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领先起跑线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前连语音、文字,后连语法、修辞,又是色彩风格的集中体现,所以是学习现代汉语的节骨眼。掌握词汇,重点是通过构造了解意义、特点、作用,把握词的使用规范,懂得用词的基本技巧。《考试大纲》对掌握词语提出的核心要求是:能根据词境辨别词义,正确使用词语。
一、了解词的构成
一个词,外有形体和语音形式,内有结构关系和意义内涵,从这四个角度,可以把词分为多种类型。下边我们只从内部结构的角度分析一下词的构成。因为了解词的构成,有助于把握词的意义,可以说是理解词义的一把钥匙。词是由语素构成的。根据内部语素间的结构关系,词可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大类。
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有由一个音节构成的单音单纯词(人、大、走、和、了),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构成的复音单纯词,如:联绵词(伶俐、踌躇、徘徊、蜿蜒、窟窿、马虎),译音词(逻辑、沙发),拟声词(哗啦、噼啪)。对这类词,千万不能硬分开求解,以至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复合式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
合成式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联合式:语言、迅速;教学、收发;窗户,妻子
偏正式:工人、铁路、轻视、热爱;血红、雪白、鸟瞰
主谓式(陈述式):头痛、眼花、地震
述宾式(支配式):带头、示威:司机
述补式(补充式):认清、提高、打倒、说明
名量式:车辆、纸张、树木、船只
附加式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前加式:老师、阿姨、老虎
后加式:桌子、花儿、甜头、绿化
叠加式:绿油油、黑乎乎
词缀在构词中起类化作用,为词性的标志,一般都带有感情色彩。但要注意,这类词里的附加词缀,在有些词里可能是实语素。如“阿谀、老人、棋子、婴儿、烟头”中的“阿、老、子、儿、头”,都有实在意义。
另外还有重叠式合成词(往往)和简缩式合成词(解放军、北大、青少年、五讲、四美)。
二、了解构词方式的作用
1、了解构词方式有助于把握词义。
词的构造方式不同,词义的侧重点就不一样。如能把握其构造方式,就从根本上掌握了理解词义的钥匙,这对于正确的理解词义,准确把握同义词的细微差别是很有用的。例如:
①为了交流经验,共同提高,纺线也开展竞赛。
②这个人性格内向,思想很不开展。
③从上旬开始,我军展开全阵线进攻。
④一片肥沃的良田展开在他的眼前。
上例中的“开展”与“展开”构成语素完全相同,区别只在构词方式上。“开展”是联合结构,表示又展又开,用于人,作动词,侧重说明人的活动从小向大、从点向面,从浅向深继续进行,常加“继续、持久、深入、进一步”等状语,后面能跟“起来、下去”等,对象可以是运动、活动、工作、批评、斗争、讨论、争论、比赛、竞赛等;又可作形容词,表示人的性格开朗、开豁。“展开”是述补结构,表示展之使开,用于事故,只作动词:一是说明某活动开始进行,前边可加“全面、普遍”等状语,但后面不能跟“起来、下去”等,对象常是“进攻、反击、交锋、攻势”等;二是表忝张开、铺开、伸展,对象常是具体的事物。很明显,例①②中的“开展”与例③④中的“展开”是不能换用的。其他像“鸟瞰”是偏正式,义重在“瞰”,“地震”是主谓式,义重在“地”。
2、了解构词方式有助于准确用词。
每种构词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起着独到的作用。比加,联合式与重叠式可使词义丰富,鲜明突出,有加重强调的作用。说“美”就不如“美丽”强烈。偏正式可使修饰严密,表意细腻。如“要求、请求、恳求、哀求”能很好地分出层次程度。动宾式不能再带宾语,并能造成一些比喻,耐人寻味。如“碰壁”,形象而生动。名量式都是表示不定量的集合名词,不能再用个体量词修饰。联绵词则绘声绘色,具有音乐美。如“妖娆”,婉转而和谐。附加式增强了词的形容性和感情色彩,形象鲜明。如“湿漉漉”。把握了词的这些不同结构特点,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就能找到最准确:最恰当的词,使表意明确、清晰、形象、生动。例如:
①古代邯郸人走路走得美妙,大有(名气)。
②他在这一带的(名声)不太好。
③我们的沈先生是很有(名望)的。
④我们请张老先生出来担任(名誉)主席。
上例四个加线的词是联合式名词,皆指在群众或社会中流传的评价。差别在于后一个语素。
例①中的“名气”,多用于口语褒义;能与“有、没、大、小”搭配。例②中的“名声”,可用于褒义也可用于贬义,不限于口语。例③中的“名望”只用于褒义,且多用于书面语。①②③例中的“名气、名声、名望”多用于个人,而例④中的“名誉”则可用于集体,多与“好、坏、破坏、珍惜”等相搭配;此外,还可表示名义上。从上边的例句看,用得都很准确,皆不能互换。
捷径金手指
一、“正确使用实词”夺魁方略
实词的正确使用,要以把握静态词义为基础,以理解具体语境为依据,以找到准确动态语义为归宿。具体地说,要想判断一个词在句中使用得是否正确、得体,第一步是先确定文中使用的是该词静态意义中的哪类含义,以缩小考虑的范围;第二步是审视语境,确定该词动态语义的指向;第三步是深入分析语境,确定该词在文中的特定含义;第四步是联系修辞判断其有无言外之意;最后确定该词使用得是否正确或确定应该填人的词语。
(一)多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等有关工具书,了解词语的确切含义。这是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平时要注意积累。
(二)掌握解答此类题的方法和技巧。关于近义词的辨析涉及了三大点九小点,假如每一个词都去这样逐一比较辨析,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不可能对所有常用词语从意义、色彩到功用都了解得清楚。因而需要掌握一定的规律和技巧。
1、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是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语境就是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也就是上下文。对于一段文字来说,它所处的那篇文章是它的语境;对于一句话来说,它所处的那个语段是它的语境;对于一个词来说,它所处的那句话是它的语境;一个成语是该成语中每个字的语境。要确定词语的意思,必须把它放在语境中考虑。汉语词语有许多是多义的:但是到了一个语境中,每个词都只能有一个固定的意义(特定的双关修辞例外),比如“深”在“夜深人静”中是“时间晚”的意思,在“深深的海洋”中是“离地平面距离大”的意思,“深红色的外衣”中是“颜色浓重”的意思,在“情意深长”中是“厚重”的意思,在“内容深奥”中是“不易懂,难度大”的意思。可见语境对词义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词语使用的正确与否,主要是看其适合语境与否。选择恰当词语,要先把握语境含义及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如:我国大型深水港——山东石臼港的建设 进展顺利,(截止、截至)九月中旬,已完成全年施工计划的90%。
从语境看,是整个事件的中间暂停,将来还要继续进行。因而选“截至”就比较恰当。因为“截止”是指到某时间停止,不再发展;“截至”是指截止到某时间,事件仍会发展。
2、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选其符合语境义者。注意辨别同义词或近义词在意义、色彩、运用这几方面的细微差别。
如: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化装、化妆)成一个阔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
语境意义是明显的,是指她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阔太太。“化装”与“化妆”,相异语素是“装”与“妆”。都有修饰、打扮意义,但“装”有服装义,“化装”就是改变自己的服饰而装扮成某种身份的人,“妆”就是打扮义,使自己容颜美丽。因而应选“化装”。
值得注意的是,同一组同义词,辨析角度往往不只是一个,有时是交错出现的,因此,辨析时要全面考虑。
3、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再判断该选何词。有些近义词没有相同或相异的语素,通过语素比较而鉴别是不行的。从词语本身的意义、功用又辨析不清,那就应该把所辨析的词语放入日常习惯用语中,由此而区分出其异同,再选合适的。
如:他(迟疑,犹豫)不决地伫立着,缓缓环顾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
“迟疑”“犹豫”都有一下不能判定的意思。迟疑不决、犹豫不决,这些词语都正确。只有放到日常习惯语境中去体味其差异,才能判定应选哪一个。“我请他帮助,他迟疑了一下,还是跟我走了。”我请他帮忙,他犹豫了一下,同意了。“迟疑”常指行动而言,“犹豫”常指态度而言,因而根据语境应选“犹豫”。
(三)词语是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的。分辨在一定的语境中究竟用怎样的实词,首先要凭借语感。把某个词放到上下文里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如果没有什么不妥的感受,就可以考虑选用了。如果很别扭,就得换个词试试。这就是凭借语感进行分辨。但是每个人的语感都有局限性,所以仅靠语感并不保险,还要对词语和语境是否协调做些分析。这种分析一要看词句是否通顺,二是看在意思的表达上能否取得最佳效果。
二、“正确使用虚词”夺魁方略
对虚词的考查,主要涉及关联词、介词、副词。在掌握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近义的虚词的基础上,应把重点放在掌握虚词误用(包括关联词语的误用)、熟悉典型错例上。
(一)虚词误用实例
1、副词误用。
(1)副词错用。
例1:新来的厂长跟原来的厂长一样更会关心职工的疾苦。
例2:这件事,他事先没有思想准备,感觉发生得很忽然。
例1中“更”用错了,应将“更”改为“很”或“都”。
例2把副词“忽然”当作形容词“突然”用了,应改为“突然”。
(2)滥用否定副词。
例3: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转的。
例3中“谁也不会否认”等于“大家都承认”,后面再用一个否定副词“不”,恰好把话说反了,应去掉后一个“不”字。
2、介词误用。
(1)滥用介词。一是滥用造成无主语的毛病;二是“对”“对于”错用造成主客颠倒的毛病。
例1:从上述有目共睹的事实中,证明他们的所作所为是无可指责的。
例2:焦裕禄这个名字对于青年人可能有些陌生。但对于四十岁以上的人却是很熟悉的。
例1“从……中”这个介词短语使句子没有了主语,可以删去,让“上述有目共睹的事实”做句子的主语。例2由于“对于”介引的对象不恰当,而导致句子出现了主客颠倒的毛病,“对于”,介引的对象应该是“焦裕禄这个名字”。
(2)漏用介词。应该使用介词的地方而没有使用,就是漏用介词。漏用介词同样会使表意不清,句子不通。例:
这个球队是几个县队中的优秀队员组成的。
脱漏了介词“由”,致使句子出现错误,应在“几个县”之前加上介词“由”。
(3)介词混用。指介词使用不合习惯,该用这个介词而误用了那个介词。例:
作为党的高级干部,办事、想问题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不能只为个人着想。
“从”应改为“以”,“以”与后文“为出发点”相搭配。
3、代词误用。
代词使用往往出现指代不明的错误,一是在说话或引述他人的话语时,人称代词转换出现错误或指代不确定;二是指示代词“这”“那”的指代出现错误。例:
当其他乘客都走下了飞机后,我才看到李强陪着一个头发胡子很长的人最后走下来,他手里提着一个箱子。
“他”是指“李强”还是指“头发胡子很长的人”,属于指代不确定,造成句子表达不明确。
(二)关联词语误用
关联词语是句子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句子,用不用关联词语,用哪个关联词语,是单用还是成对地配合着用,用在什么位置,都有一定的规则。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就会出现使用有误的现象。
