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三兄弟:陈毅、陈修和、陈孟熙 度尽劫波兄弟在 相逢一笑情更深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sheng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毅是享誉中外的新中国开国元帅,他有两位哥哥却鲜为人知,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人各有志,选择了不同的人生之路,但兄弟情谊甚笃。
  同赴法国勤工俭学
  陈毅有堂兄弟三人:陈修和、陈世泽、陈世亨。亲兄弟三人,陈毅是老二,兄陈世禄,字孟熙;弟陈世勋,字季让。还有四个亲妹妹。
  由于年纪相近,陈毅与陈修和、陈孟熙接触较多,感情也深,其次就是陈季让了。
  1918年3月,陈毅和陈孟熙双双考进中国留学勤工俭学会成都分会留法预备学校。1919年春,陈毅兄弟又都考入前30名,各取得四川省政府旅费津贴400元。1919年6月初离川,在上海登上“麦浪”号海轮,启程赴法国。10月10日到达法国南方大港马赛。
  到法国不久,陈毅和陈孟熙被安排到蒙达尼公立中学,陈孟熙和聂荣臻同一张课桌。“勤工”,并不是想象中的容易事,候工三个多月后,兄弟俩终于进了“法国二百家族”之一的施奈德公司当杂工。陈孟熙是油漆工,陈毅是钳工。“俭学”终成为泡影,由于他们参加里昂中法大学抗议法国当局的斗争,陈毅兄弟俩结束了“西方文明”的最后一课。
  1921年10月,他们与102名中国学生一起被法国当局“驱逐出境”!陈毅在“波尔特加”号邮轮上,发出了愤怒的吼声:文明的母亲呀,你试想,你这葡萄色的文明,究竟能造出什么佳酿?
  人各有志兄弟分手
  1927年5月,陈毅到了武汉。这时,陈修和、陈孟熙和陈季让都在武汉。陈修和与陈孟熙于1925年在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陈修和学炮兵科,陈孟熙学政治科。陈季让则考上迁到武汉的军校第六期,兄弟们意外相聚。
  正值风雨如磐之时,兄弟们经常见面,政治见解各不相同,经常争论,但感情却很亲密。陈孟熙因为与陈毅的见解不同,曾竭力劝他脱离共产党,他坚决不肯。因理由不充足,说不过陈毅,哥哥被陈毅批驳得大哭起来,却也未能动摇陈毅的意志。陈修和看到这一点,感到阻止陈毅革命,只有徒伤兄弟们的情感,同意各走各的路。
  不久后,汪精卫宣布“分共”,白色恐怖笼罩武汉城乡。陈孟熙准备投入四川军阀刘存厚部。陈修和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1936年毕业于法国高等兵工学校,决心去上海搞造船工业。陈毅让陈季让回四川教书,自己则赶去南昌参加“八一”起义。
  在陈修和离开的那天,陈毅送他到武昌江边码头。陈修和只说了一句话:“请放心,为兄决不做对不起二弟的事!”但是在长期的政治斗争激流里,一个人的前进道路有很多制约因素,他当过蒋介石侍从室的副官,又被派去法国学习军械制造……
  意外得知胞兄消息
  1929年3月下旬,陈毅带领新编的红四军第一纵队,驻在江西瑞金附近的一个地主家里。地主的书房里,四壁上糊满了报纸。陈毅很久都没看到过报纸了,他喜出望外,凑上板壁阅读起来。
  让他惊喜的是,居然还是1月份的《新报》!还有一个熟悉的名字:“陈孟熙”!此时的陈孟熙已是刘存厚的少将,驻上海的代表,于是,陈毅辗转与他取得了联系。
  当年8月26日,一艘英国轮船到达上海。化装成工人的陈毅正准备挤进最杂乱的人流里混下船去,忽然发现陈孟熙和陈修和西装革履,胸佩“淞沪警备司令部”徽章,登上船来。“共匪”陈毅跟着他们顺利通过稽查口,驱车到了福州路的新苏旅馆。陈孟熙已在一层包租下一套房间,让陈“共匪”住里间,陈少将住外间,陈修和虽然回兵工厂,却也常去关照。兄弟几个还在上海照相馆照了张合影。
  原来,8月间中共中央来信,要红四军派人去上海参加政治局召开的军事会议,汇报红四军情况。红四军决定派陈毅去上海,他在厦门候船去香港转上海时,给陈孟熙发了一封快信,告诉了大致的船期。所以陈毅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上海得到诸多方便。
