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边境,是依托于边界的延伸区域,是远离国家中心的边缘地带,更是国防的重心,所以对边境的守护等同于保卫国家的安全与和平。我国边境地区情况复杂棘手,形势严峻,如我国陆上边境线绵长,相邻的国家众多,每一个边境地区涉及的问题各不相同;边境地区涉及的人口结构变动较大,人口流失严重;边境的整体经济发展迟缓等。在我们面对如此难题时,古代羁縻制度就提供当代严峻边防适当的借鉴。从中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一句话:边民工作就是边防工作,军警民结合才是现代钢铁长城的基石。
[关键词]羁縻制度;边防工作;边民工作;一带一路政策;以边固民
中图分类号:TU8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4-0376-01
一、古代羁縻制度的概念
(一)羁縻制度的含义及形成发展
我国古代用以统治和管理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的一种政策叫羁縻制度,它的形成有深刻的思想根源和历史渊源。在中国历代王朝中羁縻制度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已成为中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治边制度。现如今古代羁縻制度与现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都是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重要政治制度,以及边境“一带一路”发展,既有重大的区别,也有内在的联系。将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纳入中央的统治体系,稳定发展边境经济,以少数民族为守边主力的守边观念,有效的维护着边境地区的稳定,维系了中华民族的完整,也对边防工作有着无可估量的借鉴意义。
所谓“羁縻”,是指联系牵制之意,通常是指在不改变原有政治实体内部结构的前提下,通过加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联系的办法,施加中央王朝对边区政府的影響,从而建立一种既有地方的相对自治性,又使中央和地方保持相对牢固的政治关系的格局,保证国家和民族的统一○1。商周开始就对边疆部落方国实行羁縻制度,来加强对其的管控,如鬼方的酋长就被商王封侯。唐朝开始对归附中央政府的少数民族实行羁縻府、州、县,保留边民居住地以及其对所属部落的管辖权。而羁縻州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以情况特殊﹐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区。《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解释说:“羁,马络头也;縻,牛蚓也”。《汉宫仪》云:“马云羁、牛云縻,言制四夷如牛马之受羁縻也”。所谓“羁縻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在多民族国家里对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
(二)羁縻制度的社会意义
在政治方面,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和要求,巩固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也使得边疆少数民族长时期保持了安宁与稳定;
在军事方面,羁縻府州受到州府州驻军的控制和统领,成为唐军事上的后蓄力量,多次充当封建王朝的后备军;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羁縻府州制度也为增进各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原地区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提供了方面的条件和制度保障○2。
统治王朝以封爵、赏赐以及联姻等办法,对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加以怀柔和笼络,从而安抚边境小部落及各方国,在边境不断扩展自己的影响力。使得少数民族成为主要的守边力量,而中央政府将注意力集中于国内经济军事发展,从而走向繁荣。
三、现代边防工作对古代羁縻制度的学习及发展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
古代羁縻制度中的核心思想就是发展边境“以边治边”,边境的经济发展是维持地区稳定的重要保障。现如今 “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出,边防工作从封闭性走向开放性;从内敛性走向延展性。
其实,开放性和封闭性也是边境地区的最根本属性,这种属性与边境的中介效应和屏蔽效应有着难以分割的关系○5。由于国际边界的独特地理位置,边境的开放性是相邻国间边境地区的商品、人员、技术、信息等源源不断地进行自由交换与流通,从而推动相邻国之间乃至整个区域合作的增强。长期以来,边境地区被认为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最末端,主要肩负着安全屏障和民族稳定的首要任务。在“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下,“跨国经济走廊”的思路提出,显示了边境地区作为中国与邻边国家“设施联通、贸 易畅通、民心相通”的桥梁作用。现如今,“一带一路”作为中国的“走出去”战略,使曾经封闭性的边境转型为开放式边境。例如,作为中国海拔最高的陆地口岸——瑞丽,在“一带一路”重大战略部署下,尤其是孟中印缅跨国经济走廊思路的提出,瑞丽所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从对外开放的末梢变成了中国对东亚、东南亚经济交往的最前沿,高铁项目的提出更是使其从交通末端变成了新的交通枢纽。