关联词语在使用上存在如下毛病:
1、关联词语赘余。例:
我们在对某些教育政策作了一定的分析之后,从而思考教育的深层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从而”是连词,表示结果和目的。一般来说,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此句前后不构成上述关系,加上之后多余并且造成语病,可删去“从而”。
2、关联词语残缺。例:
终身教育制度的建立,不仅为那些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未能完成学业的人打开了一扇门,为那些对知识有着更高需求的人提供了机会。
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是递进关系,前句用了关联词“不仅”,而后一分句却没有接应的关联词语,致使句子出现毛病,应在后一分句前加上“也”来照应“不仅”。
3、关联词语错用。例:
尽管天气怎样恶劣,他都坚持天天跑步。
“尽管”和“不管”表达的意思是不相同的。“尽管”用于让步转折句,“不管”用于无条件式的条件复句。应把“尽管”改为“不管”。
4、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例:
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
关联词“无论”不能与连词“和”搭配,只能与“还是”搭配,组成“无论……还是……,都……”的固定结构。该句将“无论”与“和”搭配,出现了搭配不当的毛病。
5、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复句中关联词的位置:分句间的主语一致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反之,放在主语的前面;单个连词“至于”“否则”“以至”“以致”“反而”“进而”“从而”等一般放在后一个分句的前面。
例1:必然性不仅和偶然性互相联系,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
从两个分句来看,主语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不仅”应该放在“偶然性”后面。
例2:至于我报考师范类院校,是既定方针,哪所学校放在第一志愿,还没有最后决定。
“至于”表示另提一事,只能用在后一件事上,而该句却把它放在第一件事“报考师范类院校”之前,导致了位置不当,应该把“至于”放在后一件事 “哪所学校放在第一志愿”之前。
(三)虚词应试的“五辨”“三步”技巧
1、“五辨”
一辨词性。如“忽然”和“突然”,前者只能作表示情况发生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的副词,而后者除此之外,还可以作形容词,如“这件事太突然了”。
二辨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如“毕竟”和“到底”,二者都是表示强调的副词,但是,“到底”一般用在疑问句中表追究。
三辨搭配关系。许多关联词语的搭配是固定的。如“与其”与“不如”呼应,“只要”与“就”呼应等。
四辨功能用法。如“进而”与“从而”,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
五辨语气。主要是针对表示语气的副词或助词,如“难道”与“莫非”,前者多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表示揣测语气。
2、“三步”。
一步整体解意,把握分句间的意义关系。理解文意是准确填写虚词的前提。首先要整体阅读文句,把握文句的中心意思,然后精读把握层次,探寻语句间的逻辑关系,分析句子的关系,选用最能表达这种意义关系的词语。
二步比较分析,选准最恰当的虚词。一种意义关系可以用多种虚词来连接,那么,就应该在准确把握句意的基础上,选用最能够表达这种意义关系的词语,把分句连接起来。
三步试读,检验所填虚词的正确性。选择出最恰当的虚词之后,就要套入句子,通过语感来检验,看所填语脉是否畅通,文意是否衔接紧凑。
三、“正确使用成语”夺魁方略
(一)成语误用归类
高考考查的成语一般是常见、常用而又常错的。从近年高考语文成语考查的实际情况来看,成语使用错误有以下几类。
1、望文生义。
[功败垂成]垂:接近,快要。事情在将要成功的时候遭到了失败。多含有惋惜之意。
例;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2006年全国卷I)
句中当作“成功或者失败”的意思使用:错误。
[屡试不爽]屡:屡次,多次。爽:差错。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例:他最近的状态一直不佳,接连几次考试都不理想,屡试不爽,心情糟透了。(2005年江苏卷)
把“屡试不爽”理解为“几次考试心情不爽快”,纯属望文生义。
2、不合语境。
[一念之差]念:念头、主意;差:错误。一个念头的差错指因一时的疏忽或考虑不周而产生严重的后果。
例: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2006年全国卷I)
变废为宝是好事,用“一念之差”显然不合语境。
[感同身受]感:感激;身:亲身。心里很感激,就像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一《晚清文学丛钞·轰天雷》第二回:“再者北山在京,万事求二兄代为照顾,感同身受。”
例:清晨,我来到天安门广场,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在场的群众自发唱起庄严的国歌,强烈的爱国热情使我感同身受,心潮澎湃。(2006年江苏卷)
“我”就在现场,就是自己亲身领受,不是“就像”。
3、用错对象。
[筚路蓝缕]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
例:近年来禽流感在国内时有发生,危害极大,各级政府必须筚路蓝缕,积极做好预防,以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2006年山东卷)
“筚路蓝缕”用于创业,这里用于预防禽流感,不妥。
[珠圆玉润]润:细腻光滑。像珠子一样圆,像玉石一样光润。比喻歌声宛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
例:不管走到哪里,她总是穿金戴银,珠圆玉润,一身珠光宝气,令人感到十分庸俗。(2006年辽宁卷)
“珠圆玉润”适用对象是歌声或者文字,不能用于人的穿戴。
4、褒贬失当。
[无所不至]至:到。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
例:我们来到了实习工厂,厂领导和工人们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早已做了周密安排,他们对我们的关心真是无所不至。(2006年广东卷)
“无所不至”含贬义,显然应改为“无微不至”。
[巧立名目]变着法定出一些名目来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含有贬义。
例: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巧立名目,开发大批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为景区再添光彩。(2006年安徽卷)
开发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值得赞扬。用“巧立名目”,不妥。
5、不合逻辑。
[不足为训]足:够得上;训:法则,典范。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例: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题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2006年全国卷II)
“无伤大雅”指虽有影响但对主要方面没有妨害。“无伤大雅”意在肯定,“不足为训”意在否定,两者连用,矛盾。
[宛然在目]宛然:仿佛。仿佛就在眼前。
例:我终于登上了魂牵梦萦的黄山,奇松异石、流云飞瀑宛然在目,令人赞叹不已。(2006年浙江卷)
本来就在眼前,再用“宛然在目”,错误。
6、不合语法。
[走马观花]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例:这次来美国参加国际会议,要积极参加活动,既能向各国的同行学习,又能走马观花地感受美国的生活。(2005年山东卷)
适用于对事物粗略的观察,“走马观花地感受”搭配不当。
[摧枯拉朽]枯、朽:枯草、朽木。摧折枯朽的草木。形容轻而易举。也比喻摧毁腐朽势力的强大气势。《晋书·甘卓传》:“将军之举武昌,若摧枯拉朽。”
例:年轻的城市,更需要青春和活力,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摧枯拉朽的创造力,更需要不断超越的勇气。(2005年山东卷)
“摧枯拉朽”用于修饰“创造力”,不妥。
7、谦敬误用。
[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例: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2005年广东卷)
“抛砖引玉”是谦辞,只能用于自身,而不能用于别人。
[蓬荜生辉]蓬荜,编蓬草、荆竹为门,形容穷苦人家。使寒门增添光辉。
例: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2001年全国卷)
“蓬荜生辉”是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增添光辉。谦辞用于对方,不得体。
8、程度不当。
[九牛一毛]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微不足道。
例:机场附近山顶的大量无线发射台严重影响飞行安全,目前虽有一些已搬下山,但这对实现 机场净空不过是九牛一毛。(2004年全国卷Ⅱ)
从句意看,“机场附近山顶的大量无线发射台”与“已搬下山”的一些无线发射台之间0构不成“九牛一毛”的关系,不合语境。
[有口皆碑]碑:指记功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人人称赞。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七:“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例: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2002年全国卷)
配用“有口皆碑”的,一定是不同凡响的,而且是已被普遍肯定的。“机关作风的变化”还不到“有口皆碑”的程度,并且尚未实现,所以不能用“有口皆碑”。
(二)成语考查解题密码
做成语题,关键要破译命题者设置干扰角度的“密码”,下面结合近几年高考题来探寻此类题型设置干扰角度的一般规律。
1.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
成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否则,成语运用就不恰当了。而命题者却经常故意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
例: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例句旨在突出“画家”,尤其是,艺术爱好者观摩“齐白石画展”的热情,而句中却用“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这个含贬义的成语来表示,运用不恰当是不言而喻的,可用“纷至沓来”。高考考这样的成语还有:“无所不为”(1995年),“处心积虑”(1998年)、“殚精竭虑”(1999年),“蠢蠢欲动”(2000年春季),“雨后春笋”“有口皆碑”(2002年)等。
2.注意成语的使用导致句子成分赘余。
这种类型主要表现在句子中已含有该成语的部分意思的词语,而命题者却还运用包含这个意思的成语,从而造成整个句子叠床架屋的毛病,如不加细辨,就会发生误判。
例1: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
“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的意思:而句中“扑哧一声笑起来”与“忍俊”的意思一样,因而造成重复,可删去“扑哧一声笑起来”句子才简明。
例2:这所大学的一些学生的语文水平实在是低,传笑出去,准会被人贻笑大方,影响学校的声誉。
