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过《源氏物语》的人都知道,故事中的主人公“光源氏”并非是他的真实姓名,而是一个绰号。“光”是取自“光彩照人”之意,“源氏”则是他被降下臣籍之后的赐姓,因此丰子恺译本中又称之为“光华公子”。他原本是桐壶帝最疼爱的第二皇子,为何不但没能被立为皇太子,甚至连皇子的身份也被剥夺?虽然故事中说,桐壶帝是出于爱护光源氏的考虑,才做出如此判断。但对于中国的读者,或许还是不易理解。为了能让大家明白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在此对日本古代的“降下臣籍”做个简单的介绍。
一、降下臣籍与日本古代的氏姓制度
首先,何为降下臣籍。降下臣籍与赐姓其实是同一个概念。因为自古以来,日本人相信天皇家是神的后代,是没有姓氏的。而日本的氏姓制度与中国的姓氏有所不同,更接近于印度的种姓制度。氏姓分为“氏”与“姓”两部分,“氏”类似于血缘集团,“姓”则代表所处的等级。例如平安时代常见的“藤原”“源”“平”都属于氏,它们的姓都是“朝臣”,所以氏姓全称是“藤原朝臣”“源朝臣”“平朝臣”。大化改新之前,主要存在着臣、连、君、公、别、直、造、首、史等二十多个姓。天武天皇十三年(684年),天皇对氏姓制度进行改革,重新规定了八种姓,分别为真人、朝臣、宿祢、忌寸、道师、臣、连、稻直,这被称为“八色姓”。本来,这些氏姓是根据各氏族与皇族的亲疏关系赐予的,当然只包括其他氏族,并不包括皇族本身。
皇族是指天皇的亲族,但不包括所有天皇的子孙后代。日本《养老令·继嗣部》“皇兄弟条”中明确规定:“凡皇兄弟皇子,皆为亲王(女帝子亦同)。以外并为诸王。自亲王五世,虽得王名,不在皇亲之限。”该条集解中进一步解释:“五世仅得王名,至六世必赐姓成臣。”也就是说,皇亲实际上包括天皇(包括女帝在内)的兄弟以及从天皇以下至四世(即皇子、皇孙、皇曾孙、皇玄孙)在内的皇室亲族成员。天皇的五世孙虽然也称为王,但不属于皇亲的范围,到了六世孙则开始自动脱离皇籍,成为人臣。①虽然在奈良时代也曾出现过葛城王和佐为王兄弟两个要求赐姓橘宿祢②,以及舍人亲王和新田部亲王申请赐姓臣、连等事件③,但属于少数情况。而且葛城王兄弟二人已经是敏达天皇的五世孙,本已经快脱离皇族;而舍人亲王和新田部亲王虽然是天武天皇的皇子,但申请赐姓时已经是圣武天皇④在位时期,两人与天皇血缘关系已远,而且此举恐怕有避嫌的意味。因为圣武天皇与皇后光明子之间所生皇太子年仅2岁就死去,因怀疑是长屋王诅咒所致,使皇族重臣长屋王惨遭灭门。圣武天皇后来一直没有男性继承人诞生,因此皇位归属悬而未决。两亲王恐怕是为避免被疑觊觎皇位,才一起申请赐姓。当然最终并没有被应允。此外,还有一些皇族因为行为不端等原因,被取消了身份。只是奈良时代的皇族赐姓,一般都是与在位天皇血缘较远的皇亲,而且数量不多。
但是到了平安时代就不同了。第一代桓武天皇就赐姓了一百多位皇族,其中还包括自己的三位皇子。这也是第一次给在位天皇皇子赐姓。此后的嵯峨天皇一生共生育了子女50人,其中有32人被赐姓“源朝臣”,这些人以及后代被称为“嵯峨源氏”。这样大规模的赐姓,源于亲王数量巨大,朝廷负担其费用日益艰难。至于为何取“源”这个字,是为了让这些皇子女们不要忘记与皇族是同源之故。而姓没有用真人而用了朝臣,因为从奈良时代开始,藤原氏渐渐扩大势力,已经成为朝廷中最大的氏族,甚至连皇族都无法与之对抗。