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烈士吴禄贞遇刺照片档案

来源 :档案与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C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对南京博物院院藏辛亥革命期间吴禄贞遇刺经过旧照进行说明和分析,阐释这批照片档案价值,有助于了解辛亥革命期间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关键词:吴禄贞;遇刺;辛亥革命;照片;档案
  吴禄贞(1880—1911),字绶卿,湖北省云梦县人。 1896年怀着为国雪耻的志愿,进入湖北新军工程营当兵,后又考入湖北武备学堂。1898年,因其才华出众得到当时湖广总督张之洞的赏识,随后推荐入日本士官学校陆军骑兵科深造,当时的他才18岁,成为我国留日第一期士官生。在日本学习期间吴禄贞结识了张绍曾、蓝天蔚,三人学习成绩突出,志趣不凡,被称为“士官三杰”。他决心以革命排满为己任,走上革命救国的道路。发起组织励志会,又毅然加入兴中会。1902年毕业归国,任武昌武普通学堂教习、会办,并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10年,吴禄贞任清廷陆军第六镇统制。1911年山西新军发动起义,宣告独立,吴禄贞以镇压革命为由,带兵准备进入山西,实则与山西新军阎锡山暗中联络,准备组成燕晋联军,直取清政府的统治中心北京,以促成革命的全面胜利。由于计划过早泄露,11月7日凌晨,吴禄贞于石家庄火车站内遇刺身亡,年仅31岁。
  吴禄贞的遇刺身亡,间接改变了武昌起义后中国北方的革命形势,他的死至今也是一桩历史谜案。在整理南京博物院院藏文物过程中发现的吴禄贞遇刺照片档案,真实反映了这一历史事件。
  吴禄贞遇刺旧照原来的主人是中国近代爱国将领何遂。武昌起义爆发时,何遂担任清军北洋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的参谋,伴随其左右。民国时期何遂还出任过黄埔军官学校的“代校务”一职。何遂积极参与中国近代革命运动,经历了中国近代主要的历史事件,并且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来,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历史照片档案,辗转流入南京博物院。2016年4月南京博物院在整理院藏文物过程中,发现了吴禄贞遇刺照片档案,进行了相关的整理和研究。
  吴禄贞遇刺旧照共26张,混装在何遂滦州练兵的相册当中,可分为三个部分。
  1. 吴禄贞遇刺事件发生前的照片



  武昌起义爆发不久,山西新军起义作为响应,阎锡山被推为山西革命军都督。满清政府急调吴禄贞率北洋第六镇军队前往镇压。吴禄贞的部队随即登上火车,沿着正太铁路向西,前往山西娘子关,火车行驶至石家庄车站时停下驻扎。
  2. 吴禄贞遇刺事件发生现场照片
  到达石家庄驻扎后,吴禄贞部队主力就停止前进,不进入山西,对满清政府的说辞是山西民军已接受招安,并以“消弭战争”为由在石家庄扣留了北洋军运往湖北镇壓革命的军火。同时吴禄贞在娘子关与阎锡山密谈,商议组建“燕晋联军”事宜,谋划在11月7日举兵共讨北京满清政府,实现北方革命的宏伟计划。这些举动令满清政府产生了怀疑。吴禄贞部下马步周等人,在11月7日凌晨,闯进吴禄贞在石家庄火车站内的住所,将其枪杀,然后又将其头颅割下,向清政府邀功。这一突发的刺杀事件致使辛亥革命在中国北方的行动流产。





