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代,研究生教育成为了一个国家强大振兴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核心因素。探讨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如何才能发挥更大的功能成为研究生教育研究的核心,而人才的合理规范流动就是影响其功能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对研究生教育怎样影响高层次人才流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此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高层次人才;人才流动
[作者简介]辛均庚,男,江西人,教育学硕士,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基础教育教学、高等教育改革与管理研究。
一、引言
现代国家要想成为强国之列,就得成为科技强国,而要成为科技强国,就不得不成为一个教育强国,特别是高等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必然是拥有一大批高层次人才,然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在当代基本上是通过研究生教育来进行的,研究生教育成为了一个国家强大振兴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核心因素。研究生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并不是它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的高层次人才进行社会流动,流向适合其发展的职业部门和地区,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要知道,人才的合理规范有序流动将有助于社会在动态中求得平衡和协调,又在平衡或协调中求得更大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与人才的流动从来是紧密相连的,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基本上就决定了人才的怎样流动。
纵观近十多年,我国学者专家对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研究生教育系统内部,比如关于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等方面内容。而对研究生教育系统的外部,比如研究生教育与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会控制,人才市场等方面内容。本文尝试探讨研究生教育如何影响高层次人才流动,以此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概念研究
(一)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是继本科教育之后的高一级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统中最高层次的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研究生教育是产生于西方大学,源于中世纪大学的高级学位教育,是西方高等教育内部的逻辑演变、生成与当时政治经济及科技文化思想发展等外部条件影响的结果。研究生教育的真正开创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的洪堡改革。我国研究生教育是产生于近代,是西学东渐的产物,也是当时中华民族致力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对高层次专门人才需求的结果,是中国近代社会化的产物。
(二)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或叫高级人才是从人才的层次性来区分的。目前,对高层次人才的概念还没有很明确的说法,通常认为,高层次人才是比一般人才高出一个阶段,一个层次,一个档次。通常我们把研究生及以上的知识分子或专业技术人员定为高层次人才。
(三)人才流动。人才流动是指人才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的地区、职业部门之间发生转移或变动的一种社会流动现象。人才流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人才流动指改变人才隶属关系的流动,即人才完全脱离原来的职业部门或地区,进入一个新的职业部门或地区,他的档案、户籍、编制等就在这个流入的新的单位。而广义的人才流动还包括不改变人才隶属关系的智力交流活动[5]。人才流动有它自身的规律,它总是从经济落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流向经济发达,文化科技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6]。(本文研究的人才流动是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研究生流动)
三、我国研究生教育对高层次人才流动的影响分析
(一)人才流动的必要性及其因素分析
1.人才流动的必要性。人才流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尤其在近代社会以来变得越来越频繁和重要,在知识经济时代更为突出。人才的竞争和流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最为关心的问题。马克思的经典理论说过,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为活跃的因素,而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又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而人才又是劳动者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充分利用好人才,方能有利的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要充分利用好人才,就得进行人才的流动,只有流动,方能把人才推进生产的领域中,发挥它的才能和智慧,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2.因素分析。影响人才流动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个人因素主要包括人的主观和客观的因素,社会因素则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的发展水平和人才流动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个人因素就流动主体来说的。其主观因素主要是人才流动主体的流动动机和意愿。客观因素是指人才本身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和社会关系。二者很大程度上是由教育来决定的。社会因素就人才流动的大环境而言。一般来说,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水平越发展,政治越开明和民主,人才流动就越被允许和越活跃。除以上因素外,还有社会成员的承受力,包括人们的观念:表现为还不大适应人才流动,对单位的依赖性过强以及人才总量和人才的种类结构都对人才流动有着明显的宏观影响。
(二)研究生教育对高层次人才流动的影响分析
从以上人才流动必要性和因素分析中可知,人才一定要进行流动,否则,成为了人才,也实现不了教育的价值。通过接受研究生教育变成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为实现应有的价值,就要进行合理的流动。研究生教育对其培养的研究生流动有着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研究生教育的专业种类对研究生流动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接受什么样的专业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它基本上决定了研究生的能力和素养。如果社会发展需要这些专业人才,那么就能进行成功的流动。例如外语,建筑,计算机软件开发等专