藤原氏的姓是朝臣,因此朝臣渐渐超过真人而变为最高贵的姓。除了嵯峨源氏以外,还有文德、清和、阳成、光孝、宇多、醍醐、村上、花山等源氏,其中以镰仓幕府创始人源赖朝所属的清和源氏最为有名,而朝廷大臣中的源氏多出自嵯峨和醍醐两位天皇的后代。因为源氏多是赐予天皇的皇子女的,因此光源氏身为桐壶帝的第二皇子,自然也被赐姓“源朝臣”,按照源氏的命名规则,应该称为“桐壶源氏”。所有被赐姓的皇子女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母亲出身比较卑微,皇后女御所生的皇子女是没有被赐姓的。而光源氏因为母亲只是一介更衣,又没有有力的后援,因此被降下臣籍也属于意料之中。
二、“无品亲王”与位极人臣
那么,究竟是身为皇族好,还是被降下臣籍好呢?既然皇族是最为尊贵的身份,那么为何桐壶帝还要把光源氏降为臣籍呢?原本,天皇的皇子女从诞生之时起就自动称为亲王(皇子),内亲王(皇女),不需要授予称号。但从淳和天皇天平宝字三年(759年)开始,只有天皇进行“亲王宣下”,才能称为(内)亲王,否则只能称皇子或者皇女。号令打倒平家的以仁王就是没有得到亲王宣下的后白河皇子,因此只能称之为“王”而不是“亲王”。而亲王又分为一品到四品以及没有品位的无品亲王,根据品级的不同,所享受的待遇也截然不同。亲王除了本人有品级,子孙也有荫位,到了年龄自然会被授予位阶。经济上,除了有品田,还有食封和时服料。如果亲王担任官职,还可以获得相应职田、职封、季禄等,当然这些不是每个亲王都有的。所以像紫姬的父亲兵部卿亲王这样有职务的亲王,日子应该过得还不错。但像宇治的八亲王这样无官无职的亲王,生活就会困窘很多。在奈良时代,亲王可以担任很多实职,如舍人亲王、新田部亲王等,都是掌握朝廷大权的一品亲王。而平安时代,亲王渐渐只担任虚职,如中务卿、式部卿、兵部卿、弹正尹、大宰帅、常陆守、上野守、上总守等。其中,以式部卿等八省卿地位为高,必须以四品以上亲王任官,地方的国守地位偏低。由此可见,紫姬的父亲兵部卿亲王要比末摘花的父亲常陆亲王地位高。而以光源氏母亲的出身,桐壶帝认为只能给他个“无品亲王”,或许结果就像常陆亲王一样凄惨。
此外,像刚才所述的那些亲王的收入,都是《养老令》中规定的,而《养老令》是奈良时代的法令,当时中央集权还比较有力,班田制也贯彻的比较好,天皇的子女相对人数较少,因此可以得到实现。而进入平安时代以后,班田制逐渐崩溃,被庄园制所取代,而皇子女的数量也剧增,这才有了“嵯峨源氏”和淳和天皇的“亲王宣下”制度。亲王的经济状况好坏,除了取决于品位外,更多的是依赖于与现任天皇的亲疏关系。与天皇亲近的,可以得到更多庄园的寄进,财富也能得到积累。与天皇疏远的,则会渐渐没落。为什么末摘花会如此贫困潦倒,也与他父亲去世后,没有人照应她有关。虽然光源氏深受父亲桐壶帝喜爱,但在桐壶帝死后,他一个人没有后援,必然会遭到弘徽殿女御的打压,最终结果恐怕比末摘花还要悲惨。 而作为臣子的光源氏,不但可以与朝廷实力派的左大臣联姻,而且不断加官进爵,为自己的亲生儿子冷泉帝作辅佐人,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和财富。这些都是他作为皇子而得不到的。就像嵯峨源氏的源信、源融、源常都官至左大臣,可算位极人臣。醍醐源氏的源高明、源兼明也同样官至左大臣,其后代一直在平安朝作为上层贵族活跃着。作为大臣的源兼明受到藤原氏的忌惮,甚至出现了将身为左大臣的他重新恢复皇族身份的事件。因为皇族不可以担任大臣,因此源兼明只得变成兼明亲王,担任了中务卿的闲职。由此可见,如果是无能的皇子,或许当个无品亲王足矣。但像光源氏这样有才能的人物,降为人臣才能最大发挥他的才智。此外,降为臣籍能够避免他再次卷入皇位之争,不会像失势的八亲王那样落魄,桐壶帝应该是综合考虑到这些,才决定将他降为臣籍的。
