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终于呈现“庐山真面目”。参照新旧两版“课程标准”,回望十年初中语文教学历程,多年来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似乎仍旧未摆脱“鸡肋”的尴尬处境。站在新课标刚刚颁布的这个节点上,对初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尴尬处境作一次全景观察,对下一个十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不无裨益。
一、 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语焉不详
无论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是2011年新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中均只字未提外国文学作品,在“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中也没有推荐任何具体的外国优秀诗文篇目,只是轻描淡写地“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但“具体篇目可由教科书编者和任课教师推荐”。新旧版“课程标准”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的观照差不多都体现在“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建议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如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外现当代童话;《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罗曼·罗兰《名人传》、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2011年新版“课程标准”在实验稿“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作了略微修订:删减了中外现当代童话、《克雷洛夫寓言》、罗曼·罗兰《名人传》,增加了儒勒·凡尔纳的系列科幻小说及夏洛蒂·勃朗特《简·爱》等。
另一方面,查阅多个省份、地市近几年中考“考试说明”,均没有对外国文学作品提出具体的考查要求,只是笼统地将之归入“名著阅读”考查范围。事实上,名著阅读根本不能与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等同,这是两个不同的教学的内容。
“课程标准”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语焉不详,“考试说明”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蜻蜓点水,让外国文学作品在初中语文的实际教学中既缺少了政策性的强力保障和有效指导,又失去了功利性的实际需要和追求动力,最终沦落为应试教育背景下“始乱终弃”的最大牺牲品。
二、 教材(以语文版为例):乏善可陈
语文版六册教材共有42单元、178课、236篇(首)作品,外国文学作品共28课、31篇(首),仅占总数的15.7%与13.1%,其中,仅有6篇课文为教读课,其余皆为自读课。从作品的时空分布来看,多数为外国近现代作家作品;其中美国作家作品多达12课(篇、首),占所选外国文学作品总数的38.7%。
从文体特征来看,涉及小说(《勇气》狄斯尼)、散文(《草莓》伊瓦什凯维奇)、诗歌(《樵夫,别砍那棵树》乔治·珀金斯·莫里斯)、剧本(《钦差大臣》果戈里)、童话(《犟龟》米切尔·思德)、书信(《给巴特勒的信》雨果)、演讲词(《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传记(《第一千个球》贝利)、书评(《读〈堂吉诃德〉》海涅)、论述文(《懒惰的智慧》凯利)、科幻作品(《如果人类也有尾巴》坎斯·彼勒)、科普小品(《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的灾难》巴里·齐默尔曼)等等。
与教材中古诗文作品比较,28课外国文学作品几乎达到了古诗文60课的一半,可是,选文的数量远远少于古诗文作品113篇(首),特别是教读课文数量明显太少,只有6篇,相当于六册教材一册1篇,实在不足以保证外国文学作品的有效教学。而过于侧重美国作家作品是否科学、合理,也颇让人质疑。当然,在数量有限的外国文学作品中尽量展现不同文体的魅力,或者最大可能地呈现外国文学作品甚至是外国文化的异彩缤纷,体现了教材编者的良好愿望。但由于与中国文学作品存在文体教学的匹配问题,所以一些文体比如散文、诗歌、演讲词、书评、论述文等往往“水土不服”,而一些文体比如小说、童话、科幻作品和科普小品等的实际教学效果就比较理想。
三、 实际教学:低质低效
长期以来,初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现状是:教师方面,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一般都是重视教读课文而轻视自读课文;如果课时紧张,教师往往首先会删减外国文学作品的课时,大多自读课文要么浮光掠影一笔带过,要么就抛诸脑后不闻不问。学生方面,相当数量的学生表示对外国文学作品不感兴趣或不太感兴趣,绝大多数学生外国文学课外阅读的量很少甚至是空白。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在上完外国文学作品课后,一般不会像其他教读课文一样布置做配套练习,只在个别篇目的课堂教学后随机性很强地指导学生做相应的扩展阅读,等等。
与上述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不乐观的表象比起来,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机械的甚至错误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才是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致命伤”。只要随便走进初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课堂,便会发现:大多数教师在组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时,往往立足甚至迷信教材的助读系统或者教参,课文解读存在比较突出的一元化倾向;无论是课文理解还是形象分析,往往只在文本的表面滑行,一些陈旧的甚至错误的术语、套话、观念等充溢其间,让本来就“薄弱”的外国文学作品彻底堕入深渊。
四、 中考考查:难觅踪迹
以2011年福建省中考为例,九地市共9套中考试卷,除名著阅读试题略微涉及外国文学作品,其余试题难觅外国文学作品踪影;现代文阅读文本无论是说明文、议论文,还是记叙文、散文或是小说,无一例外地规避了外国文学作品文本。
即便是“挂靠”在名著阅读中考查,外国文学名著的地位也难以与中国文学名著分庭抗礼:九地市中考名著阅读考查分值为6~10分,只有泉州8/6(名著阅读共8分/外国名著占6分。下同)、三明10/8、南平10/6、莆田10/5四地市外国文学名著分值达到或者超过了一半,而其余五地市外国文学名著的分值均为弱势,其中福州、漳州外国文学名著分值仅为2分,龙岩3分,厦门、宁德4分。
在功利性的应试背景下,中考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缺失或“漠视”,也许正是压挎初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最后一根稻草!
