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的车轮总在不断加速。
亿万年的地壳运动,方塑造出这秀美壮阔的山川河岳。五千余年的人类运动,刻画出丰厚的齐鲁文明肌理。而最近的百年,则是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
如果可以将百年的演进,转化成从高空俯瞰的延时摄影,我们会更直观感受到勤劳而聪慧的人们重塑这片土地的进程。当村庄汇集为城市,当城市之间路与桥勾连,又创造出新的群组。当越来越高的城市,成为地表上新的『山岳』,当越来越密集的路桥组成新的『河流』,当腾空而起的钢铁之翼画出越来越多的『虹桥』,这片风华正茂的沃土,开始书写继往开来的全新篇章。
路:重塑时间与空间
路,无论在农耕还是工业时代,都是社会发展的能量传输通道。
新中国成立之初,山東省内能正常通行汽车的公路仅有3152公里,其中绝大部分为土路,晴雨通车里程仅为65公里。
七十多年之后的今天,山东仅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就达到7473公里。2019年,有“山东最美高速”之称的济泰高速建成通车,这条穿越济南南部山区、泰山东麓,穿越汶水河畔的高速,总长度虽然只有60余公里,但移步异景,让高速驾乘成为畅快之旅。
城市的勾连在加速,乡村同样如此。从村村通到户户通,从高空俯瞰鲁中山区,一条条银灰色柏油马路,如飘带般缠绕在绿色山野之中,成为连接每一户居民的幸福之路。
如今,山东各级公路的通车总里程已经达到28.68万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83公里。286800:65,这样的比例足够让人震撼。
从普通公路到高速公路,我们在不断追求运输的速度。而中国高铁,将速度提升到了新的层次。
在山东省会济南,自标志性景观大明湖一路向东,在15公里之外,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高铁枢纽站点——济南东站,正一步步实现其国家级交通枢纽的最终定位。
从空中俯瞰,济南东站如一只振翅欲飞的鲲鹏,为省会东区这片年轻的土地带来了充足的活力。
对于高铁时代的济南人来说,最惬意的生活或许是早上喝一碗让外地人搞不清口味的甜沫,配上季羡林先生生前最爱的油旋,饱腹之后乘上高铁,赶得上津门老茶馆的第一口相声,赶得上京城大红墙下的第一盘棋局,赶得上江南水乡的第一艘离岸小舟,赶得上西子湖畔的第一杯龙井。当然,最重要的是,用狗不理包子、全聚德烤鸭、西湖醋鱼一饱口舌之欲后,还能在月朗星稀之时赶回自己舒服的家,安然入眠。
高铁改变着山东人的生活,而不断提升的高铁速度和不断扩展的高铁网络,也给济南人的生活方式增加着各种可能性。近年来,从济南不用换乘就能直达的车站超过280座,济南的高铁城市“朋友圈”超过250个。
速度,在不断重塑我们的时间,更重塑我们对距离的认知。
桥:城市进击“跨”越时
2011年6月30日,胶州湾大桥建成通车。
那一年,一张穿越云雾与大海的大桥照片惊艳了世人,照片的主角就是胶州湾大桥。十年过去了,这座写满中国建设者荣耀的桥梁,已经“接待”了1.1亿辆次的“客人”。日均通行流量从2011年1.45万辆增长到2021年4.84万辆。
这项建设者克服海上恶劣气候环境影响,攻克无数技术难关,历经四年投资近百亿元终于建成的百年精品工程,使胶州湾东西两岸天堑变通途,极大缩小了青岛这座跨海之城的内部时空距离,结束了“青”“黄”不接的历史,带动胶州湾沿岸区域经济飞速发展。
2011年,胶州湾大桥入选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评选出的“全球最棒的11座桥梁”,理由简单却充分——其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多项桥梁建设世界纪录。
2013年,胶州湾大桥荣获在美国匹兹堡举办的第30届国际桥梁大会乔治·理查德森奖,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桥梁工程获得的最高国际奖项。2018年,胶州湾大桥以现场核验评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摘得中国公路行业的最高奖项——李春奖。