  10月1日,陈毅平安离开上海。兄弟一别,又是20正……
  “中将”厂长率部起义
  1946年3月间,蒋介石电召陆军总司令部和兵工署驻昆明办事处处长陈修和到南京。蒋介石问了陈修和关于云南部队的装备情况以后,又问他和陈毅的关系。在陈修和向蒋介石报告了以后,蒋介石对他说,应以党国为重,并指示他写信给陈毅,设法把陈毅拉到国民党这边来;如果陈毅肯过来,当以山东省主席兼集团军总司令重用之。
  陈修和当时就对蒋介石说,陈毅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很坚决,把他拉过来恐怕办不到;如以国共合作为前提,与他进行交谈,还不致遭到拒绝。
  解放军兵临沈阳时,蒋介石一方面对陈修和许愿,让他升任兵工署署长,一方面严令拆迁和破坏沈阳兵工厂,都被陈修和顶住了。沈阳易帜前夕,蒋介石派飞机接陈修和南下,还是没有如愿。沈阳兵工厂由陈修和领头护厂,解放军接收后,陈修和任厂长,三天做好准备,第四天立即开工。修好了仅有的几门155毫米重炮,在天津、太原战役中起了很大作用。
  陈修和到上海后,联络了200多人,又随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进军西南。他在与邓小平交谈中,不仅筹划了兵工生产,也画出了川渝铁路的蓝图。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0月21日,新中国总理周恩来任命陈修和为中央技术管理局副局长,后任政务院、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委员。
  不久,陈孟熙和夫人也到了上海。陈孟熙当过国民党第43军26师政治部主任,在国共战争中任川西师管区少将副司令官,1949年12月在四川乐山率部起义,作为起义将领被安排在上海工作,后任四川省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1986年4月12日病逝重庆。
  1998年,陈修和老人以101岁高龄离世,党和国家有关领导——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王忠禹、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及陈毅元帅的长子、中国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等同志出席了追悼会。
  (据《人民文摘》)
其他文献
凡有慈禧的清宫戏,总能听到“老佛爷”这个称呼。其实,“老佛爷”原是清代用来指称开国皇帝的。满人文康所著《儿女英雄传》,开卷第一回就说到正黄旗汉军一个安二老爷,“他的祖上,也曾跟着太汗老佛爷征过高丽,平过察哈尔”。这“老佛爷”指的便是开国的太宗皇帝皇太极。而开国皇帝之所以有此特别称呼,又与其“满洲”的族名有关。“满洲”原来是作“满住”的,而“满住”是“文殊”菩萨的音转。清朝的皇帝因崇信佛教而称“老佛
期刊
简单的婚礼  张洁清与彭真最初相识是在1935年,那时彭真刚刚从国民党的监狱里释放出来,暂住在北平的大义社。当时,与彭真有工作联系的是张洁清的姑姑张秀岩。为了不引起敌人的注意,姑姑常常让张洁清担任交通员,于是,张洁清开始与彭真有了初步的接触。1939年,张洁清被送到晋察冀党校学习。在这里,她遇到了几年未见的彭真。  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没有卿卿我我的缠绵,彭真与张洁清的爱情在平平淡淡的日子里越磨越
期刊
纵观全国的党史期刊,普遍存在投入不足、印量不大、效益不好的状况。面对纸质媒体普遍下滑,期刊市场不景气的新形势,党史期刊如何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寻求发展?《党史天地》经过几年的艰苦探索,找到了一条党史杂志走市场的出路。  创新思路告别正襟危坐  一般党史都离不开观点、史料与论述,读这样的党史,需要正襟危坐,往往学术性、知识性有余,趣味性、生动性不足。如何给读者有教育启迪,又有阅读趣味的党史读物呢?  