“贻笑大方”是被内行取笑的意思,已有“被人”之意,故多余。
3.注意成语的语法功能。
一个词语依据的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则容易出错,有些成语的使用也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还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符合句意,似乎没有错误,这时不妨从逻辑事理的角度再来检查一下。
例1:如果对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置之度外”和“置之不理”“置若罔闻”词义相近,“置之度外”常常与介词“把”搭配,“置之不理”“置若罔闻”常常和介词“对”搭配,因此例1中要么把“对”改为“把”,要么把“置之度外”改为“置若罔闻”。这样的词还有:“司空见惯”“耳濡目染”不能带宾语;“同心同德”“深思熟虑”不能作修饰语;等等。
例2:假如我们的作家肯肝胆相照地和人民打成一片,那么一定会写出更好的作品来。
“肝胆相照”在句中只能作谓语或定语而不能作状语,如我们可以说“作家要和人民肝胆相照。”此外还有“妄自菲薄”“漠不关心”“司空见惯”等都不能接宾语。
4.注意有些成语只能用在否定句中。
例1:11月3日,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捷报飞传,上下游围堰合龙工作一蹴而就,顺利实现大江截流,滔滔江水驯服地沿着明渠奔流向东去。
例2: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的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队望其项背。
上两例中的成语一般用作“不可一蹴而就”“难以望其项背”,类似的词还有:“相提并论”“善罢甘休”“无时无刻”“同日而语”“一概而论”,等等。
5.注意相近成语的意义比较。
另眼相看:对某人某事特别重视。
刮目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侧目而视:形容畏惧而愤恨。
安之若素:多指处于困境时,仍跟往常一样。
随遇而安;强调能适应任何环境。
谈笑风生:多用在平时说话气氛活跃。
谈笑自若:多用于紧张、情势严重时。
类似的还有“不负众望”“不孚众望”“深孚众望”“无微不至”“无所不至”“无所不为”等等。
6.注意同一成语适用两种语境的情况。
在成语的运用中,除了要顾及成语的一般意义、成语的使用对象、成语的色彩、成语的语法功能等之外,还要注意一个现象:有的成语的常用义是其引申义或比喻义,而在一定的语言条件下,有时也可用该成语的具体义(有时就是该成语的字面意义);另外,有些成语可能派生出两个意义,有的感情色彩甚至相反。这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已经出现了多次,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例1: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1992年高考题)
“灯红酒绿”的意思是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但该句描写酒店夜晚的环境,用其具体义,形容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使用是正确的。
例2: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1995年高考题)
“想入非非”除了有不切实际胡思乱想之意外,还有“想象进入虚幻境界”之意。“非非”原是佛家用语,指一般能力所达不到的境界。本句用这个成语形容种种天真的神话和传说,表明古代埃及人有不同一般的丰富想象力,十分贴切。
例3:“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2000年高考题)
“淋漓尽致”除了指文章或说话详尽透彻,还有暴露得彻底的意思。本句中以此来形容伪科学的暴露情状,使用完全正确。
例4:同学难得一聚,今日畅饮赋诗,真是非常之乐,换杯传盏,高谈阔论,尽显才情,好不自在。
此句中“高谈阔论”,指高妙广博的谈论。此词还有一个贬义意,即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类似的词语还有:“左右逢源”“登峰造极”“穷形尽相”“指手划脚”“不见经传”“按图索骥”“秀色可餐”“暗送秋波”“高视阔步”“粉墨登场”“旁若无人”“不绝如缕”“如虎添翼”等等。
7.注意成语的活用现象。
例1:书面语和口语相互制约,书面语经常从方言里吸取营养,它不能脱离口语“一意孤行”。
“一意孤行”指不听别人的意见,独断专横,一般用作贬义词,用在人身上。这里使用其实是正确的,加引号后的活用,语义生动而形象。 例2:如果没有默默无闻的枕木,叱咤风云的火车头也只好站着叹气,动弹不了。
从此句的语境中我们可以看出,整个句子使用了拟人手法,因此“叱咤风云”的使用是正确的。
8.注意成语的使用语境及对象。
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有特定的“方向性”,命题者常常故意偷梁换柱,张冠李戴,把使用的对象、特定的“方向性”有意弄错。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适用对象,特定的“方向性”,就会出现毛病。
例;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2000年全国高考题)
“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指人的改过自新。而不能用来形容刊物。
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美轮美奂”(1999年),“汗牛充栋”“左右逢源”(2000年),“车水马龙”(2001年),“蔚为大观”(2003年春季),“蓬荜生辉”(2001年)。
类似的要注意使用对象或语境的词语还有:青梅竹马、耳鬓厮磨、举案齐眉、破镜重圆、藕断丝连、相敬如宾:比翼双飞、两小无猜等用来形容男女特别是夫妻的;不同凡响、别出机杼、倚马可待、阳春白雪、含英咀华、一挥而就、脍炙人口、洛阳纸贵,文不加点等用来指文艺作品的;日理万机、宵衣旰食用来指政务繁忙的;鼎力相助、不吝赐教等用于对别人的敬词的;抛砖引玉、敝帚自珍、蓬荜生辉、不情之请等用于对自己的谦词的;穿云裂石用来形容声音的;势如破竹只用于胜利而不用于失败的,天伦之乐只能用于家人;等等。
9.避免一知半解,望文生义。
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成语,命题者设题时常常望文生义,故意曲解词义。
例: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1997年高考题)
例句中“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仅一字之差,但就是这一字之差,其语义迥乎不同。“不孚众望”中的“孚”是“信服”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不负众望”意为“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可见句中的成语“不孚众望”运用是恰当的。如果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应接不暇”“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美不胜收”(1996年),“耸人听闻”“骇人听闻”(1998年),“万人空巷”(1997年),“炙手可热”(1999年),“首当其冲”(2000年春季)等。
10.注意句意的自相矛盾。
有些成语在运用中,它自身的意义与句子其他部分表达的语意不是一回事,前后矛盾。
例1: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从上文的语意趋势来看,末一分句要表达“你这样做是强迫我”的意思,但“差强人意”的意思是“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前后矛盾,应当改为“强人所难”。
例2:为了让分别多年的同学不期而遇,我们精心组织了这次同学会。
“不期”即没有约定,与“精心组织”矛盾。
11.注意成语运用的不分轻重。
句中的成语与上下文描述的情景相比,夸大、其词,轻重失调,大词小用,言过其实。
例1:刚一起跑,高三(2)班的夏丰就滑倒了,他爬起来奋力追赶,离终点20米时终于成为后起之秀,夺得3000米跑的第一名。
“后起之秀”指后出现或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此处大词小用。
例2:这所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生活态度、文化素养、举止言谈都显得格格不入。
“格格不入”的程度太重,应用“各不相同”。
例3:洪水冲垮了李老汉的房子,全村人都很难过,村前村后,哀鸿遍野。
“哀鸿遍野”比喻旧社会到处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程度太重。
高考加油站
附录1:常用音同义不同词语辨析100例
一、首字相同义不同词语辨析50例
引见:引入相见,使人彼此认识
引荐:推荐(人)
审订:审阅修订
审定:审查决定
界限:不同事物的分界,意思笼统
界线:不同事物分界的线,意思具体
包含:里边含有
包涵:客套话,请人原谅
淡泊:<书>不追求名利
淡薄:(云雾等)密度小;(味道)不浓;(感情、兴趣等)不浓厚;(印象)因淡忘而模糊
心律:心脏跳动的节律
心率:心脏搏动的频率
原形:原来的形状;本来面目(贬义)
原型: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生活中的人
化妆:用脂粉等使容貌美丽
化装:假扮或改换形象
推脱:侧重在推掉、摆脱某种责任
推托:侧重在找借口拒绝
切记:牢牢记住
切忌:切实避免或防止
简洁:(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
简捷:直截了当;简便快捷
委曲:事情的底细和原委
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搜剿:搜索剿灭
搜缴:搜查收缴
尖厉:形容声音高而刺耳
尖利:尖锐;锐利
分辨:辨别
分辩:辩白;说明事实真相,用于消除误会
隐讳:有所顾忌而隐瞒不说
隐晦:(意思)不明显
交代:把经手的事务移交给接替的人
交待:把事情或意思向有关方面说明;把错误或罪行坦白出来
墙角:指两堵墙相接而形成的角
墙脚:墙根;比喻基础
自制:克制自己
自治:对自己的事务行使一定的权利
处世:在社会上活动,跟人往来相处
处事:处理事务
法治:表示要根据法律来治理国家
法制:指有关的法律制度
变幻:不规则地改变
变换: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
反映:指反照或提供情况(多用于对上级)
反应:指由外来刺激引起的某种活动或回应
学历:指学习的经历
学力:指经过学习达到的程度
启示:启发提示,使有所领悟
启事:为了说明某事而登在报刊上或贴在墙壁上的文字
传颂:辗转传布颂扬
传诵:辗转传布诵读
降伏:制伏;使驯服
降服:投降屈服
回还:回到原来的地方
回环:曲折环绕
面世:作品,科技产品与世人见面
面市:一般商品上市
总览:全面地看;综观
总揽:全面掌握
神志:知觉和理智
神智:精神智慧
不齿: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
不耻:不以……为耻
凡事:不论什么事情
凡是: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无名:难以说出
无明:佛典中指“痴”或“愚昧”
制订:创建拟定
制定:定出(法律、规程、计划等)
现时:现在;当时
现实:客观存在的事物;合于客观情况
专诚:特地(表示非顺便)
专程:专为某事而到某地
国事:国家大事
国是:<书>国家大计
大义:大道理
大意:主要的意思
悲痛:伤心苦恼
悲恸:极度悲伤
品味:品尝;仔细体会;(物品的)品质和风味 品位:官阶;物品质量从或事物的品质、水平
增值:资产价值增加
增殖:增生;繁殖
预定:预先规定或约定
预订:预先订购
检查:为了发现问题而用心查看
检察:审察被检举的犯罪事实
侦察:为了弄清敌情、地形等而进行活动,用于军事
侦查:为了确定犯罪事实和犯罪人而进行调查,用于公安机关
权利:公民依法享受的,跟“义务”相对
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
必须:副词,后跟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必需:动词,作谓语、定语
