文献
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潜能,为学生提供带有适当难度的内容,让学生在教师和有着更高能力的同伴帮助下,超越学生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笔者根据这一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进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践行“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都要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  一、高效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要实现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高效化,就要从学生层面、教师层面和师生
[摘 要]泰州市是著名的“教育之乡”。近年来,泰州市致力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教育转型升级,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其转型发展经验在江苏省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充分调研泰州教育发展现状,并基于泰州教育转型经验,提出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教育;转型发展;路径选择  一、泰州教育转型发展的实践和基本经验  泰州是著名的“教育之乡”,素有崇文尚学、尊师重教的传统。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
童年应该是多彩的。在学习之外,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空间去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去发现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去接触他们热爱的领域。然而,过多过重的课业负担正在悄悄地侵蚀着属于孩子们的私人领地,有的学生因为过多的作业而不得不依依不舍地告别自己的钢琴课,有的则没有时间游戏与锻炼,孩子们叫苦连天。针对这些问题,应该从教师提高教学效率与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两个方面着手,从而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缺“德”之人,能力越强,学问越高,对社会的危害也就越大。放眼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把德育放在首位。而体育课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坚持从育人出发。《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综观当前的在校小学生,他们绝大多数是独
[摘 要]K-W-L策略是应“深度-成就”导向学习的诉求、形成性评估的引领以及图式理论的推动而产生的。该策略借助于可视化图表的支持,通过“Know——我已经知道了什么”“Want——我想要知道什么”和“Learn——我新学到了什么”三个环节的教学,融通學生已有的知识、意欲了解的知识和新掌握的知识。在运用过程中,研究者基于重视学习途径、引发深入探索或强调总结回顾等立场,创生了多种变式。研究发现,K-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发布,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成为当前学科教研面临的重要课题。从2016年起,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改为“道德与法治”。下面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为例,针对一线教师当下的困惑,着眼于厘清“五对关系”,确立“核心素养可教可学可评”的意识与理念,把握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从而推动教学实践从知识教学走向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一、学
为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持续引向深入,12月5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主持召开直属机关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交流会。他强调,要不断深化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理解,切实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以好的作风推进依法治教,全面落实全会对教育工作提出的任务,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持续引向深入。  会上,袁贵仁带领与会人员重温了宪法中有关教育的内容,在听取大家发言后,他指出,领
“教育”一词在《说文解字》中早有所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近代以来,西方教育者解释“education”一词,则具有引出、诱发之意,进而使人们认识到,“教育”是一种能够把人与生俱来的种子(或潜质)引发出来的活动。  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我国于2011年制定颁发了新的课程标准。该课程标准将人的全面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意志品质、行动力的
近期,部分南美洲国家发生经蚊媒传播的寨卡病毒暴发疫情,引起全球广泛关注,我国也发现多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回升,尤其是南方部分地区气温较高,蚊媒密度将很快上升,通过蚊媒传播疾病的风险增加,另外,春夏季也是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高发季节。为做好春夏季传染病防控工作,教育部办公厅就有关工作要求下发通知。  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通过蚊媒传播的传染病防控
为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教基二〔2013〕2号)中关于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的要求,扎实推进综合评价改革工作,决定选择部分地区开展实验。通知对实验任务、申报条件、申报程序、申报要求、遴选工作进行了详细规定。  (教育部网站,2013-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