边境具有与生俱来的内敛性,无论是天然边界还是约定俗成边界,形成之时便对边界两侧的国家形成了隐形的约束,具有一定政治敏感性或者是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的边境地区,往往出于对边境安全的考虑,甚至是对国家安全的考量,被视为屏蔽邻国渗透的屏障,内敛性成为一种不可扭转和无法避免的存在。但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中,边境地区逐步对外放开将推动边境地区的开放性特征形成。首先,在客观因素上,边境地区与其他国家接壤,这种地缘关系带来的是在政治交往、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等方面有很强的延展性,也意味着将潜移默化的把本国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甚至社会制度传入邻国,对邻国各阶层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行为是一种自动地、可逆地的双向行为,也可以是单方向上的一方传输,一方接受。边境地区的区位优势,决定了跨境次区域合作更容易达成。其次,作为相互接壤的邻国,如果在经济合作上具有极高的互补性,那么合作更容易形成。特别是在开放型经济条件下,相邻国家间经济相互交流,能极大加快两国边境地区经济发展,扩大边境发展空间,并对边境地区的生产结构、企业转型、人口流动等提供新的方向。它能将边境地区的各种生产资源糅合再分配、再利用,充分合理地把有限的资源换取利益最大化,有效的缓解了边境地区资源贫乏的窘况。
(二)“以民固边”思想的产生
随着云南成为“一带一路”上通往东南亚的第一站,其面临的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的人群数量众多、境外毒品网络、恐怖主义等安全隐患有进一步升级的风险。恶劣的边境条件、严峻的国际形势迫使边境政策转型,从静态化走向动态化。
在以和平发展为主旋律的国际形势下,开疆拓土、争夺战略资源的全面战争几乎不可能爆发。虽然边界划定仍存在争议,但边境线上基本是保持稳定。自古以来,在中国传统的地缘安全观念下,国防是通过屏蔽外部影响,封闭边境从而实现的,闭关锁国就是该思想的极端体现。
“以民固边”也应运而生,将静态的物理防线化成动态的边民防线。在边境地区进行放牧、耕耘、采茶、种树的经济活动边民,分散于该地区各个角落,形成无死角、无漏洞的监控器实时布控,掌握地区安全形势,及时洞悉边境人员动向。一旦有违法犯罪事件发生,第一时间通知边防武警机动支队,有针对地采取有效打击行动,维护边境地区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 孟立君:《边防概论》武警学院试用教材,2012.10
[2] 陆韧著:《元明时期的西南边疆与边疆军政管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05
[3] 周平:《从“族际主义”转向“区域主义”》
[4] 徐进,高程,李巍:《打造中国周边安全的战略 支点国家》
[5] 姚璐,欧阳皓玥:《边境对“一带一路”战略支点性作用探析》
[关键词]羁縻制度;边防工作;边民工作;一带一路政策;以边固民
中图分类号:TU8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4-0376-01
一、古代羁縻制度的概念
(一)羁縻制度的含义及形成发展
我国古代用以统治和管理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的一种政策叫羁縻制度,它的形成有深刻的思想根源和历史渊源。在中国历代王朝中羁縻制度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已成为中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治边制度。现如今古代羁縻制度与现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都是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重要政治制度,以及边境“一带一路”发展,既有重大的区别,也有内在的联系。将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纳入中央的统治体系,稳定发展边境经济,以少数民族为守边主力的守边观念,有效的维护着边境地区的稳定,维系了中华民族的完整,也对边防工作有着无可估量的借鉴意义。
所谓“羁縻”,是指联系牵制之意,通常是指在不改变原有政治实体内部结构的前提下,通过加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联系的办法,施加中央王朝对边区政府的影響,从而建立一种既有地方的相对自治性,又使中央和地方保持相对牢固的政治关系的格局,保证国家和民族的统一○1。商周开始就对边疆部落方国实行羁縻制度,来加强对其的管控,如鬼方的酋长就被商王封侯。唐朝开始对归附中央政府的少数民族实行羁縻府、州、县,保留边民居住地以及其对所属部落的管辖权。而羁縻州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以情况特殊﹐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区。《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解释说:“羁,马络头也;縻,牛蚓也”。《汉宫仪》云:“马云羁、牛云縻,言制四夷如牛马之受羁縻也”。所谓“羁縻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在多民族国家里对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