考查:指依据一定的标准检查、衡量,对象通常是人们的行为,有时是年代、历史、文物等
考察:指通过观察、调查来研究事物的真相或问题的本质,对象通常是客观事物,有时是人
大事:大规律或大力从事,中性词大肆:无顾忌地(多做坏事),多用于贬义
二、尾字相同义不同词语辨析150例
退化: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
蜕化:虫类脱皮,比喻腐化、堕落
功效: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多指功能
工效:工作效率
做客:自己访问别人
作客:自己寄居在别处
质疑:提出疑问
置疑:怀疑(用于否定)
融解:指冰雪等固体的融化
溶解:一种物质均匀分布在另一种物质中,成为溶液
乞求:请求给予
企求:希望得到
休整:休息,整顿,多用于军队
修整:修理整治,多用于物品
经心:在意;留心
精心:特别用心;细心
中止:(做事)中途停止;中断
终止:结束;停止
习用:经常用;惯用
袭用:沿袭地采用
巨变:指巨大的变化,强调性质的变化
剧变:指剧烈的变化,强调速度快
察访:通过观察和访问进行调查
查访:调查打听(案情)
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对象多是故事、消息等
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对象多是具体的物品
因缘:泛指缘分,指人与人之间由命中注定的遇合的机会,也指人与人或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可能性
姻缘:指婚姻的缘分
诈取:通过欺骗手段取得
榨取:压榨而取得
受权:接受国家或上级委托有权力做某事
授权:把权力委托给人或机构代为执行
邻近:位置接近;附近
临近:(时间、地区)靠近;接近
纯美:纯正美好,纯洁美丽,多适用于风俗、心情
醇美:纯正甜美,多适用于酒味、歌喉
会合:聚集在一起,可用于人员、水流
汇合:具体的方面指水流聚集,抽象的方面可适用于人的精神和意志。
考问:为了难倒对方而问;考察询问
拷问:拷打审问
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意气:指由于主观和俯激而产生的情绪
盈利:获得利润
营利:谋求利润
合计:商量
核计:核算
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
窜改: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
度过:用于指时间
渡过:指由此岸到彼岸
贯注:(精神、精力)集中;(语意、语气)连贯;贯穿
灌注:浇进:注入
修养: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
水平;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
休养:休息调养
振荡:主要是物理学用语,指物体运动的一种形式或电流的周期性
震荡:指外力引起的动荡,也指精神土受到重受到重大影响,不能平静
启用:开始使用,大多指物
起用:重新使用已退职或免职的官员;提拔使用,宾语是人
披阅:披览;阅读
批阅:阅读并加以批示或批改
牟取:(非法)谋取名利
谋取:设法取得
受命:接受命令或任务
授命:下命令(多指某些国家元首下命令)
灿然:形容明亮
粲然:形容鲜明发光;形容显著明白;笑时露出牙齿的样子
幽美:幽静美丽
优美:美好
协调:配合得适当
谐调:重在和谐
勾通:暗中串通,含贬义
沟通:使两方能通连
附议:同意别人的提议:作为共同提议人
复议:对已做决定的事再做二次讨论
合约:合同(多指条文比较简单的)
和约:交战双方订立的结束战争,恢复和平关系的条约
枉然:得不到任何收获;徒然
惘然:失意的样子;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涣然:形容嫌隙、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
焕然:形容有光彩
驱除:赶走、除掉
祛除:除去(疾病、疑惧或迷信人所谓邪祟等)
默然:沉默无言的样子
漠然:不关心不在意的样子
俟机:等待机会、
伺机:暗中等待
衍化:发展变化
演化:演变(多指自然界的变化)
结余:结存余额
节余:节约剩余
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
霍然:副词,突然;<书>疾病迅速消除
淹没:(大火)漫过;盖过
湮没:埋没
行迹:行动痕迹
形迹:举动神色
悠远:离现在时间长或距离远
幽远:幽深
贡奉:向朝廷或上级贡献物品;进贡
供奉:指敬奉,常与“神佛”、“父母”等搭配
附录2: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哀而不伤:悲哀而不过分,多形容诗歌、音乐等具中和之美。易理解为悲哀伤心。
目无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易误解为只顾局部不顾整体。
不刊之论:刊,删改、修订。不可删改或修订的言论。形容文章或言论十分精当无懈可击。易误解为不能刊登的言论。
差强人意:原意是很能振奋人,现多用来表示比人预想的好一些,还算让人满意。易误解为不如人意。
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用作贬义。易误解为互相庆贺,弄错感情色彩。
明日黄花:比喻已经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易误解为昨日的黄花。
不孚众望:不能使众人信服。易误解为不辜负众人的期望。
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易误解为街上没有人。
不足为训: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易误解为不能当作教训。
曾几何时: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或不久以前。易误解为不久的将来。
穷形尽相:形容尽致的意思,指文章细腻生动。易误解为原形毕露。
洛阳纸贵:比喻广泛流传,风行一时。易误解为物价上涨。
屡试不爽:爽,差错。该成语意为经过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易误解为多次实验不能成功。
休戚与共:休,欢乐。戚,忧伤。彼此间忧喜和祸福共同承担,指同甘共苦。易误解为患患相关。息息相关只表示关系密切而无同甘共苦之意。
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技艺和社会地位已经由浅入深,由低到高,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易误解为进入室内行窃。
一文不名:名,占有。意思是连一文钱也没有,形容贫穷到极点。易误解为一分钱也不值。
文不加点:加点,是涂上墨点,表示删去。文不 加点意思是表示文章一气呵成,无须涂改。形容文思敏捷,下笔成章。易误解为文章没有标点。
噤若寒蝉:噤,闭口不出声。该成语形容不敢出声。易误解为冻得受不了。
七月流火:流火,指火星西沉。七月流火是天气转凉之意。易误解为炎热的七月。
别无长物:表示没有多余的财物,意即贫困或简朴。易误解为没有其他的擅长。
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人。易误解为声音很大。
付之一笑:用一笑来对待,形容对方不值得理会。含有蔑视之意。易误解为感谢对方。
侧目而视:斜着眼看。表示敬畏、憎恨、愤怒或鄙视的感情。易误解为仰慕对方。
惨淡经营:惨淡,形容费尽心力,原指作画前苦心构思,安排画面。现指竭尽心力谋划并从事某件事情。易误解为企业等萧条不景气。
涣然冰释:形容思想上的疑虑、误会等完全消失。易误解为河中冰雪融化。
白头如新:白头,指白发,形容时间长。新,指初认识。相交时间虽久,但互不知心还跟刚认识一样。指彼此交情不深。易误解为夫妻恩爱到老。
美轮美奂:形容房屋华美高大而众多。易误解为美好的意思。
下车伊始:形容新官刚刚到任。易误解为刚刚下车。
对簿公堂:指在公堂上受审问。易误解为双方打官司。
如履薄冰:指做事小心谨慎。易误解为危险。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的人说话不流利。易误解为希望的意思。
久假不归:指久借不还。易误解为请了长假不回来。
五风十雨:用来形容风调雨顺。易误解为大雨成灾。
大快人心: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而感到痛快。易误解为好事使人愉快。
附录3:两用成语集锦
按图索骥:既比喻办事机械死板;也比喻按照线索寻找。
暗送秋波:既指献媚取宠,暗中勾结;也指有情人暗中眉目传情。
不绝如缕:既形容声音细微;也形容形势危急。
处之泰然:既形容对待紧急事情或困难,安然自得,毫不在乎;也指对事情无动于衷。
春风得意:既可以指进士及第后的得意心情;也可以用来形容人官场腾达或事业顺心时洋洋自得的样子。
灯红酒绿:既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
独善其身:既指只顾自己缺乏集体精神;也指人要搞好自身修养。
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也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粉墨登场:既指化装上台演戏;也讽刺某些人登上政治舞台。
高山流水:既比喻知音或者知己;也比喻乐曲高妙。
顾影自怜:既指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
规行矩步:既比喻墨守成规,不知变通;也比喻举动合乎规矩,毫不苟且。
呼风唤雨:既比喻进行煽动性活动;也比喻人能够支配自然。
昏天黑地:既形容人生活荒唐颓废;也形容人神智不清。
金玉满堂:既指占有很多财富;也比喻人很有才华,学识丰富。
老气横秋:形容人摆老资格,自以为了不起的样子;也形容人没有朝气、暮气沉沉的样子。
冷若冰霜:既形容人不热情,不温和;也形容人态度严肃。
冷眼旁观:既指用冷淡的态度从旁边观看,不愿参加;也指用冷静的态度从旁审视。
例行公事:既指只重形式,不讲实效的工作;也指按照惯例处理公事。
淋漓尽致:既形容说话或写文章表达得充分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
别起炉灶:既比喻脱离集体另搞一套;也比喻重新做起。
锦里藏针:既比喻外貌柔和,内心刻毒;也比喻柔中有刚。
眉来眼去:多用于男女示爱;也指坏人之间勾搭。
难分难解:既指双方争吵,打斗相持不下,难以开交;也形容双方关系异常亲密,难以分开。
平易近人:既比喻态度和蔼,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形容文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平铺直叙:一般指说话写文章平平淡淡,没有起伏,重点不突出,贬义;也指说话写文章不加修饰,按顺序直截了当地叙述。
奇文共赏:既指把荒谬、错误的文章发表出来供大家识别和批判;也指把新奇的文章拿出来共同欣赏。
谦谦君子:既指故作谦虚而实际虚伪的人;也指谦虚,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穷行尽相:既指丑态毕露;也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
如虎添翼:既比喻凶恶的势力得到帮助后更加凶恶;也比喻强大的力量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
沙里淘金:既比喻费力大而成效少;也比喻从大量的材料中选择精华。
四平八稳:既形容说话、做事情、写文章稳当;也指做事情只求不出差错,缺乏创新精神。
舞文弄墨:既指歪曲法律条文作弊;也指玩弄文字技巧。
秀色可餐:既可形容女性容貌漂亮;也可形容景色优美,让人入迷忘饥。
想入非非:既指思想进入虚幻的境界,完全脱离实际(中性);也指胡思乱想(贬义)。
行若无事:既指在紧要关头态度镇定自若;也指对坏人坏事听之任之,满不在乎。
洋洋洒洒:既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才思充沛,连绵不断;也形容规模盛大,气势磅礴。
引火烧身:既比喻自讨苦吃或自取毁灭;也比喻主动暴露自己的问题,争取批评帮助。
瞻前顾后:既形容做事情以前考虑周密细致;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左右逢源:既比喻做事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顺利,也比喻办事圆滑。