五、 教学研究:少人问津
翻阅两本比较权威的杂志《语文教学通讯》(初中版)、《初中语文教与学》)2012年1~4期全部文章,相对完整、独立的外国文学作品研究文章仅5篇。
仅有的5篇文章中,几乎都是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及简评等实践性文章,没有一篇是外国文学作品的理论性研究文章。窥一斑而知全豹,全国各省市多个初中教材版本,所选取的外国文学作品数量不可谓不多,其文学性经典性不可谓不高,可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一线教师,似乎都对此视而不见。“初中外国文学作品研究”之冷,相当程度地折射了初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冷”。
六、 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不应遗忘
众所周知,语文教材具有得天独厚的育人功能。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广泛吸纳人类文明成果,体现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外国文学作品,既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又有助于学生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培养他们的全球性视野和吸纳人类有益文化的态度和意识。2011年版“课程标准”顺应时代要求,在“前言”部分着重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入选语文教材的外国文学作品,其经典性与规范性是毋庸置疑的,外国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内容美、形式美,应当与中国文学作品一样,共同支撑起义务教育语文教育教学目标。因此,初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不应当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一、 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语焉不详
无论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是2011年新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中均只字未提外国文学作品,在“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中也没有推荐任何具体的外国优秀诗文篇目,只是轻描淡写地“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但“具体篇目可由教科书编者和任课教师推荐”。新旧版“课程标准”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的观照差不多都体现在“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建议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如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外现当代童话;《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罗曼·罗兰《名人传》、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2011年新版“课程标准”在实验稿“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作了略微修订:删减了中外现当代童话、《克雷洛夫寓言》、罗曼·罗兰《名人传》,增加了儒勒·凡尔纳的系列科幻小说及夏洛蒂·勃朗特《简·爱》等。
另一方面,查阅多个省份、地市近几年中考“考试说明”,均没有对外国文学作品提出具体的考查要求,只是笼统地将之归入“名著阅读”考查范围。事实上,名著阅读根本不能与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等同,这是两个不同的教学的内容。
“课程标准”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语焉不详,“考试说明”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蜻蜓点水,让外国文学作品在初中语文的实际教学中既缺少了政策性的强力保障和有效指导,又失去了功利性的实际需要和追求动力,最终沦落为应试教育背景下“始乱终弃”的最大牺牲品。
二、 教材(以语文版为例):乏善可陈
语文版六册教材共有42单元、178课、236篇(首)作品,外国文学作品共28课、31篇(首),仅占总数的15.7%与13.1%,其中,仅有6篇课文为教读课,其余皆为自读课。从作品的时空分布来看,多数为外国近现代作家作品;其中美国作家作品多达12课(篇、首),占所选外国文学作品总数的38.7%。
从文体特征来看,涉及小说(《勇气》狄斯尼)、散文(《草莓》伊瓦什凯维奇)、诗歌(《樵夫,别砍那棵树》乔治·珀金斯·莫里斯)、剧本(《钦差大臣》果戈里)、童话(《犟龟》米切尔·思德)、书信(《给巴特勒的信》雨果)、演讲词(《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传记(《第一千个球》贝利)、书评(《读〈堂吉诃德〉》海涅)、论述文(《懒惰的智慧》凯利)、科幻作品(《如果人类也有尾巴》坎斯·彼勒)、科普小品(《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的灾难》巴里·齐默尔曼)等等。