三、废立皇储与摄关政治
那么,桐壶帝为何不能立光源氏为皇太子呢?在我国,皇帝立太子是可以凭个人好恶,而不需要顾忌外戚。甚至有些皇帝故意选择外戚力量薄弱的作太子,以防止外戚做大。就像汉武帝立太子弗陵时,将其母亲杀死,可以算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了。但日本平安时代却与此大不相同,所谓的摄关政治,其实就是外戚掌权的政治,而且都是藤原氏一族代代相传。藤原氏通过将女儿送入天皇后宫,与天皇生下皇子,再令皇子继承皇位,作为天皇的外祖父来掌控朝廷。这些外戚不但可以左右朝廷政治,甚至可以废立天皇。例如第一代关白藤原基经,就废除了阳成天皇,而改立了光孝天皇。藤原道长将身体不好的三条天皇逼的退位,将自己的外孙送上天皇宝座。后来又迫使三条天皇的皇子敦明亲王自己辞去了皇太子之位,以保证下一任天皇都是自己的血亲。不用说光源氏这种母系家族完全不存在的例子,像文德天皇的第一皇子惟乔亲王,母系是纪氏出身,虽然母系家族尚存,但因地位低下,力量薄弱,仍没能被立为太子。一条天皇的第一皇子敦康亲王,母亲是皇后定子,外祖父是关白藤原道隆,本来毫无疑问可以当上皇太子,只是因为外祖父早逝,也不得不被藤原道长的外孙所替代,无缘皇位。此种例子,在平安时代不胜枚举。
因此,光源氏基本上没有可能被立为太子。即使被立为皇太子,也不能保证顺利即位。如第一代摄政藤原良房陷害当时的皇太子恒贞亲王,将自己的外甥道康亲王扶上了皇位。即使侥幸即位,也未必过得舒心。花山天皇因为外祖父早逝,缺少有力后援,即位两年就被藤原氏骗得退位。三条天皇一直郁郁不得志,经常向右大臣藤原实资偷偷抱怨道长的蛮横。其实桐壶帝自己也要顾忌右大臣家的势力,虽然对弘徽殿女御诸多不满,也无法对她任意处置。可能正因为如此,他才更不想让自己最爱的儿子步自己的后尘。
四、结语
综上所述,桐壶帝当年确实是为光源氏着想,才将他降为臣籍。因为皇子降为臣籍之后可以叙位,得到相应的官职,而且其初始位阶在四位,比其他人快了很多。《源氏物语》中,光源氏十七岁就是中将,十八岁时正三位,已经位列公卿。虽然中间一度失势,再次回归朝廷时官居权大纳言,二十九岁内大臣,三十二岁从一位,三十三岁太政大臣,可谓位极人臣。因为冷泉帝的原因,三十九岁时光源氏成为准太上天皇。虽然他没有成为天皇,却享受了与天皇相同的待遇。冷泉帝甚至想将光源氏恢复皇族身份,让位给他,最终因光源氏固辞而作罢。这也不是没有先例,宇多天皇就曾经被降下臣籍,赐姓源氏,名定省。后因父亲光孝天皇去世,被藤原基经立为皇太子,又恢复了皇族身份并继承皇位。如果光源氏真的有意做天皇,也不是没有可能。如此看来,桐壶帝让光源氏降下臣籍可谓“有百益而无一害”,当然这种结果不是在他意料之中的。
注释:
①《古代日本皇亲赐姓的演变及其原因》
②《续日本纪》电子版
③由葛城王等人的上奏内容可知。
④圣武天皇是天武天皇的曾孙。
参考文献:
[1][日]紫式部:《源氏物语》,丰子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章林.古代日本皇亲赐姓的演变及其原因.古代文明,2012(04).