指手画脚:既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也形容轻率的指点、批评。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前连语音、文字,后连语法、修辞,又是色彩风格的集中体现,所以是学习现代汉语的节骨眼。掌握词汇,重点是通过构造了解意义、特点、作用,把握词的使用规范,懂得用词的基本技巧。《考试大纲》对掌握词语提出的核心要求是:能根据词境辨别词义,正确使用词语。
一、了解词的构成
一个词,外有形体和语音形式,内有结构关系和意义内涵,从这四个角度,可以把词分为多种类型。下边我们只从内部结构的角度分析一下词的构成。因为了解词的构成,有助于把握词的意义,可以说是理解词义的一把钥匙。词是由语素构成的。根据内部语素间的结构关系,词可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大类。
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有由一个音节构成的单音单纯词(人、大、走、和、了),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构成的复音单纯词,如:联绵词(伶俐、踌躇、徘徊、蜿蜒、窟窿、马虎),译音词(逻辑、沙发),拟声词(哗啦、噼啪)。对这类词,千万不能硬分开求解,以至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复合式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
合成式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联合式:语言、迅速;教学、收发;窗户,妻子
偏正式:工人、铁路、轻视、热爱;血红、雪白、鸟瞰
主谓式(陈述式):头痛、眼花、地震
述宾式(支配式):带头、示威:司机
述补式(补充式):认清、提高、打倒、说明
名量式:车辆、纸张、树木、船只
附加式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前加式:老师、阿姨、老虎
后加式:桌子、花儿、甜头、绿化
叠加式:绿油油、黑乎乎
词缀在构词中起类化作用,为词性的标志,一般都带有感情色彩。但要注意,这类词里的附加词缀,在有些词里可能是实语素。如“阿谀、老人、棋子、婴儿、烟头”中的“阿、老、子、儿、头”,都有实在意义。
另外还有重叠式合成词(往往)和简缩式合成词(解放军、北大、青少年、五讲、四美)。
二、了解构词方式的作用
1、了解构词方式有助于把握词义。
词的构造方式不同,词义的侧重点就不一样。如能把握其构造方式,就从根本上掌握了理解词义的钥匙,这对于正确的理解词义,准确把握同义词的细微差别是很有用的。例如:
①为了交流经验,共同提高,纺线也开展竞赛。
②这个人性格内向,思想很不开展。
③从上旬开始,我军展开全阵线进攻。
④一片肥沃的良田展开在他的眼前。
上例中的“开展”与“展开”构成语素完全相同,区别只在构词方式上。“开展”是联合结构,表示又展又开,用于人,作动词,侧重说明人的活动从小向大、从点向面,从浅向深继续进行,常加“继续、持久、深入、进一步”等状语,后面能跟“起来、下去”等,对象可以是运动、活动、工作、批评、斗争、讨论、争论、比赛、竞赛等;又可作形容词,表示人的性格开朗、开豁。“展开”是述补结构,表示展之使开,用于事故,只作动词:一是说明某活动开始进行,前边可加“全面、普遍”等状语,但后面不能跟“起来、下去”等,对象常是“进攻、反击、交锋、攻势”等;二是表忝张开、铺开、伸展,对象常是具体的事物。很明显,例①②中的“开展”与例③④中的“展开”是不能换用的。其他像“鸟瞰”是偏正式,义重在“瞰”,“地震”是主谓式,义重在“地”。
2、了解构词方式有助于准确用词。
每种构词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起着独到的作用。比加,联合式与重叠式可使词义丰富,鲜明突出,有加重强调的作用。说“美”就不如“美丽”强烈。偏正式可使修饰严密,表意细腻。如“要求、请求、恳求、哀求”能很好地分出层次程度。动宾式不能再带宾语,并能造成一些比喻,耐人寻味。如“碰壁”,形象而生动。名量式都是表示不定量的集合名词,不能再用个体量词修饰。联绵词则绘声绘色,具有音乐美。如“妖娆”,婉转而和谐。附加式增强了词的形容性和感情色彩,形象鲜明。如“湿漉漉”。把握了词的这些不同结构特点,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就能找到最准确:最恰当的词,使表意明确、清晰、形象、生动。例如:
①古代邯郸人走路走得美妙,大有(名气)。
②他在这一带的(名声)不太好。
③我们的沈先生是很有(名望)的。
④我们请张老先生出来担任(名誉)主席。
上例四个加线的词是联合式名词,皆指在群众或社会中流传的评价。差别在于后一个语素。
例①中的“名气”,多用于口语褒义;能与“有、没、大、小”搭配。例②中的“名声”,可用于褒义也可用于贬义,不限于口语。例③中的“名望”只用于褒义,且多用于书面语。①②③例中的“名气、名声、名望”多用于个人,而例④中的“名誉”则可用于集体,多与“好、坏、破坏、珍惜”等相搭配;此外,还可表示名义上。从上边的例句看,用得都很准确,皆不能互换。
捷径金手指
一、“正确使用实词”夺魁方略
实词的正确使用,要以把握静态词义为基础,以理解具体语境为依据,以找到准确动态语义为归宿。具体地说,要想判断一个词在句中使用得是否正确、得体,第一步是先确定文中使用的是该词静态意义中的哪类含义,以缩小考虑的范围;第二步是审视语境,确定该词动态语义的指向;第三步是深入分析语境,确定该词在文中的特定含义;第四步是联系修辞判断其有无言外之意;最后确定该词使用得是否正确或确定应该填人的词语。
(一)多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等有关工具书,了解词语的确切含义。这是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平时要注意积累。
(二)掌握解答此类题的方法和技巧。关于近义词的辨析涉及了三大点九小点,假如每一个词都去这样逐一比较辨析,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不可能对所有常用词语从意义、色彩到功用都了解得清楚。因而需要掌握一定的规律和技巧。
1、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是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语境就是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也就是上下文。对于一段文字来说,它所处的那篇文章是它的语境;对于一句话来说,它所处的那个语段是它的语境;对于一个词来说,它所处的那句话是它的语境;一个成语是该成语中每个字的语境。要确定词语的意思,必须把它放在语境中考虑。汉语词语有许多是多义的:但是到了一个语境中,每个词都只能有一个固定的意义(特定的双关修辞例外),比如“深”在“夜深人静”中是“时间晚”的意思,在“深深的海洋”中是“离地平面距离大”的意思,“深红色的外衣”中是“颜色浓重”的意思,在“情意深长”中是“厚重”的意思,在“内容深奥”中是“不易懂,难度大”的意思。可见语境对词义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词语使用的正确与否,主要是看其适合语境与否。选择恰当词语,要先把握语境含义及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如:我国大型深水港——山东石臼港的建设 进展顺利,(截止、截至)九月中旬,已完成全年施工计划的90%。
从语境看,是整个事件的中间暂停,将来还要继续进行。因而选“截至”就比较恰当。因为“截止”是指到某时间停止,不再发展;“截至”是指截止到某时间,事件仍会发展。
2、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选其符合语境义者。注意辨别同义词或近义词在意义、色彩、运用这几方面的细微差别。
如: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化装、化妆)成一个阔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
语境意义是明显的,是指她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阔太太。“化装”与“化妆”,相异语素是“装”与“妆”。都有修饰、打扮意义,但“装”有服装义,“化装”就是改变自己的服饰而装扮成某种身份的人,“妆”就是打扮义,使自己容颜美丽。因而应选“化装”。
值得注意的是,同一组同义词,辨析角度往往不只是一个,有时是交错出现的,因此,辨析时要全面考虑。
3、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再判断该选何词。有些近义词没有相同或相异的语素,通过语素比较而鉴别是不行的。从词语本身的意义、功用又辨析不清,那就应该把所辨析的词语放入日常习惯用语中,由此而区分出其异同,再选合适的。
如:他(迟疑,犹豫)不决地伫立着,缓缓环顾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
“迟疑”“犹豫”都有一下不能判定的意思。迟疑不决、犹豫不决,这些词语都正确。只有放到日常习惯语境中去体味其差异,才能判定应选哪一个。“我请他帮助,他迟疑了一下,还是跟我走了。”我请他帮忙,他犹豫了一下,同意了。“迟疑”常指行动而言,“犹豫”常指态度而言,因而根据语境应选“犹豫”。
(三)词语是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的。分辨在一定的语境中究竟用怎样的实词,首先要凭借语感。把某个词放到上下文里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如果没有什么不妥的感受,就可以考虑选用了。如果很别扭,就得换个词试试。这就是凭借语感进行分辨。但是每个人的语感都有局限性,所以仅靠语感并不保险,还要对词语和语境是否协调做些分析。这种分析一要看词句是否通顺,二是看在意思的表达上能否取得最佳效果。
二、“正确使用虚词”夺魁方略
对虚词的考查,主要涉及关联词、介词、副词。在掌握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近义的虚词的基础上,应把重点放在掌握虚词误用(包括关联词语的误用)、熟悉典型错例上。
(一)虚词误用实例
1、副词误用。
(1)副词错用。
例1:新来的厂长跟原来的厂长一样更会关心职工的疾苦。
例2:这件事,他事先没有思想准备,感觉发生得很忽然。
例1中“更”用错了,应将“更”改为“很”或“都”。
例2把副词“忽然”当作形容词“突然”用了,应改为“突然”。
(2)滥用否定副词。
例3: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转的。
例3中“谁也不会否认”等于“大家都承认”,后面再用一个否定副词“不”,恰好把话说反了,应去掉后一个“不”字。
2、介词误用。
(1)滥用介词。一是滥用造成无主语的毛病;二是“对”“对于”错用造成主客颠倒的毛病。
例1:从上述有目共睹的事实中,证明他们的所作所为是无可指责的。
例2:焦裕禄这个名字对于青年人可能有些陌生。但对于四十岁以上的人却是很熟悉的。
例1“从……中”这个介词短语使句子没有了主语,可以删去,让“上述有目共睹的事实”做句子的主语。例2由于“对于”介引的对象不恰当,而导致句子出现了主客颠倒的毛病,“对于”,介引的对象应该是“焦裕禄这个名字”。
(2)漏用介词。应该使用介词的地方而没有使用,就是漏用介词。漏用介词同样会使表意不清,句子不通。例:
这个球队是几个县队中的优秀队员组成的。
脱漏了介词“由”,致使句子出现错误,应在“几个县”之前加上介词“由”。
(3)介词混用。指介词使用不合习惯,该用这个介词而误用了那个介词。例:
作为党的高级干部,办事、想问题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不能只为个人着想。
“从”应改为“以”,“以”与后文“为出发点”相搭配。
3、代词误用。
代词使用往往出现指代不明的错误,一是在说话或引述他人的话语时,人称代词转换出现错误或指代不确定;二是指示代词“这”“那”的指代出现错误。例:
当其他乘客都走下了飞机后,我才看到李强陪着一个头发胡子很长的人最后走下来,他手里提着一个箱子。
“他”是指“李强”还是指“头发胡子很长的人”,属于指代不确定,造成句子表达不明确。
(二)关联词语误用
关联词语是句子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句子,用不用关联词语,用哪个关联词语,是单用还是成对地配合着用,用在什么位置,都有一定的规则。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就会出现使用有误的现象。
关联词语在使用上存在如下毛病:
1、关联词语赘余。例:
