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20日,四川地震的消息刚刚传来,日本电视新闻就迅速播放了来自中国的相关报道。从第二天开始,主要电视台已经开始播放发自现场的新闻。
“灾害报道是日本媒体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所有媒体都十分重视。”横滨国立大学教师凌庆成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我当电视记者,首先接受的训练是朗读地震、台风方面灾害的稿子。”原NHK记者岩浪隆夫告诉本刊记者。
能从事灾害报道,这在日本是媒体从业人员的基本功。日本媒体对灾害报道分工很细。每个地方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杂志,都特别重视本地区的自然灾害情况。
追问地震到来前政府干什么去了
日本地震多发,记者报道的时候,会更加关心那些已经倒塌的房屋。住房是私有财产,政府基本上无权干涉个人建房,但法律规定了建房的最基本标准,政府部门据此执行。在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大海啸时,很多房屋倒塌,或被海水卷走,常常能听到记者追问:地震到来前政府干什么去了?他们是不是很好地执行了建房标准?
每逢灾害报道,日本电视台就会把以往同类灾害的图像调出,通过对比,让人们了解这次灾害的破坏程度。比如此次日本各电视台播放雅安地震新闻时,都同时播出了汶川地震的图像。
宣传量力而行的志愿活动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在日本也是一样。
21日,日本电视台播出了很多救援者去雅安被堵在路上的情况。在两年前东日本地区地震时,也有很多志愿者直奔灾区,同样出现了道路拥堵。
“当时看到电视上说希望大家带上几天的生活用水、干粮,尽可能乘公交车或者电车去灾区。我自己也是在地震平稳后才去灾区参加救援的。”曾在日本电力公司工作、现已退休的田中正昭先生告诉本刊记者。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NHK等日本电视台更重视像田中这样去灾区做义工的救助方式。田中在企业中做过董事,他的特长是组织和指挥,而不是直接搬开木材、收拾震后现场。但他一心要支援灾区,“至少可以去听听那些和我一样年纪的老人唠嗑。”
那是一种在心理上对灾区的支援。在人们把较多的精力放在灾区重建之时,那些留在灾民心中的阴影,并不会因为有了新的房屋而消除。“很多时候,说出自己的痛苦,比把痛苦埋在心里更难。”田中说。
成了负担的豆沙包
短期内灾区物资有限,因此不是要千军万马奔赴灾区,而是通过一点点民众力所能及的支援,为救灾添砖加瓦。日本媒体及时疏导,让灾区救灾效率特别高。
“地震过后的几天,天天吃方便面,味感都麻木了。有一天电视台来采访,问到想吃点什么,我说能吃个豆沙包就好了。没想到从日本各地寄来了数不清的豆沙包,让我们吃了一个多星期。”福岛的一位大妈曾这样对本刊说。
善意变成了负担。后来有关部门开始疏导、提醒。
“我们需要三床厚一些的被子。快递前请先来信来电确认。”一些日本募集救援物资的网站,会发布这样的信息,以避免好事变麻烦。
灾区需要长期关注
和日本同行外出采访时,发现他们不论去哪里,书包里都会放一瓶水、一些糖果、一个带收音机功能的LED手电。日本人最亲近的媒体还是广播,在没有电视的地方,甚至接收不到手机信号的地方,半导体收音机还能把信息传播过来。
和日本记者在灾区采访,尽管手机信号很好,他们赶路时还是会在车中收听广播。把车停在海边休息时,也总会开着广播。“一旦有新闻,或是将要发生海啸,广播会第一个播出。”日本同行说。
自然灾害突发时大家都很关注,但报道一个地区的受灾情况是长期的工作。过去两年多,日本媒体关于东日本大地震、核电事故等的报道始终未间断。只有不断关心灾区民众、探讨减灾防灾救灾的方式方法,人类才能进步。
“灾害报道是日本媒体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所有媒体都十分重视。”横滨国立大学教师凌庆成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我当电视记者,首先接受的训练是朗读地震、台风方面灾害的稿子。”原NHK记者岩浪隆夫告诉本刊记者。
能从事灾害报道,这在日本是媒体从业人员的基本功。日本媒体对灾害报道分工很细。每个地方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杂志,都特别重视本地区的自然灾害情况。
追问地震到来前政府干什么去了
日本地震多发,记者报道的时候,会更加关心那些已经倒塌的房屋。住房是私有财产,政府基本上无权干涉个人建房,但法律规定了建房的最基本标准,政府部门据此执行。在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大海啸时,很多房屋倒塌,或被海水卷走,常常能听到记者追问:地震到来前政府干什么去了?他们是不是很好地执行了建房标准?
每逢灾害报道,日本电视台就会把以往同类灾害的图像调出,通过对比,让人们了解这次灾害的破坏程度。比如此次日本各电视台播放雅安地震新闻时,都同时播出了汶川地震的图像。
宣传量力而行的志愿活动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在日本也是一样。
21日,日本电视台播出了很多救援者去雅安被堵在路上的情况。在两年前东日本地区地震时,也有很多志愿者直奔灾区,同样出现了道路拥堵。
“当时看到电视上说希望大家带上几天的生活用水、干粮,尽可能乘公交车或者电车去灾区。我自己也是在地震平稳后才去灾区参加救援的。”曾在日本电力公司工作、现已退休的田中正昭先生告诉本刊记者。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NHK等日本电视台更重视像田中这样去灾区做义工的救助方式。田中在企业中做过董事,他的特长是组织和指挥,而不是直接搬开木材、收拾震后现场。但他一心要支援灾区,“至少可以去听听那些和我一样年纪的老人唠嗑。”
那是一种在心理上对灾区的支援。在人们把较多的精力放在灾区重建之时,那些留在灾民心中的阴影,并不会因为有了新的房屋而消除。“很多时候,说出自己的痛苦,比把痛苦埋在心里更难。”田中说。
成了负担的豆沙包
短期内灾区物资有限,因此不是要千军万马奔赴灾区,而是通过一点点民众力所能及的支援,为救灾添砖加瓦。日本媒体及时疏导,让灾区救灾效率特别高。
“地震过后的几天,天天吃方便面,味感都麻木了。有一天电视台来采访,问到想吃点什么,我说能吃个豆沙包就好了。没想到从日本各地寄来了数不清的豆沙包,让我们吃了一个多星期。”福岛的一位大妈曾这样对本刊说。
善意变成了负担。后来有关部门开始疏导、提醒。
“我们需要三床厚一些的被子。快递前请先来信来电确认。”一些日本募集救援物资的网站,会发布这样的信息,以避免好事变麻烦。
灾区需要长期关注
和日本同行外出采访时,发现他们不论去哪里,书包里都会放一瓶水、一些糖果、一个带收音机功能的LED手电。日本人最亲近的媒体还是广播,在没有电视的地方,甚至接收不到手机信号的地方,半导体收音机还能把信息传播过来。
和日本记者在灾区采访,尽管手机信号很好,他们赶路时还是会在车中收听广播。把车停在海边休息时,也总会开着广播。“一旦有新闻,或是将要发生海啸,广播会第一个播出。”日本同行说。
自然灾害突发时大家都很关注,但报道一个地区的受灾情况是长期的工作。过去两年多,日本媒体关于东日本大地震、核电事故等的报道始终未间断。只有不断关心灾区民众、探讨减灾防灾救灾的方式方法,人类才能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