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久,相继阅读了《云南教育·中学教师》中的两篇文章:2012年第11期张老师撰写的《短文长教的三个理由》和2013年第4期范老师撰写的《短文何须长教》。拜读了两篇文章,颇感观点鲜明,说理充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心中情不自禁生发诸多感触!初中苏教版语文教材选文近180篇,其中有近三分之二的长文(篇幅较长)和约三分之一的短文(篇幅较短);可以说教材“短文、长文”选文精美,编排得当。对教师而言,短文如何教?长文又如何教?怎样才能有效地进行初中语文的文本教学呢?
我认为,初中语文文本的教学,着力点应是紧扣课标要求,突出重难点,抓住一个“活”,把握好“度”,才能恰当处理好教材,有效的开展文本教学。
一、明确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课程目标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注重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7-9年级阅读要求中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要有感情的朗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等。深入领会“课标”精神,明确“课标”要求,应成为每位执教者思想中最核心、最关键点之一。只有教师课前的高屋建瓴,才能有重点突出、灵活适度的教学活动。
二、开展“同课异构”活动
前段时间,有幸聆听了市教科院罗浩宇老师和我校王建光老师的“《叶》专题”公开课。罗老师亲和力强,有名师风范,她为师生们创设了充满诗意的课堂。让师生领略人情美、文化美,让我们懂得课堂是师生心灵互动、拓展升华、创造生成的过程。让我们感受到语文课堂的无穷魅力。王老师精心备课上课、取舍得当,出色的达成了教学目标。听了两位老师的课,让我认识到语文学科的“同课异构”活动,着眼点是从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的基本特点出发,进行两方面的“同课异构”活动。首先是横向求同。语文学科在教学内容上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的基本特点,不同的教师在执教同一文本时,因自身的教学理念、经验与教学风格存在差异,所以课堂上所呈现的教学内容,采用的教学方法,课堂的设计几乎都不一样,可谓风格迥异、各有千秋。我们只有通过表面的“异”的现象,探求内在“同”的本质,找到一篇文章真正合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恰当的教学重心,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真正实现用教材来教。其次是纵向求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中会有不同的见解,因此教师教学中思路的创新设计、学生学习推进往往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方法;但都是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最终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异中求同,同中存异”是开展“同课异构”的出发点和归宿,常言道“万变不离其宗”,“殊途同归”,这才是语文课堂真正焕发活力的秘诀所在!
三、驾驭语文课堂
文本有长有段,所谓“短文”、“长文”是针对文章字数多少而言。字数较多的为“长文”,反之则为“短文”。处理好短文与“长文”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遵循认知规律。学生的学习是以其原有的知识为起点,通过不断的学习、积累、再学习、再积累中逐步增长知识。有效学习必须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实现知识的构建。“温故而知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组织开展学习活动,真正做到有实效性的教学。
2、明确教学目标。一节课有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课时目标尽量“小”,遵循“一课一得”的原则。课时目标要紧扣重点,不能“贪”。每学期听课活动以后,深感好课让人耳目一新,其有明确的目标,巧妙的设计,活而有序的步骤、民主融洽的氛围。但有部分课不尽人意:一节课的内容太多,毫无取舍,重点不突出、主次不分明,一节课都在“忙”,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的老师》的教学,授课时间一课时,要确立“小”的教学目标。这篇记叙文的教学重点是:①记事写人有主有从,详略得当。课堂提问以主问题“写了哪些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七件事是怎样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让学生了解多事件写人的材料选择、详略的安排。使学生明确用多事件去刻画一个人物是记叙文组织材料的特点。②关键词句在语境中意义和作用并从中体会真挚的感情。七件事始终贯串着“爱”这一感情线索——抒写“师爱生,生爱师”的强烈思想感情。老师是学生熟知的普通人,调动学生的认知,走进老师心灵,去感受那份挚爱。教学通过“议-读-写”的步骤进行,更有利于知识的构建和目标的达成。
3、精选教学内容。《记承天寺夜游》这篇短文,内容不太难。“知人论世”读经典,了解作者,调动学生的认知,适当补充背景知识。本文写于元丰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夜;苏轼在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职无权,成为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闲人”。作者寄情于景,希望在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所以,苏轼的“闲人”是自身复杂心情的写照,如果不是遭贬谪,就应是“忙人”。引导学生理解了时代背景、学生知道“闲人”的含义;引导学生掌握“念、遂、盖、但”等字,学生就能课理解课文。文中与挚友共赏明月,对月抒怀,创造了一个空明澄澈的艺术世界,传达了豁达乐观的心境。“文章合为时为作,诗歌和为事而发”。古今中外的名篇,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有感而发。李白、杜甫、柳宗元、苏轼、陶渊明……鲁迅、徐志摩、毛泽东等诗文流传千古,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我认为,初中语文文本的教学,着力点应是紧扣课标要求,突出重难点,抓住一个“活”,把握好“度”,才能恰当处理好教材,有效的开展文本教学。