我们在对某些教育政策作了一定的分析之后,从而思考教育的深层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从而”是连词,表示结果和目的。一般来说,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此句前后不构成上述关系,加上之后多余并且造成语病,可删去“从而”。
2、关联词语残缺。例:
终身教育制度的建立,不仅为那些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未能完成学业的人打开了一扇门,为那些对知识有着更高需求的人提供了机会。
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是递进关系,前句用了关联词“不仅”,而后一分句却没有接应的关联词语,致使句子出现毛病,应在后一分句前加上“也”来照应“不仅”。
3、关联词语错用。例:
尽管天气怎样恶劣,他都坚持天天跑步。
“尽管”和“不管”表达的意思是不相同的。“尽管”用于让步转折句,“不管”用于无条件式的条件复句。应把“尽管”改为“不管”。
4、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例:
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
关联词“无论”不能与连词“和”搭配,只能与“还是”搭配,组成“无论……还是……,都……”的固定结构。该句将“无论”与“和”搭配,出现了搭配不当的毛病。
5、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复句中关联词的位置:分句间的主语一致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反之,放在主语的前面;单个连词“至于”“否则”“以至”“以致”“反而”“进而”“从而”等一般放在后一个分句的前面。
例1:必然性不仅和偶然性互相联系,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
从两个分句来看,主语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不仅”应该放在“偶然性”后面。
例2:至于我报考师范类院校,是既定方针,哪所学校放在第一志愿,还没有最后决定。
“至于”表示另提一事,只能用在后一件事上,而该句却把它放在第一件事“报考师范类院校”之前,导致了位置不当,应该把“至于”放在后一件事 “哪所学校放在第一志愿”之前。
(三)虚词应试的“五辨”“三步”技巧
1、“五辨”
一辨词性。如“忽然”和“突然”,前者只能作表示情况发生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的副词,而后者除此之外,还可以作形容词,如“这件事太突然了”。
二辨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如“毕竟”和“到底”,二者都是表示强调的副词,但是,“到底”一般用在疑问句中表追究。
三辨搭配关系。许多关联词语的搭配是固定的。如“与其”与“不如”呼应,“只要”与“就”呼应等。
四辨功能用法。如“进而”与“从而”,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
五辨语气。主要是针对表示语气的副词或助词,如“难道”与“莫非”,前者多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表示揣测语气。
2、“三步”。
一步整体解意,把握分句间的意义关系。理解文意是准确填写虚词的前提。首先要整体阅读文句,把握文句的中心意思,然后精读把握层次,探寻语句间的逻辑关系,分析句子的关系,选用最能表达这种意义关系的词语。
二步比较分析,选准最恰当的虚词。一种意义关系可以用多种虚词来连接,那么,就应该在准确把握句意的基础上,选用最能够表达这种意义关系的词语,把分句连接起来。
三步试读,检验所填虚词的正确性。选择出最恰当的虚词之后,就要套入句子,通过语感来检验,看所填语脉是否畅通,文意是否衔接紧凑。
三、“正确使用成语”夺魁方略
(一)成语误用归类
高考考查的成语一般是常见、常用而又常错的。从近年高考语文成语考查的实际情况来看,成语使用错误有以下几类。
1、望文生义。
[功败垂成]垂:接近,快要。事情在将要成功的时候遭到了失败。多含有惋惜之意。
例;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2006年全国卷I)
句中当作“成功或者失败”的意思使用:错误。
[屡试不爽]屡:屡次,多次。爽:差错。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例:他最近的状态一直不佳,接连几次考试都不理想,屡试不爽,心情糟透了。(2005年江苏卷)
把“屡试不爽”理解为“几次考试心情不爽快”,纯属望文生义。
2、不合语境。
[一念之差]念:念头、主意;差:错误。一个念头的差错指因一时的疏忽或考虑不周而产生严重的后果。
例: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2006年全国卷I)
变废为宝是好事,用“一念之差”显然不合语境。
[感同身受]感:感激;身:亲身。心里很感激,就像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一《晚清文学丛钞·轰天雷》第二回:“再者北山在京,万事求二兄代为照顾,感同身受。”
例:清晨,我来到天安门广场,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在场的群众自发唱起庄严的国歌,强烈的爱国热情使我感同身受,心潮澎湃。(2006年江苏卷)
“我”就在现场,就是自己亲身领受,不是“就像”。
3、用错对象。
[筚路蓝缕]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
例:近年来禽流感在国内时有发生,危害极大,各级政府必须筚路蓝缕,积极做好预防,以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2006年山东卷)
“筚路蓝缕”用于创业,这里用于预防禽流感,不妥。
[珠圆玉润]润:细腻光滑。像珠子一样圆,像玉石一样光润。比喻歌声宛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
例:不管走到哪里,她总是穿金戴银,珠圆玉润,一身珠光宝气,令人感到十分庸俗。(2006年辽宁卷)
“珠圆玉润”适用对象是歌声或者文字,不能用于人的穿戴。
4、褒贬失当。
[无所不至]至:到。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
例:我们来到了实习工厂,厂领导和工人们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早已做了周密安排,他们对我们的关心真是无所不至。(2006年广东卷)
“无所不至”含贬义,显然应改为“无微不至”。
[巧立名目]变着法定出一些名目来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含有贬义。
例: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巧立名目,开发大批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为景区再添光彩。(2006年安徽卷)
开发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值得赞扬。用“巧立名目”,不妥。
5、不合逻辑。
[不足为训]足:够得上;训:法则,典范。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例: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题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2006年全国卷II)
“无伤大雅”指虽有影响但对主要方面没有妨害。“无伤大雅”意在肯定,“不足为训”意在否定,两者连用,矛盾。
[宛然在目]宛然:仿佛。仿佛就在眼前。
例:我终于登上了魂牵梦萦的黄山,奇松异石、流云飞瀑宛然在目,令人赞叹不已。(2006年浙江卷)
本来就在眼前,再用“宛然在目”,错误。
6、不合语法。
[走马观花]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例:这次来美国参加国际会议,要积极参加活动,既能向各国的同行学习,又能走马观花地感受美国的生活。(2005年山东卷)
适用于对事物粗略的观察,“走马观花地感受”搭配不当。
[摧枯拉朽]枯、朽:枯草、朽木。摧折枯朽的草木。形容轻而易举。也比喻摧毁腐朽势力的强大气势。《晋书·甘卓传》:“将军之举武昌,若摧枯拉朽。”
例:年轻的城市,更需要青春和活力,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摧枯拉朽的创造力,更需要不断超越的勇气。(2005年山东卷)
“摧枯拉朽”用于修饰“创造力”,不妥。
7、谦敬误用。
[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例: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2005年广东卷)
“抛砖引玉”是谦辞,只能用于自身,而不能用于别人。
[蓬荜生辉]蓬荜,编蓬草、荆竹为门,形容穷苦人家。使寒门增添光辉。
例: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2001年全国卷)
“蓬荜生辉”是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增添光辉。谦辞用于对方,不得体。
8、程度不当。
[九牛一毛]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微不足道。
例:机场附近山顶的大量无线发射台严重影响飞行安全,目前虽有一些已搬下山,但这对实现 机场净空不过是九牛一毛。(2004年全国卷Ⅱ)
从句意看,“机场附近山顶的大量无线发射台”与“已搬下山”的一些无线发射台之间0构不成“九牛一毛”的关系,不合语境。
[有口皆碑]碑:指记功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人人称赞。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七:“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例: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2002年全国卷)
配用“有口皆碑”的,一定是不同凡响的,而且是已被普遍肯定的。“机关作风的变化”还不到“有口皆碑”的程度,并且尚未实现,所以不能用“有口皆碑”。
(二)成语考查解题密码
做成语题,关键要破译命题者设置干扰角度的“密码”,下面结合近几年高考题来探寻此类题型设置干扰角度的一般规律。
1.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
成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否则,成语运用就不恰当了。而命题者却经常故意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
例: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例句旨在突出“画家”,尤其是,艺术爱好者观摩“齐白石画展”的热情,而句中却用“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这个含贬义的成语来表示,运用不恰当是不言而喻的,可用“纷至沓来”。高考考这样的成语还有:“无所不为”(1995年),“处心积虑”(1998年)、“殚精竭虑”(1999年),“蠢蠢欲动”(2000年春季),“雨后春笋”“有口皆碑”(2002年)等。
2.注意成语的使用导致句子成分赘余。
这种类型主要表现在句子中已含有该成语的部分意思的词语,而命题者却还运用包含这个意思的成语,从而造成整个句子叠床架屋的毛病,如不加细辨,就会发生误判。
例1: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
“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的意思:而句中“扑哧一声笑起来”与“忍俊”的意思一样,因而造成重复,可删去“扑哧一声笑起来”句子才简明。
例2:这所大学的一些学生的语文水平实在是低,传笑出去,准会被人贻笑大方,影响学校的声誉。
“贻笑大方”是被内行取笑的意思,已有“被人”之意,故多余。
3.注意成语的语法功能。