(二)羁縻制度的社会意义
在政治方面,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和要求,巩固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也使得边疆少数民族长时期保持了安宁与稳定;
在军事方面,羁縻府州受到州府州驻军的控制和统领,成为唐军事上的后蓄力量,多次充当封建王朝的后备军;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羁縻府州制度也为增进各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原地区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提供了方面的条件和制度保障○2。
统治王朝以封爵、赏赐以及联姻等办法,对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加以怀柔和笼络,从而安抚边境小部落及各方国,在边境不断扩展自己的影响力。使得少数民族成为主要的守边力量,而中央政府将注意力集中于国内经济军事发展,从而走向繁荣。
三、现代边防工作对古代羁縻制度的学习及发展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
古代羁縻制度中的核心思想就是发展边境“以边治边”,边境的经济发展是维持地区稳定的重要保障。现如今 “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出,边防工作从封闭性走向开放性;从内敛性走向延展性。
其实,开放性和封闭性也是边境地区的最根本属性,这种属性与边境的中介效应和屏蔽效应有着难以分割的关系○5。由于国际边界的独特地理位置,边境的开放性是相邻国间边境地区的商品、人员、技术、信息等源源不断地进行自由交换与流通,从而推动相邻国之间乃至整个区域合作的增强。长期以来,边境地区被认为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最末端,主要肩负着安全屏障和民族稳定的首要任务。在“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下,“跨国经济走廊”的思路提出,显示了边境地区作为中国与邻边国家“设施联通、贸 易畅通、民心相通”的桥梁作用。现如今,“一带一路”作为中国的“走出去”战略,使曾经封闭性的边境转型为开放式边境。例如,作为中国海拔最高的陆地口岸——瑞丽,在“一带一路”重大战略部署下,尤其是孟中印缅跨国经济走廊思路的提出,瑞丽所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从对外开放的末梢变成了中国对东亚、东南亚经济交往的最前沿,高铁项目的提出更是使其从交通末端变成了新的交通枢纽。
边境具有与生俱来的内敛性,无论是天然边界还是约定俗成边界,形成之时便对边界两侧的国家形成了隐形的约束,具有一定政治敏感性或者是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的边境地区,往往出于对边境安全的考虑,甚至是对国家安全的考量,被视为屏蔽邻国渗透的屏障,内敛性成为一种不可扭转和无法避免的存在。但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中,边境地区逐步对外放开将推动边境地区的开放性特征形成。首先,在客观因素上,边境地区与其他国家接壤,这种地缘关系带来的是在政治交往、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等方面有很强的延展性,也意味着将潜移默化的把本国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甚至社会制度传入邻国,对邻国各阶层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行为是一种自动地、可逆地的双向行为,也可以是单方向上的一方传输,一方接受。边境地区的区位优势,决定了跨境次区域合作更容易达成。其次,作为相互接壤的邻国,如果在经济合作上具有极高的互补性,那么合作更容易形成。特别是在开放型经济条件下,相邻国家间经济相互交流,能极大加快两国边境地区经济发展,扩大边境发展空间,并对边境地区的生产结构、企业转型、人口流动等提供新的方向。它能将边境地区的各种生产资源糅合再分配、再利用,充分合理地把有限的资源换取利益最大化,有效的缓解了边境地区资源贫乏的窘况。
(二)“以民固边”思想的产生
随着云南成为“一带一路”上通往东南亚的第一站,其面临的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的人群数量众多、境外毒品网络、恐怖主义等安全隐患有进一步升级的风险。恶劣的边境条件、严峻的国际形势迫使边境政策转型,从静态化走向动态化。
在以和平发展为主旋律的国际形势下,开疆拓土、争夺战略资源的全面战争几乎不可能爆发。虽然边界划定仍存在争议,但边境线上基本是保持稳定。自古以来,在中国传统的地缘安全观念下,国防是通过屏蔽外部影响,封闭边境从而实现的,闭关锁国就是该思想的极端体现。
“以民固边”也应运而生,将静态的物理防线化成动态的边民防线。在边境地区进行放牧、耕耘、采茶、种树的经济活动边民,分散于该地区各个角落,形成无死角、无漏洞的监控器实时布控,掌握地区安全形势,及时洞悉边境人员动向。一旦有违法犯罪事件发生,第一时间通知边防武警机动支队,有针对地采取有效打击行动,维护边境地区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 孟立君:《边防概论》武警学院试用教材,2012.10
[2] 陆韧著:《元明时期的西南边疆与边疆军政管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05
[3] 周平:《从“族际主义”转向“区域主义”》
[4] 徐进,高程,李巍:《打造中国周边安全的战略 支点国家》
[5] 姚璐,欧阳皓玥:《边境对“一带一路”战略支点性作用探析》