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华山,是江西省丰城市第一高峰。在玉华山下,有一个叫杜家村的小山村,村里住着一位叫杜济华的老人。在村民们心中,他就像屹立在玉华山下的一棵不老松,永远那么苍劲、高大。
“我在城里实在待不住”
我们从荷湖集镇往西出发.沿一条弯弯曲曲的山间水泥小道行驶,历经九曲十八弯,一个桃花源似的小山村赫然显现。但见满村翠竹茂林簇拥,流泉鸣鸟齐欢;新颖别致的齐整房舍、干净的村中巷道,还有村旁那条长年弹唱着清曲的小溪,村前池塘旁、广场上怡然惬意的老年人……
轻轻敲开一栋小楼的院门,一位精神矍铄、脸色红润的老人慈祥地笑着把我们迎进家门。这位老人就是杜济华,今年85岁,退休前为原丰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简朴有序、干净整洁。这是我们对杜老居室的第一印象。在丰城市区,杜老有着丰富的人脉关系和舒适的居住环境,退休后的他本可以在城里养尊处优,颐养天年。“村里的落后,让我在城里实在待不住啊!”当问及为何回村时,杜老打开了话匣子。
杜家村位于原希望乡的一个山旮旯里,有千余人口,村民们过的都是传统单调的山里生活。9年前,村里的现状不是简单的“脏、乱、差、穷”几个字能概括的。进村的道路一逢雨季就塌方堵塞,村里的巷道除了凸凹不一的土包槽坑之外,就是臭气烘烘的牛粪猪屎。祠堂里关着全村上百头耕牛,村中池塘中厚厚的青苔和漂着的腐叶,散发出腥膻的气味,连村民喝的水都有一种怪味。常梦此身回村转,满眼疮痍触惊心。杜老说,他回村几番都心情沉重,全村几乎没有一块干净的地方可以立脚,找不到一处可以放心停车的位置。这哪是人能安然居住的地方啊?
2007年春天,杜老决定从城里搬回村里去。老伴惊愕不已,儿女们婉言相劝:“都70多岁的人了,这不是拿不长的寿命去折腾吗?”
“退休不是退后去休,更不是万事皆休,而是退而不休。我就想用不多的生命尽力为村里做点事。”杜老很坚定地打了一个“给力”的手势。
“杜老的认真劲儿简直是在拼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村里的落后现状犹如一个人身上年久的痂瘤,要切割治疗并非易事。杜老自己出钱租了一辆大巴车,请40多名村民代表去了小港、梅林、尚庄等地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参观。回村后,他又领着村民代表们在杜家村里里外外都走了一遍。尔后他细问每一个人感受如何?大家一个个脸上发着烧,坐不住了。“村里确实太落后了,我们都穷怕了,想改变,可钱从哪来啊!”
“钱我老头子来想办法,大伙儿只要齐心做事就行。”看到村民们心里有了触动,杜老信心倍增。
言既出,行必果。此后的每一天,杜老几乎没有轻松过。在村里的日子,杜老拄着手杖不断地走东家、进西家,讲政策、作解释,团结发动村民共同把家乡整治好、建设好。不在村里的日子,杜老便马不停蹄地到市里各有关部门去讨政策、求支持,更多的时候他是去了省城南昌,与在那里工作的兒子一道揣着政策到处为村里建设“化缘”。当听说省环保厅有一项支持扶助偏远乡村环保绿化建设的政策项目时,杜老每天拄着手杖,带着一瓶开水,几片面包,连续三天泡在省环保厅。省环保厅的领导被这位古稀老人矢志改变家乡面貌的赤心韧劲所感动,于是派人随杜老一起来到杜家村实地了解情况。
“杜老的认真劲儿简直是在拼命!”村支书杜支根感动地说。
当看到村民们自发地站在村口迎接杜老时,省环保厅的同志感动了,回去研究后,决定给予杜家村资金扶助。杜老的感人事迹很快在省城南昌传开。南昌市园林处捐来了数以万计的樟树、油茶及桂花、柚子等果树苗:南昌市的一位老板派来了两名专业的技术人员到村里进行专业技术规划和指导。
好风凭借力。从2007年到2009年,仅仅3年时间,杜老与村干部们利用筹集到的建设资金大干快上。村里2000多米大小巷道全部水泥硬化,兴建了一个专门的牛栏场.建成了一个占地面积1800多平方米的停车场.将祠堂改建成了拥有藏书6000多册的文化中心。村前广场上,小桥流水,桃红柳绿,各类健身器材掩映在浓密的绿荫中。村庄四周到处是一排排果树,一片片茶林,面积达1000余亩。进村公路一侧,长达600多米的山坡青一色地用山岩石砌成一列整齐牢固的“城墙”,既可防止山体滑坡,又是一道十分引人注目的风景。同时,由村民入股的3个养猪场也在村西一处山脚建成。
“杜老,您该歇歇了.!”村民们搀扶着杜济华在村口小溪边坐下。眺望着西边玉华山顶那道红彤彤的晚霞,杜济华爽朗地说:“歇啥?我的精力还旺盛着呢。”
“从没见过这么好的老干部”
今日的杜家村,喻作“玉华山下世外桃源”并非言过其实。
村民杜细林说:“杜家村的今天,全靠了济华老伯有心用心.我从没见过这么好的老干部!”