胶州湾大桥,早已成为我国桥梁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从西海岸国家级新区创建到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在青岛召开,过去的十年时间里,这座桥见证着青岛这座城市与世界越来越紧密的融合。
在几百公里之外的省会济南也正亟需桥梁的帮助,完成城市新时代最重要的一次跨越式发展。随着黄河北岸山东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先行区的创建与发展,济南对快速跨黄通道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2021年9月,在石济客专公铁两用桥与济南黄河三桥之间,济南第十二座跨黄大桥——凤凰黄河大桥正在进行最后的修正喷装。作为济南“北跨”的重要一环,这座桥拥有三项世界之最:
它是世界跨度最大的三塔自锚式悬索桥,跨黄主桥全长3788米;
它是世界上桥面最宽的特大钢箱梁桥,桥梁两侧设置跨河慢行通道,钢箱梁全宽61.7米;
它是世界跨度最大连续组合钢箱梁桥,北岸跨大堤桥的主跨为245米。
它是当之无愧的桥中之“凤”。
距离凤凰黄河大桥约十公里之外,拥有“万里黄河第一隧”之称的济南济泺路黄河隧道也已经进入最后的通车测试阶段。隧道的直径超过15米,相当于在黄河底下建造了一栋近5公里长的五层楼……
助力济南北跨发展。未来,济南将形成26座跨黄通道布局,从济南市区跨越黄河将畅通无阻。
空:立体的世界更辽阔
2019年,芬兰赫尔辛基,一个因建筑之美而被称为“北方洁白城市”的地方,迎来了第一架来自山东济南的直飞航班。这一航线改变了以往济南地区旅客必须经其它地方中转,耗时长达十几个小时才能到达芬兰的状况,让两地空中时间缩短至十小时左右。
无独有偶,几乎在同一时间,一架B757由烟台蓬莱机场起飞,直飞日本东京成田机场。不过这次起飞的并非客机,而是一架全货机。烟台至日本全货机航线,是20世纪90年代初烟台至日本鲜活货运包机停航近30年以来,烟台机场再次开通的飞往日本的全货机航线。2021年8月12日9时11分至9时18分,青岛胶东国际机场,三架飞机顺利起航,分别飞赴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北京,经济中心、金融中心上海,以及红色革命摇篮南昌、遵义。
7分钟之后,来自“人间天堂”杭州的首架进港航班平稳降落在胶东机场跑道上,在隆重的“水门”仪式欢迎下顺利滑入机位。
至此,胶东国际机场的“一夜转场”顺利完成,正式投入运营。
从空中俯瞰胶东国际机场,航站楼的设计颇具未来感,在满足机场绿色环保和支撑后续庞大业务量的前提下,这个宛如“海星”的放射状结构建筑被最终命名为“海之梦”。新机场也就此被确认为传承地域文明、展示城市文化的新窗口。
作为国家发改委综合交通枢纽重大建设示范工程,胶东机场最大特色在于与高铁、地铁、机场站结合建设,实现了航空、地铁、高铁等交通方式的零换乘,旅客从航站楼通过连廊可以直接到达综合交通中心,在负二层可以换乘济青高铁或者地铁8号线前往青岛市区和其他城市,这也使青岛新机场成为全国首个集高铁、地铁于一体的零换乘机场。
从核心城市到区域中心城市,山东的立体航空网络正在不断完善。临沂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万,威海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万,日照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万,济宁曲阜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万,东营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万……空中运输线,已经成为山东连接世界的便捷通道。
拥有10个运输机场的山东,已经是华东地区运输机场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增加至12个,通用机场则将达到30个。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山东共执飞国内、国际航线670余条,其中国际航线80余条,与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亚洲的多个国家直接通航。从地面到空中,立体化的山东,正迎接越来越辽阔的未来。
