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號】2095-3089(2019)09-0161-01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因此“质疑”应成为数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质疑的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应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认真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才能切实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质疑。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提出问题,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因此,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所提供的新知背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乐于质疑。例如,教学“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时,我出示了一大一小两个长方体,让学生观察比较后提问:“体积谁大谁小?”,对这一问题,学生通过观察一目了然,都能准确回答,这时有名学生提出疑问:“大多少?”同学们都无法作答了,疑从问中出,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经过讨论后,他们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认为,要知道“大多少”,必须要学会计算长方体的体积。通过这样质疑,给学生造成一种急于解疑的迫切心理,从而唤起他们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
2.掌握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份天性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首先从常见的思维方法中进行训练,观察质疑,比较质疑,联想质疑。其次,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滲透质疑方法,主要有概念、计算、应用题三方面。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偏离了教学内容,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步学会质疑。例如:我在教学《小数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设计了一个情境:52元买了12个同样的蛋糕,收银员只收取了总金额的整数部分,蛋糕多少钱一个?这个问题贴近生活,是数学问题与实际情况的高度融合,在算时,既要考虑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又要考虑结合生活实际适当取值。52÷12=4.33…,根据除法“四舍五入”法则,并结合市场零售定价一般不到分的实际情况,取值4.3元。问:4.3元/个是不是真实定价呢?一起验证:4.3×12=51.6元,若只收取整数部分,应该收51元,这与题目不符。52÷12=4.33…,应该取多少呢?在此,考虑到只收取了总价的整数部分,减免(优惠)了总价的小数部分,在此取值应该向上取值,为4.4元/个,再验证答案。为何不取4.38、4.39、4.41值呢?在此,考虑现在市场定价规则问题,零售价一般不定到分。
二、让学生勇于质疑,学会释疑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
在创新数学的课堂上,应开放教学,让学生勇于质疑,并学会释疑。为此,我们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1.自学找疑,沟通求疑信息。
从自学中找出疑问,使学生从自我需要出发,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自我发现。在上新课之前,让学生看书自学,使新知识的信息直接由书本输入学生的大脑。同时让学生从中找出其中的疑点,从而产生急于解决问题的心理。例如在我们的学研指导案“自学”一栏中,要求学生提出疑问,其实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检查学生自学情况的依据,如果自学扎实,课堂上不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
2.讨论辩疑,探究解题途径。
辩疑是引导学生在操作、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对疑问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地发表见解。经过学生参与合作辩疑,彼此启发,探索出解疑的途径,使学生“辩中有获”。例如,在“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操作,用6根小棒摆出下列图形:□□△○同学们很快就能摆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时一个声音着:“我用6根小棒摆出了一个圆”,很多同学站起来表示反对:“直直的小棒不可能摆出一个圆”。
有些爱动脑筋的同学在思考:“直直的小棒不能摆出圆吗”?有好几个同学在课堂上争得面红赤耳,面其中有一个同学惊喜地发现,我刚把组里所有的小棒摆放在一起,用的小棒越多,摆出的圆形越接近圆!通过辩论和讨论,使同学们在各种“认识矛盾”的焦点处集中正确的意见,选择最佳思路。
3.训练布疑,深发求疑成果。
针对学生对新知有所掌握和理解并急于“试一式”的心理,可设计一些趣味性、多性化的基本题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训练中,激发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达到深化求疑成果的目的。例如:我在教《简易方程》练习课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甲乙两地相距420km,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一辆摩托车同时从乙地开往甲地。汽车每小时行驶72km,3小时后两车相距15km。摩托车每小时行驶多少km?
该题突破了大部分学生的常规思维,学生能很快想到两车未相遇而相距15km的情形。若有学生提出两车相遇后继续向前行驶,直至相距15km,则及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4.课后拓疑,跨越时空限制。
课后提问可以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对知识整体理解很有裨益。课后的疑问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加工组合和联想,之后再深层次地思考和探索。例如,我在教学《可能性——掷一掷》练习中,出示了这样一道拓展思维题:同时掷出两粒骰子,为什么朝上的面点数之和是5、6、7、8、9的可能性大,可能性最大的是哪个数?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要把握好对时间、对象、范围的控制,就能有力地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创新发展!
