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温阳强心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影响。方法 60例阳虚水泛型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分别给予温阳强心方、依那普利片治疗4周,对比2组的心功能疗效、心衰积分及证候疗效,并对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进行比较。结果 心功能疗效及心衰积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其下降幅度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阳强心方可改善CHF患者心功能和心衰癥状,降低AngⅡ、ALD水平,中医证候疗效优于依那普利片。
关键词:温阳强心方;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3.007
中图分类号:R259.4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3-0014-03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心脏病终末阶段所表现出的严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和主要死因。CHF病情常恶化迅速,预后极差,病死率极高[1]。CHF属中医学“喘证”、“心悸”、“水肿”、“痰饮”等范畴。温阳强心方基于中医重阳理论立法组方,为了探讨其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笔者采用该方对30例CHF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自2010年4月-2011年2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7.63±5.62)岁,平均病程(8.23±4.23)年,心功能Ⅱ级16例、Ⅲ级14例,基础病为冠心病19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11例;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9.07±4.35)岁,平均病程(7.70±4.19)年,心功能Ⅱ级17例、Ⅲ级13例,基础病为冠心病20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10例。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Framingham标准[2]及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3]。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辨证为阳虚水泛型。主症:心悸气喘或不得卧,咯吐泡沫痰,面肢浮肿,畏寒肢冷。次症:烦躁出汗,颜面灰白,口唇青紫,尿少腹胀,或伴胸水、腹水。舌脉:舌黯淡或黯红,苔白滑,脉细促或结代。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CHF诊断标准,心功能NYHA分级Ⅱ~Ⅲ级,且符合中医阳虚水泛型辨证标准;②年龄45~65岁;③基础病为冠心病或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心功能NYHA分级Ⅰ或Ⅳ级,或不符合中医阳虚水泛证候辨证标准;②合并肝、肾、内分泌系统、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④双侧肾动脉狭窄;⑤血肌酐升高[>225.2 ?mol/L (3 mg/dL)];⑥高血钾症(>5.5 mmol/L);⑦低血压[收缩压<90 mm Hg(1 mm Hg=0.133 kPa)];⑧曾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有血管神经性水肿、无尿性肾衰竭等致命性不良反应者;⑨患者依从性差或精神异常,不配合检查及资料不全者;⑩凡能增加死亡率的因素,如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梗阻型心肌病、未修补的瓣膜病、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填塞、肺栓塞,有明显感染者,以及没有控制的高血压等。
2 方法
2.1 病例分组
符合本试验纳入标准的患者,严格按照入选时间的先后顺序,给予随机号,按照随机号所对应的分组分为2组。依据随机平行对照方法进行临床研究。
2.2 治疗方法
2.2.1 基础治疗 2组患者均维持原有冠心病或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治疗方案不变。治疗期间均低盐低脂饮食,必要时吸氧,并注意酸碱平衡和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2.2.2 治疗组 在原发病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阳强心方(制附片25 g,干姜25 g,红参10 g,甘草10 g等),早晚各1包,4周为1个疗程。饮片由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提供,放于专用药物袋中加冷水浸泡30 min,每次煎3剂,水量约2 000 mL,采用北京东华原煎药机(System Model YEF-20)煎煮,温度设置为120 ℃,时间为90 min(附片先煎1 h)。煎药完毕采用真空包装,每包125 mL,冷藏。
2.2.3 对照组 在原发病治疗基础上加用依那普利片(扬子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6567),初始剂量2.5 mg,每日1次。目标剂量10.0 mg,每日1次。4周为1个疗程。
2.3 观察指标
2.3.1 症状 观察心悸、气喘、畏寒、咳嗽、咳吐泡沫痰改善情况,并判断心功能分级变化。
2.3.2 体征 观察肺部啰音,肝大,水肿,口唇发绀,颈静脉怒张,第三心音,舌、脉象等改善情况。