一、降下臣籍与日本古代的氏姓制度
首先,何为降下臣籍。降下臣籍与赐姓其实是同一个概念。因为自古以来,日本人相信天皇家是神的后代,是没有姓氏的。而日本的氏姓制度与中国的姓氏有所不同,更接近于印度的种姓制度。氏姓分为“氏”与“姓”两部分,“氏”类似于血缘集团,“姓”则代表所处的等级。例如平安时代常见的“藤原”“源”“平”都属于氏,它们的姓都是“朝臣”,所以氏姓全称是“藤原朝臣”“源朝臣”“平朝臣”。大化改新之前,主要存在着臣、连、君、公、别、直、造、首、史等二十多个姓。天武天皇十三年(684年),天皇对氏姓制度进行改革,重新规定了八种姓,分别为真人、朝臣、宿祢、忌寸、道师、臣、连、稻直,这被称为“八色姓”。本来,这些氏姓是根据各氏族与皇族的亲疏关系赐予的,当然只包括其他氏族,并不包括皇族本身。
皇族是指天皇的亲族,但不包括所有天皇的子孙后代。日本《养老令·继嗣部》“皇兄弟条”中明确规定:“凡皇兄弟皇子,皆为亲王(女帝子亦同)。以外并为诸王。自亲王五世,虽得王名,不在皇亲之限。”该条集解中进一步解释:“五世仅得王名,至六世必赐姓成臣。”也就是说,皇亲实际上包括天皇(包括女帝在内)的兄弟以及从天皇以下至四世(即皇子、皇孙、皇曾孙、皇玄孙)在内的皇室亲族成员。天皇的五世孙虽然也称为王,但不属于皇亲的范围,到了六世孙则开始自动脱离皇籍,成为人臣。①虽然在奈良时代也曾出现过葛城王和佐为王兄弟两个要求赐姓橘宿祢②,以及舍人亲王和新田部亲王申请赐姓臣、连等事件③,但属于少数情况。而且葛城王兄弟二人已经是敏达天皇的五世孙,本已经快脱离皇族;而舍人亲王和新田部亲王虽然是天武天皇的皇子,但申请赐姓时已经是圣武天皇④在位时期,两人与天皇血缘关系已远,而且此举恐怕有避嫌的意味。因为圣武天皇与皇后光明子之间所生皇太子年仅2岁就死去,因怀疑是长屋王诅咒所致,使皇族重臣长屋王惨遭灭门。圣武天皇后来一直没有男性继承人诞生,因此皇位归属悬而未决。两亲王恐怕是为避免被疑觊觎皇位,才一起申请赐姓。当然最终并没有被应允。此外,还有一些皇族因为行为不端等原因,被取消了身份。只是奈良时代的皇族赐姓,一般都是与在位天皇血缘较远的皇亲,而且数量不多。
但是到了平安时代就不同了。第一代桓武天皇就赐姓了一百多位皇族,其中还包括自己的三位皇子。这也是第一次给在位天皇皇子赐姓。此后的嵯峨天皇一生共生育了子女50人,其中有32人被赐姓“源朝臣”,这些人以及后代被称为“嵯峨源氏”。这样大规模的赐姓,源于亲王数量巨大,朝廷负担其费用日益艰难。至于为何取“源”这个字,是为了让这些皇子女们不要忘记与皇族是同源之故。而姓没有用真人而用了朝臣,因为从奈良时代开始,藤原氏渐渐扩大势力,已经成为朝廷中最大的氏族,甚至连皇族都无法与之对抗。藤原氏的姓是朝臣,因此朝臣渐渐超过真人而变为最高贵的姓。除了嵯峨源氏以外,还有文德、清和、阳成、光孝、宇多、醍醐、村上、花山等源氏,其中以镰仓幕府创始人源赖朝所属的清和源氏最为有名,而朝廷大臣中的源氏多出自嵯峨和醍醐两位天皇的后代。因为源氏多是赐予天皇的皇子女的,因此光源氏身为桐壶帝的第二皇子,自然也被赐姓“源朝臣”,按照源氏的命名规则,应该称为“桐壶源氏”。所有被赐姓的皇子女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母亲出身比较卑微,皇后女御所生的皇子女是没有被赐姓的。而光源氏因为母亲只是一介更衣,又没有有力的后援,因此被降下臣籍也属于意料之中。