一个词语依据的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则容易出错,有些成语的使用也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还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符合句意,似乎没有错误,这时不妨从逻辑事理的角度再来检查一下。
例1:如果对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置之度外”和“置之不理”“置若罔闻”词义相近,“置之度外”常常与介词“把”搭配,“置之不理”“置若罔闻”常常和介词“对”搭配,因此例1中要么把“对”改为“把”,要么把“置之度外”改为“置若罔闻”。这样的词还有:“司空见惯”“耳濡目染”不能带宾语;“同心同德”“深思熟虑”不能作修饰语;等等。
例2:假如我们的作家肯肝胆相照地和人民打成一片,那么一定会写出更好的作品来。
“肝胆相照”在句中只能作谓语或定语而不能作状语,如我们可以说“作家要和人民肝胆相照。”此外还有“妄自菲薄”“漠不关心”“司空见惯”等都不能接宾语。
4.注意有些成语只能用在否定句中。
例1:11月3日,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捷报飞传,上下游围堰合龙工作一蹴而就,顺利实现大江截流,滔滔江水驯服地沿着明渠奔流向东去。
例2: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的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队望其项背。
上两例中的成语一般用作“不可一蹴而就”“难以望其项背”,类似的词还有:“相提并论”“善罢甘休”“无时无刻”“同日而语”“一概而论”,等等。
5.注意相近成语的意义比较。
另眼相看:对某人某事特别重视。
刮目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侧目而视:形容畏惧而愤恨。
安之若素:多指处于困境时,仍跟往常一样。
随遇而安;强调能适应任何环境。
谈笑风生:多用在平时说话气氛活跃。
谈笑自若:多用于紧张、情势严重时。
类似的还有“不负众望”“不孚众望”“深孚众望”“无微不至”“无所不至”“无所不为”等等。
6.注意同一成语适用两种语境的情况。
在成语的运用中,除了要顾及成语的一般意义、成语的使用对象、成语的色彩、成语的语法功能等之外,还要注意一个现象:有的成语的常用义是其引申义或比喻义,而在一定的语言条件下,有时也可用该成语的具体义(有时就是该成语的字面意义);另外,有些成语可能派生出两个意义,有的感情色彩甚至相反。这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已经出现了多次,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例1: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1992年高考题)
“灯红酒绿”的意思是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但该句描写酒店夜晚的环境,用其具体义,形容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使用是正确的。
例2: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1995年高考题)
“想入非非”除了有不切实际胡思乱想之意外,还有“想象进入虚幻境界”之意。“非非”原是佛家用语,指一般能力所达不到的境界。本句用这个成语形容种种天真的神话和传说,表明古代埃及人有不同一般的丰富想象力,十分贴切。
例3:“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2000年高考题)
“淋漓尽致”除了指文章或说话详尽透彻,还有暴露得彻底的意思。本句中以此来形容伪科学的暴露情状,使用完全正确。
例4:同学难得一聚,今日畅饮赋诗,真是非常之乐,换杯传盏,高谈阔论,尽显才情,好不自在。
此句中“高谈阔论”,指高妙广博的谈论。此词还有一个贬义意,即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类似的词语还有:“左右逢源”“登峰造极”“穷形尽相”“指手划脚”“不见经传”“按图索骥”“秀色可餐”“暗送秋波”“高视阔步”“粉墨登场”“旁若无人”“不绝如缕”“如虎添翼”等等。
7.注意成语的活用现象。
例1:书面语和口语相互制约,书面语经常从方言里吸取营养,它不能脱离口语“一意孤行”。
“一意孤行”指不听别人的意见,独断专横,一般用作贬义词,用在人身上。这里使用其实是正确的,加引号后的活用,语义生动而形象。 例2:如果没有默默无闻的枕木,叱咤风云的火车头也只好站着叹气,动弹不了。
从此句的语境中我们可以看出,整个句子使用了拟人手法,因此“叱咤风云”的使用是正确的。
8.注意成语的使用语境及对象。
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有特定的“方向性”,命题者常常故意偷梁换柱,张冠李戴,把使用的对象、特定的“方向性”有意弄错。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适用对象,特定的“方向性”,就会出现毛病。
例;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2000年全国高考题)
“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指人的改过自新。而不能用来形容刊物。
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美轮美奂”(1999年),“汗牛充栋”“左右逢源”(2000年),“车水马龙”(2001年),“蔚为大观”(2003年春季),“蓬荜生辉”(2001年)。
类似的要注意使用对象或语境的词语还有:青梅竹马、耳鬓厮磨、举案齐眉、破镜重圆、藕断丝连、相敬如宾:比翼双飞、两小无猜等用来形容男女特别是夫妻的;不同凡响、别出机杼、倚马可待、阳春白雪、含英咀华、一挥而就、脍炙人口、洛阳纸贵,文不加点等用来指文艺作品的;日理万机、宵衣旰食用来指政务繁忙的;鼎力相助、不吝赐教等用于对别人的敬词的;抛砖引玉、敝帚自珍、蓬荜生辉、不情之请等用于对自己的谦词的;穿云裂石用来形容声音的;势如破竹只用于胜利而不用于失败的,天伦之乐只能用于家人;等等。
9.避免一知半解,望文生义。
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成语,命题者设题时常常望文生义,故意曲解词义。
例: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1997年高考题)
例句中“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仅一字之差,但就是这一字之差,其语义迥乎不同。“不孚众望”中的“孚”是“信服”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不负众望”意为“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可见句中的成语“不孚众望”运用是恰当的。如果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应接不暇”“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美不胜收”(1996年),“耸人听闻”“骇人听闻”(1998年),“万人空巷”(1997年),“炙手可热”(1999年),“首当其冲”(2000年春季)等。
10.注意句意的自相矛盾。
有些成语在运用中,它自身的意义与句子其他部分表达的语意不是一回事,前后矛盾。
例1: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从上文的语意趋势来看,末一分句要表达“你这样做是强迫我”的意思,但“差强人意”的意思是“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前后矛盾,应当改为“强人所难”。
例2:为了让分别多年的同学不期而遇,我们精心组织了这次同学会。
“不期”即没有约定,与“精心组织”矛盾。
11.注意成语运用的不分轻重。
句中的成语与上下文描述的情景相比,夸大、其词,轻重失调,大词小用,言过其实。
例1:刚一起跑,高三(2)班的夏丰就滑倒了,他爬起来奋力追赶,离终点20米时终于成为后起之秀,夺得3000米跑的第一名。
“后起之秀”指后出现或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此处大词小用。
例2:这所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生活态度、文化素养、举止言谈都显得格格不入。
“格格不入”的程度太重,应用“各不相同”。
例3:洪水冲垮了李老汉的房子,全村人都很难过,村前村后,哀鸿遍野。
“哀鸿遍野”比喻旧社会到处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程度太重。
高考加油站
附录1:常用音同义不同词语辨析100例
一、首字相同义不同词语辨析50例
引见:引入相见,使人彼此认识
引荐:推荐(人)
审订:审阅修订
审定:审查决定
界限:不同事物的分界,意思笼统
界线:不同事物分界的线,意思具体
包含:里边含有
包涵:客套话,请人原谅
淡泊:<书>不追求名利
淡薄:(云雾等)密度小;(味道)不浓;(感情、兴趣等)不浓厚;(印象)因淡忘而模糊
心律:心脏跳动的节律
心率:心脏搏动的频率
原形:原来的形状;本来面目(贬义)
原型: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生活中的人
化妆:用脂粉等使容貌美丽
化装:假扮或改换形象
推脱:侧重在推掉、摆脱某种责任
推托:侧重在找借口拒绝
切记:牢牢记住
切忌:切实避免或防止
简洁:(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
简捷:直截了当;简便快捷
委曲:事情的底细和原委
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搜剿:搜索剿灭
搜缴:搜查收缴
尖厉:形容声音高而刺耳
尖利:尖锐;锐利
分辨:辨别
分辩:辩白;说明事实真相,用于消除误会
隐讳:有所顾忌而隐瞒不说
隐晦:(意思)不明显
交代:把经手的事务移交给接替的人
交待:把事情或意思向有关方面说明;把错误或罪行坦白出来
墙角:指两堵墙相接而形成的角
墙脚:墙根;比喻基础
自制:克制自己
自治:对自己的事务行使一定的权利
处世:在社会上活动,跟人往来相处
处事:处理事务
法治:表示要根据法律来治理国家
法制:指有关的法律制度
变幻:不规则地改变
变换: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
反映:指反照或提供情况(多用于对上级)
反应:指由外来刺激引起的某种活动或回应
学历:指学习的经历
学力:指经过学习达到的程度
启示:启发提示,使有所领悟
启事:为了说明某事而登在报刊上或贴在墙壁上的文字
传颂:辗转传布颂扬
传诵:辗转传布诵读
降伏:制伏;使驯服
降服:投降屈服
回还:回到原来的地方
回环:曲折环绕
面世:作品,科技产品与世人见面
面市:一般商品上市
总览:全面地看;综观
总揽:全面掌握
神志:知觉和理智
神智:精神智慧
不齿: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
不耻:不以……为耻
凡事:不论什么事情
凡是: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无名:难以说出
无明:佛典中指“痴”或“愚昧”
制订:创建拟定
制定:定出(法律、规程、计划等)
现时:现在;当时
现实:客观存在的事物;合于客观情况
专诚:特地(表示非顺便)
专程:专为某事而到某地
国事:国家大事
国是:<书>国家大计
大义:大道理
大意:主要的意思
悲痛:伤心苦恼
悲恸:极度悲伤
品味:品尝;仔细体会;(物品的)品质和风味 品位:官阶;物品质量从或事物的品质、水平
增值:资产价值增加
增殖:增生;繁殖
预定:预先规定或约定
预订:预先订购
检查:为了发现问题而用心查看
检察:审察被检举的犯罪事实
侦察:为了弄清敌情、地形等而进行活动,用于军事
侦查:为了确定犯罪事实和犯罪人而进行调查,用于公安机关
权利:公民依法享受的,跟“义务”相对
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
必须:副词,后跟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必需:动词,作谓语、定语
考查:指依据一定的标准检查、衡量,对象通常是人们的行为,有时是年代、历史、文物等