2.3.3 理化检查 ①心电图;②胸部X线;③心脏彩超;④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采用双抗体一步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试剂盒购于美国RD公司。
2.3.4 安全性观察 ①治疗前后检测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②详细记录试验期间不良反应事件,如实记录其严重程度及采取的处理措施,以客观评价药物安全性。 2.4 疗效标准
2.4.1 心功能疗效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显效:心衰基本控制或心功能提高2级以上(含2级)者;有效:心功能提高1级,但不足2级者;无效:心功能提高不及1级者;恶化:心功能恶化1级或1级以上者。
2.4.2 中医证候疗效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计分及疗效标准。显效:主次症基本或完全消失,治疗后证候积分为0或减少≥70%者;有效:治疗后证候积分减少≥30%者;无效:治疗后证候积分减少<30%者;加重:治疗后证候积分超过治疗前积分者。
2.4.3 心衰计分法 采用Lee氏1982年根据临床和X线改变制定的计分系统[4]。显效:治疗后积分减少≥75%者;有效:治疗后积分减少50%~75%者;无效:治疗后积分减少<50%者;加重:治疗后积分超过治疗前积分者。
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統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若符合正态分布,2组间比较方差齐采用成组t检验,方差不齐则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若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2组治疗前后心功能疗效比较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治疗组为82.14%,2组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Z=-0.040,P=0.9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温阳强心方心功能疗效与依那普利相当。见表1。
3.2 2组治疗前后心衰积分疗效比较
治疗组心衰积分总有效率为78.57%,对照组为83.33%。2组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Z=-0.302,P=0.7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温阳强心方心衰积分疗效与依那普利相当。见表2。
3.3 2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率为25.00%,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显效率为3.33%,总有效率为76.67%。2组疗效经秩和检验,Z=-2.000,P=0.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温阳强心方中医证候疗效优于依那普利。见表3。
3.4 对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的影响
治疗后2组AngⅡ和ALD均降低(P<0.01)。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2组均有降低AngⅡ和ALD的作用,且作用相当。见表4、表5。
3.5 安全性监测
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肝、肾功能及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电解质等监测,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对照组30例患者中,4例出现咳嗽,均能耐受,未经停药治疗,症状自行减轻。治疗组30例患者,3例出现轻微恶心,未经停药及治疗,症状自行消失;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咳嗽,但能耐受,未停药;2例服用温阳强心方1周后不愿再服汤剂而自行脱落未纳入统计。
4 讨论
CHF是一多因素的动态过程。现代研究表明,CHF不是单纯血流动力学障碍,而是包括由此激活的一组神经体液因子导致心室功能失常及病理重构,促进心功能不全持续发展的渐进性综合征。神经内分泌的过度兴奋是CHF的病理基础,其介导的心肌重构是CHF发生发展的分子细胞学基础和共同病理机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活化,作为神经内分泌激活的核心[5],是促使心肌重构的关键因素,AngⅡ是RAAS中最为重要的活性物质[6]。
随着对CHF病理生理、发生发展机制研究认识的不断深入,阻断神经内分泌的激活,抑制心肌重构的恶性循环是目前治疗CHF的基本模式[7]。治疗方案由传统的“强心、利尿、扩血管”转化为以ACEI为基石[8]。但过度阻断神经内分泌系统是危险的,西药本身及其合并治疗具有潜在的不良反应。
中医认为,CHF病位在心,与肺、脾、肾等脏关系密切。心为阳脏,主血脉,心以阳气为用,心之阳气能推动心脏搏动,温通全身血脉,因此,心阳虚衰是CHF的病机根本。现代中医学对于CHF病机认识基本趋于一致:即认为心CHF主要沿心气(阳)虚→血瘀→水停的演变规律发展,是全身脏腑功能虚弱和气血津液代谢失调的综合反应,气、血、津液构成CHF的病理基础,本虚标实是其病理特点,阳虚水泛是其病机核心。《内经》云:“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又“因其衰而彰之”,且饮为阴邪,遇阳则行,得温则化。根据治病求本的原则,益气温阳、消肿利水是中医药防治CHF的基本大法,其作为一种长期修复性策略,治疗目的不仅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