二、“无品亲王”与位极人臣
那么,究竟是身为皇族好,还是被降下臣籍好呢?既然皇族是最为尊贵的身份,那么为何桐壶帝还要把光源氏降为臣籍呢?原本,天皇的皇子女从诞生之时起就自动称为亲王(皇子),内亲王(皇女),不需要授予称号。但从淳和天皇天平宝字三年(759年)开始,只有天皇进行“亲王宣下”,才能称为(内)亲王,否则只能称皇子或者皇女。号令打倒平家的以仁王就是没有得到亲王宣下的后白河皇子,因此只能称之为“王”而不是“亲王”。而亲王又分为一品到四品以及没有品位的无品亲王,根据品级的不同,所享受的待遇也截然不同。亲王除了本人有品级,子孙也有荫位,到了年龄自然会被授予位阶。经济上,除了有品田,还有食封和时服料。如果亲王担任官职,还可以获得相应职田、职封、季禄等,当然这些不是每个亲王都有的。所以像紫姬的父亲兵部卿亲王这样有职务的亲王,日子应该过得还不错。但像宇治的八亲王这样无官无职的亲王,生活就会困窘很多。在奈良时代,亲王可以担任很多实职,如舍人亲王、新田部亲王等,都是掌握朝廷大权的一品亲王。而平安时代,亲王渐渐只担任虚职,如中务卿、式部卿、兵部卿、弹正尹、大宰帅、常陆守、上野守、上总守等。其中,以式部卿等八省卿地位为高,必须以四品以上亲王任官,地方的国守地位偏低。由此可见,紫姬的父亲兵部卿亲王要比末摘花的父亲常陆亲王地位高。而以光源氏母亲的出身,桐壶帝认为只能给他个“无品亲王”,或许结果就像常陆亲王一样凄惨。
此外,像刚才所述的那些亲王的收入,都是《养老令》中规定的,而《养老令》是奈良时代的法令,当时中央集权还比较有力,班田制也贯彻的比较好,天皇的子女相对人数较少,因此可以得到实现。而进入平安时代以后,班田制逐渐崩溃,被庄园制所取代,而皇子女的数量也剧增,这才有了“嵯峨源氏”和淳和天皇的“亲王宣下”制度。亲王的经济状况好坏,除了取决于品位外,更多的是依赖于与现任天皇的亲疏关系。与天皇亲近的,可以得到更多庄园的寄进,财富也能得到积累。与天皇疏远的,则会渐渐没落。为什么末摘花会如此贫困潦倒,也与他父亲去世后,没有人照应她有关。虽然光源氏深受父亲桐壶帝喜爱,但在桐壶帝死后,他一个人没有后援,必然会遭到弘徽殿女御的打压,最终结果恐怕比末摘花还要悲惨。 而作为臣子的光源氏,不但可以与朝廷实力派的左大臣联姻,而且不断加官进爵,为自己的亲生儿子冷泉帝作辅佐人,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和财富。这些都是他作为皇子而得不到的。就像嵯峨源氏的源信、源融、源常都官至左大臣,可算位极人臣。醍醐源氏的源高明、源兼明也同样官至左大臣,其后代一直在平安朝作为上层贵族活跃着。作为大臣的源兼明受到藤原氏的忌惮,甚至出现了将身为左大臣的他重新恢复皇族身份的事件。因为皇族不可以担任大臣,因此源兼明只得变成兼明亲王,担任了中务卿的闲职。由此可见,如果是无能的皇子,或许当个无品亲王足矣。但像光源氏这样有才能的人物,降为人臣才能最大发挥他的才智。此外,降为臣籍能够避免他再次卷入皇位之争,不会像失势的八亲王那样落魄,桐壶帝应该是综合考虑到这些,才决定将他降为臣籍的。
