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4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692-01
【关键词】胃间质瘤;间叶源性肿瘤;格列卫治疗
患者,男,41岁,于2013年3月入院,主诉“间断解黑便2天”,否认服非甾体抗炎药史,无发热,无明显腹痛、恶心、呕吐、呕血,入院查体:神清,轻度贫血貌,双肺呼吸音粗,两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72次/min,律齐,腹平软,未扪及包块,全腹无压痛、肌紧张及反跳痛,肠鸣音正常。门诊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1.9×109/L,红细胞4.87×1012/L,血红蛋白139 g/L,粪潜血阳性,腹部平片、彩超均未见异常。入院初步诊断“上消化道出血”,入院后予以制酸、止血、补液等处理,完善胃镜检查提示“胃窦后壁近幽门可见一10 cm×12 cm半球形黏膜隆起,表面黏膜正常,顶端可见脐状凹陷,边界清楚,蠕动可;边缘可见桥形粘膜,胃镜临床诊断:胃窦粘膜隆起(胃黏膜下肿物),转外科行手术治疗,行胃粘膜下肿物切除术,术后恢复较好。术后病理诊断:胃间质瘤,免疫组化: CD34(+),CD117(+),SMA(+)。
讨论:
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ur, GIST) 是一种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免疫表型上表达KIT蛋白(CD117),组织学上特点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束状交叉或弥漫性排列状。自1983年Mazur及Clark命名胃肠道间质瘤以来,病理科及临床医生逐渐接受此诊断名称,而过去这类肿瘤多诊断为平滑肌肉瘤。GIST的大多数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有腹痛、腹胀、贫血等表现,而且发生于不同部位的肿瘤引起的症状也不尽相同。胃肠道间质瘤全球的发病率约为1.5/10万人,中位发病年龄约60岁,好发于胃和小肠,其中约20%-30%表现为恶性或者高度恶性[1]。
内镜检查是发现GIST的主要方法,而最终确诊需要病理学诊断,普通内镜下GIST表现为黏膜下隆起,球形或半球形,质稍硬而表面光滑, 色泽正常,肿块边缘形成桥型皱壁,与周围边界清楚,部分表面浅表溃疡形成。内镜下活检需深挖,一般基层医院所取组织比较表浅,往往无阳性发现。对GIST的确诊一般通过病理活检的免疫组化方法,常用CD117、CD34,尤其CD117,已成为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金标准,理论上认为胃肠道间质瘤尤其小肠间质瘤均呈CD117阳性表达[2]。
完整切除肿瘤仍是GIST治療的首选方法,而高度恶性患者复发非常常见,De Matteo等报告80例无转移的原发性GIST完整切除后,5年生存率仅54%[3]。而GIST对放疗、化疗均不敏感,故术后采用靶向药物如格列卫,可以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参考文献
[1] 李霞,钟捷,胃肠道间质瘤的药物治疗现状与未来,胃肠病学和肝病学,2009;18(6):496-498.
[2] 师英强,杜春燕,胃肠道间质瘤临床治疗进展,实用肿瘤杂志2003,18(4):263-264.
[3] De Matteo RP,Lewis JL,Leung D,et a1.Two hundred gastrointestinalstromal tumors.Recurrence pattens and prognostic factors for survival[J].Aun Surg,2000,231:51
【关键词】胃间质瘤;间叶源性肿瘤;格列卫治疗
患者,男,41岁,于2013年3月入院,主诉“间断解黑便2天”,否认服非甾体抗炎药史,无发热,无明显腹痛、恶心、呕吐、呕血,入院查体:神清,轻度贫血貌,双肺呼吸音粗,两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72次/min,律齐,腹平软,未扪及包块,全腹无压痛、肌紧张及反跳痛,肠鸣音正常。门诊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1.9×109/L,红细胞4.87×1012/L,血红蛋白139 g/L,粪潜血阳性,腹部平片、彩超均未见异常。入院初步诊断“上消化道出血”,入院后予以制酸、止血、补液等处理,完善胃镜检查提示“胃窦后壁近幽门可见一10 cm×12 cm半球形黏膜隆起,表面黏膜正常,顶端可见脐状凹陷,边界清楚,蠕动可;边缘可见桥形粘膜,胃镜临床诊断:胃窦粘膜隆起(胃黏膜下肿物),转外科行手术治疗,行胃粘膜下肿物切除术,术后恢复较好。术后病理诊断:胃间质瘤,免疫组化: CD34(+),CD117(+),SMA(+)。
讨论:
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ur, GIST) 是一种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免疫表型上表达KIT蛋白(CD117),组织学上特点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束状交叉或弥漫性排列状。自1983年Mazur及Clark命名胃肠道间质瘤以来,病理科及临床医生逐渐接受此诊断名称,而过去这类肿瘤多诊断为平滑肌肉瘤。GIST的大多数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有腹痛、腹胀、贫血等表现,而且发生于不同部位的肿瘤引起的症状也不尽相同。胃肠道间质瘤全球的发病率约为1.5/10万人,中位发病年龄约60岁,好发于胃和小肠,其中约20%-30%表现为恶性或者高度恶性[1]。
内镜检查是发现GIST的主要方法,而最终确诊需要病理学诊断,普通内镜下GIST表现为黏膜下隆起,球形或半球形,质稍硬而表面光滑, 色泽正常,肿块边缘形成桥型皱壁,与周围边界清楚,部分表面浅表溃疡形成。内镜下活检需深挖,一般基层医院所取组织比较表浅,往往无阳性发现。对GIST的确诊一般通过病理活检的免疫组化方法,常用CD117、CD34,尤其CD117,已成为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金标准,理论上认为胃肠道间质瘤尤其小肠间质瘤均呈CD117阳性表达[2]。
完整切除肿瘤仍是GIST治療的首选方法,而高度恶性患者复发非常常见,De Matteo等报告80例无转移的原发性GIST完整切除后,5年生存率仅54%[3]。而GIST对放疗、化疗均不敏感,故术后采用靶向药物如格列卫,可以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参考文献
[1] 李霞,钟捷,胃肠道间质瘤的药物治疗现状与未来,胃肠病学和肝病学,2009;18(6):496-498.
[2] 师英强,杜春燕,胃肠道间质瘤临床治疗进展,实用肿瘤杂志2003,18(4):263-264.
[3] De Matteo RP,Lewis JL,Leung D,et a1.Two hundred gastrointestinalstromal tumors.Recurrence pattens and prognostic factors for survival[J].Aun Surg,2000,2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