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双重压力下,从学历教育走向学习型教育是网络教育转型的现实选择。在转型期,网络教育必须着重解决教育目标、教育资源建设、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调统合,以及学习者学习力的提升等问题。
[关键词]网络教育 学习型社会 转型
[作者简介]侯晓红(1967- ),女,湖南茶陵人,湖南工业大学师专校区现代教育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研究。(湖南 株洲 41200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6年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从学历走向学习的网络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187)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6-0161-03
现代社会是一个变化的社会,各种变革使现代人面临巨大的挑战。一个人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学习有意义的变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终身教育思想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建设学习型社会”也是我国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不仅给网络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对网络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教育的重新定位和转型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从学历教育走向学习型教育是网络教育转型的现实选择
(一)学习型社会的发展对我国网络教育产生了巨大的需求
美国著名学者罗勃特·哈钦斯提出了超越功利性的终身教育的终极目标论——学习型社会,他认为:“所有全体成年男女,仅仅经常地为他们提供定时制的成人教育是不够的;除此之外,还应该以学习者的成长及人格的构建为目的,并根据此目的制定制度,以此制度来促使目的的实现,而由此建立一个朝向价值的转换及成功的社会。①”在这样的社会,每一位公民都可以自由地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各种手段,教育不再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义务,而成为公民对社会的一种自觉的责任,成为人们的生存方式。因此,“不断学习”成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特征;“知识共享”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表现形式和必要手段;“学习与工作、生活一体化”则是学习型社会的理想状态。人们的学习价值观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们由为学历文凭、为职业资格而学转为为人、为人类自身而学,学习成为人们求知、求能、求技乃至陶冶情操、愉悦精神、实现自我的途径和方式。终身学习最根本的前提就是将信息技术和与其相适应的教育新理念进行融合,形成适应新时代发展趋向的现代教育体系,从而拉动站在这一发展最前沿的网络教育的发展,使网络教育以其开放、远程、灵活的办学模式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学历教育在网络教育中不能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网络学历教育目标的功利性阻碍了学习型社会的进程。我国自1999年教育部首批清华大学等4校设立网络学院以来,网络教育实践比较倾向于学历层次的教育,满足部分成年人学历提升的需要,部分成人教育组织还没有把网络教育当做一项正统的学术性工作,而只是将其视为“下钱的奶牛”。网络教育常常被认为是一种功利性的普通教育补课活动,缺乏对人的价值、生存意义、社会责任及道德品质等方面的人性化考虑,造成了网络教育的去价值化状态,也造成了成年社会成员在参与社会生活中的公民实践能力的缺乏。而且学历只是一种学习的阶段性象征,文凭会随着知识的快速折旧而贬值,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使得网络教育在社会共同生活的促进上无所作为。网络教育必须要超越唯市场化的学历主义倾向,全面关心学习者的健康发展,不仅要为成人提供生存和竞争方面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应是社会成员提高生存质量、参与社会生活的必要手段,真正使学习成为个体获得意义体验、精神享受的最主要条件。
2.网络教育未能对开放的个性化学习做出充分的积极应答。在学习型社会,学习活动的内涵和外延都大大扩展,人们通过正规教育接受集体学习,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学习主体。为此,学习型社会必然对应一种特殊的学习运行体系,它应当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候,以最好的组织结构和最适当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智能;并且培养每个人通过各种形式的自我教育在真正意义上和充分的程度上成为自己发展的对象和手段。尽管目前我们的网络技术已经达到了这种学习运行体系的要求,网络学习系统中大量地使用了超文本、超媒体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更能适应个性化学习,但由于我国的网络教育还没有彻底摆脱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束缚,只是将传统教学思想和模式、教学内容及载体、教学途径及方式电子化、声像化、立体化,未能充分实现网络教学的交互性和照顾各种学生的需求和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水平。又由于教师与学生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学生在学习时常产生无助感,导致学习者的网络定位感缺失,最终影响网络学习质量。