业。如果社会发展不大需要,则很难进行流动,无法达到优化状态。例如中文,教育、哲学、历史等专业。
2.研究生教育的层次结构对研究生流动的影响。从近几年用人单位的录用标准来看,对毕业生的培养单位尤为看重。例如现
在名牌高校就是外资企业挑选人才的第一考虑因素。还有些用人单位,就明确标出必须是毕业于“985工程”大学或教育部直属高校或“211工程”大学的研究生。日本学者曾研究过,认为不同类型的高校的毕业生对其占有中上层管理职位的机会有不同的影响。如我国党政机关的中上层职位基本上是由国家名牌大学的研究生来角逐。由于我国高等院校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干部队伍补充与更新的直接来源[4]。比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培养目标就是指向国家行政部门,它的占有率当然是很高的。现在企业也普遍认为,一流大学的学生潜能(潜在的训练可能性)比非一流大学的学生要高。在两个学同样专业的研究生当中,即使他们的能力相当,但是企业肯定会选择培养学校水平,声望高的那一个。这就是接受不同培养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对流动的较直接的影响。
3.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水平对研究生流动的影响。同样是“211工程”大学的研究生,由于一个研究生所在培养单位比另一个所在培养单位各方面条件都更优越,他就可能比另一个研究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强的能力,也就是说他的质量水平更高,那么他就更容易进行流动。比如北京大学与云南大学,都是“211工程”大学,哪所大学培养的研究生质量水平高,显然可知。
4.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对研究生流动的影响。一般来说,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主要有理论型和实践型人才或基础型与应用型人才。目前,实践型或应用型人才较好进行流动,而理论型或基础型人才就偏难。换句话说,在当代,实践型或应用型人才流动空间大,而理论型或基础型人才流动空间则相对较窄。这可能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关。
5.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总体数量对研究生流动的影响。这就从宏观上市场供求关系来讲的。如果是市场上不需要或少量需求,而培养机构仍然不顾市场需求的变化,大量培养,就必然造成一部分研究生找不到工作,或是他们屈就自己,当作本科生使用。相反,培养单位培养的研究生还不够市场需求,对研究生就业流动则极为有利。
研究生教育对毕业研究生进行成功的流动有着显现的间接影响,其实,本质上是潜在的直接影响其毕业研究生就业流动。因为研究生教育最终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制定和实施的,有着很强的现实社会依据性。只是在培养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而社会发展又在不断变化,这样复杂的情况就会产生,原来制定的计划几年后可能不适合了。另外在培养的过程中,由于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一下子很难根据社会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和计划,由此导致多样性复杂性的问题出现。所以研究生教育对研究生(高层次人才流动)就业流动有着显现的间接影响和潜在的直接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宝昆.大规模教育考试的社会控制功能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2]薛天祥.研究生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程凯,王卫东/考试社会学概论[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4]侯定凯.高等教育社会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吴铎.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徐焕洲.人才管理学.广东教育出版社,1989.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高层次人才;人才流动
[作者简介]辛均庚,男,江西人,教育学硕士,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基础教育教学、高等教育改革与管理研究。
一、引言
现代国家要想成为强国之列,就得成为科技强国,而要成为科技强国,就不得不成为一个教育强国,特别是高等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必然是拥有一大批高层次人才,然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在当代基本上是通过研究生教育来进行的,研究生教育成为了一个国家强大振兴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核心因素。研究生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并不是它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的高层次人才进行社会流动,流向适合其发展的职业部门和地区,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要知道,人才的合理规范有序流动将有助于社会在动态中求得平衡和协调,又在平衡或协调中求得更大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与人才的流动从来是紧密相连的,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基本上就决定了人才的怎样流动。
纵观近十多年,我国学者专家对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研究生教育系统内部,比如关于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等方面内容。而对研究生教育系统的外部,比如研究生教育与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会控制,人才市场等方面内容。本文尝试探讨研究生教育如何影响高层次人才流动,以此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概念研究
(一)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是继本科教育之后的高一级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统中最高层次的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研究生教育是产生于西方大学,源于中世纪大学的高级学位教育,是西方高等教育内部的逻辑演变、生成与当时政治经济及科技文化思想发展等外部条件影响的结果。研究生教育的真正开创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的洪堡改革。我国研究生教育是产生于近代,是西学东渐的产物,也是当时中华民族致力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对高层次专门人才需求的结果,是中国近代社会化的产物。
(二)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或叫高级人才是从人才的层次性来区分的。目前,对高层次人才的概念还没有很明确的说法,通常认为,高层次人才是比一般人才高出一个阶段,一个层次,一个档次。通常我们把研究生及以上的知识分子或专业技术人员定为高层次人才。