温阳强心方主要由制附片、干姜、红参、甘草等药物组成。附子温阳益气强心,能挽亡阳之险,逐阴寒之气,为君药;附子无干姜不热,干姜回阳通脉,为臣药;佐以红参等益心气,助心阳,培元益气,强心固肾心脾,救气脱之危,并利水消肿;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温阳、利水消肿之功。重用附子,峻补心阳,是本方的特色之一。附子配干姜,一走一守,补中有发,其力精专,俾阳气自根,如红日烛天,阴霾自散。红参等助附姜温补心阳,助姜温化痰饮,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既可祛邪,又能扶正,利水而不伤正。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附子制剂及其有效成分对多种动物离体或在位心脏、正常或衰竭心脏均有明显的强心作用[9]。干姜其乙醇提取物能直接兴奋心脏,对血管运动中枢有兴奋作用[10]。人参皂苷可抑制心肌细胞膜Na+-K+-ATP酶从而增加心肌收缩力,起强心苷样正性肌力作用;还可抑制内皮细胞血栓素A2的产生[11],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可减轻心脏负荷,减少心肌缺氧,增强心肌能量储备,提高心泵功能;此外,还能清除氧自由基,改善心肌能量代谢,提高心肌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对心肌超微结构有保护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温阳强心方治疗CHF能改善患者的心衰症状、心功能及中医证候,并能降低CHF患者血浆AngⅡ和ALD水平,且安全性良好,为今后相关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Packer M, Coats AJ, Fowler MB, et a1. Effect of carvediol on survival in severe chronic heart failure[J]. N Engel J Med,2001, 344(22):165l-1658.
[2] 张子彬,Tsung O Cheng,张玉传.充血性心力衰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223.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7-84.
[4] 郑民安,邱乐.心衰方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OO9,7(8):886-887.
[5] 颜德馨.颜德馨临床经验辑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OO0:73.
[6] 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23.
[7] 任美时.正确理解心气虚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理论基础[J].中医药学刊,2005,23(6):1094.
[8] 李建民,赵英强,施彩红,等.参附强心丸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再评价[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9,20(4):1551.
[9] 宋高峰.《金匮要略》中附子应用浅析[J].国医论坛,2006,21(4):2.
[10] 雷载权.中药学[M].6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51.
[11] Cetal C. Determination of ginsenosides in ginseng crude extracts by HPLC[J]. Chromatogr A,2003,684(2):243-245.
(收稿日期:2012-08-21,编辑:陈静)
关键词:温阳强心方;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3.007
中图分类号:R259.4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3-0014-03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心脏病终末阶段所表现出的严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和主要死因。CHF病情常恶化迅速,预后极差,病死率极高[1]。CHF属中医学“喘证”、“心悸”、“水肿”、“痰饮”等范畴。温阳强心方基于中医重阳理论立法组方,为了探讨其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笔者采用该方对30例CHF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自2010年4月-2011年2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7.63±5.62)岁,平均病程(8.23±4.23)年,心功能Ⅱ级16例、Ⅲ级14例,基础病为冠心病19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11例;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9.07±4.35)岁,平均病程(7.70±4.19)年,心功能Ⅱ级17例、Ⅲ级13例,基础病为冠心病20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10例。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Framingham标准[2]及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3]。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辨证为阳虚水泛型。主症:心悸气喘或不得卧,咯吐泡沫痰,面肢浮肿,畏寒肢冷。次症:烦躁出汗,颜面灰白,口唇青紫,尿少腹胀,或伴胸水、腹水。舌脉:舌黯淡或黯红,苔白滑,脉细促或结代。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CHF诊断标准,心功能NYHA分级Ⅱ~Ⅲ级,且符合中医阳虚水泛型辨证标准;②年龄45~65岁;③基础病为冠心病或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心功能NYHA分级Ⅰ或Ⅳ级,或不符合中医阳虚水泛证候辨证标准;②合并肝、肾、内分泌系统、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④双侧肾动脉狭窄;⑤血肌酐升高[>225.2 ?mol/L (3 mg/dL)];⑥高血钾症(>5.5 mmol/L);⑦低血压[收缩压<90 mm Hg(1 mm Hg=0.133 kPa)];⑧曾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有血管神经性水肿、无尿性肾衰竭等致命性不良反应者;⑨患者依从性差或精神异常,不配合检查及资料不全者;⑩凡能增加死亡率的因素,如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梗阻型心肌病、未修补的瓣膜病、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填塞、肺栓塞,有明显感染者,以及没有控制的高血压等。