3.网络教育滞后于学习型社会教育民主化发展的要求。在现代社会,社会公正和自由“日益取决于每一个社会如何处理三个问题,即教育、信息技术(包括传播手段)和表达意见的自由。”②网络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教育的范围,使得更多的人获得了更多的教育机会。在网络世界,知识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知识在共享中增值,必然带来权力的分散,从而带来教育民主的曙光,但它也带来了新的不平等。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中,知识本身并不能带来整个社会的公平和民主,反而产生和扩大了种种利益,现实地带来了极端的两极分化,带来了知识精英对社会财富与资源的新的控制。“如果说在工业社会决定人的社会等级的重要因素是物质资源,那么在信息社会决定等级的则是对信息技术以及信息的拥有,不平等的重要表现形成越来越大的‘数字鸿沟’③ ”。况且我国目前的网络教育仍然有着较为严格的准入机制,由于学费的昂贵、入学资质的要求、学制的限制等等,能够享受网络教育的必定是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少部分人。此外,我国的网络教育也表现出较大的地区差异性,并未能形成真正民主化、大众化的网络教育体系。建立终止学制限制、入学形式简易、真正实现随时随地而学的网络教育体系,是建设民主化的学习型社会的有效途径。
(二)职业流动和人口流动对网络教育的转型产生了直接的压力
学习型社会的到来,意味着具有最大的职业流动性的人才培养格局正在形成,适应学习型社会的网络教育必须关注职业流动性。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发展和更新速度的加快,社会分工的不断分化组合、职业岗位的频繁更迭、社会分配的动态调整等,使得人们在青少年时期所学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能技艺、管理理念等再也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据有关统计资料,美国的专业技术人员一生中工作的流动平均为12次;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技术人员平均为5次。据我国国家教育发展中心2000年对8个行业企业职工的问卷调查,参加工作后岗位有过变动的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8%,变换过1~2次岗位的人占总人数的33.1%,变换过3~4次岗位的人占总人数的18.7%,变换过5次以上岗位的人占总人数的6.1%,而且这种趋势还在进一步增强④。在业人员的这种职业流动对人们知识结构、技能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跨越时空、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的网络教育能帮助人们摆脱职业局限性的束缚。通过网络教育,可使成人形成较好的智能结构,并使其具有从一个领域转向另一个领域研究的能力,成人受职业分工局限性的影响也会削弱,为一专多能型人才的大量涌现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表现出由西向东、由农村向城镇流动的趋势。“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是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潮流,而与‘三化’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数量过亿的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就有巨大的空缺”⑤ ,这一切都给网络教育施加了巨大的压力,网络教育的工作重点必须适时做出调整,从现在的以“学历补偿”为主的教育逐步向知识、职业技能教育与公民素质的提升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努力为各类求学者的知识更新、经济结构调整中的转岗就业及公民的公共素质的再形成提供便捷的教育方面的支持。
(三)网络教育自身的发展现实和趋向是其转型的内在逻辑依据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的合力作用下,世界网络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美国SAN公司在INTERNET上推出的可动态执行的“WWW浏览器HOTJAVA”为多媒体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的结合找到了最理想的结合点;网络教育技术与仿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智能辅助教学系统使网络教学具有能与人类优秀教师相媲美的功能。但我国目前网络教育普遍采用“教育部—试点高校—网络学院—依托单位—校外教育中心(站)”的单线主体管理机制。由于学历教育的限制,网络教育资源主要靠试点高校以自己的实力向学生开发,开发周期长、成本高、专业面窄,而且资源库系统之间缺乏互操作,使得资源建设的“信息孤岛”现象越来越严重,因特网共享互联的功能与优势在网络教育中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网络教育转型要解决的相关问题
(一)网络教育目标的确立
教育应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的。教育的完整意义是培养人的整体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过程。没有人的可持续发展也就谈不上有效的教育,更无法实现学习社会的理想。为此,在转型期,网络教育必须努力实现以下三个目标:一是实现网络教育宗旨的人性化,将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将促进人的全面素质的提升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二是实现网络教育管理的民主化,如何使最大多数的人能够从网络教育发展中受益,而不是被发展本身所边缘化、所奴役。建立学习型的网络教育体系,使个人更加自由地按照自己的需要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和生活方式,而且在全方位覆盖的立体的网络教育体系中,教育成了随时可以获得的公共或私人产品,人们接受教育的手段和时间、场所不再受到限制,人们自然会更加自由地将网络教育体系为己所用。三是实现网络教育服务的个性化,要努力为学习者提供涉及思想道德、基础文化、职业技术、艺术休闲诸方面的多序列、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服务,尽力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通过网络教育为个人的学习需要提供富足的“学习供给”,进而为个体、组织乃至国家具有持久的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