(三)人才流动。人才流动是指人才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的地区、职业部门之间发生转移或变动的一种社会流动现象。人才流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人才流动指改变人才隶属关系的流动,即人才完全脱离原来的职业部门或地区,进入一个新的职业部门或地区,他的档案、户籍、编制等就在这个流入的新的单位。而广义的人才流动还包括不改变人才隶属关系的智力交流活动[5]。人才流动有它自身的规律,它总是从经济落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流向经济发达,文化科技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6]。(本文研究的人才流动是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研究生流动)
三、我国研究生教育对高层次人才流动的影响分析
(一)人才流动的必要性及其因素分析
1.人才流动的必要性。人才流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尤其在近代社会以来变得越来越频繁和重要,在知识经济时代更为突出。人才的竞争和流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最为关心的问题。马克思的经典理论说过,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为活跃的因素,而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又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而人才又是劳动者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充分利用好人才,方能有利的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要充分利用好人才,就得进行人才的流动,只有流动,方能把人才推进生产的领域中,发挥它的才能和智慧,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2.因素分析。影响人才流动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个人因素主要包括人的主观和客观的因素,社会因素则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的发展水平和人才流动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个人因素就流动主体来说的。其主观因素主要是人才流动主体的流动动机和意愿。客观因素是指人才本身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和社会关系。二者很大程度上是由教育来决定的。社会因素就人才流动的大环境而言。一般来说,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水平越发展,政治越开明和民主,人才流动就越被允许和越活跃。除以上因素外,还有社会成员的承受力,包括人们的观念:表现为还不大适应人才流动,对单位的依赖性过强以及人才总量和人才的种类结构都对人才流动有着明显的宏观影响。
(二)研究生教育对高层次人才流动的影响分析
从以上人才流动必要性和因素分析中可知,人才一定要进行流动,否则,成为了人才,也实现不了教育的价值。通过接受研究生教育变成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为实现应有的价值,就要进行合理的流动。研究生教育对其培养的研究生流动有着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研究生教育的专业种类对研究生流动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接受什么样的专业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它基本上决定了研究生的能力和素养。如果社会发展需要这些专业人才,那么就能进行成功的流动。例如外语,建筑,计算机软件开发等专
业。如果社会发展不大需要,则很难进行流动,无法达到优化状态。例如中文,教育、哲学、历史等专业。
2.研究生教育的层次结构对研究生流动的影响。从近几年用人单位的录用标准来看,对毕业生的培养单位尤为看重。例如现
在名牌高校就是外资企业挑选人才的第一考虑因素。还有些用人单位,就明确标出必须是毕业于“985工程”大学或教育部直属高校或“211工程”大学的研究生。日本学者曾研究过,认为不同类型的高校的毕业生对其占有中上层管理职位的机会有不同的影响。如我国党政机关的中上层职位基本上是由国家名牌大学的研究生来角逐。由于我国高等院校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干部队伍补充与更新的直接来源[4]。比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培养目标就是指向国家行政部门,它的占有率当然是很高的。现在企业也普遍认为,一流大学的学生潜能(潜在的训练可能性)比非一流大学的学生要高。在两个学同样专业的研究生当中,即使他们的能力相当,但是企业肯定会选择培养学校水平,声望高的那一个。这就是接受不同培养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对流动的较直接的影响。
3.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水平对研究生流动的影响。同样是“211工程”大学的研究生,由于一个研究生所在培养单位比另一个所在培养单位各方面条件都更优越,他就可能比另一个研究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强的能力,也就是说他的质量水平更高,那么他就更容易进行流动。比如北京大学与云南大学,都是“211工程”大学,哪所大学培养的研究生质量水平高,显然可知。
4.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对研究生流动的影响。一般来说,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主要有理论型和实践型人才或基础型与应用型人才。目前,实践型或应用型人才较好进行流动,而理论型或基础型人才就偏难。换句话说,在当代,实践型或应用型人才流动空间大,而理论型或基础型人才流动空间则相对较窄。这可能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关。
5.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总体数量对研究生流动的影响。这就从宏观上市场供求关系来讲的。如果是市场上不需要或少量需求,而培养机构仍然不顾市场需求的变化,大量培养,就必然造成一部分研究生找不到工作,或是他们屈就自己,当作本科生使用。相反,培养单位培养的研究生还不够市场需求,对研究生就业流动则极为有利。
研究生教育对毕业研究生进行成功的流动有着显现的间接影响,其实,本质上是潜在的直接影响其毕业研究生就业流动。因为研究生教育最终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制定和实施的,有着很强的现实社会依据性。只是在培养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而社会发展又在不断变化,这样复杂的情况就会产生,原来制定的计划几年后可能不适合了。另外在培养的过程中,由于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一下子很难根据社会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和计划,由此导致多样性复杂性的问题出现。所以研究生教育对研究生(高层次人才流动)就业流动有着显现的间接影响和潜在的直接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宝昆.大规模教育考试的社会控制功能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2]薛天祥.研究生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程凯,王卫东/考试社会学概论[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4]侯定凯.高等教育社会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吴铎.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徐焕洲.人才管理学.广东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