与教材中古诗文作品比较,28课外国文学作品几乎达到了古诗文60课的一半,可是,选文的数量远远少于古诗文作品113篇(首),特别是教读课文数量明显太少,只有6篇,相当于六册教材一册1篇,实在不足以保证外国文学作品的有效教学。而过于侧重美国作家作品是否科学、合理,也颇让人质疑。当然,在数量有限的外国文学作品中尽量展现不同文体的魅力,或者最大可能地呈现外国文学作品甚至是外国文化的异彩缤纷,体现了教材编者的良好愿望。但由于与中国文学作品存在文体教学的匹配问题,所以一些文体比如散文、诗歌、演讲词、书评、论述文等往往“水土不服”,而一些文体比如小说、童话、科幻作品和科普小品等的实际教学效果就比较理想。
三、 实际教学:低质低效
长期以来,初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现状是:教师方面,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一般都是重视教读课文而轻视自读课文;如果课时紧张,教师往往首先会删减外国文学作品的课时,大多自读课文要么浮光掠影一笔带过,要么就抛诸脑后不闻不问。学生方面,相当数量的学生表示对外国文学作品不感兴趣或不太感兴趣,绝大多数学生外国文学课外阅读的量很少甚至是空白。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在上完外国文学作品课后,一般不会像其他教读课文一样布置做配套练习,只在个别篇目的课堂教学后随机性很强地指导学生做相应的扩展阅读,等等。
与上述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不乐观的表象比起来,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机械的甚至错误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才是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致命伤”。只要随便走进初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课堂,便会发现:大多数教师在组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时,往往立足甚至迷信教材的助读系统或者教参,课文解读存在比较突出的一元化倾向;无论是课文理解还是形象分析,往往只在文本的表面滑行,一些陈旧的甚至错误的术语、套话、观念等充溢其间,让本来就“薄弱”的外国文学作品彻底堕入深渊。
四、 中考考查:难觅踪迹
以2011年福建省中考为例,九地市共9套中考试卷,除名著阅读试题略微涉及外国文学作品,其余试题难觅外国文学作品踪影;现代文阅读文本无论是说明文、议论文,还是记叙文、散文或是小说,无一例外地规避了外国文学作品文本。
即便是“挂靠”在名著阅读中考查,外国文学名著的地位也难以与中国文学名著分庭抗礼:九地市中考名著阅读考查分值为6~10分,只有泉州8/6(名著阅读共8分/外国名著占6分。下同)、三明10/8、南平10/6、莆田10/5四地市外国文学名著分值达到或者超过了一半,而其余五地市外国文学名著的分值均为弱势,其中福州、漳州外国文学名著分值仅为2分,龙岩3分,厦门、宁德4分。
在功利性的应试背景下,中考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缺失或“漠视”,也许正是压挎初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最后一根稻草!
五、 教学研究:少人问津
翻阅两本比较权威的杂志《语文教学通讯》(初中版)、《初中语文教与学》)2012年1~4期全部文章,相对完整、独立的外国文学作品研究文章仅5篇。
仅有的5篇文章中,几乎都是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及简评等实践性文章,没有一篇是外国文学作品的理论性研究文章。窥一斑而知全豹,全国各省市多个初中教材版本,所选取的外国文学作品数量不可谓不多,其文学性经典性不可谓不高,可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一线教师,似乎都对此视而不见。“初中外国文学作品研究”之冷,相当程度地折射了初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冷”。
六、 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不应遗忘
众所周知,语文教材具有得天独厚的育人功能。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广泛吸纳人类文明成果,体现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外国文学作品,既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又有助于学生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培养他们的全球性视野和吸纳人类有益文化的态度和意识。2011年版“课程标准”顺应时代要求,在“前言”部分着重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入选语文教材的外国文学作品,其经典性与规范性是毋庸置疑的,外国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内容美、形式美,应当与中国文学作品一样,共同支撑起义务教育语文教育教学目标。因此,初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不应当成为被遗忘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