考察:指通过观察、调查来研究事物的真相或问题的本质,对象通常是客观事物,有时是人
大事:大规律或大力从事,中性词大肆:无顾忌地(多做坏事),多用于贬义
二、尾字相同义不同词语辨析150例
退化: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
蜕化:虫类脱皮,比喻腐化、堕落
功效: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多指功能
工效:工作效率
做客:自己访问别人
作客:自己寄居在别处
质疑:提出疑问
置疑:怀疑(用于否定)
融解:指冰雪等固体的融化
溶解:一种物质均匀分布在另一种物质中,成为溶液
乞求:请求给予
企求:希望得到
休整:休息,整顿,多用于军队
修整:修理整治,多用于物品
经心:在意;留心
精心:特别用心;细心
中止:(做事)中途停止;中断
终止:结束;停止
习用:经常用;惯用
袭用:沿袭地采用
巨变:指巨大的变化,强调性质的变化
剧变:指剧烈的变化,强调速度快
察访:通过观察和访问进行调查
查访:调查打听(案情)
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对象多是故事、消息等
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对象多是具体的物品
因缘:泛指缘分,指人与人之间由命中注定的遇合的机会,也指人与人或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可能性
姻缘:指婚姻的缘分
诈取:通过欺骗手段取得
榨取:压榨而取得
受权:接受国家或上级委托有权力做某事
授权:把权力委托给人或机构代为执行
邻近:位置接近;附近
临近:(时间、地区)靠近;接近
纯美:纯正美好,纯洁美丽,多适用于风俗、心情
醇美:纯正甜美,多适用于酒味、歌喉
会合:聚集在一起,可用于人员、水流
汇合:具体的方面指水流聚集,抽象的方面可适用于人的精神和意志。
考问:为了难倒对方而问;考察询问
拷问:拷打审问
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意气:指由于主观和俯激而产生的情绪
盈利:获得利润
营利:谋求利润
合计:商量
核计:核算
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
窜改: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
度过:用于指时间
渡过:指由此岸到彼岸
贯注:(精神、精力)集中;(语意、语气)连贯;贯穿
灌注:浇进:注入
修养: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
水平;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
休养:休息调养
振荡:主要是物理学用语,指物体运动的一种形式或电流的周期性
震荡:指外力引起的动荡,也指精神土受到重受到重大影响,不能平静
启用:开始使用,大多指物
起用:重新使用已退职或免职的官员;提拔使用,宾语是人
披阅:披览;阅读
批阅:阅读并加以批示或批改
牟取:(非法)谋取名利
谋取:设法取得
受命:接受命令或任务
授命:下命令(多指某些国家元首下命令)
灿然:形容明亮
粲然:形容鲜明发光;形容显著明白;笑时露出牙齿的样子
幽美:幽静美丽
优美:美好
协调:配合得适当
谐调:重在和谐
勾通:暗中串通,含贬义
沟通:使两方能通连
附议:同意别人的提议:作为共同提议人
复议:对已做决定的事再做二次讨论
合约:合同(多指条文比较简单的)
和约:交战双方订立的结束战争,恢复和平关系的条约
枉然:得不到任何收获;徒然
惘然:失意的样子;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涣然:形容嫌隙、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
焕然:形容有光彩
驱除:赶走、除掉
祛除:除去(疾病、疑惧或迷信人所谓邪祟等)
默然:沉默无言的样子
漠然:不关心不在意的样子
俟机:等待机会、
伺机:暗中等待
衍化:发展变化
演化:演变(多指自然界的变化)
结余:结存余额
节余:节约剩余
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
霍然:副词,突然;<书>疾病迅速消除
淹没:(大火)漫过;盖过
湮没:埋没
行迹:行动痕迹
形迹:举动神色
悠远:离现在时间长或距离远
幽远:幽深
贡奉:向朝廷或上级贡献物品;进贡
供奉:指敬奉,常与“神佛”、“父母”等搭配
附录2: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哀而不伤:悲哀而不过分,多形容诗歌、音乐等具中和之美。易理解为悲哀伤心。
目无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易误解为只顾局部不顾整体。
不刊之论:刊,删改、修订。不可删改或修订的言论。形容文章或言论十分精当无懈可击。易误解为不能刊登的言论。
差强人意:原意是很能振奋人,现多用来表示比人预想的好一些,还算让人满意。易误解为不如人意。
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用作贬义。易误解为互相庆贺,弄错感情色彩。
明日黄花:比喻已经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易误解为昨日的黄花。
不孚众望:不能使众人信服。易误解为不辜负众人的期望。
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易误解为街上没有人。
不足为训: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易误解为不能当作教训。
曾几何时: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或不久以前。易误解为不久的将来。
穷形尽相:形容尽致的意思,指文章细腻生动。易误解为原形毕露。
洛阳纸贵:比喻广泛流传,风行一时。易误解为物价上涨。
屡试不爽:爽,差错。该成语意为经过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易误解为多次实验不能成功。
休戚与共:休,欢乐。戚,忧伤。彼此间忧喜和祸福共同承担,指同甘共苦。易误解为患患相关。息息相关只表示关系密切而无同甘共苦之意。
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技艺和社会地位已经由浅入深,由低到高,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易误解为进入室内行窃。
一文不名:名,占有。意思是连一文钱也没有,形容贫穷到极点。易误解为一分钱也不值。
文不加点:加点,是涂上墨点,表示删去。文不 加点意思是表示文章一气呵成,无须涂改。形容文思敏捷,下笔成章。易误解为文章没有标点。
噤若寒蝉:噤,闭口不出声。该成语形容不敢出声。易误解为冻得受不了。
七月流火:流火,指火星西沉。七月流火是天气转凉之意。易误解为炎热的七月。
别无长物:表示没有多余的财物,意即贫困或简朴。易误解为没有其他的擅长。
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人。易误解为声音很大。
付之一笑:用一笑来对待,形容对方不值得理会。含有蔑视之意。易误解为感谢对方。
侧目而视:斜着眼看。表示敬畏、憎恨、愤怒或鄙视的感情。易误解为仰慕对方。
惨淡经营:惨淡,形容费尽心力,原指作画前苦心构思,安排画面。现指竭尽心力谋划并从事某件事情。易误解为企业等萧条不景气。
涣然冰释:形容思想上的疑虑、误会等完全消失。易误解为河中冰雪融化。
白头如新:白头,指白发,形容时间长。新,指初认识。相交时间虽久,但互不知心还跟刚认识一样。指彼此交情不深。易误解为夫妻恩爱到老。
美轮美奂:形容房屋华美高大而众多。易误解为美好的意思。
下车伊始:形容新官刚刚到任。易误解为刚刚下车。
对簿公堂:指在公堂上受审问。易误解为双方打官司。
如履薄冰:指做事小心谨慎。易误解为危险。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的人说话不流利。易误解为希望的意思。
久假不归:指久借不还。易误解为请了长假不回来。
五风十雨:用来形容风调雨顺。易误解为大雨成灾。
大快人心: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而感到痛快。易误解为好事使人愉快。
附录3:两用成语集锦
按图索骥:既比喻办事机械死板;也比喻按照线索寻找。
暗送秋波:既指献媚取宠,暗中勾结;也指有情人暗中眉目传情。
不绝如缕:既形容声音细微;也形容形势危急。
处之泰然:既形容对待紧急事情或困难,安然自得,毫不在乎;也指对事情无动于衷。
春风得意:既可以指进士及第后的得意心情;也可以用来形容人官场腾达或事业顺心时洋洋自得的样子。
灯红酒绿:既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
独善其身:既指只顾自己缺乏集体精神;也指人要搞好自身修养。
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也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粉墨登场:既指化装上台演戏;也讽刺某些人登上政治舞台。
高山流水:既比喻知音或者知己;也比喻乐曲高妙。
顾影自怜:既指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
规行矩步:既比喻墨守成规,不知变通;也比喻举动合乎规矩,毫不苟且。
呼风唤雨:既比喻进行煽动性活动;也比喻人能够支配自然。
昏天黑地:既形容人生活荒唐颓废;也形容人神智不清。
金玉满堂:既指占有很多财富;也比喻人很有才华,学识丰富。
老气横秋:形容人摆老资格,自以为了不起的样子;也形容人没有朝气、暮气沉沉的样子。
冷若冰霜:既形容人不热情,不温和;也形容人态度严肃。
冷眼旁观:既指用冷淡的态度从旁边观看,不愿参加;也指用冷静的态度从旁审视。
例行公事:既指只重形式,不讲实效的工作;也指按照惯例处理公事。
淋漓尽致:既形容说话或写文章表达得充分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
别起炉灶:既比喻脱离集体另搞一套;也比喻重新做起。
锦里藏针:既比喻外貌柔和,内心刻毒;也比喻柔中有刚。
眉来眼去:多用于男女示爱;也指坏人之间勾搭。
难分难解:既指双方争吵,打斗相持不下,难以开交;也形容双方关系异常亲密,难以分开。
平易近人:既比喻态度和蔼,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形容文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平铺直叙:一般指说话写文章平平淡淡,没有起伏,重点不突出,贬义;也指说话写文章不加修饰,按顺序直截了当地叙述。
奇文共赏:既指把荒谬、错误的文章发表出来供大家识别和批判;也指把新奇的文章拿出来共同欣赏。
谦谦君子:既指故作谦虚而实际虚伪的人;也指谦虚,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穷行尽相:既指丑态毕露;也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
如虎添翼:既比喻凶恶的势力得到帮助后更加凶恶;也比喻强大的力量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
沙里淘金:既比喻费力大而成效少;也比喻从大量的材料中选择精华。
四平八稳:既形容说话、做事情、写文章稳当;也指做事情只求不出差错,缺乏创新精神。
舞文弄墨:既指歪曲法律条文作弊;也指玩弄文字技巧。
秀色可餐:既可形容女性容貌漂亮;也可形容景色优美,让人入迷忘饥。
想入非非:既指思想进入虚幻的境界,完全脱离实际(中性);也指胡思乱想(贬义)。
行若无事:既指在紧要关头态度镇定自若;也指对坏人坏事听之任之,满不在乎。
洋洋洒洒:既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才思充沛,连绵不断;也形容规模盛大,气势磅礴。
引火烧身:既比喻自讨苦吃或自取毁灭;也比喻主动暴露自己的问题,争取批评帮助。
瞻前顾后:既形容做事情以前考虑周密细致;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左右逢源:既比喻做事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顺利,也比喻办事圆滑。
指手画脚:既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也形容轻率的指点、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