亿万年的地壳运动,方塑造出这秀美壮阔的山川河岳。五千余年的人类运动,刻画出丰厚的齐鲁文明肌理。而最近的百年,则是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
如果可以将百年的演进,转化成从高空俯瞰的延时摄影,我们会更直观感受到勤劳而聪慧的人们重塑这片土地的进程。当村庄汇集为城市,当城市之间路与桥勾连,又创造出新的群组。当越来越高的城市,成为地表上新的『山岳』,当越来越密集的路桥组成新的『河流』,当腾空而起的钢铁之翼画出越来越多的『虹桥』,这片风华正茂的沃土,开始书写继往开来的全新篇章。
路:重塑时间与空间
路,无论在农耕还是工业时代,都是社会发展的能量传输通道。
新中国成立之初,山東省内能正常通行汽车的公路仅有3152公里,其中绝大部分为土路,晴雨通车里程仅为65公里。
七十多年之后的今天,山东仅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就达到7473公里。2019年,有“山东最美高速”之称的济泰高速建成通车,这条穿越济南南部山区、泰山东麓,穿越汶水河畔的高速,总长度虽然只有60余公里,但移步异景,让高速驾乘成为畅快之旅。
城市的勾连在加速,乡村同样如此。从村村通到户户通,从高空俯瞰鲁中山区,一条条银灰色柏油马路,如飘带般缠绕在绿色山野之中,成为连接每一户居民的幸福之路。
如今,山东各级公路的通车总里程已经达到28.68万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83公里。286800:65,这样的比例足够让人震撼。
从普通公路到高速公路,我们在不断追求运输的速度。而中国高铁,将速度提升到了新的层次。
在山东省会济南,自标志性景观大明湖一路向东,在15公里之外,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高铁枢纽站点——济南东站,正一步步实现其国家级交通枢纽的最终定位。
从空中俯瞰,济南东站如一只振翅欲飞的鲲鹏,为省会东区这片年轻的土地带来了充足的活力。
对于高铁时代的济南人来说,最惬意的生活或许是早上喝一碗让外地人搞不清口味的甜沫,配上季羡林先生生前最爱的油旋,饱腹之后乘上高铁,赶得上津门老茶馆的第一口相声,赶得上京城大红墙下的第一盘棋局,赶得上江南水乡的第一艘离岸小舟,赶得上西子湖畔的第一杯龙井。当然,最重要的是,用狗不理包子、全聚德烤鸭、西湖醋鱼一饱口舌之欲后,还能在月朗星稀之时赶回自己舒服的家,安然入眠。
高铁改变着山东人的生活,而不断提升的高铁速度和不断扩展的高铁网络,也给济南人的生活方式增加着各种可能性。近年来,从济南不用换乘就能直达的车站超过280座,济南的高铁城市“朋友圈”超过250个。
速度,在不断重塑我们的时间,更重塑我们对距离的认知。
桥:城市进击“跨”越时
2011年6月30日,胶州湾大桥建成通车。
那一年,一张穿越云雾与大海的大桥照片惊艳了世人,照片的主角就是胶州湾大桥。十年过去了,这座写满中国建设者荣耀的桥梁,已经“接待”了1.1亿辆次的“客人”。日均通行流量从2011年1.45万辆增长到2021年4.84万辆。
这项建设者克服海上恶劣气候环境影响,攻克无数技术难关,历经四年投资近百亿元终于建成的百年精品工程,使胶州湾东西两岸天堑变通途,极大缩小了青岛这座跨海之城的内部时空距离,结束了“青”“黄”不接的历史,带动胶州湾沿岸区域经济飞速发展。
2011年,胶州湾大桥入选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评选出的“全球最棒的11座桥梁”,理由简单却充分——其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多项桥梁建设世界纪录。
2013年,胶州湾大桥荣获在美国匹兹堡举办的第30届国际桥梁大会乔治·理查德森奖,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桥梁工程获得的最高国际奖项。2018年,胶州湾大桥以现场核验评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摘得中国公路行业的最高奖项——李春奖。
胶州湾大桥,早已成为我国桥梁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从西海岸国家级新区创建到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在青岛召开,过去的十年时间里,这座桥见证着青岛这座城市与世界越来越紧密的融合。