2 方法
2.1 病例分组
符合本试验纳入标准的患者,严格按照入选时间的先后顺序,给予随机号,按照随机号所对应的分组分为2组。依据随机平行对照方法进行临床研究。
2.2 治疗方法
2.2.1 基础治疗 2组患者均维持原有冠心病或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治疗方案不变。治疗期间均低盐低脂饮食,必要时吸氧,并注意酸碱平衡和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2.2.2 治疗组 在原发病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阳强心方(制附片25 g,干姜25 g,红参10 g,甘草10 g等),早晚各1包,4周为1个疗程。饮片由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提供,放于专用药物袋中加冷水浸泡30 min,每次煎3剂,水量约2 000 mL,采用北京东华原煎药机(System Model YEF-20)煎煮,温度设置为120 ℃,时间为90 min(附片先煎1 h)。煎药完毕采用真空包装,每包125 mL,冷藏。
2.2.3 对照组 在原发病治疗基础上加用依那普利片(扬子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6567),初始剂量2.5 mg,每日1次。目标剂量10.0 mg,每日1次。4周为1个疗程。
2.3 观察指标
2.3.1 症状 观察心悸、气喘、畏寒、咳嗽、咳吐泡沫痰改善情况,并判断心功能分级变化。
2.3.2 体征 观察肺部啰音,肝大,水肿,口唇发绀,颈静脉怒张,第三心音,舌、脉象等改善情况。
2.3.3 理化检查 ①心电图;②胸部X线;③心脏彩超;④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采用双抗体一步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试剂盒购于美国RD公司。
2.3.4 安全性观察 ①治疗前后检测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②详细记录试验期间不良反应事件,如实记录其严重程度及采取的处理措施,以客观评价药物安全性。 2.4 疗效标准
2.4.1 心功能疗效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显效:心衰基本控制或心功能提高2级以上(含2级)者;有效:心功能提高1级,但不足2级者;无效:心功能提高不及1级者;恶化:心功能恶化1级或1级以上者。
2.4.2 中医证候疗效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计分及疗效标准。显效:主次症基本或完全消失,治疗后证候积分为0或减少≥70%者;有效:治疗后证候积分减少≥30%者;无效:治疗后证候积分减少<30%者;加重:治疗后证候积分超过治疗前积分者。
2.4.3 心衰计分法 采用Lee氏1982年根据临床和X线改变制定的计分系统[4]。显效:治疗后积分减少≥75%者;有效:治疗后积分减少50%~75%者;无效:治疗后积分减少<50%者;加重:治疗后积分超过治疗前积分者。
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統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若符合正态分布,2组间比较方差齐采用成组t检验,方差不齐则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若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2组治疗前后心功能疗效比较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治疗组为82.14%,2组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Z=-0.040,P=0.9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温阳强心方心功能疗效与依那普利相当。见表1。
3.2 2组治疗前后心衰积分疗效比较
治疗组心衰积分总有效率为78.57%,对照组为83.33%。2组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Z=-0.302,P=0.7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温阳强心方心衰积分疗效与依那普利相当。见表2。
3.3 2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率为25.00%,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显效率为3.33%,总有效率为76.67%。2组疗效经秩和检验,Z=-2.000,P=0.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温阳强心方中医证候疗效优于依那普利。见表3。
3.4 对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的影响
治疗后2组AngⅡ和ALD均降低(P<0.01)。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2组均有降低AngⅡ和ALD的作用,且作用相当。见表4、表5。
3.5 安全性监测
