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吃过的馍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fish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人与凡人的区别,就是各自带来的效应和效益不同,可谓是云泥之别。且不说拍拍广告,做做演讲,出席一下各类活动,可获得超高收益,即便在外吃饭、买菜,甚至打个出租车,也能受到青睐。看过一个电视节目,一个著名影视剧演员说,他有一次在坐出租车时,被的哥认出,硬是免费把他送到家门口。而凡人却不会有这个待遇,别说得到社会公众的额外福利,有时连正常的尊重都很难得到。
  所以很多人想出名。出不了大名出小名,出不了正名就出恶名。某地一个传统的特色小餐店,门可罗雀,车马稀少,因所经营的餐品与邻家店无几差异。忽有一天,一喜剧明星来当地参加演出。靠高人指点搭桥,店家请明星到店赏光吃喝了一餐,然后把明星夸张的吃喝表情和动作,渲成巨幅海报往门头上一挂,这家店即刻星光灿烂,蓬荜生辉,如今是人头攒动,遍地生金,引得邻家几店铺羡慕忌妒恨,咬牙切齿中。从众的心理原本就这么简单,名人吃过的食物一定是好吃的,名人用过的东西一定是好用的。名人用过的物什、穿戴过的鞋帽,都成了凡人收藏的珍品。似乎沾了名人的光,自己也成了灿灿金身。因而,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厂商不停地找名人在电视和街头上频露真容了。


  吃名人吃过的馍真的很有味道吗?我看未必。人体不同,味觉各异。即使是名人喜欢的,也恰是他个体需要的,但于我们却不一定合适。更何况这些表面的深层,潜藏着一些真实的利益或者虚假的戏份儿。如此趋之若鹜,说明我们对自己是多么不自信。我们失去了很多自身体验的乐趣,而把一些生活的快乐乃至人生的方向都盲目地交给了不相识的人。更可悲的是,这种狂热一直持续高烧不退,直到有一天從报刊上知晓某名人是个吸粉爱好者时,我们不得不痛悔地扇自己一个响亮的耳光。
  名人也是由凡人脱茧成蝶,名人成名的路径大致相同。我们可以借鉴名人的成功经验,而不必迷信于他们曾经吃喝过的那些馍菜汤。
  郭旺启荐自《郑州日报》2018年5月16日
其他文献
“套路”一词最近流行于网络。“套路”原是武术运动的一种形式,用在工作和生活中,指成套的技巧、程式、方法等,有的时候指“预设的圈套”,有“把人套进去”的意思。从心理学来讲,人一旦掌握了“套路”,心理上往往产生依赖性,对人有较深远的影响。  “套路”一词,无所谓褒贬。干什么事情,都有一定的技巧、程式、方法。学习这些东西,有利于快速进入角色,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套路”一旦形成,也容易让人落入俗套。特别
期刊
先说说两起我亲历的事——  20世纪80年代,我曾多次造访陈伯吹老先生,交谈时,他常会说一些谦辞,诸如“拙见”“赐教”。每次握别后,他总要起身陪着送我出家门,连连躬身,微微挥手目送。如此待客之礼,我一个微不足道的后辈何以克当?我与钱君匋老先生也多有交往,一次致函,在信封上用了一个“展”字,当时我觉得这个“展”字比“收”字新奇;没想到,后与老先生面晤时,他拿出这个信封,严肃地说:“对长辈不能用‘展’
期刊
借书之俗,早在汉代就有了,那时藏书人与借书人之间很讲诚信,他们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礼仪。即在向藏书人借书时,往往以一瓻酒相酬,还书时又以一瓻酒相谢。此即古人谓之“借书一瓻,还书一瓻”。  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人并未恪守“一瓻”之礼的习俗,书借去后,不能按时归来。于是,许多人家就定下规矩,书不外借。如明代范钦为其“天一阁”藏书楼立下“书不借人,书不出阁”的家规。曾国藩在家书中也一再嘱咐家人:“家中书籍,
期刊
《随园诗话》有诗云:“倚床爱就肱边枕,揽镜贪看背后山。”背后山有何新奇处,卞之琳有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这位《随园诗话》里的诗人则是:我正在看山景,同时也看正在看山景的我。  《随园诗话》又有《题背面美人图》:“美人背倚玉阑干,惆怅花容一见难。几度唤她她不转,痴心欲掉画图看。”画家趣人也,不画美人面孔,只画后背,果然吊人胃口,逗得诗人“痴心欲掉画图看”。  戏曲《活捉三郎》
期刊
井底之蛙是家喻户晓的成语,典自《庄子》。大概是这样,一眼井里的青蛙对海中之鳖说,哥哥,看我这地界了吗,普天之下皆为我土,高兴可以上蹿,郁闷可以下跳,所有喘气儿的都是我跟班儿,都听我的!海鳖听罢叹口气说,老弟弟呀,知道嘛叫海吗?青蛙问,嘛叫海?海鳖直撇嘴,好么,这不打岔吗,海都不知道你还活嘛劲?千里远不过海,百丈深不过海,甭管天下是旱是涝,大海永远碧波荡漾,海参,鲍鱼,老醋蜇头,还有鱼美人,要嘛有嘛
期刊
报纸副刊上有一篇文章,开头就说,中国人喜欢讲道德,不喜欢讲道理。文章我没有细看,大概的意思,是对中国人喜欢高谈道德颇有微词,认为讲道理是比讲道德还要重要的。我很以为然。但说中国人就不喜欢讲道理,我又不大能够同意。两个人吵架,吵到不可开交处,一个责问:“你讲不讲道理?”一个回道:“你才不讲道理!”这样的场景我们常常看到的吧?你看看,中国人嘴巴上其实很喜欢讲道理的。  世人的所谓讲道理,怕也就只是这般
期刊
期刊
最近玩了一款时光魔法表情,看到60年之后自己的模样,真让我眼眶湿润了,几秒的时光穿梭中看到了时间的残酷,看到自己慢慢苍老,看到爱人的美丽面孔在时光数字的速变中迅速败给了岁月,看到光阴似箭。后来看新闻知道,这个时光机泪洒朋友圈:有婴儿看到妈妈瞬间苍老的脸,惊恐地伸手触摸;有女儿看着自己慢慢变成妈妈的样子,感慨“妈妈是个美人,岁月不要伤害她”;也有年轻情侣站在一起,女孩看到男朋友白发苍苍,哭着抱住男朋
期刊
在餐厅大吵大闹、在墙面上胡乱涂鸦、待人刁钻没礼貌……“熊孩子”不光把家里搅得翻天覆地,还往往在公共场合影响他人。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2009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2.4%的受访者感觉现在“熊孩子”多,89.4%的受访者指出“熊孩子”的出现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69.5%的受访者归因于父母没原则的宽纵和溺爱。当“熊孩子”犯错时,88.5%的受访者反对家长说“他还是个孩子”,83.3%的受
期刊
“跳一跳”這个小游戏上线之后,迷倒了万千网友。作为一名资深“跳客”,我在不知不觉中跳出了诸多感悟,悟到了不少人生哲学。  脚踏实地。每次起跳,只能跳到最近的一个平台,而不能舍近求远,须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跳。  不徐不疾。起跳时,须用力均衡,恰到好处。一旦发力过大,势必跳至平台之外,功败垂成。倘若发力过小,又跳不到台面上,依然失败。所谓“欲速则不达”,跳得快不是本事,跳得久才能得高分。若要跳得久、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