一、明确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课程目标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注重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7-9年级阅读要求中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要有感情的朗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等。深入领会“课标”精神,明确“课标”要求,应成为每位执教者思想中最核心、最关键点之一。只有教师课前的高屋建瓴,才能有重点突出、灵活适度的教学活动。
二、开展“同课异构”活动
前段时间,有幸聆听了市教科院罗浩宇老师和我校王建光老师的“《叶》专题”公开课。罗老师亲和力强,有名师风范,她为师生们创设了充满诗意的课堂。让师生领略人情美、文化美,让我们懂得课堂是师生心灵互动、拓展升华、创造生成的过程。让我们感受到语文课堂的无穷魅力。王老师精心备课上课、取舍得当,出色的达成了教学目标。听了两位老师的课,让我认识到语文学科的“同课异构”活动,着眼点是从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的基本特点出发,进行两方面的“同课异构”活动。首先是横向求同。语文学科在教学内容上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的基本特点,不同的教师在执教同一文本时,因自身的教学理念、经验与教学风格存在差异,所以课堂上所呈现的教学内容,采用的教学方法,课堂的设计几乎都不一样,可谓风格迥异、各有千秋。我们只有通过表面的“异”的现象,探求内在“同”的本质,找到一篇文章真正合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恰当的教学重心,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真正实现用教材来教。其次是纵向求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中会有不同的见解,因此教师教学中思路的创新设计、学生学习推进往往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方法;但都是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最终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异中求同,同中存异”是开展“同课异构”的出发点和归宿,常言道“万变不离其宗”,“殊途同归”,这才是语文课堂真正焕发活力的秘诀所在!
三、驾驭语文课堂
文本有长有段,所谓“短文”、“长文”是针对文章字数多少而言。字数较多的为“长文”,反之则为“短文”。处理好短文与“长文”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遵循认知规律。学生的学习是以其原有的知识为起点,通过不断的学习、积累、再学习、再积累中逐步增长知识。有效学习必须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实现知识的构建。“温故而知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组织开展学习活动,真正做到有实效性的教学。
2、明确教学目标。一节课有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课时目标尽量“小”,遵循“一课一得”的原则。课时目标要紧扣重点,不能“贪”。每学期听课活动以后,深感好课让人耳目一新,其有明确的目标,巧妙的设计,活而有序的步骤、民主融洽的氛围。但有部分课不尽人意:一节课的内容太多,毫无取舍,重点不突出、主次不分明,一节课都在“忙”,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的老师》的教学,授课时间一课时,要确立“小”的教学目标。这篇记叙文的教学重点是:①记事写人有主有从,详略得当。课堂提问以主问题“写了哪些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七件事是怎样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让学生了解多事件写人的材料选择、详略的安排。使学生明确用多事件去刻画一个人物是记叙文组织材料的特点。②关键词句在语境中意义和作用并从中体会真挚的感情。七件事始终贯串着“爱”这一感情线索——抒写“师爱生,生爱师”的强烈思想感情。老师是学生熟知的普通人,调动学生的认知,走进老师心灵,去感受那份挚爱。教学通过“议-读-写”的步骤进行,更有利于知识的构建和目标的达成。
3、精选教学内容。《记承天寺夜游》这篇短文,内容不太难。“知人论世”读经典,了解作者,调动学生的认知,适当补充背景知识。本文写于元丰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夜;苏轼在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职无权,成为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闲人”。作者寄情于景,希望在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所以,苏轼的“闲人”是自身复杂心情的写照,如果不是遭贬谪,就应是“忙人”。引导学生理解了时代背景、学生知道“闲人”的含义;引导学生掌握“念、遂、盖、但”等字,学生就能课理解课文。文中与挚友共赏明月,对月抒怀,创造了一个空明澄澈的艺术世界,传达了豁达乐观的心境。“文章合为时为作,诗歌和为事而发”。古今中外的名篇,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有感而发。李白、杜甫、柳宗元、苏轼、陶渊明……鲁迅、徐志摩、毛泽东等诗文流传千古,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