  被人收买的马步周等人,来到吴禄贞的房间,以恭贺他升任山西巡抚为由,向其打千行礼,马步周顺势从长筒靴里拔出手枪,站起身对准吴禄贞“砰砰”就是两枪,吴禄贞胸口中弹,向后一趔趄。负伤的吴禄贞忍痛抽出挂在墙上的军刀,直奔门口,本想拦住刺客的退路,可是又被埋伏在门口的两名刺客同伙分别用刀刺中了肚子和左肋,吴禄贞终于倒下了。随后马步周等人又连杀前来救援吴禄贞的数人,并丧心病狂地砍下了吴禄贞首级,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石太铁路在清朝末期叫做正太铁路,由中国和法国合作,于1904年开工建设,至1907年竣工,是连接石家庄与太原的铁路干线,还连接着京广铁路和同蒲铁路,全长243千米。铁路通车后,其全程由法国人负责管理及运营。
  3. 吴禄贞遇刺事件发生后时局情况照片
  吴禄贞遇刺事件造成的时局动荡是比较大的。为了逃避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确保人身安全,正太铁路沿线的法国人纷纷乘坐火车逃往北京以避难。
  与此同时,何遂及部下将吴禄贞的遗体安葬于娘子关下,随后带领着第六镇的官兵宣布脱离满清政府而起义,并乘坐军用列车由正太铁路进入山西,与阎锡山的山西新军汇合,成立燕晋联军,阎锡山就任燕晋联军都督,何遂就任副都督。





  吴禄贞遇刺事件发生后不久,辛亥革命取得了成功,推翻了满清政府。在时局相对稳定以后,人们为吴禄贞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肯定了他的革命功绩。
  辛亥革命时期,吴禄贞在北京、保定、滦州一带活动,这里是满清政府统治的核心地区,又是袁世凯北洋军的后方基地。当时中国北方政治空气肃杀,革命力量薄弱,使得在这里开展革命活动的吴禄贞困难重重,处境极其凶险。面对恶劣的政治环境,吴禄贞力求通过努力给北方革命党人和革命运动带来希望,以取得中国北方最佳的革命效果,减少革命所付出的鲜血代价,达到推翻满清政府、创建民国的目的。这也是他对革命贡献最大的地方。



  吴禄贞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扣留南下镇压湖北革命的军火列车、筹备组建燕晋联军、准备起义,其行动是正确的。但是,急如星火,筹备太疏,想要在数十天以内促成中国革命形势的骤变,是比较困难的。这不仅给他个人招来了杀身之祸,也给中国北方的革命运动带来了不小的损失,结局令人痛心。这次所发现的珍贵照片档案,能够真实反映这段历史,为深入研究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北方革命历史、吴禄贞的个人经历,提供了重要的档案资料。