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肝、肾功能及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电解质等监测,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对照组30例患者中,4例出现咳嗽,均能耐受,未经停药治疗,症状自行减轻。治疗组30例患者,3例出现轻微恶心,未经停药及治疗,症状自行消失;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咳嗽,但能耐受,未停药;2例服用温阳强心方1周后不愿再服汤剂而自行脱落未纳入统计。
4 讨论
CHF是一多因素的动态过程。现代研究表明,CHF不是单纯血流动力学障碍,而是包括由此激活的一组神经体液因子导致心室功能失常及病理重构,促进心功能不全持续发展的渐进性综合征。神经内分泌的过度兴奋是CHF的病理基础,其介导的心肌重构是CHF发生发展的分子细胞学基础和共同病理机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活化,作为神经内分泌激活的核心[5],是促使心肌重构的关键因素,AngⅡ是RAAS中最为重要的活性物质[6]。
随着对CHF病理生理、发生发展机制研究认识的不断深入,阻断神经内分泌的激活,抑制心肌重构的恶性循环是目前治疗CHF的基本模式[7]。治疗方案由传统的“强心、利尿、扩血管”转化为以ACEI为基石[8]。但过度阻断神经内分泌系统是危险的,西药本身及其合并治疗具有潜在的不良反应。
中医认为,CHF病位在心,与肺、脾、肾等脏关系密切。心为阳脏,主血脉,心以阳气为用,心之阳气能推动心脏搏动,温通全身血脉,因此,心阳虚衰是CHF的病机根本。现代中医学对于CHF病机认识基本趋于一致:即认为心CHF主要沿心气(阳)虚→血瘀→水停的演变规律发展,是全身脏腑功能虚弱和气血津液代谢失调的综合反应,气、血、津液构成CHF的病理基础,本虚标实是其病理特点,阳虚水泛是其病机核心。《内经》云:“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又“因其衰而彰之”,且饮为阴邪,遇阳则行,得温则化。根据治病求本的原则,益气温阳、消肿利水是中医药防治CHF的基本大法,其作为一种长期修复性策略,治疗目的不仅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
温阳强心方主要由制附片、干姜、红参、甘草等药物组成。附子温阳益气强心,能挽亡阳之险,逐阴寒之气,为君药;附子无干姜不热,干姜回阳通脉,为臣药;佐以红参等益心气,助心阳,培元益气,强心固肾心脾,救气脱之危,并利水消肿;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温阳、利水消肿之功。重用附子,峻补心阳,是本方的特色之一。附子配干姜,一走一守,补中有发,其力精专,俾阳气自根,如红日烛天,阴霾自散。红参等助附姜温补心阳,助姜温化痰饮,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既可祛邪,又能扶正,利水而不伤正。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附子制剂及其有效成分对多种动物离体或在位心脏、正常或衰竭心脏均有明显的强心作用[9]。干姜其乙醇提取物能直接兴奋心脏,对血管运动中枢有兴奋作用[10]。人参皂苷可抑制心肌细胞膜Na+-K+-ATP酶从而增加心肌收缩力,起强心苷样正性肌力作用;还可抑制内皮细胞血栓素A2的产生[11],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可减轻心脏负荷,减少心肌缺氧,增强心肌能量储备,提高心泵功能;此外,还能清除氧自由基,改善心肌能量代谢,提高心肌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对心肌超微结构有保护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温阳强心方治疗CHF能改善患者的心衰症状、心功能及中医证候,并能降低CHF患者血浆AngⅡ和ALD水平,且安全性良好,为今后相关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Packer M, Coats AJ, Fowler MB, et a1. Effect of carvediol on survival in severe chronic heart failure[J]. N Engel J Med,2001, 344(22):165l-1658.
[2] 张子彬,Tsung O Cheng,张玉传.充血性心力衰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223.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7-84.
[4] 郑民安,邱乐.心衰方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OO9,7(8):886-887.
[5] 颜德馨.颜德馨临床经验辑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OO0:73.
[6] 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23.
[7] 任美时.正确理解心气虚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理论基础[J].中医药学刊,2005,23(6):1094.
[8] 李建民,赵英强,施彩红,等.参附强心丸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再评价[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9,20(4):1551.
[9] 宋高峰.《金匮要略》中附子应用浅析[J].国医论坛,2006,21(4):2.
[10] 雷载权.中药学[M].6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51.
[11] Cetal C. Determination of ginsenosides in ginseng crude extracts by HPLC[J]. Chromatogr A,2003,684(2):243-245.
(收稿日期:2012-08-21,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