三、废立皇储与摄关政治
那么,桐壶帝为何不能立光源氏为皇太子呢?在我国,皇帝立太子是可以凭个人好恶,而不需要顾忌外戚。甚至有些皇帝故意选择外戚力量薄弱的作太子,以防止外戚做大。就像汉武帝立太子弗陵时,将其母亲杀死,可以算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了。但日本平安时代却与此大不相同,所谓的摄关政治,其实就是外戚掌权的政治,而且都是藤原氏一族代代相传。藤原氏通过将女儿送入天皇后宫,与天皇生下皇子,再令皇子继承皇位,作为天皇的外祖父来掌控朝廷。这些外戚不但可以左右朝廷政治,甚至可以废立天皇。例如第一代关白藤原基经,就废除了阳成天皇,而改立了光孝天皇。藤原道长将身体不好的三条天皇逼的退位,将自己的外孙送上天皇宝座。后来又迫使三条天皇的皇子敦明亲王自己辞去了皇太子之位,以保证下一任天皇都是自己的血亲。不用说光源氏这种母系家族完全不存在的例子,像文德天皇的第一皇子惟乔亲王,母系是纪氏出身,虽然母系家族尚存,但因地位低下,力量薄弱,仍没能被立为太子。一条天皇的第一皇子敦康亲王,母亲是皇后定子,外祖父是关白藤原道隆,本来毫无疑问可以当上皇太子,只是因为外祖父早逝,也不得不被藤原道长的外孙所替代,无缘皇位。此种例子,在平安时代不胜枚举。
因此,光源氏基本上没有可能被立为太子。即使被立为皇太子,也不能保证顺利即位。如第一代摄政藤原良房陷害当时的皇太子恒贞亲王,将自己的外甥道康亲王扶上了皇位。即使侥幸即位,也未必过得舒心。花山天皇因为外祖父早逝,缺少有力后援,即位两年就被藤原氏骗得退位。三条天皇一直郁郁不得志,经常向右大臣藤原实资偷偷抱怨道长的蛮横。其实桐壶帝自己也要顾忌右大臣家的势力,虽然对弘徽殿女御诸多不满,也无法对她任意处置。可能正因为如此,他才更不想让自己最爱的儿子步自己的后尘。
四、结语
综上所述,桐壶帝当年确实是为光源氏着想,才将他降为臣籍。因为皇子降为臣籍之后可以叙位,得到相应的官职,而且其初始位阶在四位,比其他人快了很多。《源氏物语》中,光源氏十七岁就是中将,十八岁时正三位,已经位列公卿。虽然中间一度失势,再次回归朝廷时官居权大纳言,二十九岁内大臣,三十二岁从一位,三十三岁太政大臣,可谓位极人臣。因为冷泉帝的原因,三十九岁时光源氏成为准太上天皇。虽然他没有成为天皇,却享受了与天皇相同的待遇。冷泉帝甚至想将光源氏恢复皇族身份,让位给他,最终因光源氏固辞而作罢。这也不是没有先例,宇多天皇就曾经被降下臣籍,赐姓源氏,名定省。后因父亲光孝天皇去世,被藤原基经立为皇太子,又恢复了皇族身份并继承皇位。如果光源氏真的有意做天皇,也不是没有可能。如此看来,桐壶帝让光源氏降下臣籍可谓“有百益而无一害”,当然这种结果不是在他意料之中的。
注释:
①《古代日本皇亲赐姓的演变及其原因》
②《续日本纪》电子版
③由葛城王等人的上奏内容可知。
④圣武天皇是天武天皇的曾孙。
参考文献:
[1][日]紫式部:《源氏物语》,丰子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章林.古代日本皇亲赐姓的演变及其原因.古代文明,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