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是网络教育转型所必须存在的物质要件,建设合理科学的网络教育资源是网络教育发展的物质保证。第一,统一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标准。目前,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大多处于孤立分散状态,而且缺乏统一的标准,能够用来交流与共享的少。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统一教育资源建设的标准,按照国际通用的TCP/IP协议和有关技术标准,以Internet为主要传输和交流的媒体,同时考虑与电视、数字电话等其他传输媒体的兼容性,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真正实现学习资源的可共享性和系统的互操作性,这对于信息化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第二,实施多边合作,共建共享。要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首先要从学校内外网络教学的统筹做起,积极开展校企之间的联合与共建,实施多边合作。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中必须充分考虑网络教育的质量与效益的关系,力争在质量与效益之间找到平衡,形成“投入—建设—共享—增值”的良性循环。第三,建设多功能、多元化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在网络建设中,必须坚持规范服务与特色服务相结合,建设适应不同地域和条件的多功能、多元化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第四,实现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的动态转化和平衡。网络教育应当重视显性资源的建设,同时更要着力开发隐性资源。有研究表明,在人类所有生产生活活动中,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在活动的效益上表现得更加出色,隐性资源转化环境的创设比显性资源的单纯呈现在对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方面更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因此,网络教育应使显性和隐性两种资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媒体的技术特性。
(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协调统合
知识经济时代,在所有创造财富的要素中,知识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则需要通过知识来更新,靠知识来装备,这激发了人们求知、求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而纯粹的学校教育不能满足多样化的职业岗位与生活要求,人们需要不断地接受继续教育,适应社会对素质能力的复合型需要;各种社会教育也需要加以整合,促其系统化。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和各种层次的教育,必须通过建立学习化的教育系统联结起来。而这种包容的、系统的教育思想理念,只有转化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新的教育制度模式和新的教育结构体系,通过制度化的具体形态,才能更加实际地作用于教育实践和社会发展的实践,影响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决定学习型社会的成败。目前网络教育已经和正在架起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互沟通的立交桥,为学习型社会搭建思想观念平台、技术环境平台和学习资源平台,成为我国教育结构体系新的增长点。
(四)学习者学习力的提升
提升学习者的学习自觉性和学习力是终身学习理念的战略首选。学习力的构成包括学习的动力、学习的毅力、学习的能力三个方面,着重解决学习的目的性、意志性和成效性问题。掌握学习策略和善于整合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中的各种学习资源是培养网络学习者学习力的两个制高点。学习策略是鉴别会不会学的标志,是衡量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决定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方面,其中,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是学习策略的核心成分。因此,网络教育一方面要为学习者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和交流协作的平台;另一方面又必须引领学习者积累学习策略,提高对自己学习策略的认知和统摄控制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注释]
①崔铭香,曾青云.终身教育终极目标的实现——论我国学习化社会的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05(2):24-27.
②童潇.走向学习型社会——社会发展的第四台阶[M].上海:三联书店,2004:106.
③张义兵.教育技术的社会学意涵[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4):89-94.
④郝克明.建设学习型社会与基础教育创新[J].教育研究,2003(8):36-41.