期刊
毛主席不吃江西人民的鱼  大约是1965年夏天,毛主席的专列到了江西,停在一个铁路岔道上。  那天上午,主席安排的是请当地领导同志到列车上开会、谈话。列车所停之处,道旁是水沟。在江西,有水即有鱼。主席在车上开会,我们工作人员没什么事,跟主席出差的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贾秋和提议,下水给主席摸鱼吃。  于是,干部队(警卫队)和我们部分工作人员一齐响应,男同志纷纷脱掉鞋子,挽起裤子下到水沟里摸起鱼来。  
期刊
建国初,书记处政治秘书室最初的主要工作是这样规定的:帮助毛泽东主席处理信函,为书记处领导读报,并完成书记处领导直接交办的工作。有些毛泽东的亲笔复信,也由政治秘书室抄录登记发出。毛泽东最初只是交代将他的复信登记发出,但田家英认为毛泽东的这些文稿具有保留意义,就吩咐办理的人,信件发出前先抄录一份留存。碰上毛泽东已经封口的信,也拆开抄录。一次,毛泽东将信交给政治秘书室不久,突然想到要稍做修改,随即索要,
期刊
从清朝末年到解放前夕,各路军阀、政客在中国大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在众多短命军阀中,就有这么一位实力派,执掌山西38年,长期屹立不倒,他就是阎锡山。那么,阎锡山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叱咤风云背后,他又有着怎样的家庭环境和独特的教子模式呢?  少壮早发迹  据说,阎家祖上在明末清初定居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今山西定襄县河边镇)。阎锡山发迹后,他父亲阎书堂从五台山请来一位举人,摇头晃脑,给阎家修了族谱。 
期刊
“一座桥、一座城和一个人的故事”  改革开放后,郭景兴也进入到“知天命”之年。郭景兴只身来到了卢沟桥筹建卢沟桥文物保管所,展现在他眼前的却只有一座卢沟桥和一座被日军炮轰过的宛平城。  他这个当时只管一个临时工的“所长”成了名副其实的“光杆司令”,“我在卢沟桥畔转了一大圈,也没找到一个立脚的地方,更不要说找间办公室了。”郭景兴犯了难,丰台区文化局领导来之前说得明明白白,编制暂时没有,人员暂时没有,你
期刊
政商的权钱交易  2015年3月31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刊文《千万不能跟党装两面人,耍两面派》,披露王敏案案情。  这篇报道中,一名姓赵的地产商频频现身。“近10年来,在王敏的力挺下,赵某的生意顺风顺水,财源广进……赵某则对王敏‘知恩图报’,先后向其行贿现金、房产、名人字画等钱物累计达人民币1800余万元。”这篇文章中提到的赵某,就是山东诚基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赵晋,其父为已落马的江苏省委
期刊
首提“两岸同属一个中国”  2012年3月22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会见了访问大陆的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这是二人之间的第5次会晤。此次“胡吴会”上,吴伯雄首提“一国两区”的概念,明确“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并大声说出“自己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吴伯雄的此番言论,在两岸间激起无限波澜。  吴伯雄所说的“一国两区”,即指一个国家两个地区(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他还强调了“一国两
期刊
杨尚昆曾说:“我们家在共产党处于地下状态时就有6个共产党员,这在当时是很少有的。”杨尚昆一家,父子兄弟姐妹13人均参加革命,曾被称为“当代杨家将”。而杨尚昆与杨白冰两兄弟,更是开创了“兄弟”掌军的先例……  杨闇公:“为国为民、壮怀激烈”  杨闇公,名尚述、尚达、字闇公,1898年出生,四川潼南县人(今属重庆市),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四川党团组织主要创建者和四川大革命运动的主要领导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