【文章编號】2095-3089(2019)09-0161-01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因此“质疑”应成为数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质疑的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应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认真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才能切实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质疑。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提出问题,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因此,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所提供的新知背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乐于质疑。例如,教学“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时,我出示了一大一小两个长方体,让学生观察比较后提问:“体积谁大谁小?”,对这一问题,学生通过观察一目了然,都能准确回答,这时有名学生提出疑问:“大多少?”同学们都无法作答了,疑从问中出,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经过讨论后,他们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认为,要知道“大多少”,必须要学会计算长方体的体积。通过这样质疑,给学生造成一种急于解疑的迫切心理,从而唤起他们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
2.掌握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份天性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首先从常见的思维方法中进行训练,观察质疑,比较质疑,联想质疑。其次,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滲透质疑方法,主要有概念、计算、应用题三方面。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偏离了教学内容,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步学会质疑。例如:我在教学《小数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设计了一个情境:52元买了12个同样的蛋糕,收银员只收取了总金额的整数部分,蛋糕多少钱一个?这个问题贴近生活,是数学问题与实际情况的高度融合,在算时,既要考虑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又要考虑结合生活实际适当取值。52÷12=4.33…,根据除法“四舍五入”法则,并结合市场零售定价一般不到分的实际情况,取值4.3元。问:4.3元/个是不是真实定价呢?一起验证:4.3×12=51.6元,若只收取整数部分,应该收51元,这与题目不符。52÷12=4.33…,应该取多少呢?在此,考虑到只收取了总价的整数部分,减免(优惠)了总价的小数部分,在此取值应该向上取值,为4.4元/个,再验证答案。为何不取4.38、4.39、4.41值呢?在此,考虑现在市场定价规则问题,零售价一般不定到分。
二、让学生勇于质疑,学会释疑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
在创新数学的课堂上,应开放教学,让学生勇于质疑,并学会释疑。为此,我们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1.自学找疑,沟通求疑信息。
从自学中找出疑问,使学生从自我需要出发,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自我发现。在上新课之前,让学生看书自学,使新知识的信息直接由书本输入学生的大脑。同时让学生从中找出其中的疑点,从而产生急于解决问题的心理。例如在我们的学研指导案“自学”一栏中,要求学生提出疑问,其实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检查学生自学情况的依据,如果自学扎实,课堂上不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
2.讨论辩疑,探究解题途径。
辩疑是引导学生在操作、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对疑问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地发表见解。经过学生参与合作辩疑,彼此启发,探索出解疑的途径,使学生“辩中有获”。例如,在“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操作,用6根小棒摆出下列图形:□□△○同学们很快就能摆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时一个声音着:“我用6根小棒摆出了一个圆”,很多同学站起来表示反对:“直直的小棒不可能摆出一个圆”。
有些爱动脑筋的同学在思考:“直直的小棒不能摆出圆吗”?有好几个同学在课堂上争得面红赤耳,面其中有一个同学惊喜地发现,我刚把组里所有的小棒摆放在一起,用的小棒越多,摆出的圆形越接近圆!通过辩论和讨论,使同学们在各种“认识矛盾”的焦点处集中正确的意见,选择最佳思路。
3.训练布疑,深发求疑成果。
针对学生对新知有所掌握和理解并急于“试一式”的心理,可设计一些趣味性、多性化的基本题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训练中,激发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达到深化求疑成果的目的。例如:我在教《简易方程》练习课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甲乙两地相距420km,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一辆摩托车同时从乙地开往甲地。汽车每小时行驶72km,3小时后两车相距15km。摩托车每小时行驶多少km?
该题突破了大部分学生的常规思维,学生能很快想到两车未相遇而相距15km的情形。若有学生提出两车相遇后继续向前行驶,直至相距15km,则及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4.课后拓疑,跨越时空限制。
课后提问可以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对知识整体理解很有裨益。课后的疑问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加工组合和联想,之后再深层次地思考和探索。例如,我在教学《可能性——掷一掷》练习中,出示了这样一道拓展思维题:同时掷出两粒骰子,为什么朝上的面点数之和是5、6、7、8、9的可能性大,可能性最大的是哪个数?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要把握好对时间、对象、范围的控制,就能有力地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