⑤朱涛.成人教育组织发展论[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2):29-32.
[关键词]网络教育 学习型社会 转型
[作者简介]侯晓红(1967- ),女,湖南茶陵人,湖南工业大学师专校区现代教育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研究。(湖南 株洲 41200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6年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从学历走向学习的网络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187)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6-0161-03
现代社会是一个变化的社会,各种变革使现代人面临巨大的挑战。一个人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学习有意义的变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终身教育思想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建设学习型社会”也是我国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不仅给网络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对网络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教育的重新定位和转型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从学历教育走向学习型教育是网络教育转型的现实选择
(一)学习型社会的发展对我国网络教育产生了巨大的需求
美国著名学者罗勃特·哈钦斯提出了超越功利性的终身教育的终极目标论——学习型社会,他认为:“所有全体成年男女,仅仅经常地为他们提供定时制的成人教育是不够的;除此之外,还应该以学习者的成长及人格的构建为目的,并根据此目的制定制度,以此制度来促使目的的实现,而由此建立一个朝向价值的转换及成功的社会。①”在这样的社会,每一位公民都可以自由地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各种手段,教育不再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义务,而成为公民对社会的一种自觉的责任,成为人们的生存方式。因此,“不断学习”成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特征;“知识共享”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表现形式和必要手段;“学习与工作、生活一体化”则是学习型社会的理想状态。人们的学习价值观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们由为学历文凭、为职业资格而学转为为人、为人类自身而学,学习成为人们求知、求能、求技乃至陶冶情操、愉悦精神、实现自我的途径和方式。终身学习最根本的前提就是将信息技术和与其相适应的教育新理念进行融合,形成适应新时代发展趋向的现代教育体系,从而拉动站在这一发展最前沿的网络教育的发展,使网络教育以其开放、远程、灵活的办学模式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学历教育在网络教育中不能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网络学历教育目标的功利性阻碍了学习型社会的进程。我国自1999年教育部首批清华大学等4校设立网络学院以来,网络教育实践比较倾向于学历层次的教育,满足部分成年人学历提升的需要,部分成人教育组织还没有把网络教育当做一项正统的学术性工作,而只是将其视为“下钱的奶牛”。网络教育常常被认为是一种功利性的普通教育补课活动,缺乏对人的价值、生存意义、社会责任及道德品质等方面的人性化考虑,造成了网络教育的去价值化状态,也造成了成年社会成员在参与社会生活中的公民实践能力的缺乏。而且学历只是一种学习的阶段性象征,文凭会随着知识的快速折旧而贬值,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使得网络教育在社会共同生活的促进上无所作为。网络教育必须要超越唯市场化的学历主义倾向,全面关心学习者的健康发展,不仅要为成人提供生存和竞争方面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应是社会成员提高生存质量、参与社会生活的必要手段,真正使学习成为个体获得意义体验、精神享受的最主要条件。
2.网络教育未能对开放的个性化学习做出充分的积极应答。在学习型社会,学习活动的内涵和外延都大大扩展,人们通过正规教育接受集体学习,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学习主体。为此,学习型社会必然对应一种特殊的学习运行体系,它应当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候,以最好的组织结构和最适当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智能;并且培养每个人通过各种形式的自我教育在真正意义上和充分的程度上成为自己发展的对象和手段。尽管目前我们的网络技术已经达到了这种学习运行体系的要求,网络学习系统中大量地使用了超文本、超媒体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更能适应个性化学习,但由于我国的网络教育还没有彻底摆脱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束缚,只是将传统教学思想和模式、教学内容及载体、教学途径及方式电子化、声像化、立体化,未能充分实现网络教学的交互性和照顾各种学生的需求和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水平。又由于教师与学生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学生在学习时常产生无助感,导致学习者的网络定位感缺失,最终影响网络学习质量。