在几百公里之外的省会济南也正亟需桥梁的帮助,完成城市新时代最重要的一次跨越式发展。随着黄河北岸山东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先行区的创建与发展,济南对快速跨黄通道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2021年9月,在石济客专公铁两用桥与济南黄河三桥之间,济南第十二座跨黄大桥——凤凰黄河大桥正在进行最后的修正喷装。作为济南“北跨”的重要一环,这座桥拥有三项世界之最:
它是世界跨度最大的三塔自锚式悬索桥,跨黄主桥全长3788米;
它是世界上桥面最宽的特大钢箱梁桥,桥梁两侧设置跨河慢行通道,钢箱梁全宽61.7米;
它是世界跨度最大连续组合钢箱梁桥,北岸跨大堤桥的主跨为245米。
它是当之无愧的桥中之“凤”。
距离凤凰黄河大桥约十公里之外,拥有“万里黄河第一隧”之称的济南济泺路黄河隧道也已经进入最后的通车测试阶段。隧道的直径超过15米,相当于在黄河底下建造了一栋近5公里长的五层楼……
助力济南北跨发展。未来,济南将形成26座跨黄通道布局,从济南市区跨越黄河将畅通无阻。
空:立体的世界更辽阔
2019年,芬兰赫尔辛基,一个因建筑之美而被称为“北方洁白城市”的地方,迎来了第一架来自山东济南的直飞航班。这一航线改变了以往济南地区旅客必须经其它地方中转,耗时长达十几个小时才能到达芬兰的状况,让两地空中时间缩短至十小时左右。
无独有偶,几乎在同一时间,一架B757由烟台蓬莱机场起飞,直飞日本东京成田机场。不过这次起飞的并非客机,而是一架全货机。烟台至日本全货机航线,是20世纪90年代初烟台至日本鲜活货运包机停航近30年以来,烟台机场再次开通的飞往日本的全货机航线。2021年8月12日9时11分至9时18分,青岛胶东国际机场,三架飞机顺利起航,分别飞赴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北京,经济中心、金融中心上海,以及红色革命摇篮南昌、遵义。
7分钟之后,来自“人间天堂”杭州的首架进港航班平稳降落在胶东机场跑道上,在隆重的“水门”仪式欢迎下顺利滑入机位。
至此,胶东国际机场的“一夜转场”顺利完成,正式投入运营。
从空中俯瞰胶东国际机场,航站楼的设计颇具未来感,在满足机场绿色环保和支撑后续庞大业务量的前提下,这个宛如“海星”的放射状结构建筑被最终命名为“海之梦”。新机场也就此被确认为传承地域文明、展示城市文化的新窗口。
作为国家发改委综合交通枢纽重大建设示范工程,胶东机场最大特色在于与高铁、地铁、机场站结合建设,实现了航空、地铁、高铁等交通方式的零换乘,旅客从航站楼通过连廊可以直接到达综合交通中心,在负二层可以换乘济青高铁或者地铁8号线前往青岛市区和其他城市,这也使青岛新机场成为全国首个集高铁、地铁于一体的零换乘机场。
从核心城市到区域中心城市,山东的立体航空网络正在不断完善。临沂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万,威海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万,日照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万,济宁曲阜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万,东营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万……空中运输线,已经成为山东连接世界的便捷通道。
拥有10个运输机场的山东,已经是华东地区运输机场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增加至12个,通用机场则将达到30个。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山东共执飞国内、国际航线670余条,其中国际航线80余条,与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亚洲的多个国家直接通航。从地面到空中,立体化的山东,正迎接越来越辽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