注释与参考文献


  [1]何达:《碧涛——辛亥北国风云》,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年。
其他文献
家族是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认识传统中国的重要视角,历来为研究者所瞩目.宋代处于中国家族发展的关键阶段,故宋代的家族研究颇受学者们重视.王善军先生长期
期刊
“我身上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只有一副近视眼镜,值几个钱?我身上的磷,只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我希望它燃烧起来,烧掉古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这是恽代英写于1920年的诗作《我》。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理论家、青年运动的领袖,恽代英从青年时代就积极投身爱国救亡运动,传播革命真理,教育和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郭沫若回忆说,恽代英对革命很有贡献,“在大革
摘 要:基于对规划的内涵与用途分析,以《“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和《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为典型对象,从规划制订要素,文件主旨、结构及语言,文本内容与措施等,对前后两个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的执行推进、目标实现和预期成效进行多维度对比。  关键词: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比较研究  分类号:G273  Review and Prospect: Analysis and Compar
唐修《晋书》采录《搜神记》一说始于唐代史学家刘知幾,后人信之不疑。《搜神记》故事,东晋至初唐史籍多有采录。就数量而言,以《宋书》为最;就纪传之文而论,《三国志》裴松之注为榜首,范晔《后汉书》次之。《搜神记》与唐修《晋书》重见故事计三十八则,见于《晋书·五行志》者占绝对主体,多达三十四则,但无一例外皆同见于沈约《宋书·五行志》;见于唐修《晋书》传纪者仅四则,且均重见于先唐“十八家《晋书》”佚文。就此而论,东晋南朝正史《五行志》采录《搜神记》是一贯传统,向上追溯,《汉书·五行志》则为这一现象的缔造者。由此观之
北宋源崇、源护父子墓志,虽《全宋文》等收有志文,但前人未做详细考释,且录文存在错漏之处。将志文详细考释并与正史对比,不仅能够呈现北宋初期一个家族的发展历程,还可以补充史所不载的细节或纠正史书记载的谬误:源护中进士后,一直担任罗彦瑰的属官,直到罗彦瑰去世,志文显示罗彦瑰最后一任官职是镇国节度使,但《宋史》中却记载为“镇华州”;通过源护座主扈蒙担任科举考官的史料,可以推断出源护考中进士的时间为建隆元年;志文表明源氏家族曾进行过迁徙,迁徙方向是从邢州到洛阳。
《全宋文》失收了北宋刘孝孙《上神宗乞召对之人量加试用》《上神宗论方面之寄勿遽更易》、商倚《上徽宗乞戒朋党之弊》、曹辅《上钦宗论不断之过》、陈公辅《上钦宗论致太平在得民心》《上钦宗乞迎奉上皇笃其孝心》《上钦宗乞迎奉上皇笃其孝心系第二状》《上钦宗乞官陈东》4人的8篇奏议文,其中刘孝孙、商倚、陈公辅三人为《全宋文》失收作者。现对其漏收的4人的8篇奏议文进行辑录,以补《全宋文》之失。
宋金对峙时期,双方外交往来不断,留下了许多的使金文献,对于金史研究颇有帮助,这些文献包括语录、使金诗与使金词。语录因其真实性,已受到金史学界的重视并被大量运用;使金诗和使金词因其文学性较强,较少被用作金史研究的素材。实际上,多数使金诗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写实性,值得金史研究者关注,本文即以许及之使金诗为例,揭示其史料价值。许及之是南宋知名的文人,他因党附韩僱胄而在《宋史》留下不好的名声,但在文学上得到四库馆臣及孙诒让的好评。他在绍熙四年出使金国,期间创作了不少的诗作,并留存至今。他的这些诗作在地理、政治、军事
新朱尔法的“康曼达”制度是以契约为依据的代理制度,是17—18世纪亚美尼亚人商业网络急剧扩张的产物,亦是其贸易繁荣之根本。该制度在家族企业的基础上运行:通过签订“康曼达”合同,新朱尔法富裕商人委托非血亲的亚美尼亚人在海外代表自己开展贸易。为保证“康曼达”制度行之有效,新朱尔法亚美尼亚人对“康曼达”制度进行创新与改造,建立专门的代理人培训制度,形成自己的人员选拔和培养模式。“康曼达”制度使亚美尼亚商人之间的合作团结而高效,其运行和管理模式被后来的股份制和有限合伙制所借鉴。
元代有遍布全国的驿道网络,中西交流的陆上丝绸之路网即沿其主干驿道而行。元代丝路还有草原之路的另一通道,这打破了经过陕甘地区的传统丝路通道的唯一性,以致其走向发生显著的北移。这一现象,首要原因是元代政治中心的北移,蒙古高原成为政治核心。其次也是陕甘地区经济社会严重衰落的必然结果,曾经富庶的关中平原早已不复往日风采,这从分布其中的城市数量和人口规模可以清晰看到。
北宋的措置河北籴便司是由中央派遣官吏而在河北设置的购粮机构,它与“提举河北籴便司”统称为河北籴便司。本文重点论述“措置司”籴粮活动及其与“提举籴便司”异同,以明晰两司之关系及“措置司”机构性质、职能。通过比较,发现两司的活动地域范围、经费来源、监管机构等诸多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认为“措置司”的设立与熙丰变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在宋神宗支持下、“新党”为贮备边储而设立的,其突出特点是购粮以封桩、所购粮食具有“强储备性”。元祐更化,“旧党”重建熙宁以前“一路财计总归转运司”的地方财政管理模式,独立于“漕计”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