3.网络教育滞后于学习型社会教育民主化发展的要求。在现代社会,社会公正和自由“日益取决于每一个社会如何处理三个问题,即教育、信息技术(包括传播手段)和表达意见的自由。”②网络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教育的范围,使得更多的人获得了更多的教育机会。在网络世界,知识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知识在共享中增值,必然带来权力的分散,从而带来教育民主的曙光,但它也带来了新的不平等。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中,知识本身并不能带来整个社会的公平和民主,反而产生和扩大了种种利益,现实地带来了极端的两极分化,带来了知识精英对社会财富与资源的新的控制。“如果说在工业社会决定人的社会等级的重要因素是物质资源,那么在信息社会决定等级的则是对信息技术以及信息的拥有,不平等的重要表现形成越来越大的‘数字鸿沟’③ ”。况且我国目前的网络教育仍然有着较为严格的准入机制,由于学费的昂贵、入学资质的要求、学制的限制等等,能够享受网络教育的必定是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少部分人。此外,我国的网络教育也表现出较大的地区差异性,并未能形成真正民主化、大众化的网络教育体系。建立终止学制限制、入学形式简易、真正实现随时随地而学的网络教育体系,是建设民主化的学习型社会的有效途径。
(二)职业流动和人口流动对网络教育的转型产生了直接的压力
学习型社会的到来,意味着具有最大的职业流动性的人才培养格局正在形成,适应学习型社会的网络教育必须关注职业流动性。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发展和更新速度的加快,社会分工的不断分化组合、职业岗位的频繁更迭、社会分配的动态调整等,使得人们在青少年时期所学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能技艺、管理理念等再也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据有关统计资料,美国的专业技术人员一生中工作的流动平均为12次;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技术人员平均为5次。据我国国家教育发展中心2000年对8个行业企业职工的问卷调查,参加工作后岗位有过变动的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8%,变换过1~2次岗位的人占总人数的33.1%,变换过3~4次岗位的人占总人数的18.7%,变换过5次以上岗位的人占总人数的6.1%,而且这种趋势还在进一步增强④。在业人员的这种职业流动对人们知识结构、技能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跨越时空、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的网络教育能帮助人们摆脱职业局限性的束缚。通过网络教育,可使成人形成较好的智能结构,并使其具有从一个领域转向另一个领域研究的能力,成人受职业分工局限性的影响也会削弱,为一专多能型人才的大量涌现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表现出由西向东、由农村向城镇流动的趋势。“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是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潮流,而与‘三化’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数量过亿的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就有巨大的空缺”⑤ ,这一切都给网络教育施加了巨大的压力,网络教育的工作重点必须适时做出调整,从现在的以“学历补偿”为主的教育逐步向知识、职业技能教育与公民素质的提升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努力为各类求学者的知识更新、经济结构调整中的转岗就业及公民的公共素质的再形成提供便捷的教育方面的支持。
(三)网络教育自身的发展现实和趋向是其转型的内在逻辑依据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的合力作用下,世界网络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美国SAN公司在INTERNET上推出的可动态执行的“WWW浏览器HOTJAVA”为多媒体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的结合找到了最理想的结合点;网络教育技术与仿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智能辅助教学系统使网络教学具有能与人类优秀教师相媲美的功能。但我国目前网络教育普遍采用“教育部—试点高校—网络学院—依托单位—校外教育中心(站)”的单线主体管理机制。由于学历教育的限制,网络教育资源主要靠试点高校以自己的实力向学生开发,开发周期长、成本高、专业面窄,而且资源库系统之间缺乏互操作,使得资源建设的“信息孤岛”现象越来越严重,因特网共享互联的功能与优势在网络教育中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网络教育转型要解决的相关问题
(一)网络教育目标的确立
教育应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的。教育的完整意义是培养人的整体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过程。没有人的可持续发展也就谈不上有效的教育,更无法实现学习社会的理想。为此,在转型期,网络教育必须努力实现以下三个目标:一是实现网络教育宗旨的人性化,将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将促进人的全面素质的提升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二是实现网络教育管理的民主化,如何使最大多数的人能够从网络教育发展中受益,而不是被发展本身所边缘化、所奴役。建立学习型的网络教育体系,使个人更加自由地按照自己的需要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和生活方式,而且在全方位覆盖的立体的网络教育体系中,教育成了随时可以获得的公共或私人产品,人们接受教育的手段和时间、场所不再受到限制,人们自然会更加自由地将网络教育体系为己所用。三是实现网络教育服务的个性化,要努力为学习者提供涉及思想道德、基础文化、职业技术、艺术休闲诸方面的多序列、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服务,尽力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通过网络教育为个人的学习需要提供富足的“学习供给”,进而为个体、组织乃至国家具有持久的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