2007年之前,村民饮水都是直接引自玉华山上的涧泉.没有经过任何过滤设施的水让村民饮用了一代又一代.也直接影响了村民的身体健康。杜老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自己掏出5万元购来三层过滤消毒设施,解决了一千多村民干净健康饮水的难题。大半辈子从事宣传文化工作的杜老深知文化对村里发展的重要性,他个人又一次性掏出5万元为村里建了一个文化中心。这些年,杜老有一些习惯性的做法:每年的重阳节,他要把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全部邀请到家吃一顿长寿宴;每年的六一儿童节,他要为村里的每个孩子送上一个新书包或一套新文具:每年村里考上大学的孩子都可以从杜老手上领到一个助学红包:村里修路钱不够,他先后拿出近20万元……9年来,杜老个人拿出了40余万元为村里做好事办实事,这几乎是他的全部退休金。
“夜眠不足三尺,每日不过三餐。钱对我来说已不重要了,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村里变了模样,百年之后也好安心瞑目。”杜老笑着说。
9年来.杜老的心已安放在这个距市区60多公里的偏远小山村。如今,杜老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早间晚间准时看看报纸摘要,收看电视新闻,上午下午便到村里四处转转,关注每家事,倾听每家言。逢周末或节假日,他常会坐在村中广场给孩子们讲红色故事。他在村里很有威信,谁家出现纠纷,他一出面准能解决;村里有人争强斗胜,他一出现便风平浪静;孩子们很亲近杜老,每每见到他总是欢快地喊“太爷爷好!”
“人,要像一棵树一样活着。成材了,你要么就把自己当一根栋梁使用,要么你就让自己成为一把伞,让他人乘凉。即使老了,你也要让自己成为柴火,为人取暖作炊。”杜老这番朴实动情的话,让我们真正理解了他的无私情怀。
“我在城里实在待不住”
我们从荷湖集镇往西出发.沿一条弯弯曲曲的山间水泥小道行驶,历经九曲十八弯,一个桃花源似的小山村赫然显现。但见满村翠竹茂林簇拥,流泉鸣鸟齐欢;新颖别致的齐整房舍、干净的村中巷道,还有村旁那条长年弹唱着清曲的小溪,村前池塘旁、广场上怡然惬意的老年人……
轻轻敲开一栋小楼的院门,一位精神矍铄、脸色红润的老人慈祥地笑着把我们迎进家门。这位老人就是杜济华,今年85岁,退休前为原丰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简朴有序、干净整洁。这是我们对杜老居室的第一印象。在丰城市区,杜老有着丰富的人脉关系和舒适的居住环境,退休后的他本可以在城里养尊处优,颐养天年。“村里的落后,让我在城里实在待不住啊!”当问及为何回村时,杜老打开了话匣子。
杜家村位于原希望乡的一个山旮旯里,有千余人口,村民们过的都是传统单调的山里生活。9年前,村里的现状不是简单的“脏、乱、差、穷”几个字能概括的。进村的道路一逢雨季就塌方堵塞,村里的巷道除了凸凹不一的土包槽坑之外,就是臭气烘烘的牛粪猪屎。祠堂里关着全村上百头耕牛,村中池塘中厚厚的青苔和漂着的腐叶,散发出腥膻的气味,连村民喝的水都有一种怪味。常梦此身回村转,满眼疮痍触惊心。杜老说,他回村几番都心情沉重,全村几乎没有一块干净的地方可以立脚,找不到一处可以放心停车的位置。这哪是人能安然居住的地方啊?
2007年春天,杜老决定从城里搬回村里去。老伴惊愕不已,儿女们婉言相劝:“都70多岁的人了,这不是拿不长的寿命去折腾吗?”
“退休不是退后去休,更不是万事皆休,而是退而不休。我就想用不多的生命尽力为村里做点事。”杜老很坚定地打了一个“给力”的手势。
“杜老的认真劲儿简直是在拼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村里的落后现状犹如一个人身上年久的痂瘤,要切割治疗并非易事。杜老自己出钱租了一辆大巴车,请40多名村民代表去了小港、梅林、尚庄等地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参观。回村后,他又领着村民代表们在杜家村里里外外都走了一遍。尔后他细问每一个人感受如何?大家一个个脸上发着烧,坐不住了。“村里确实太落后了,我们都穷怕了,想改变,可钱从哪来啊!”