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是网络教育转型所必须存在的物质要件,建设合理科学的网络教育资源是网络教育发展的物质保证。第一,统一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标准。目前,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大多处于孤立分散状态,而且缺乏统一的标准,能够用来交流与共享的少。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统一教育资源建设的标准,按照国际通用的TCP/IP协议和有关技术标准,以Internet为主要传输和交流的媒体,同时考虑与电视、数字电话等其他传输媒体的兼容性,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真正实现学习资源的可共享性和系统的互操作性,这对于信息化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第二,实施多边合作,共建共享。要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首先要从学校内外网络教学的统筹做起,积极开展校企之间的联合与共建,实施多边合作。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中必须充分考虑网络教育的质量与效益的关系,力争在质量与效益之间找到平衡,形成“投入—建设—共享—增值”的良性循环。第三,建设多功能、多元化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在网络建设中,必须坚持规范服务与特色服务相结合,建设适应不同地域和条件的多功能、多元化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第四,实现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的动态转化和平衡。网络教育应当重视显性资源的建设,同时更要着力开发隐性资源。有研究表明,在人类所有生产生活活动中,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在活动的效益上表现得更加出色,隐性资源转化环境的创设比显性资源的单纯呈现在对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方面更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因此,网络教育应使显性和隐性两种资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媒体的技术特性。
(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协调统合
知识经济时代,在所有创造财富的要素中,知识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则需要通过知识来更新,靠知识来装备,这激发了人们求知、求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而纯粹的学校教育不能满足多样化的职业岗位与生活要求,人们需要不断地接受继续教育,适应社会对素质能力的复合型需要;各种社会教育也需要加以整合,促其系统化。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和各种层次的教育,必须通过建立学习化的教育系统联结起来。而这种包容的、系统的教育思想理念,只有转化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新的教育制度模式和新的教育结构体系,通过制度化的具体形态,才能更加实际地作用于教育实践和社会发展的实践,影响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决定学习型社会的成败。目前网络教育已经和正在架起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互沟通的立交桥,为学习型社会搭建思想观念平台、技术环境平台和学习资源平台,成为我国教育结构体系新的增长点。
(四)学习者学习力的提升
提升学习者的学习自觉性和学习力是终身学习理念的战略首选。学习力的构成包括学习的动力、学习的毅力、学习的能力三个方面,着重解决学习的目的性、意志性和成效性问题。掌握学习策略和善于整合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中的各种学习资源是培养网络学习者学习力的两个制高点。学习策略是鉴别会不会学的标志,是衡量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决定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方面,其中,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是学习策略的核心成分。因此,网络教育一方面要为学习者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和交流协作的平台;另一方面又必须引领学习者积累学习策略,提高对自己学习策略的认知和统摄控制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注释]
①崔铭香,曾青云.终身教育终极目标的实现——论我国学习化社会的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05(2):24-27.
②童潇.走向学习型社会——社会发展的第四台阶[M].上海:三联书店,2004:106.
③张义兵.教育技术的社会学意涵[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4):89-94.
④郝克明.建设学习型社会与基础教育创新[J].教育研究,2003(8):36-41.
⑤朱涛.成人教育组织发展论[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2):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