“钱我老头子来想办法,大伙儿只要齐心做事就行。”看到村民们心里有了触动,杜老信心倍增。
言既出,行必果。此后的每一天,杜老几乎没有轻松过。在村里的日子,杜老拄着手杖不断地走东家、进西家,讲政策、作解释,团结发动村民共同把家乡整治好、建设好。不在村里的日子,杜老便马不停蹄地到市里各有关部门去讨政策、求支持,更多的时候他是去了省城南昌,与在那里工作的兒子一道揣着政策到处为村里建设“化缘”。当听说省环保厅有一项支持扶助偏远乡村环保绿化建设的政策项目时,杜老每天拄着手杖,带着一瓶开水,几片面包,连续三天泡在省环保厅。省环保厅的领导被这位古稀老人矢志改变家乡面貌的赤心韧劲所感动,于是派人随杜老一起来到杜家村实地了解情况。
“杜老的认真劲儿简直是在拼命!”村支书杜支根感动地说。
当看到村民们自发地站在村口迎接杜老时,省环保厅的同志感动了,回去研究后,决定给予杜家村资金扶助。杜老的感人事迹很快在省城南昌传开。南昌市园林处捐来了数以万计的樟树、油茶及桂花、柚子等果树苗:南昌市的一位老板派来了两名专业的技术人员到村里进行专业技术规划和指导。
好风凭借力。从2007年到2009年,仅仅3年时间,杜老与村干部们利用筹集到的建设资金大干快上。村里2000多米大小巷道全部水泥硬化,兴建了一个专门的牛栏场.建成了一个占地面积1800多平方米的停车场.将祠堂改建成了拥有藏书6000多册的文化中心。村前广场上,小桥流水,桃红柳绿,各类健身器材掩映在浓密的绿荫中。村庄四周到处是一排排果树,一片片茶林,面积达1000余亩。进村公路一侧,长达600多米的山坡青一色地用山岩石砌成一列整齐牢固的“城墙”,既可防止山体滑坡,又是一道十分引人注目的风景。同时,由村民入股的3个养猪场也在村西一处山脚建成。
“杜老,您该歇歇了.!”村民们搀扶着杜济华在村口小溪边坐下。眺望着西边玉华山顶那道红彤彤的晚霞,杜济华爽朗地说:“歇啥?我的精力还旺盛着呢。”
“从没见过这么好的老干部”
今日的杜家村,喻作“玉华山下世外桃源”并非言过其实。
村民杜细林说:“杜家村的今天,全靠了济华老伯有心用心.我从没见过这么好的老干部!”
2007年之前,村民饮水都是直接引自玉华山上的涧泉.没有经过任何过滤设施的水让村民饮用了一代又一代.也直接影响了村民的身体健康。杜老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自己掏出5万元购来三层过滤消毒设施,解决了一千多村民干净健康饮水的难题。大半辈子从事宣传文化工作的杜老深知文化对村里发展的重要性,他个人又一次性掏出5万元为村里建了一个文化中心。这些年,杜老有一些习惯性的做法:每年的重阳节,他要把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全部邀请到家吃一顿长寿宴;每年的六一儿童节,他要为村里的每个孩子送上一个新书包或一套新文具:每年村里考上大学的孩子都可以从杜老手上领到一个助学红包:村里修路钱不够,他先后拿出近20万元……9年来,杜老个人拿出了40余万元为村里做好事办实事,这几乎是他的全部退休金。
“夜眠不足三尺,每日不过三餐。钱对我来说已不重要了,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村里变了模样,百年之后也好安心瞑目。”杜老笑着说。
9年来.杜老的心已安放在这个距市区60多公里的偏远小山村。如今,杜老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早间晚间准时看看报纸摘要,收看电视新闻,上午下午便到村里四处转转,关注每家事,倾听每家言。逢周末或节假日,他常会坐在村中广场给孩子们讲红色故事。他在村里很有威信,谁家出现纠纷,他一出面准能解决;村里有人争强斗胜,他一出现便风平浪静;孩子们很亲近杜老,每每见到他总是欢快地喊“太爷爷好!”
“人,要像一棵树一样活着。成材了,你要么就把自己当一根栋梁使用,要么你就让自己成为一把伞,让他人乘凉。即使老了,你也要让自己成为柴火,为人取暖作炊。”杜老这番朴实动情的话,让我们真正理解了他的无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